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高樓·吾衰矣原文賞析

朝代宋代 詩人辛棄疾

吾擬乞歸,犬子以田產未置止我,賦此罵之。

吾衰矣,須富貴何時?富貴是危機。暫忘設醴抽身去,未曾得米棄官歸。穆先生,陶縣令,是吾師。
待葺個園兒名“佚老”,更作個亭兒名“亦好”,閒飲酒,醉吟詩。千年田換八百主,一人口插幾張匙?便休休,更說甚,是和非!

想象 生活 歸隱

譯文

譯文
我請求辭官歸隱,但兒子以田產還沒置辦為由不讓辭官,於是寫了這首詞罵兒子。我已漸漸年老,力盡筋疲,功名富貴的實現要待到何時?何況富貴功名還處處隱伏著危機。穆生因楚王稍懈禮儀便抽身辭去,陶潛尚未得享俸祿就棄官而歸。穆先生、陶縣令那樣明達的人都是我十分崇敬的老師。
歸隱後一定要將荒園修葺,“佚老園”就是個合適的名字。再建個亭兒取名為“亦好”,便能閒時飲酒,醉時吟詩。一塊田地千年之中要換八百主人,一人嘴裡又能插上幾張飯匙。退隱之後便一切作罷,何須再費口舌說什麼是非得失。

註釋
最高樓:詞牌名。
乞(qǐ)歸:請求退休歸田。
犬子:對自己兒子的謙稱。
田產未置:還沒有置備好田地產業。
止:勸阻。
衰(shuāi):年老。
須:等待。
富貴:有功業。
醴(lǐ):甜酒。
抽身:退出仕途。
得米棄官歸:陶淵明當彭澤縣令時,曾有上司派督郵來縣,吏請以官帶拜見。淵明嘆曰:“我不能為五斗米折腰向鄉里小人。”於是解印去職,並賦《歸去來兮辭》,以明棄官歸隱之志。
葺(qì):修繕。
佚(yì)老:安樂閒適地度過晚年。
亦(yì)好:退隱歸耕,雖貧亦好。
匙(chí):小勺。
休休:罷了,此處含退隱之意。
甚(shèn):什麼。

參考資料:

1、章培恆,安平秋,馬樟根.《古代文史名著選譯叢書 辛棄疾詞選譯》:鳳凰出版社,2011.05:第201頁 2、嶽文強,張善明主編.《官德古詩詞選析》:藍天出版社,2002.05:第162頁

創作背景

  紹熙五年(1194年),詞人任福建安撫使,因其壯志難酬,打算辭官歸隱,卻遭到兒子的阻撓,因此詞人寫下這首詞來訓斥兒子。  

參考資料:
1、鄭小軍.《眾裡尋他千百度·辛棄疾詞》:人民文學出版社,2012.01:第139頁

賞析

  “吾衰矣,須富貴何時?富貴是危機”三句直接駁斥兒子用以阻止詞人引退的理由,有針鋒相對之勢。詞人的兒子認為詞人此時的官位還不夠,積蓄的俸祿還不足以購買豐厚的田產,言下之意希望父親能繼續升官,而詞人劈頭便說:“吾衰矣。”兒子以富貴為念,詞人便以富貴的時機、富貴的憂患來回應。“暫忘設醴抽身去,未曾得米棄官歸。穆先生,陶縣令,是吾師”五句全是用典,故事的主人公有兩個,穆生和陶淵明。西漢楚元王劉交以穆生、白生、申公三位賢士為中大夫、禮賢下士,席上專為不喜飲酒的穆生設醴,其孫劉戊繼任為王后忘了設醴。穆生看出楚元王怠慢背後潛伏的危機,毅然辭官。陶淵明曾當任彭澤縣令,因為不願意以五斗米的官俸而低頭向鄉里的小人,便辭官而去,在農村種地,不求聞達。詞人直言要以穆生和陶淵明為師,有及時歸隱、遠離官場的意思,與兒子希望自己繼續留在官場,等待詞人以後富貴的想法背道而馳。

  “待葺個園兒名‘佚老’,更作個亭兒名‘亦好’”兩句都在第三字後斷開,造成了節奏和語意上的奇峭。作者不僅想到了歸隱,而且連歸後閒居處的亭、園的名字都想好了。“閒飲酒,醉吟詩”兩句概括了理想的生活狀態,“千年田換八百主,一人口插幾張匙”兩句引用禪語和諺語,說明人生苦短,眼前佔有的身外之物都不能長久,不如看淡。“便休休,更說甚,是和非”三句不僅否認了富貴,而且否認了滿足與不滿足。

  上片說做官的道路危機四伏,要以穆先生、陶縣令這些以前的賢人為師,早點隱退,不要期待功名富貴,言外之意包含對朝廷不能用抗戰志士的不滿。下片想象歸隱田園、飲酒吟詩的樂趣。整首詞的語言看似平實通俗,實際上卻貫穿各種典故和對前人作品句子的化用。通過給兒子講述道理,把辛棄疾正直不阿、潔身自好的形象體現出來。

參考資料:

1、劉默,陳思思,黃桂月.《宋詞鑑賞大全集 下》:中國華僑出版社,2012.09:第502頁 2、章培恆,安平秋,馬樟根.《古代文史名著選譯叢書 辛棄疾詞選譯》:鳳凰出版社,2011.05:第201頁 3、劉石.《宋詞鑑賞大辭典》:中華書局,2011.08:第997頁

創作背景

  紹熙五年(1194年),詞人任福建安撫使,因其壯志難酬,打算辭官歸隱,卻遭到兒子的阻撓,因此詞人寫下這首詞來訓斥兒子。  

參考資料:
1、鄭小軍.《眾裡尋他千百度·辛棄疾詞》:人民文學出版社,2012.01:第139頁

賞析

  “吾衰矣,須富貴何時?富貴是危機”三句直接駁斥兒子用以阻止詞人引退的理由,有針鋒相對之勢。詞人的兒子認為詞人此時的官位還不夠,積蓄的俸祿還不足以購買豐厚的田產,言下之意希望父親能繼續升官,而詞人劈頭便說:“吾衰矣。”兒子以富貴為念,詞人便以富貴的時機、富貴的憂患來回應。“暫忘設醴抽身去,未曾得米棄官歸。穆先生,陶縣令,是吾師”五句全是用典,故事的主人公有兩個,穆生和陶淵明。西漢楚元王劉交以穆生、白生、申公三位賢士為中大夫、禮賢下士,席上專為不喜飲酒的穆生設醴,其孫劉戊繼任為王后忘了設醴。穆生看出楚元王怠慢背後潛伏的危機,毅然辭官。陶淵明曾當任彭澤縣令,因為不願意以五斗米的官俸而低頭向鄉里的小人,便辭官而去,在農村種地,不求聞達。詞人直言要以穆生和陶淵明為師,有及時歸隱、遠離官場的意思,與兒子希望自己繼續留在官場,等待詞人以後富貴的想法背道而馳。

  “待葺個園兒名‘佚老’,更作個亭兒名‘亦好’”兩句都在第三字後斷開,造成了節奏和語意上的奇峭。作者不僅想到了歸隱,而且連歸後閒居處的亭、園的名字都想好了。“閒飲酒,醉吟詩”兩句概括了理想的生活狀態,“千年田換八百主,一人口插幾張匙”兩句引用禪語和諺語,說明人生苦短,眼前佔有的身外之物都不能長久,不如看淡。“便休休,更說甚,是和非”三句不僅否認了富貴,而且否認了滿足與不滿足。

  上片說做官的道路危機四伏,要以穆先生、陶縣令這些以前的賢人為師,早點隱退,不要期待功名富貴,言外之意包含對朝廷不能用抗戰志士的不滿。下片想象歸隱田園、飲酒吟詩的樂趣。整首詞的語言看似平實通俗,實際上卻貫穿各種典故和對前人作品句子的化用。通過給兒子講述道理,把辛棄疾正直不阿、潔身自好的形象體現出來。

參考資料:

1、劉默,陳思思,黃桂月.《宋詞鑑賞大全集 下》:中國華僑出版社,2012.09:第502頁 2、章培恆,安平秋,馬樟根.《古代文史名著選譯叢書 辛棄疾詞選譯》:鳳凰出版社,2011.05:第201頁 3、劉石.《宋詞鑑賞大辭典》:中華書局,2011.08:第997頁

詩人辛棄疾
      辛棄疾(1140-1207),南宋詞人。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別號稼軒,漢族,歷城(今山東濟南)人。出生時,中原已為金兵所佔。21歲參加抗金義軍,不久歸南宋。歷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東安撫使等職。一生力主抗金。曾上《美芹十論》與《九議》,條陳戰守之策。其詞抒寫力圖恢復國家統一的愛國熱情,傾訴壯志難酬的悲憤,對當時執政者的屈辱求和頗多譴責;也有不少吟詠祖國河山的作品。題材廣闊又善化用前人典故入詞,風格沉雄豪邁又不乏細膩柔媚之處。由於辛棄疾的抗金主張與當政的主和派政見不合,後被彈劾落職,退隱江西帶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