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味孤獨作文範例
人是群居動物,每個人都會孤獨。
第一次真切地感受到“孤獨”,是四五歲的時候,母親離家去城裡照顧生病住院的父親,把我們哥倆扔在家裡。儘管枕頭下面放著一把菜刀,我們還是嚇得瑟瑟發抖,整夜不敢睡覺。
再大一點才明白,這其實不是孤獨,是膽怯。孤獨是一種磨礪,是一種創造,是人生路上的一種欲罷不能的牽掛。
記的上小學時學習柳宗元的《江雪》,當時只是機械地背下了詩句,對詩意沒有任何理解,對詩境更是沒有任何感覺。後來當了語文老師,有一次為了上好公開課,我託人從河院圖書館借來了柳宗元的兩本傳記,細細地讀了一遍。當我真正瞭解了柳宗元的時候,我恍然大悟,一下子領會了《江雪》這首五首絕句的魅力。群山肅立,萬籟俱寂,人跡全無,一個披著蓑衣、戴著斗笠的老頭,在白茫茫的雪中垂釣……那是怎樣的一種孤獨,又是怎麼的一種感傷啊!如果我們遇到這種環境,只能用痛不欲生、欲哭無淚來形容了。詩人就是高明,命運多舛,自身難保,卻把這種感傷的情懷,用那麼形象的四句從容地表達了出來。柳宗元當時被貶永州,無論在生活中還是在仕途上,都不如意。詩中老人釣的其實是一種孤獨,一種寂寞,一種孤傲的心境,釣的是一種理想和願望,釣的是即將來臨的整個春天!詩人擺脫世俗、超然物外的清高孤傲凜然不可侵犯,你只能望而卻步!
也許我是個容易情緒化的人,後來再教類似的詩文,我便格外關注其中的孤獨與感傷。
杜甫的確是個憂國憂民的偉大詩人,在《春望》《登高》《登岳陽樓》等詩中,流露出的家國情懷和孤獨心緒讓人震顫。但最打動我的還是《茅屋為秋風所破歌》,當我反覆誦讀這首詩時,對這個窮困潦倒的老人又多了一層理解。“八月秋高風怒號,卷我屋上三重茅。”這是自己的事,如果你見人就叫苦不迭地說:“我的茅草屋又被秋風吹破了。”估計別人最多安慰你幾句。當你看到風吹破了自己的房子,想到天下沒有房子住的人是很多的,並且想“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這就不僅僅是自己的傷心事了,而是天下所有窮苦百姓的傷心事,大家就會和你一起落淚。小肚雞腸的人,只會沉浸在自己的悲傷中,哪裡還操得了這份閒心?所以,天下沒有房子住的人千千萬萬,只有杜甫讓普天下的人記住了。有多少人能有這樣的胸襟呢?詩人的孤獨與傷感真的是一種偉大的情懷。
還有宋詞。“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語淚先流”那是多少人內心的真實寫照呢?清照寫這首詞時已五十三歲,處於國破家亡之中,丈夫死了,珍藏的文物大半散失了,自己又流離異鄉,孑然一身,在連天烽火中飄泊流寓,歷盡世路崎嶇和人生坎坷,處境悽慘,內心極其悲痛。儘管如此,詩人仍有意泛舟雙溪,觀賞春光。“只恐雙溪舴艋舟,載不動許多愁”,跌襯出更趨深重的愁情。這種淡淡的憂傷,讓你心酸,讓你惆悵,讓你欲哭無淚,欲說還休。多少流年悄然而逝,多少韶華無聲而息。夜深人靜,青燈長卷,唯有在孤獨中你才會細數人生幾何,思考活著的意義。只有經歷了孤獨的歷練,你才能撫平歲月的傷口,收起苦痛,去繼續未來的滄桑和輝煌。
因為日本對當年侵華史的頑劣態度,學中文的我一度對日本文學有一種牴觸態度。但為了完成外國文學老師佈置的作業,大二時我還是認真讀完了川端康成的《雪國》。小說通過描寫人物的種種悲哀以及這種悲哀的餘情,來探討人生的孤獨與感傷,大量的細節描寫動人心絃。我發現,高明的作家,往往把悲憫感傷的孤獨情懷傾注在作品中,以此來感染讀者。古今中外皆然。
於是,我發現自己其實是缺乏孤獨與感傷情懷的。像我這樣的凡夫俗子只能悲傷著自己的悲傷,幸福著自己的幸福。回首過往,我的情感世界裡,多的是對生活的抱怨,少的是對人生深邃的思考;多的是暗自神傷,少的是悲天憫人;多的是顧影自憐,少的是推己及人。當寒冷和黑暗襲來,我感慨的只有自己命運的無奈,除此之外,再沒有更多的餘韻。
幸運的是,人到中年,我終於認識到: 孤獨不是顧影自憐,不是傷心落淚,不是悲嘆哀怨; 孤獨並不可怕,反而難能可貴。真正的孤獨,是心懷天下的博大胸襟,是悲天憫人的濟世情懷,是一種高大上的情感。
您可能感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