覽鏡書懷原文賞析
自笑鏡中人,白髮如霜草。
捫心空嘆息,問影何枯槁?
桃李竟何言,終成南山皓。
譯文
譯文
得道便無所謂古今,失道終不免會衰老。
自照自笑鏡中之人,滿頭白髮就像霜草。
捫心空自嘆息,我的形影為何這般枯槁?
桃李何必多言,早晚會贊成商山四皓。
註釋
⑴“桃李”句:語出《史記·李將軍列傳》:“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意思是說,桃李結滿果實,自然會有人來採摘,樹下也會因此踩出一條路來。
⑵南山皓:即商山四皓。李白《金陵歌送別範宣》:“送爾長江萬里心,他年來訪南山皓。”王琦注:“南山皓,謂漢之四皓。四皓在秦時始入藍田山,後又入地肺山,漢時匿終南山。”《高士傳》:四皓者,皆河內織人也,或在汲。一曰東園公,二曰甪里先生,三曰綺裡季,四曰夏黃公,皆修道潔己,非義不動。秦始皇時。見秦政暴虐,乃退入藍田山而作歌曰:“莫莫高山,深谷透迤。曄曄紫芝,可以療飢。唐、虞世遠,吾將安歸?駟馬高蓋,其憂甚大。富貴之畏人,不如貧賤而肆志。”乃共入商、洛,隱地肺山,以侍天下定。及秦敗,漢高聞而徵之,不至。深自匿終南山,不能屈己。
賞析
此詩共八句,可分三個部分:發端——覽鏡——書懷。
開頭兩句為第一部分。開篇不直接入題,也無驚人之語,甚至有些過於平靜,出人意外。似乎詩人是在漫不經心地講述一個被人們普遍接受的道理:修道成仙的人自然是長生不老,反之,那些凡夫俗子轉眼就會走向生命的最後歷程。這兩句詩看似對道教的肯定,實則是對道教的挖苦。全詩也就由此而引起的。
中間四句為第二部分。在這一部分,詩人緊扣開篇的“衰老”二字,以自己為例證,寫覽鏡之所見;深深的自嘲和自責,形成對報國無門、濟世無路的現實的尖刻揭露和批判。李白從來崇尚道教,理應是“得到”之人,可是到頭來,依然“白髮如霜草”。“自笑”一句舉重若輕,接法飄逸,可以說是對自己迷通道教的徹底否定。“空”“何”二字寫盡了詩人內心深處的極端痛苦。“自笑”“捫心”“嘆息”“問影”幾個連續動作則把詩人覽鏡時的心理活動、外貌特徵和神態舉止活脫脫地展現在讀者面前,儼然是作者晚年的一幅形神兼備的自畫像。
最後兩句為第三部分。詩人活用了兩個典故。詩人變“桃李不言”為“桃李竟何言”,是憤激之辭:我縱有才能,卻沒有施展的機會,又有什麼可說的呢?詩人讚賞“商山四皓”,是希冀自己能像四皓一樣,能為國家貢獻出自己的餘熱。兩個典故的活用,寫出了不合理制度下,傑出人才的悲劇結局,反映了詩人“天生我材必有用”的堅強信念、對邪惡勢力的殊死抗爭和矢志不渝的政治熱情。
全詩通篇並無華麗詞句,而僅僅是以議論為主,間以聲、色、形、態的逼真刻畫,實在而不板滯,悲愴而不消沉,恰如水晶世界,直露、透徹;又似一片冰心,清冷、光明。其感人之處,全在於人格的力量和深刻的內涵。
參考資料:
1、裴 斐.李白詩歌賞析集.成都:巴蜀書社,1988:303-305創作背景
據詩中“自笑鏡中人,白髮如霜草”句意來看,此詩當為李白暮年之作。詹鍈先生《李白詩文系年》等書將此詩繫於唐代宗寶應元年(762年)。
參考資料:
1、詹福瑞 等.李白詩全譯.石家莊: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916-917
賞析
此詩共八句,可分三個部分:發端——覽鏡——書懷。
開頭兩句為第一部分。開篇不直接入題,也無驚人之語,甚至有些過於平靜,出人意外。似乎詩人是在漫不經心地講述一個被人們普遍接受的道理:修道成仙的人自然是長生不老,反之,那些凡夫俗子轉眼就會走向生命的最後歷程。這兩句詩看似對道教的肯定,實則是對道教的挖苦。全詩也就由此而引起的。
中間四句為第二部分。在這一部分,詩人緊扣開篇的“衰老”二字,以自己為例證,寫覽鏡之所見;深深的自嘲和自責,形成對報國無門、濟世無路的現實的尖刻揭露和批判。李白從來崇尚道教,理應是“得到”之人,可是到頭來,依然“白髮如霜草”。“自笑”一句舉重若輕,接法飄逸,可以說是對自己迷通道教的徹底否定。“空”“何”二字寫盡了詩人內心深處的極端痛苦。“自笑”“捫心”“嘆息”“問影”幾個連續動作則把詩人覽鏡時的心理活動、外貌特徵和神態舉止活脫脫地展現在讀者面前,儼然是作者晚年的一幅形神兼備的自畫像。
最後兩句為第三部分。詩人活用了兩個典故。詩人變“桃李不言”為“桃李竟何言”,是憤激之辭:我縱有才能,卻沒有施展的機會,又有什麼可說的呢?詩人讚賞“商山四皓”,是希冀自己能像四皓一樣,能為國家貢獻出自己的餘熱。兩個典故的活用,寫出了不合理制度下,傑出人才的悲劇結局,反映了詩人“天生我材必有用”的堅強信念、對邪惡勢力的殊死抗爭和矢志不渝的政治熱情。
全詩通篇並無華麗詞句,而僅僅是以議論為主,間以聲、色、形、態的逼真刻畫,實在而不板滯,悲愴而不消沉,恰如水晶世界,直露、透徹;又似一片冰心,清冷、光明。其感人之處,全在於人格的力量和深刻的內涵。
參考資料:
1、裴 斐.李白詩歌賞析集.成都:巴蜀書社,1988:303-305創作背景
據詩中“自笑鏡中人,白髮如霜草”句意來看,此詩當為李白暮年之作。詹鍈先生《李白詩文系年》等書將此詩繫於唐代宗寶應元年(762年)。
參考資料:
1、詹福瑞 等.李白詩全譯.石家莊: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916-917
-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號青蓮居士,唐朝浪漫主義詩人,被後人譽為“詩仙”。祖籍隴西成紀(待考),出生於西域碎葉城,4歲再隨父遷至劍南道綿州。李白存世詩文千餘篇,有《李太白集》傳世。762年病逝,享年61歲。其墓在今安徽當塗,四川江油、湖北安陸有紀念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