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閨怨原文賞析

朝代唐代 詩人白居易

寒月沉沉洞房靜,真珠簾外梧桐影。
秋霜欲下手先知,燈底裁縫剪刀冷。

寫景 抒情 閨怨

譯文

譯文
寒夜月光灑向庭院深處的屋內,珍珠簾外梧桐樹影斑駁。
孤燈下她握著冰冷的剪刀為遠方戍守的丈夫縫製著冬衣,秋霜將落,手已經預先感到寒冷。

註釋
洞房:深屋,位於很多進房子的後邊,在古代通常是女眷的居住處。
真珠簾:真珠即珍珠,形容簾子的華貴。

參考資料:
1、馮盈之,張藝著.服飾文學作品選:浙江大學出版社,2010.07:269

創作背景

  這首閨怨詩,是以戰爭為背景的,大約寫於公元822年(唐穆宗李恆長慶二年)前後。公元820年(唐憲宗元和十五年),白居易從忠州調回朝廷。時憲宗去世,穆宗繼位,宦官把持朝政,天子縱荒,宰相才下,統治集團內部互相傾軋,政治非常黑暗。加上朝廷以為藩鎮割據已經平定,天下太平無事,令各軍裁減兵額,激怒了無業的士兵。公元821年(穆宗長慶元年),河北地區的朱克融、王廷湊和史憲成等兵將又乘機擁兵割據。朝廷發兵十五萬人平叛,但財竭力窮,毫無建樹,只是給廣大百姓造成了極大的痛苦。《寒閨怨》就是在這種情況下寫成的,也含蓄地反映了人民群眾對戰亂征戍的怨恨之情。

  

參考資料:
1、上海辭書出版社文學鑑賞辭典編纂中心.唐詩鑑賞辭典:上海辭書出版社,1983.12:906-907

賞析

  此詩前兩句寫景,後兩句寫情。其寫情,是通過對事物的細緻感受來表現的。此詩前兩句用寫景鋪墊手法,描寫主人公獨居的冷清孤寂,扣信詩題“寒閨怨”。後兩句用情景交融手法,描繪了一幅天寒歲暮、冬衣未成、秋霜欲下、征夫未歸的孤冷畫面,孤寂涼情直入人心,千般滋味湧上心頭。  第一句即點明時間:深夜,而寒月曆來是秋冬兩季的代名詞。“洞房”兩字可理解為新婚後的洞房,而“洞”又有深遠的含義,也可理解為處於庭院深處的房間。但無論是哪種情況,一個“靜”字就讓這本該是溫暖融融的居所顯得不同尋常的冷清。居室本已深邃,又被寒冷的月光照射著,所以更見幽靜。

  第二句更是將冷意繼續延伸,“真珠簾”即為珍珠簾,盡顯其華貴之意,與上洞房相稱,不可呆看,顯露出屋子主人身份的高貴,但即使是高貴的女子也擺脫不了空守閨房的寂寞。簾外的一株梧桐樹,靜靜地立在院子當中,月光搖落,將它的影子拉得很長。

  洞房、珠簾,都是通過描寫環境以暗示其人的身分。“梧桐影”既與上文“寒月”相映,又暗逗下文“秋霜”,因無月則無影,而到了秋天,樹中落葉最早的是梧桐,所謂“一葉落而知夭下秋”。前兩句把景寫得如此之冷清,人寫得如此之幽獨,就暗示了題中所謂寒閨之怨。

  第三句第一個字就點明此刻的季節,正是寒霜將落的深秋。在這冷清清的月光下,靜悄悄的房屋中,一簾子裡的人還沒有睡,忽然,她感到冰涼,連手也覺得冷起來了。隨即想起,是秋深了,要下霜了。但暮秋深夜,秋霜還未降落,女主人公玉手先知,預先通過手冷感受到即將到來的霜露,這不免引人遐思。

  第四句給出了答案,原來女主人公並沒有就寢,而是坐在燈下裁剪衣服,要趕製寒衣要寄給遠方的征夫。氣溫驟降,手裡的剪刀立刻變得冰涼刺骨,她這才知道屋外就要下霜了。而下霜則更加說明屋外的寒冷,同時也反襯出閨房的冷寂和獨守深閨的落寞。

  天寒歲暮,征夫不歸,冬衣未成,秋霜欲下,想到親人不但難歸,而且還要受凍,豈能無怨?於是,剪刀上的寒冷,不但傳到了她手上,而且也傳到她心上了。丈夫在外的辛苦,自己在家的孤寂,合之歡樂,離之悲痛,酸甜苦辣,一齊湧上心來,是完全可以想得到的。

  全詩雖似簡單,實則豐富,寫得含蓄有致,情景交融,言簡意豐,一“知”一“冷”,通過寫閨中少婦寒夜為征夫趕製冬衣的情景,盡顯女子內心之淒涼,孤寂之“怨”。

參考資料:

1、上海辭書出版社文學鑑賞辭典編纂中心.唐詩鑑賞辭典:上海辭書出版社,1983.12:906-907

詩人白居易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樂天,號香山居士,又號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時遷居下邽,生於河南新鄭。是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唐代三大詩人之一。白居易與元稹共同倡導新樂府運動,世稱“元白”,與劉禹錫並稱“劉白”。白居易的詩歌題材廣泛,形式多樣,語言平易通俗,有“詩魔”和“詩王”之稱。官至翰林學士、左贊善大夫。公元846年,白居易在洛陽逝世,葬於香山。有《白氏長慶集》傳世,代表詩作有《長恨歌》、《賣炭翁》、《琵琶行》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