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深雲中,在松濤下——讀《空谷幽蘭》有感作文範例
有這樣一群人,他們看落雁修竹,月升日暮,行到水窮之處,隱於深雲之中,不與人溝通交流,執著於尋找自己的“道”。他們,是當代中國人熟悉又陌生的隱士。
《空谷幽蘭》這本書便是美國作家比爾彼特來到終南山尋找隱士的故事。書中的隱士們,在自己僅有的一方天地裡靜靜地冥想,有時,他們甚至可以幾個月不吃東西,一直靜坐,好似皎然筆下那句詩“醉臥白雲閒入夢,不知何物是吾身”,只是,他們醉的不是酒,而是醉於道,醉於迴歸自我,迴歸自然。
《老子》中有一句話:“大曰遠,遠曰逝,逝曰反。”大概意思就是世間萬物有其執行規則,他們都在迴圈反覆,包括我們的生命。懂得把握,才能知道何處是歸途。
想起陶淵明《連雨獨飲》中:“形骸久已化,心在復何言!”心與形,是兩個存在,“心”是真正的自我,而“形”,是外在的名利。萬物有性,所謂“人性”,就是率真純粹,一顆不刻意、不雕琢、不做作的心,這樣,才永不泯滅。
《莊子天地》中有一個抱甕灌畦的故事。傳說孔子的學生子貢,在遊楚返晉過漢陰時,見一位老人一次又一次地抱著甕去澆菜,就建議他用機械汲水。老人不願意,並且說:這樣做,為人就會有機心。也許你會覺得故事裡的老人愚蠢又可笑,可是它體現了莊子那種“道法自然”的思想。
可是,正如學者智效民在《民國舊夢》中所描述:“在一個以權謀私甚囂塵上,金錢鋪路不足為奇的社會,人們紛紛放棄普通平凡的生活,而是把出人頭地、高人一等當做自己的夢想,就造成了一個病態的社會。”如今,誰沒有“機心”呢?
當然,並不是要讓每個人都像終南山的隱士們那樣,放棄舒適方便的生活,決意歸隱於深山中,與鳥獸同眠,花草為友,而是要有如陳寅恪先生所說的“自由之學術,獨立之精神”。自由,是人人都渴望的;獨立,是人人必須要做到的。但是,我們要問自己,我們足夠自由,足夠獨立嗎?自由,就不會被誘惑所綁;獨立,就不會被慾望所左右。說到底,人們都有一顆“機心”。而隱士們能夠自由、獨立,正是因為他們能守住心中的一方淨土,他們“守拙”,懂得捨棄,像弗蘭茨卡夫卡說:“我不想要什麼東西,只想從深淵伸出雙手就出自己”。
迴歸自然,迴歸自我,會使人感覺到純淨、美好。林語堂在《吾國與吾民》中說:“它教會人們靜聽雨打芭蕉的聲音,欣賞到村舍炊煙裊裊升起,在杜鵑的啼唱中體會到思念遊子之情……”春則覺醒而歡悅,夏則在小憩中聆聽蟬的歡鳴,秋則悲悼落葉,冬則雪中尋詩。
田園、山林並不獨屬於謝靈運、陶淵明、王維、孟浩然,我們每個人心中都有屬於自己歸隱的地方,能夠領悟到莊子所言的“法天貴真”。懂得捨棄。懂得迴歸,才能再一次出發,走得更遠。讀比爾的《空谷幽蘭》,你的心靈將會得到一次沐浴,一次昇華。
您可能感興趣:
- ▸ 在深雲中,在松濤下——讀《空谷幽蘭》有感 讀後感
▸ 開在生命中的龍膽花——讀《花田半畝》有感 讀後感
▸ 在絕境中堅強崛起——讀《殘狼灰滿》有感 讀後感
▸ 把父母放在第一位——讀《立德樹人》有感 讀後感
▸ 信仰在陰謀前蒼白——讀《臨界·爵跡》有感 讀後感
▸ 龍膽花開,蝴蝶常在——讀《花田半畝》有感 讀後感
▸ 淌在沙丘邊上的人生——讀《沙原隱泉》有感 讀後感
▸ 千百家風,貴在傳承——觀《新春第一課》有感 觀後感
▸ 最美在音符——觀《延續的旋律》有感 觀後感
▸ 讀《種下美德的種子》有感 讀後感
▸ 讓生命到達下一個春天——讀《獾的禮物》有感 讀後感
▸ 錦繡中華——讀《朝花夕拾》有感 讀後感
▸ 讀《傳承中華文化共築精神家園》有感 讀後感
▸ 舉起心中的團旗——訪鄧小平故居有感 國二作文
▸ 銷煙中怒放的人性之花——讀《安妮日記》有感 讀後感
▸ 深沉的愛——讀《傅雷家書》有感 讀後感
▸ 生命中有過的燦爛——讀《百年孤獨》有感 讀後感
▸ 不忘歷史,振興中華——聽戴清老紅軍報告有感 國二作文
▸ 走進書中的世界——讀《湖光山色》有感 讀後感
▸ 柳林中的友誼——讀《柳林風聲》有感 讀後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