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陵絕句原文賞析
秋水明落日,流光滅遠山。
譯文
譯文
向南登上杜陵,北望五陵。
落日的映照使得秋水顯得格外明亮,太陽餘暉在遠山中間慢慢消失。
註釋
杜陵:在今陝西省西安市東南,為西漢宣帝劉詢的陵墓,位於渭水南岸。
五陵:唐顏師古在《漢書》註文中指出:”五陵,謂長陵、安陵、陽陵、茂陵、平陵。“漢高祖葬長陵,惠帝葬安陵,景帝葬陽陵,武帝葬茂陵,昭帝葬平陵,均在渭水北岸,今陝西省咸陽市附近。五陵,後來多指豪門貴族聚居之地,也指豪門貴族。
秋水:秋天的河水,這裡指渭河水,位於今陝西省境內。
流光:流動的光彩或光線。
1、毛佩琦 .李太白集:插圖本 .瀋陽市 :萬卷出版公司 ,2008年 :285頁 .
2、 中華書局編輯部 .中華唐詩鑑賞辭典 初中卷 .北京市 :中華書局 ,2007年 :169-170頁 .
鑑賞
這首詩突出了李白創作融情於景的特點,語言簡練,通俗易懂。
首句“南登杜陵上”中,“南”字首先點明瞭作者所處的地理位置,也指出杜陵的位置位於渭水南岸。第二句“北望五陵問”把作者從南岸看到的風景刻畫出來。兩句一南一北,互作映襯。這兩句不僅寫出了作者的位置,還為下兩句所寫的事物做了鋪墊。作者站在杜陵上,登高望遠,不僅看到了對岸的五陵,還看到了眼前壯闊的渭河,還有遠處連綿的群山。第三句“秋水明落日”中的“秋”字點出這首詩的創作時間。“明”字在這裡應該是古代漢語中常用的使動用法,翻譯作“使……明”,這句話的意思是:由於秋水的映照,使得落日光線更加明亮。表面看是寫落日的景觀,實則含有“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的感慨。單從句面上看,很難理解這層意思,但若結合作者創造此詩時的背景就不難理解。
此詩作於唐天寶二年秋,此時正是詩人第二次入長安。這次詩人得到皇上的恩寵,待詔翰林,是政治上最風光的一段時期。這期間,詩人與諸多好友遊歷山水,沉浸在江山美景和佳茗陳釀之中。然而由於詩人性格孤傲,不與朝中奸佞之輩同流合汙,不久便遭到讒謗。所以,詩中作者雖在描寫景物,但其實是對自己當下境遇的描述。末句“流光滅遠山”中“流光”指流動的光。渭水流動,使倒映在水中的El光也忽明忽暗,閃爍不定,自然遠處的群山也會隨著日光的流動而顯得若隱若現。這句同上旬一樣,在景物描寫背後暗藏了作者回歸山林的思想。古人尤其是才華橫溢的人,如果懷才不遇或在官場上遇到排擠,都會產生隱居山林的想法。李白此時受到讒謗,不免會產生隱居的念頭,所以“遠山”在他這首詩中就不只是個普通的景物了。
參考資料:
1、中華書局編輯部 .中華唐詩鑑賞辭典 初中卷 .北京市 :中華書局 ,2007年 :169-170頁 .創作背景
首聯總寫多景樓的形勝,提挈全篇。多景樓屹立北固山上,憑高遠眺,水色山光,風月勝景,無不盡收眼底。詩人這兩句意謂欲於此樓周覽勝景,只消徘徊倚闌,憑高四望,萬千景象,便可豁然在目。這正抓住了多景樓居高臨下,境界開闊的特點。
中間兩聯是寫多景樓上所見景象:雲氣和水光氤氳之處,浮現出碧瓦紅樓;晚霞同山巒於夕陽下青紅相間。鑲入遠處的天空;月光下淮南原野傳來了佛寺的鐘聲梵歌;江面上強勁的海風送來了遠方的航船。這四句,一寫水光,一寫山色,一寫淮南寺鐘,一寫江面帆船。“雲亂水光浮紫翠”,著一“浮”字,寫明波光雲影的迷離掩不住巍峨的宮觀;“天含山氣入青紅”,用一“入”字,刻畫出霞光山色的濃彩浸染了黃昏的遠天。月光下傳來“一川鍾唄”,不難想象出淮南原野的平闊寂靜;海風中駛出“萬里帆檣”,使人意識到長江的迢遙洶湧。詩人抓住了富有特色的景物,構成了一幅色彩明麗、山川掩映的壯闊畫面,給讀者以美的享受。
壯麗巨集闊的景象,開闊了詩人的心目,於是他於尾聯以唱嘆的語調,抒寫了個人的感受和襟懷。意謂雖老境漸至,征塵滿衣,內心中並未放鬆對未來目標的企望和追求。嵇康《贈秀才入軍》詩有“目送歸鴻,手揮五絃。俯仰自得,遊心太玄”之語,表現一種心與道俱的高曠自得情懷。詩人化用其意,說自己儘管身世蹭蹬,卻仍在注目豔羨那高振健翮,遠翔天字的飛鴻。這就體現了詩人“躡景追飛”的遠大抱負。
全詩視野巨集闊,韻格瀏亮,形象鮮明,對仗工穩,確能表現出多景樓的勝景偉觀。
參考資料:
1、繆鉞,霍松林等撰寫.宋詩鑑賞辭典 新1版:上海辭書出版社,2015.07:第207-208頁鑑賞
這首詩突出了李白創作融情於景的特點,語言簡練,通俗易懂。
首句“南登杜陵上”中,“南”字首先點明瞭作者所處的地理位置,也指出杜陵的位置位於渭水南岸。第二句“北望五陵問”把作者從南岸看到的風景刻畫出來。兩句一南一北,互作映襯。這兩句不僅寫出了作者的位置,還為下兩句所寫的事物做了鋪墊。作者站在杜陵上,登高望遠,不僅看到了對岸的五陵,還看到了眼前壯闊的渭河,還有遠處連綿的群山。第三句“秋水明落日”中的“秋”字點出這首詩的創作時間。“明”字在這裡應該是古代漢語中常用的使動用法,翻譯作“使……明”,這句話的意思是:由於秋水的映照,使得落日光線更加明亮。表面看是寫落日的景觀,實則含有“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的感慨。單從句面上看,很難理解這層意思,但若結合作者創造此詩時的背景就不難理解。
此詩作於唐天寶二年秋,此時正是詩人第二次入長安。這次詩人得到皇上的恩寵,待詔翰林,是政治上最風光的一段時期。這期間,詩人與諸多好友遊歷山水,沉浸在江山美景和佳茗陳釀之中。然而由於詩人性格孤傲,不與朝中奸佞之輩同流合汙,不久便遭到讒謗。所以,詩中作者雖在描寫景物,但其實是對自己當下境遇的描述。末句“流光滅遠山”中“流光”指流動的光。渭水流動,使倒映在水中的El光也忽明忽暗,閃爍不定,自然遠處的群山也會隨著日光的流動而顯得若隱若現。這句同上旬一樣,在景物描寫背後暗藏了作者回歸山林的思想。古人尤其是才華橫溢的人,如果懷才不遇或在官場上遇到排擠,都會產生隱居山林的想法。李白此時受到讒謗,不免會產生隱居的念頭,所以“遠山”在他這首詩中就不只是個普通的景物了。
參考資料:
1、中華書局編輯部 .中華唐詩鑑賞辭典 初中卷 .北京市 :中華書局 ,2007年 :169-170頁 .創作背景
首聯總寫多景樓的形勝,提挈全篇。多景樓屹立北固山上,憑高遠眺,水色山光,風月勝景,無不盡收眼底。詩人這兩句意謂欲於此樓周覽勝景,只消徘徊倚闌,憑高四望,萬千景象,便可豁然在目。這正抓住了多景樓居高臨下,境界開闊的特點。
中間兩聯是寫多景樓上所見景象:雲氣和水光氤氳之處,浮現出碧瓦紅樓;晚霞同山巒於夕陽下青紅相間。鑲入遠處的天空;月光下淮南原野傳來了佛寺的鐘聲梵歌;江面上強勁的海風送來了遠方的航船。這四句,一寫水光,一寫山色,一寫淮南寺鐘,一寫江面帆船。“雲亂水光浮紫翠”,著一“浮”字,寫明波光雲影的迷離掩不住巍峨的宮觀;“天含山氣入青紅”,用一“入”字,刻畫出霞光山色的濃彩浸染了黃昏的遠天。月光下傳來“一川鍾唄”,不難想象出淮南原野的平闊寂靜;海風中駛出“萬里帆檣”,使人意識到長江的迢遙洶湧。詩人抓住了富有特色的景物,構成了一幅色彩明麗、山川掩映的壯闊畫面,給讀者以美的享受。
壯麗巨集闊的景象,開闊了詩人的心目,於是他於尾聯以唱嘆的語調,抒寫了個人的感受和襟懷。意謂雖老境漸至,征塵滿衣,內心中並未放鬆對未來目標的企望和追求。嵇康《贈秀才入軍》詩有“目送歸鴻,手揮五絃。俯仰自得,遊心太玄”之語,表現一種心與道俱的高曠自得情懷。詩人化用其意,說自己儘管身世蹭蹬,卻仍在注目豔羨那高振健翮,遠翔天字的飛鴻。這就體現了詩人“躡景追飛”的遠大抱負。
全詩視野巨集闊,韻格瀏亮,形象鮮明,對仗工穩,確能表現出多景樓的勝景偉觀。
參考資料:
1、繆鉞,霍松林等撰寫.宋詩鑑賞辭典 新1版:上海辭書出版社,2015.07:第207-208頁-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號青蓮居士,唐朝浪漫主義詩人,被後人譽為“詩仙”。祖籍隴西成紀(待考),出生於西域碎葉城,4歲再隨父遷至劍南道綿州。李白存世詩文千餘篇,有《李太白集》傳世。762年病逝,享年61歲。其墓在今安徽當塗,四川江油、湖北安陸有紀念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