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調·卮酒向人時原文賞析
蔗庵小閣名曰“卮言”,作此詞以嘲之。
卮酒向人時,和氣先傾倒。最要然然可可,萬事稱好。滑稽坐上,更對鴟夷笑。寒與熱,總隨人,甘國老。
少年使酒,出口人嫌拗。此個和合道理,近日方曉。學人言語,未會十會巧。看他們,得人憐,秦吉了。
譯文
譯文
有些人就象那裝滿酒就傾斜的酒卮,處處是一副笑臉,見人就點頭哈腰。他們最要緊的是唯唯諾諾,對什麼事都連聲說好。就象那筵席上滑稽對著鴟夷笑,它們都擅長整天旋轉把酒倒。不管是寒是熱,總有一味藥調和其中,這就是那號稱“國老”的甘草。
我年輕時常常飲酒任性,說起話來剔人總嫌執拗。這個和稀泥的處世哲學直到近來我才慢慢知曉。可惜我對那一套應酬語言,還沒有學得十分巧妙。瞧他們真會討人喜歡,活象那跟人學舌的秦吉了!
註釋
蔗庵:指鄭汝諧,字舜舉,號東谷居士,浙江青田人。他力主抗金,稼軒稱他“老子胸中兵百萬”。鄭汝諧在信州建宅院,取名“蔗庵”,並以此為號。
卮(zhī)言:沒有立場,人云亦云的話。
卮:古時一種酒器,酒滿時就傾斜,無酒時就空仰著。
然然:對對。可可:好好。
滑稽、鴟(chī)夷:古時的酒器。楊雄《酒賦》:“滑稽鴟夷,腹如大壺。”
甘國老:指中藥甘草。《本草綱目》稱其性平味甘,能調和眾藥,治療百病,故享有“國老”之名。
使酒:喝酒任性。
拗(ào):彆扭,指不合世俗。
秦吉了:鳥名。《唐會要》載,林邑國有結遼鳥(秦吉了),能言尤勝鸚鵡,黑色,黃眉。
創作背景
公元1185年(宋孝宗淳熙十二年),辛棄疾經歷了他人生中的第一次被罷官的痛苦生活,這一年,他被免職後居住在江西上饒,這首詞就是作者在這一時期寫作的。由於他的好友鄭汝諧(字舜舉)的居所有一個小閣樓名叫“卮言”,由此,作者產生了寫這首詞的想法。
參考資料:
1、馬瑋主編,辛棄疾,商務印書館國際有限公司,2014.01,第119頁
賞析
開篇兩句,辛棄疾將人比作酒器,形象生動地描繪出那些見風使舵、阿諛奉承之人的可笑姿態。一個“先”字將官場小人低眉順目,爭先恐後吹捧的動作充分表現出來。接下來兩句,詞人進一步從語言上進行描寫官員們笑眯眯,點頭哈腰,順從統治者,凡事都說“好、好、好”的諂媚之態。
“滑稽坐上,更對鴟夷笑。”這兩句描繪出腐敗官場上人們應酬中相互吹捧、言談虛情假意的場面。“寒與熱,總隨人,甘國老。”詞人在此用來指那些沒有原則,一味跟從,和稀泥的人。
下闋開頭中的少年指詞人自己。史書記載,辛棄疾二十二歲就在抗金前線衝陣殺敵,可稱少年英雄,但因其為人正直,不善奉承而遭人排擠,正如其說的“出口人嫌拗”。“此個和合道理,近日方曉。學人言語,未會十會巧。”在官場中要順從、虛偽才能討得君主的歡心,這個道理,“我”現在才明白,但是要效仿這些人,“我”卻正好不擅長。詞人此處的自嘲和上文那些趨炎附勢的小人形象形成鮮明對比,突出詞人不與世俗同流合汙、潔身自好的高尚品格。
結尾三句中,詞人以幽默的筆調調侃:看他們那些得寵的人,都是像學舌鳥一樣會唯命是從,攀附權勢。
辛棄疾用詼諧的口吻描述了一場“物”的狂歡,這些物都有著南宋官場得寵之人相似的特質:隨人俯仰、圓滑虛偽、碌碌無為。當時南宋正處於山河破碎、民不聊生之時,可朝廷卻只一味偏安,寵信小人。詞人正是通過揭露當時朝廷官員的醜惡嘴臉來反襯自己的正直和有為,但正是因為這樣,他才得不到重用,因而內心充滿悲痛與不甘。
參考資料:
1、劉默,陳思思,黃桂月編著,宋詞鑑賞大全集 下,中國華僑出版社,2012.09,第524頁創作背景
公元1185年(宋孝宗淳熙十二年),辛棄疾經歷了他人生中的第一次被罷官的痛苦生活,這一年,他被免職後居住在江西上饒,這首詞就是作者在這一時期寫作的。由於他的好友鄭汝諧(字舜舉)的居所有一個小閣樓名叫“卮言”,由此,作者產生了寫這首詞的想法。
參考資料:
1、馬瑋主編,辛棄疾,商務印書館國際有限公司,2014.01,第119頁
賞析
開篇兩句,辛棄疾將人比作酒器,形象生動地描繪出那些見風使舵、阿諛奉承之人的可笑姿態。一個“先”字將官場小人低眉順目,爭先恐後吹捧的動作充分表現出來。接下來兩句,詞人進一步從語言上進行描寫官員們笑眯眯,點頭哈腰,順從統治者,凡事都說“好、好、好”的諂媚之態。
“滑稽坐上,更對鴟夷笑。”這兩句描繪出腐敗官場上人們應酬中相互吹捧、言談虛情假意的場面。“寒與熱,總隨人,甘國老。”詞人在此用來指那些沒有原則,一味跟從,和稀泥的人。
下闋開頭中的少年指詞人自己。史書記載,辛棄疾二十二歲就在抗金前線衝陣殺敵,可稱少年英雄,但因其為人正直,不善奉承而遭人排擠,正如其說的“出口人嫌拗”。“此個和合道理,近日方曉。學人言語,未會十會巧。”在官場中要順從、虛偽才能討得君主的歡心,這個道理,“我”現在才明白,但是要效仿這些人,“我”卻正好不擅長。詞人此處的自嘲和上文那些趨炎附勢的小人形象形成鮮明對比,突出詞人不與世俗同流合汙、潔身自好的高尚品格。
結尾三句中,詞人以幽默的筆調調侃:看他們那些得寵的人,都是像學舌鳥一樣會唯命是從,攀附權勢。
辛棄疾用詼諧的口吻描述了一場“物”的狂歡,這些物都有著南宋官場得寵之人相似的特質:隨人俯仰、圓滑虛偽、碌碌無為。當時南宋正處於山河破碎、民不聊生之時,可朝廷卻只一味偏安,寵信小人。詞人正是通過揭露當時朝廷官員的醜惡嘴臉來反襯自己的正直和有為,但正是因為這樣,他才得不到重用,因而內心充滿悲痛與不甘。
參考資料:
1、劉默,陳思思,黃桂月編著,宋詞鑑賞大全集 下,中國華僑出版社,2012.09,第524頁-
辛棄疾(1140-1207),南宋詞人。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別號稼軒,漢族,歷城(今山東濟南)人。出生時,中原已為金兵所佔。21歲參加抗金義軍,不久歸南宋。歷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東安撫使等職。一生力主抗金。曾上《美芹十論》與《九議》,條陳戰守之策。其詞抒寫力圖恢復國家統一的愛國熱情,傾訴壯志難酬的悲憤,對當時執政者的屈辱求和頗多譴責;也有不少吟詠祖國河山的作品。題材廣闊又善化用前人典故入詞,風格沉雄豪邁又不乏細膩柔媚之處。由於辛棄疾的抗金主張與當政的主和派政見不合,後被彈劾落職,退隱江西帶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