活著讀後感作文範例

讀後感 全文約1442字

“我認識的人一個挨著一個死去,我還活著。”麻木、摧殘、冷漠、絕望緊緊扼住咽喉,只有活著的意志給讀者以最後的喘息。

壓抑—這是我在讀完《活著》後最大的感受。我感到震驚,作者竟能用那麼平淡的語言,那麼短短几十萬字訴說完一個人如此悲痛的一生!

全書最殘忍之處莫過於作者一次次將角色逼入死地,又透露給讀者一絲柳暗花明般的喜悅與希望,正當所有人期待著美好生活將要降臨時作者又毫不猶豫地、鐵青著臉,讓那些善良的人兒倒在血泊之中。在你還錯愕著回不過神兒的時候,故事已經只剩下一位敘述者和一位旁觀者了。

置身內戰、三反五反、大躍進、文革的大背景下,似乎每個人的悲慘下場都與時代的迫害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絡—有慶為救縣長夫人被抽乾了血,鳳霞難產死在手術檯上,二喜因公殉職留下可憐的苦根因太飢餓而吃豆子被撐死……這些死因離奇而又殘酷,太過真實而顯得與現今格格不入,無怪有人怒斥這簡直是“時代精神的倒退”。

誠然,《活著》寫得太殘酷了,殘酷得彷彿是在再一次揭開文革時期人們血淋淋的傷疤,它彷彿是又一部試圖訴說時代悲劇的“傷痕文學”。不願再憶及人類文明倒退慘劇的人們高舉“時代精神”的旗幟呼籲人們“迴歸當下”,呼籲作家不要再寫《活著》一類的作品……《活著》真的只是一部充滿時代悲劇的小說嗎?我更願意關注《活著》的另一條線索—人性的救贖。

那是他人的救贖—即使福貴輸光了家產,即使挺著大肚子在眾人面前被福貴打倒在地,家珍不哭不怨只跟他說“只要你以後不賭就好了”。人們鄙夷福貴的行為,為家珍的忍氣吞聲而打抱不平,但也更為家珍的不離不棄、溫柔體貼而感動。還記得有慶為心愛的羊求情、鳳霞偷偷跑回家看父母、二喜孝順地伺候岳父……縱使全書有太多的悲涼,那一絲絲溫暖仍能直抵人心深處。我無法說是親情讓福貴從此振作,但確實是父親的死將他從“敗家子”的混亂生活中拯救出來;是母親的死讓他感到自責,感到親情的珍貴;是孫子讓他從兒女的死中緩過來,給予他活下去的動力和希望。

然而世事不遂人願,在親人一個個逝去後,正當我們都平靜地看著孫子苦根的死將成為壓倒福貴的最後一根稻草時,他沒有選擇死亡,那是最後的救贖—自我的救贖。“福貴是那種能夠看到自己過去模樣的人,他可以準確看到自己年輕時走路的姿態,甚至可以看到自己是如何衰老的。”經歷了太多生死,福貴最終完成了對自我的救贖—他在審視自己的一生之後明白了“活著”的最大意義就是堅強地活著。儘管自己太過平庸,儘管有太多不幸,人就是為了活著而活著。

卑微的小人物在時代的大背景下無法選擇自己的命運,他們能做的最偉大的事莫過於縱使有太多死的理由,仍無怨無悔地活下去。如果說前半生的福貴太過軟弱無能,而後半生的他是勇敢的:直面死亡,堅強地活著。這一切源於救贖—他人的救贖給予他暫時活下去的動力,而自我的救贖更是賦予他毫無理由地選擇活下去,去擁抱一切接踵而來的幸福、苦難、轟動與平凡的力量。

“活著,在我們中國的語言裡充滿了力量,它的力量不是來自於吶喊,也不是來源於進攻,而是忍受,去忍受生命賦予我們的責任,”這是作者餘華對其作品的詮釋。而我認為全書最大的意義也就是在探索活著的意義,無論是他人的救贖—他人賦予的生命意義,還是自我的救贖—直面活著的真諦。所謂的“過於慘痛”的悲劇不過是帶有誇張與情感衝擊力的藝術手法。

所以,與其說《活著》是悲痛的時代印記,我更願相信它是在訴說美好的人性救贖。

您可能感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