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時節去上墳作文範例

國一作文 全文約1884字

清明,是二十四節氣之一,也是一個傳統的節日。中國傳統的清明節大約始於周代,已有兩千五百多年的歷史。它自古以來就是很重要的節氣,清明一到,氣溫升高,正是春耕春種的大好時節,故有“清明前後,種瓜點豆”之說。後來由於清明與寒食節接近,而寒食是民間禁火掃墓的日子,漸漸地,清明與寒食便合二為一了。而寒食既是清明的別稱,也變成清明節的一個習俗。祭奠先人原本是寒食的習俗,後來也隨之成為了清明的習俗:同一宗族的人剷除雜草,放上貢品,於墳前上香禱祖,燃紙錢金錠,或簡單地獻上一束鮮花,以寄託對先人的懷念。

我們家也不例外,雖說火葬將代替土葬,但是由於是偏遠的農村,所以仍是土葬罷了。每年七月十五,十月一,最主要的是清明,都有去上墳的習慣。

清明那天,我一起床聽見姥姥在嚷嚷:“不知道我上輩子作下什麼孽了,也不知道是瞎了眼了!”姥姥病了,怎麼如此大罵?

“琦琦,走哇,你大舅快來了!”姥爺喊道。

“這個死老漢。來,俺娃給姥姥喝點水,親的。”

我喝了點水,隨姥爺帶著沉重的包裹走出門外,只見姥爺一下去,便向我大舅媽大喊:“你去做啥個呀,天這麼冷,帶著個娃娃,凍壞呀!你媽這麼難受,你也上去給包包餃子。”

“不行,我要去!走,咱們走!”9歲的妹妹柯然對姥爺喊到。

“哎!”姥爺無奈地嘆了一口氣,自言自語道。

“柯然,這兒有七個燒賣,你吃早點沒,咳咳!”姥姥在門口喊。

柯然也在車跟前叫著:“哎呀,吃啦!吃啦!”

車開了,四十分鐘便到了上墳的山腳下,兩輛灰突突的車緩緩往上走,山也是灰突突的,看不見一點兒綠色,甚至連點兒野草也看不見。天上飛著幾隻孤零零的鴉樵子(喜鵲),今年春天來得真晚……哎!正上山時,大舅的電話響了:“志剛,早點回來,媽給你和好餡子了,你們回來就能吃餃子了。”

大舅媽搶著說話:“媽,您別包了,去外面吃去吧!”

“哎,我不舒服!就想在家裡吃呢,你們快回來吃哇麼!”

“不了……”

姥姥的一聲嘆氣聲便隨著壓電話的嘟嘟聲,從姥姥的聲音中聽出了她的無可奈何,可是這算什麼,誰懂呢?

終於到了墳地,好大一塊墓碑!他們將上次的花環摘下,換上了新的。一把香在墳前冒著濃煙。好吃的食物很快擺到了墳前的石臺上,琳琅滿目,應有盡有:油腥腥的紅燒肉,玲瓏的小麻花,精緻的花邊餃子,還有各式各樣的小吃與堅果……令人垂涎三尺。接著,一杯乳香四溢的金典奶,一杯飄香的二鍋頭,還有一罐田瑩瑩的巧克力奶都澆在了墓碑周圍的土地上,溼潤的土地顯得無比耀眼,無比神聖。輪到燒紙環節了:一摞逼真的20元冥幣隨著大火成了灰燼,還有那耀眼的金元寶,值錢的銀行卡,還有幾沓“二十億”“六十六萬”“九千五百一十八元”的錢也霎時化為灰燼,如同人生一般,從生產到燒掉,從出生到死去,如此短暫而平凡。嘿,還有小衣服小鞋子呢!小姨笑眯眯地說:“現在這東西做的真好,姥姥、姥爺一定是天上最幸福的人。”

我被這熊熊的焰火與墓碑上“王化南”三個字所吸引住,頓時想起了老祖(姥爺的父親)慈祥的面孔:2012年,他90歲了。之前每年過年,媽媽總是帶著我去看老祖,原本精明的老祖就在那年把我認成了大舅,叫我“志剛”,而且開始每天在家裡亂拉亂尿,一下子失去了自理能力。姥爺帶他去醫院,被查出了肺癌晚期,一向對老祖漠然的大人們才開始搶著去陪床,但還能挽回嗎?只是三天,爸爸便在電動車上對我說:“老祖沒了……”

一片灰燼伴隨著濃煙映入我的眼簾,也許這嗆人的煙霧對於天上來說是一種吉祥的徵兆吧?

回了家,一進門,看見姥姥在喝一碗金黃的小米粥,桌面上空空如也,一盆滿滿的餃子餡放在廚房櫃檯上:“你們出去吃吧,我喝了稀粥了……”

我的心如同壓下一塊重重的石頭:姥姥病了,大舅、大舅媽沒當回事,媽媽、爸爸也只是在國外愉快地玩耍,經常給我打電話,卻不知道姥姥已經住了兩星期的院……

啊!“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莫非只有失去了才懂得去珍惜嗎?寧可給死去的人買“迷信之物”,卻不願陪陪生病的母親。我搞不懂,這是什麼理?難道你能給他們的,就只是天堂上的愛,靈柩裡的情嗎?什麼是孝?是在父母死後從地上祈求飛到天上?還是在他們奄奄一息時哭一眼,陪個床?還是拼命地掙錢,給他們錢?這一切都有意義嗎?清明時節,去給死人上墳,丟下活人卻不管?

哎!這傳統,真有些不合理。但是傳統終究是傳統,顛覆不了。但是我認為,祭奠先人,不是比誰燒的紙多,也不是比誰上的食物好,而更重要的是在心靈裡敬仰先輩,將自己的心扉插上翅膀,讓他們看見你的那顆熾熱的感恩、惜福之心。還有最重要的就是實現他們共同的遺願:照顧好他們的子孫,讓他們活得健康,快樂,這也許就是“孝”的真諦吧?

您可能感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