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平樂·謝叔良惠木犀原文賞析

朝代宋代 詩人辛棄疾

少年痛飲,憶向吳江醒。明月團團高樹影,十里水沉煙冷。
大都一點宮黃,人間直恁芬芳。怕是秋天風露,染教世界都香。

回憶 傷懷 孤寂

譯文

譯文
回憶起年輕時曾在這裡狂飲一場,酒醒了眼前是奔流的吳淞江。團團明月投下了桂樹的身影,十里之外都散發著桂花的幽香。
桂花只不過有一點點宮黃之色,卻給人間送來這樣的芬芳。也許是她要藉著秋天的風露,讓香氣飄散到世界的四面八方。

註釋
清平樂:詞牌名。雙調四十六字,八句,前片四仄韻,後片三平韻。
叔良:即餘叔良,作者友人。木犀(xī):即木樨,桂樹學名,又名崖桂。因其樹木紋理如犀,故名。
痛飲:盡情喝酒。李白《送殷淑三首》其三:“痛飲龍筇下,燈青月復寒”。
吳江:即吳淞江,在今蘇州南部,西接太湖。
團團:圓形。班婕妤《怨歌行》:“裁為合歡扇,團團似明月”。李白《古朗月行》:“小時不識月,呼作白玉盤。……仙人垂兩足,桂樹何團團”。
水沉:即沉香。一作“薔薇”。杜牧《揚州三首》其二:“蜀船紅錦重,越橐水沉堆。”又《為人題贈詩二首》其一:“桂席塵瑤佩,瓊爐燼水沉”。
大都:不過。宮黃:指古代宮中婦女以黃粉塗額,又稱額黃,是一種淡妝,這裡指桂花。
直恁:竟然如此。

參考資料:

1、劉乃昌 編選.辛棄疾集.南京:鳳凰出版社,2014:79-80 2、謝俊華.辛棄疾全詞詳註(下冊).瀋陽:遼寧人民出版社,2016:452-453 3、楊 忠.辛棄疾詞選譯.成都:巴蜀書社,1991:172-174

賞析

  這首詞寫桂花,並非只是詠物,詞人身世之感,隱然其中。它不專門扣住桂花題材,而是能離開桂花本身,把自己的經歷結合來寫,意境更為開闊,感情更加親切,寫得別有情趣。

  上片憶昔。起筆回顧痛飲吳江,酒酣沉醉,醉而復醒的情景。作者從自己的遊蹤引入桂花。少年時有個秋夜,在吳江痛飲醒來,看見一輪明月,中間映著團團的桂樹影子;江邊桂樹,十里花香,飄散在煙波江上,倍添清冷之氣:天上人間,都籠罩在桂香桂影之中。桂花雖身世如斷梗飄蓬,而意氣不衰。辛棄疾年輕時遊過吳江,所以他對此地頗為懷念。大概吳江兩岸,當時桂花頗盛,所以他詠桂花便想起吳江之遊。“少年痛飲”,實有“痛飲狂歌空度日,飛揚跋扈為誰雄”(杜甫《贈李白》)之意。“明月”句,“團團”語意雙關,既指月,又指地上高大的桂樹,影像豐富而優美,也符合酔中奇妙的觀賞狀態。詞人借自己一次客中酒醒後看桂影、聞桂香的經歷來寫桂花,情調豪放,生動自然。“十里”句,用“水沉”來指桂花馨香,引出下片專詠桂花芳香。

  上片前二句敘事,後二句寫景,繪出少年辛棄疾的意氣風發,雄放揮灑,情景諧和,是一幅詩中有畫的境界。

  詞轉入下片“意脈不斷”,由寫作者自己的經歷,轉到桂花本身。“大都”兩句讚賞桂花,即小見大。田藝蘅《留青日扎》卷二十一:“額上塗黃,漢宮妝也。”《西神脞說》則謂“婦人勻面,惟施朱傅粉而已。至六朝乃兼尚黃。”梁簡文帝《戲贈麗人詩》:“同安鬟裡撥,異作額間黃。”李商隱《蝶》詩云:“壽陽宮主嫁時妝,八字宮眉捧額黃。”桂花體積小,金黃色,宛如婦女淡施“宮黃”,星星點點,可是開在人間,竟然這般芬芳。花小、色黃、香濃,正是桂花特徵。這幾句把桂花特徵都寫到,但著重寫它的香味,抓住重點,與上片相呼應。最後別出新意:“怕是秋天風露,染教世界都香。”激情滿懷,放言憑藉秋天風露的傳播,桂花會將整個世界都薰染得濃郁芬芳。江順詒《詞學整合》卷六引張砥中曰:“後結如泉流歸海,迴環通首,源流有盡而不盡之意”。這裡正是“有盡而不盡”,詞已寫完,而意未盡。

  此詞不只是讚美桂花的芳香十里。作者一生都“志在塞北江南”,為“了卻君王天下事”,而竭盡全力恢復宋室山河。舊說“招搖之山,其上多桂”(《山海經》),“物之美者,招搖之桂”(《呂氏春秋》)。無論是異香的桂花,或“紛紛如煙霧,迴旋成穗,散墜如牽牛子,黃白相間,咀之無味”(《詞林紀事》)卷一引)的桂子,一向是崇高、美好、吉祥的象徵。李清照詠桂花詞《攤破浣溪沙》雲:“揉破黃金萬點輕,剪成碧玉葉層層,風度精神如彥輔,太鮮明”。人們總是既稱頌桂花的形態美,又讚揚它的精神美。辛棄疾以“染教世界都香”來歌贊,似隱寓有他“達則兼善天下”的巨集願的。

  況周頤雲:“以性靈語詠物,以沉著之筆達出,斯為無上上乘”(《蕙風詞話》卷五)。此詞的佳處正在於詠物與性靈融為一體,即性靈即詠物,詞人將自己淡化到不露痕跡的地步,而又非沾沾然詠一物矣。全詞非寄託之作,但結句並不排斥似為作者濟世懷抱的自然流露。

  這首詞意境優美,寫桂花能抓住其特徵,聯想自然,用詞簡練,不愧為詞中佳品。

參考資料:

1、謝永芳.辛棄疾詩詞全集匯校匯注匯評.武漢:崇文書局,2016:490 2、唐圭璋 等.唐宋詞鑑賞辭典(南宋·遼·金).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88:1581-1582

創作背景

  辛棄疾自隆興二年(1164)冬或乾道元年(1165)春,江陰籤判任滿後,曾有一段流寓吳江的生活。此詞當作於辛棄疾獻《美芹十論》之後,這正是他希望一展巨集圖的時候。   

參考資料:
1、劉乃昌 編選.辛棄疾集.南京:鳳凰出版社,2014:79-80

2、唐圭璋 等.唐宋詞鑑賞辭典(南宋·遼·金).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88:1581-1582

賞析

  這首詞寫桂花,並非只是詠物,詞人身世之感,隱然其中。它不專門扣住桂花題材,而是能離開桂花本身,把自己的經歷結合來寫,意境更為開闊,感情更加親切,寫得別有情趣。

  上片憶昔。起筆回顧痛飲吳江,酒酣沉醉,醉而復醒的情景。作者從自己的遊蹤引入桂花。少年時有個秋夜,在吳江痛飲醒來,看見一輪明月,中間映著團團的桂樹影子;江邊桂樹,十里花香,飄散在煙波江上,倍添清冷之氣:天上人間,都籠罩在桂香桂影之中。桂花雖身世如斷梗飄蓬,而意氣不衰。辛棄疾年輕時遊過吳江,所以他對此地頗為懷念。大概吳江兩岸,當時桂花頗盛,所以他詠桂花便想起吳江之遊。“少年痛飲”,實有“痛飲狂歌空度日,飛揚跋扈為誰雄”(杜甫《贈李白》)之意。“明月”句,“團團”語意雙關,既指月,又指地上高大的桂樹,影像豐富而優美,也符合酔中奇妙的觀賞狀態。詞人借自己一次客中酒醒後看桂影、聞桂香的經歷來寫桂花,情調豪放,生動自然。“十里”句,用“水沉”來指桂花馨香,引出下片專詠桂花芳香。

  上片前二句敘事,後二句寫景,繪出少年辛棄疾的意氣風發,雄放揮灑,情景諧和,是一幅詩中有畫的境界。

  詞轉入下片“意脈不斷”,由寫作者自己的經歷,轉到桂花本身。“大都”兩句讚賞桂花,即小見大。田藝蘅《留青日扎》卷二十一:“額上塗黃,漢宮妝也。”《西神脞說》則謂“婦人勻面,惟施朱傅粉而已。至六朝乃兼尚黃。”梁簡文帝《戲贈麗人詩》:“同安鬟裡撥,異作額間黃。”李商隱《蝶》詩云:“壽陽宮主嫁時妝,八字宮眉捧額黃。”桂花體積小,金黃色,宛如婦女淡施“宮黃”,星星點點,可是開在人間,竟然這般芬芳。花小、色黃、香濃,正是桂花特徵。這幾句把桂花特徵都寫到,但著重寫它的香味,抓住重點,與上片相呼應。最後別出新意:“怕是秋天風露,染教世界都香。”激情滿懷,放言憑藉秋天風露的傳播,桂花會將整個世界都薰染得濃郁芬芳。江順詒《詞學整合》卷六引張砥中曰:“後結如泉流歸海,迴環通首,源流有盡而不盡之意”。這裡正是“有盡而不盡”,詞已寫完,而意未盡。

  此詞不只是讚美桂花的芳香十里。作者一生都“志在塞北江南”,為“了卻君王天下事”,而竭盡全力恢復宋室山河。舊說“招搖之山,其上多桂”(《山海經》),“物之美者,招搖之桂”(《呂氏春秋》)。無論是異香的桂花,或“紛紛如煙霧,迴旋成穗,散墜如牽牛子,黃白相間,咀之無味”(《詞林紀事》)卷一引)的桂子,一向是崇高、美好、吉祥的象徵。李清照詠桂花詞《攤破浣溪沙》雲:“揉破黃金萬點輕,剪成碧玉葉層層,風度精神如彥輔,太鮮明”。人們總是既稱頌桂花的形態美,又讚揚它的精神美。辛棄疾以“染教世界都香”來歌贊,似隱寓有他“達則兼善天下”的巨集願的。

  況周頤雲:“以性靈語詠物,以沉著之筆達出,斯為無上上乘”(《蕙風詞話》卷五)。此詞的佳處正在於詠物與性靈融為一體,即性靈即詠物,詞人將自己淡化到不露痕跡的地步,而又非沾沾然詠一物矣。全詞非寄託之作,但結句並不排斥似為作者濟世懷抱的自然流露。

  這首詞意境優美,寫桂花能抓住其特徵,聯想自然,用詞簡練,不愧為詞中佳品。

參考資料:

1、謝永芳.辛棄疾詩詞全集匯校匯注匯評.武漢:崇文書局,2016:490 2、唐圭璋 等.唐宋詞鑑賞辭典(南宋·遼·金).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88:1581-1582

創作背景

  辛棄疾自隆興二年(1164)冬或乾道元年(1165)春,江陰籤判任滿後,曾有一段流寓吳江的生活。此詞當作於辛棄疾獻《美芹十論》之後,這正是他希望一展巨集圖的時候。   

參考資料:
1、劉乃昌 編選.辛棄疾集.南京:鳳凰出版社,2014:79-80

2、唐圭璋 等.唐宋詞鑑賞辭典(南宋·遼·金).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88:1581-1582

詩人辛棄疾
      辛棄疾(1140-1207),南宋詞人。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別號稼軒,漢族,歷城(今山東濟南)人。出生時,中原已為金兵所佔。21歲參加抗金義軍,不久歸南宋。歷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東安撫使等職。一生力主抗金。曾上《美芹十論》與《九議》,條陳戰守之策。其詞抒寫力圖恢復國家統一的愛國熱情,傾訴壯志難酬的悲憤,對當時執政者的屈辱求和頗多譴責;也有不少吟詠祖國河山的作品。題材廣闊又善化用前人典故入詞,風格沉雄豪邁又不乏細膩柔媚之處。由於辛棄疾的抗金主張與當政的主和派政見不合,後被彈劾落職,退隱江西帶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