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泊牛渚懷古原文賞析

朝代唐代 詩人李白

牛渚西江夜,青天無片雲。
登舟望秋月,空憶謝將軍。
餘亦能高詠,斯人不可聞。
明朝掛帆席,楓葉落紛紛。(掛帆 一作:去)

唐詩三百首 月亮 懷古

譯文

譯文
秋夜行舟停泊在西江牛渚山,蔚藍的天空中沒有一絲遊雲。
我登上小船仰望明朗的秋月,徒然地懷想起東晉謝尚將軍。
我也能夠吟哦袁巨集的詠史詩,可惜沒有那識賢的將軍傾聽。
明早我將掛起船帆離開牛渚,這裡只有滿天楓葉飄落紛紛。

註釋
牛渚:山名,在今安徽當塗縣西北。詩題下有注:此地即謝尚聞袁巨集詠史處。
西江:從南京以西到江西境內的一段長江,古代稱西江。牛渚也在西江這一段中。
謝將軍:東晉謝尚,今河南太康縣人,官鎮西將軍,鎮守牛渚時,秋夜泛舟賞月,適袁巨集在運租船中誦己作《詠史》詩,音辭都很好,遂大加讚賞,邀其前來,談到天明。袁從此名聲大振,後官至東陽太守。
高詠:謝尚賞月時,曾聞詩人袁巨集在船中高詠,大加讚賞。
斯人:指謝尚。
掛帆席:一作“洞庭去”。掛帆:揚帆。
落:一作“正”。

參考資料:

1、彭定求 等 .全唐詩(上)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6年10月版 :第423頁 .

創作背景

  這首詩當是詩人失意後在當塗之作,那時詩人對未來已經不抱希望,但自負才華而怨艾無人賞識的情緒仍溢滿詩中。

  

參考資料:
1、蕭滌非 等 .唐詩鑑賞辭典 .上海 :上海辭書出版社 ,1983年12月版 :第346-347頁 .

賞析

  首句開門見山,點明“牛渚夜泊”。次句寫牛渚夜景,大處落墨,展現出一片碧海青天、萬里無雲的境界。寥廓空明的天宇,和蒼茫浩渺的西江,在夜色中融為一體,越顯出境界的空闊渺遠,而詩人置身其間時那種悠然神遠的感受也就自然融合在裡面了。

  三、四句由牛渚“望月”過渡到“懷古”。謝尚牛渚乘月泛江遇見袁巨集月下朗吟這一富於詩意的故事,和詩人眼前所在之地(牛渚西江)、所接之景(青天朗月)的巧合,固然是使詩人由“望月”而“懷古”的主要憑藉,但之所以如此,還由於這種空闊渺遠的境界本身就很容易觸發對於古今的聯想。空間的無垠和時間的永恆之間,在人們的意念活動中往往可以相互引發和轉化,陳子昂登幽州臺,面對北國蒼莽遼闊的大地而湧起“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之感,便是顯例。而今古長存的明月,更常常成為由今溯古的橋樑,“月下沉吟久不歸,古來相接眼中稀”(《金陵城西月下吟》),正可說明這一點。因此,“望”、“憶”之間,雖有很大跳躍,讀來卻感到非常自然合理。“望”字當中就含有詩人由今及古的聯想和沒有明言的意念活動。“空憶”的“空”字,表現了詩人對過去的回憶,也暗示了這份回憶註定沒有迴應。暗逗下文。

  如果所謂“懷古”,只是對幾百年前發生在此地的“謝尚聞袁巨集詠史”情事的泛泛追憶,詩意便不免平庸而落套。詩人別有會心,從這樁歷史陳跡中發現了一種令人嚮往追慕的美好關係—貴賤的懸隔,絲毫沒有妨礙心靈的相通;對文學的愛好和對才能的尊重,可以打破身份地位的壁障。而這,正是詩人在當時現實中求之而不可的得。詩人的思緒,由眼前的牛渚秋夜景色聯想到往古,又由往古回到現實,情不自禁地發出“餘亦能高詠,斯人不可聞”的感慨。儘管自己也象當年的袁巨集那樣,富於文學才華,而象謝尚那樣的人物卻不可復遇了。“不可聞”迴應“空憶”,寓含著世無知音的深沉感喟。

  “明朝掛帆席,楓葉落紛紛。”末聯宕開寫景,想象明朝掛帆離去的情景。在颯颯秋風中,片帆高掛,客舟即將離開江渚;楓葉紛紛飄落,象是無言地送著寂寞離去的行舟。秋色秋聲,進一步烘托出因不遇知音而引起的寂寞悽清情懷。

  詩意明朗而單純,並沒有什麼深刻複雜的內容,但卻具有一種令人神遠的韻味。這種神韻的形成,離不開具體的文字語言和特定的表現手法。這首詩,寫景的疏朗有致,不主刻畫,跡近寫意;寫情的含蓄不露,不道破說盡;用語的自然清新,虛涵概括,力避雕琢;以及寓情於景,以景結情的手法等等,都有助於造成一種悠然不盡的神韻。李白的五律,不以錘鍊凝重見長,而以自然明麗為主要特色。此篇行雲流水,純任天然。這本身就構成一種蕭散自然、風流自賞的意趣,適合表現抒情主人公那種飄逸不群的性格。詩的富於情韻,與這一點也不無關係。

參考資料:

1、蕭滌非 等 .唐詩鑑賞辭典 .上海 :上海辭書出版社 ,1983年12月版 :第346-347頁 .

創作背景

  這首詩當是詩人失意後在當塗之作,那時詩人對未來已經不抱希望,但自負才華而怨艾無人賞識的情緒仍溢滿詩中。

  

參考資料:
1、蕭滌非 等 .唐詩鑑賞辭典 .上海 :上海辭書出版社 ,1983年12月版 :第346-347頁 .

賞析

  首句開門見山,點明“牛渚夜泊”。次句寫牛渚夜景,大處落墨,展現出一片碧海青天、萬里無雲的境界。寥廓空明的天宇,和蒼茫浩渺的西江,在夜色中融為一體,越顯出境界的空闊渺遠,而詩人置身其間時那種悠然神遠的感受也就自然融合在裡面了。

  三、四句由牛渚“望月”過渡到“懷古”。謝尚牛渚乘月泛江遇見袁巨集月下朗吟這一富於詩意的故事,和詩人眼前所在之地(牛渚西江)、所接之景(青天朗月)的巧合,固然是使詩人由“望月”而“懷古”的主要憑藉,但之所以如此,還由於這種空闊渺遠的境界本身就很容易觸發對於古今的聯想。空間的無垠和時間的永恆之間,在人們的意念活動中往往可以相互引發和轉化,陳子昂登幽州臺,面對北國蒼莽遼闊的大地而湧起“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之感,便是顯例。而今古長存的明月,更常常成為由今溯古的橋樑,“月下沉吟久不歸,古來相接眼中稀”(《金陵城西月下吟》),正可說明這一點。因此,“望”、“憶”之間,雖有很大跳躍,讀來卻感到非常自然合理。“望”字當中就含有詩人由今及古的聯想和沒有明言的意念活動。“空憶”的“空”字,表現了詩人對過去的回憶,也暗示了這份回憶註定沒有迴應。暗逗下文。

  如果所謂“懷古”,只是對幾百年前發生在此地的“謝尚聞袁巨集詠史”情事的泛泛追憶,詩意便不免平庸而落套。詩人別有會心,從這樁歷史陳跡中發現了一種令人嚮往追慕的美好關係—貴賤的懸隔,絲毫沒有妨礙心靈的相通;對文學的愛好和對才能的尊重,可以打破身份地位的壁障。而這,正是詩人在當時現實中求之而不可的得。詩人的思緒,由眼前的牛渚秋夜景色聯想到往古,又由往古回到現實,情不自禁地發出“餘亦能高詠,斯人不可聞”的感慨。儘管自己也象當年的袁巨集那樣,富於文學才華,而象謝尚那樣的人物卻不可復遇了。“不可聞”迴應“空憶”,寓含著世無知音的深沉感喟。

  “明朝掛帆席,楓葉落紛紛。”末聯宕開寫景,想象明朝掛帆離去的情景。在颯颯秋風中,片帆高掛,客舟即將離開江渚;楓葉紛紛飄落,象是無言地送著寂寞離去的行舟。秋色秋聲,進一步烘托出因不遇知音而引起的寂寞悽清情懷。

  詩意明朗而單純,並沒有什麼深刻複雜的內容,但卻具有一種令人神遠的韻味。這種神韻的形成,離不開具體的文字語言和特定的表現手法。這首詩,寫景的疏朗有致,不主刻畫,跡近寫意;寫情的含蓄不露,不道破說盡;用語的自然清新,虛涵概括,力避雕琢;以及寓情於景,以景結情的手法等等,都有助於造成一種悠然不盡的神韻。李白的五律,不以錘鍊凝重見長,而以自然明麗為主要特色。此篇行雲流水,純任天然。這本身就構成一種蕭散自然、風流自賞的意趣,適合表現抒情主人公那種飄逸不群的性格。詩的富於情韻,與這一點也不無關係。

參考資料:

1、蕭滌非 等 .唐詩鑑賞辭典 .上海 :上海辭書出版社 ,1983年12月版 :第346-347頁 .

詩人李白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號青蓮居士,唐朝浪漫主義詩人,被後人譽為“詩仙”。祖籍隴西成紀(待考),出生於西域碎葉城,4歲再隨父遷至劍南道綿州。李白存世詩文千餘篇,有《李太白集》傳世。762年病逝,享年61歲。其墓在今安徽當塗,四川江油、湖北安陸有紀念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