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邊的民風民俗作文作文範例
【篇一:身邊的民風民俗作文】
花燈節間賞花燈,花卉,蟲鳥,百獸應有盡有,而在我的家鄉湖南,亦是有著春節鬧龍燈的習俗。
寬大而結實的龍頭上有著巨大的龍眼,金黃的鱗片蔓延至全身,十幾個彪形壯漢頭扎彩布,身著綢緞綵衣,腳下嗖嗖生風,好不威風。兒時的我見此,揮舞著瘦弱的雙手總想去耍幾下過過癮。舅舅卻笑著打趣滿臉期待的我說,龍燈又長又重,舉竿來回奔走,你這瘦小姑娘家怎能撐得住!
我便索性不理他,專心致志看龍燈。中華民族將“龍”作為民族神聖的標記和符號,並一口咬定自己是龍的傳人,而農民對龍更是有一種隱晦的特殊感情,便以舞龍燈來誠心祈禱掌管雨水的龍神,保佑風調雨順,國泰民安,四季豐收。
龍燈中有黃龍、赤龍、青龍,用稻草扎的是草龍、竹子扎的是篾龍、布縫的是布龍,還有用長木板凳接起來的板凳龍。龍的身長不等,平年12節,閏年13節,每節節距約為五尺。
大人在一旁拉家常,我坐在高高的紅塑料凳上,甩著自由垂下的雙腿,磕著瓜子吃著柑橘,興致勃勃的緊盯大龍燈,看到精彩的地方還要跳下椅子跟著鼓點比劃一番,口裡呼呼地出著氣,大冬天的跟著舞龍大漢一起擦著汗。
龍的前端有一人持竿頂一巨球引導,巨球四處亂跳,龍頭卻要去撲球,引得龍身遊走飛動。龍頭起起落落,在舞龍者有力的口號聲中,在他們碎步跑著的腳上,一會兒龍頭高聳得像要衝出雲霄,一會兒卻緊貼地面蜿蜒前行,龍身上下起伏盤旋,使人陶醉其中,挪不開眼。
我想參加舞龍的另一個原因就在這了,舞龍的隊伍有時一天可以吃五六次酒宴,叫“龍換酒”。
兩千多年的龍燈史,演繹著世世代代龍的傳人積累的豐富耍龍燈技巧,可現在卻很少能見著了,上次見還是在三年前,手工做的龍燈就更不用說,商店裡都有得買,而且更精緻美觀,又有誰願意自己做呢?
現在不知有多少傳統被人們遺忘,逐漸灰飛煙滅,而我們能做的,卻也只是無奈地看著它們消散,做做垂死掙扎罷了。
【篇二:身邊的民風民俗作文】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小時候的清明,似乎除了杜牧的這首《清明》、春祭就沒有什麼印象了。偶爾看見有些家門戶前插柳,天空中飛著幾隻紙鳶,至於寓意何在,已不記得了。
清明時節是中華民族的春祭大節。家鄉對祭祖這方面還是很重視的,即使年齡小也仍然要去。我家的祖廟在山上,山雖不算高,但往下看,在升起白濛濛的薄霧中隱隱約約的能看見翠綠的樹蔓。爬一段坑坑窪窪的山路,淌過一條潺潺小溪,不遠處有一座廟——朝廷廟:廟是六角型的,灰塵、蛛網甚多,不知它究竟經歷了多少春秋,這便是家鄉的祖廟。掃墓祭祖主要是感恩懷念先祖的恩澤,在墳林除雜草灌木、墳背培土、整理墳地散落碑石、植四季青的樹木等等,以展現後代人丁興旺。事畢燃個鞭炮、先站著三鞠躬、再跪著拜三拜、最後許下自己的願望,祈禱先祖保佑後人健康平安、發財致富、人丁興旺!
看見村莊池塘邊上的楊柳,油然而吟“二月春風似剪刀”。隨手摺條柳枝,便插在自己的頭上、家的大門上,這就是插柳,興許與端午門前插艾葉是一樣的意義——求個吉利。受佛教的影響,觀世音手持柳枝蘸水普度眾生,許多人便認為柳條有驅鬼辟邪的作用,於是人們在野外踏青時,隨手摺柳、戴柳、插柳——宋元以後就用這樣的方式辟邪。在屋簷下插柳,不僅紀念了神農氏,還當了一個“天氣預報員”。古諺雲:“柳條青,雨濛濛;柳條幹,晴了天。”之前總聽長輩們說:“柳樹留樹。”原來柳樹還代表了對晉代介子推的留念之情。那時,介子推為明志守節而焚身於大柳樹下,讓晉文公和群臣百姓痛心不已。第二年,晉文公親率群臣爬上山來祭拜介子推時,發現當年被燒燬的那棵老柳樹居然死而復生。晉文公當下便將老柳樹賜名為“清明柳”,並且當場折下幾枝柳條戴在頭上,以示懷念之情。從此以後,群臣百姓紛紛效仿,遂相沿成風。
清明時節,適合放風箏。《清嘉錄》中曾提及“清明放斷鷂”。古時候,孩子們喜歡放紙鳶,這是一種遊戲活動,還是一種巫術行為。春風吹拂,紙鳶飛得高高,大人幫孩子一剪,紙鳶飛走的同時,把一切的不愉快,身上的疾病、穢氣都帶走了。現在,又在哪兒能見到放風箏、剪風箏呢?頂多在春天、秋天風大的時候,放風箏得個樂趣,還有誰相信所謂“歪門邪道”的巫術——放斷鷂呢?
清明時節,是人們祭祖的日子,也是人們郊遊的日子,更是中國的傳統文化。有的外國人嘲笑我們中國人不瞭解自己的傳統文化,其實不是不瞭解,只不過是我們自己沒有把那撒落一地的傳統文化拾起。
【篇三:身邊的民風民俗作文】
在中原地區,有著更唯美的中秋團圓方式,名曰:祭月。
《禮記》載:“天子朝日,秋夕月。朝日之朝,夕月之夕。”這裡的“夕月”指得正是夜晚祭祀月亮。後來,仿照古代帝王的秋天祭月的社制,民家也興起了中秋祭月之風。中秋賞月的風俗在唐代極盛,月的身影在名家詩篇處處可見。
兒時到了中秋節,照例和往年一樣準備,大傢伙都盼著祭月。我們這兒的祭月是月上樹梢後開始的,晚飯後,一家人把平時擱置小圓桌搬到屋外。最好是那種大片麥田前的空地,月光不著餘力地撒在鄉間的泥士小道上,使勁一嗅,麥子的味兒裡透著月的清冷。整片的霜
似的月影鋪滿了戶戶人家的空地,鄉人勞碌的剪影悉如收盡眼底。圓桌上擺上四盆月餅,兩盆水果,瓜子和點心一小盆盆堆在桌上,不久,倒是滿滿一小桌了。
幾個小孩捧著一個大而舊的鐵鍋,慢慢悠悠地放在麥地上。裡面盛滿了木屑,香升正正地擺放在鐵鍋的中間,香升上還插著三根天香,所謂天香是那種很粗很長的香,這最重要的,點燃後上天便會知曉。當然少不了清香點燃了插滿鐵,這叫滿天星,叫象徵大團圓。香燭兩邊各放一支,這香燭點燃後才是祭月開始。
我和幾個孩子聚在一起,全副武裝,向各家的麥地湧去。“快點,跟上,我們討吃的去嘍!”遠處一縷炊煙升騰而起,這就祭月遊行的起點。這遊行,可是重頭戲呢!哪家門前的孩童越多,證明這戶人的祭品越豐盛,場面越隆重。主人笑盈盈迎進孩子們,我們也毫不客氣,一哄而上,三下五去二,像餓狼一般將美食吞嚥下肚。盤裡很快就只剩下油漬,在月光下亮晶晶的,似乎拂了月色的塵輝。我的手指頭也亮亮的,把它放到嘴邊,輕輕吮吸,肚子裡的饞蟲又被逗起來了,趕忙加快去下一家的腳步。
夜完全深了,各家的父母呼喚孩子回家,他們卻不盡聽話,聚起來躲到偏僻的麥田中,枕著麥穗,沐浴著月光,共眠一宿……
我站在麥田上,看月光照射麥田,想著“舉杯邀明月”恐怕是鄉人難以享受的境界,如此佳節,他們也只想著祭祀月神,望下一年的好收成。麥殘的時候,他們又要下種了。鄉人家那匱乏的糧食,也只有在今天才會如此豐盛,脹滿孩子們平日干癟的肚皮。田中的麥子疊成一片,與月光一起,在田地糾纏不清。我們用一些空虛清靈的詩歌歌頌蓮葉的美,永遠不及鄉人用他們的歲月和血汗在蓮葉上寫詩吧!
一宿起來,月收起了它在地上虔誠的身影,火熱的光明普照麥田之上。
【篇四:身邊的民風民俗作文】
作為一個土生土長的廣東人,我是吃拉腸長大的。
年幼時第一次吃拉腸的情形已在記憶的海洋中漂向遠方,唯有拉腸那柔順、潤滑的口感,醬油鹹而不膩的味道還縈繞在心頭,那是極美味的食物。當時的我,對拉腸懷有神奇震驚的想法,“此食只應天上有”,這不是人間應有的美味。
再長大些,對它的印象也發生了改變。它逐漸從遙遠的仙境下落至人間,變成村口老大爺都能做出的美食。每天早晨,坐在石板椅上,看著大爺一臉和藹的笑容,手法嫻熟地將米糊放進盤子裡,加肉,放入抽屜,再等片刻,拉出抽屜,叮叮咚咚地用刀颳起放入盤中,遞給客人。整個動作一氣呵成,行雲流水。看著老大爺的身影淹沒在抽屜散出的白煙中,伴隨著叮叮咚咚的樂曲,我不禁恍惚,他怕不是神仙下凡來為人民送“仙食”?但那樣的遐想,在我看到老大爺笑容時又消失了,那質樸、單純、快樂的笑容,怎麼會是神仙?那分明是勞動者收穫成果時的愉悅!
始終未變的,是拉腸的美味。它盛在白盤中,米糊裹著中間的肉餡,褶皺中還盛著誘人的醬汁,旁邊再放上兩條青翠欲滴的生菜,宛如寶盒中的翡翠和白玉。整個拉腸浸在醬油中,油光反射出耀眼的光芒。肉香、醬香、米香、菜香巧妙地融合在一起,在空氣中蔓延,惹---得人不由嚥下一口口水。用筷子輕挑米糊,香氣愈加濃郁,更令人垂涎它的美味。吃拉腸不能快吃,要用筷子輕輕地截下一小節,待其被醬油覆蓋均勻,再送入口中。那感覺,比某芙巧克力不知順滑多少,一吞即可,無需咀嚼。不過,你若快食,就另當別論了,在此就不在細述。
拉腸的口味也有很多種,叉燒的、牛肉的、蝦仁的、雙蛋的,口味甚多,任君選擇。本人偏愛蝦仁的,偶爾也“寵幸”叉燒的。每種餡料都有其獨特的味道,是不一樣的味覺盛宴。
現在,由於寄宿,我本以為很難再吃到拉腸,不是不遺憾的。沒想到某天意外發現食堂二樓,也響著記憶中那“叮叮咚咚”的聲音,每個視窗後面都繚繞著熟悉的白霧。循聲而至,果不其然,看到了---拉腸。雖然只有雞蛋餡的,卻依舊是原來的做法,原來的味道。
吃著拉腸,我如是想。這麼多年,你一直都在,你是我心頭揮不去、難以忘卻的味道,更是我心中的廣州味道——拉腸。
傳統的手法帶來無比的美味,願你一直能傳承下去,你不僅是一道菜,更是無數廣州人美好的回憶。
【篇五:身邊的民風民俗作文】
廣東有一個風箏之鄉——陽江,與山東濰坊並稱南北風箏最大的兩大流派。陽江風箏有1400多年的歷史,早在宋代,陽江已有重陽放風箏的習俗,故陽江有“紙鷂城”、“中國風箏之鄉”的美稱。據說那時有一位州官叫王亙,他在北山一塊“仙掌石”上鑿了一個“流杯池”,每到重陽佳節,就邀請各界名流,集於石上,一面“曲水流觴”,一面放風箏觀賞,周圍百姓也在山間支起帳篷觀看。《陽江縣誌》載:“重九日,結伴攜酒選勝登高,士人賦詩,兒童放紙鳶較高下。”到了清代,場面更為壯觀。清人林葆瑩詩云:“浮屠七級北山坳,紙鷂參差萬影交。”可見當時之盛況。
在國內,陽江風箏被譽為中國南派風箏傑出代表。陽江的風箏,品種繁多,構思精巧,格調古雅。從1992年開始,每年農曆九月初九重陽節,陽江都在南國風箏競技場舉辦群眾性風箏比賽,場面壯闊,萬人空巷。那天會舉行最長風箏賽、最大風箏賽、最高風箏賽、特技風箏個人賽、特技風箏團體賽、風箏打鬥賽、規定風箏比賽等。現在想起我小時候我爸陪我去看風箏的場面,簡直是人山人海,你如果想靠前一點,根本不可能,要遠遠的看,不可能近看,好像有一種“只能遠觀而不可猥玩焉”感覺。風箏飛在高空上,雖無翅膀,卻能飛翔,在空中擺著各種姿勢。或立、或臥,自由自在,悠然自得。地上的人們讚美著風箏,我也看入迷了。
家鄉的習俗,爸爸總是從一而終地執行。小時候,每年風箏節爸爸都會和我一起做風箏。我們用五顏六色的彩色紙、竹篾、膠水、粗棉線、一根細鐵絲和一把剪刀。我先把兩根竹籤擺成垂直狀,然後用細鐵絲把兩根竹籤固定住;再在彩色紙每條邊的二分之一的地方畫上點,把相鄰的邊上的點連起來、剪下來,這樣就得到一張菱形的紙,貼在做好的風箏骨架上;接著就該綁線了,線綁在哪裡也很有講究,我一開始不懂,把線綁在了竹籤相交的點上。風箏做完了,我試飛了幾次,發現它總是轉幾圈就一頭栽下來,為什麼會這樣呢?哦,原來是氣流這個傢伙在“作祟”。於是我在風箏後加了條“尾巴”,我想:魚、袋鼠不都是用尾巴掌握平衡的嗎?還真是,我的風箏加了“尾巴”後,既保持了平衡又美觀,可謂一舉兩得。
我把風箏送上天空,雖然沒有買來的漂亮,可畢竟是我自己做的,製作的過程就是我收穫成功的過程。只見風箏搖搖晃晃,就像喝醉了就一樣,往高處飛。風箏越飛越高,像一隻只自由自在的小鳥,我心裡一陣得意。這回終於把風箏放上去了,我邊跑邊放線,不時地拽一拽風箏線,我的風箏越飛越高。“大蜻蜓”、“長蜈蚣”、“火鳳凰”、“包公臉”……各式各樣的風箏把蔚藍的天空裝點得像美麗的萬花筒。風箏像鳥兒,能自由飛翔;風箏像風車,只有風才能喚醒它;風箏又像五彩繽紛的彩虹,只有你看到風箏,才會覺得它是世界上最美的東西。
這就是陽江的風箏節。人們齊聚湖邊海灘,把一個個風箏放飛上藍天,感覺那一繩所繫是陽江人的一個個夢想。
您可能感興趣:
- ▸ 我身邊的民俗 國小六年級作文
▸ 我身邊的消防故事作文 國小五年級作文
▸ 尋找身邊的家風家訓徵文 尋找身邊的家風家訓徵
▸ 我身邊的美德少年作文 國二作文
▸ 我身邊的好人好事作文 國小六年級作文
▸ 我身邊的新靖江人作文 國小六年級作文
▸ 我身邊的雷鋒故事作文 國二作文
▸ 我身邊的稅收故事作文800字 國二作文
▸ 我身邊的稅收故事作文700字 國二作文
▸ 我身邊的稅收故事作文500字 國二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