晏子使楚原文賞析

朝代兩漢 詩人劉向


晏子使楚。楚人以晏子短,楚人為小門於大門之側而延晏子。晏子不入,曰:“使狗國者從狗門入,今臣使楚,不當從此門入。”儐者更道,從大門入。見楚王。王曰:“齊無人耶?”晏子對曰:“齊之臨淄三百閭,張袂成陰,揮汗成雨,比肩繼踵而在,何為無人?”王曰:“然則何為使予?”晏子對曰:“齊命使,各有所主:其賢者使使賢主,不肖者使使不肖主。嬰最不肖,故宜使楚矣!”(張袂成陰 一作:張袂成帷)


晏子將使楚。楚王聞之,謂左右曰:“晏嬰,齊之習辭者也。今方來,吾欲辱之,何以也?”左右對曰:“為其來也,臣請縛一人,過王而行,王曰:‘何為者也?’對曰:‘齊人也。’王曰:‘何坐?’曰:‘坐盜。’


晏子至,楚王賜晏子酒,酒酣,吏二縛一人詣王。王曰:“縛者曷為者也?”對曰:“齊人也,坐盜。”王視晏子曰:“齊人固善盜乎?”晏子避席對曰:“嬰聞之,橘生淮南則為橘,生於淮北則為枳,葉徒相似,其實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異也。今民生長於齊不盜,入楚則盜,得無楚之水土使民善盜耶?”王笑曰:“ 聖人非所與熙也,寡人反取病焉。”

小學文言文 歷史 故事 外交 哲理

譯文

譯文
(一)
  晏子出使到楚國。楚人因為晏子身材矮小,在大門的旁邊開一個小門請晏子進去。晏子不進去,說:“出使到狗國的人從狗門進去,今天我出使到楚國來,不應該從這個狗門進去。”迎接賓客的人帶晏子改從大門進去。(晏子)拜見楚王。楚王說:“齊國沒有人可派嗎?竟派您做使臣。”晏子回答說:“齊國的都城臨淄有七千五百戶人家,人們一起張開袖子,就能遮天;揮灑汗水,就是下雨;街上行人肩膀靠著肩膀,腳尖碰腳後跟,怎麼能說齊國沒有人呢?”楚王說:“既然這樣,那麼為什麼會打發你來呢?”晏子回答說:“齊國派遣使臣,各有不同的規矩,那些有德有才的人被派遣出使到有德有才的君主所在的國家,沒有德沒有才的人被派遣出使到沒有德沒有才的國王所在的國家。我晏嬰是最不賢,沒有德才的人,所以只好出使到楚國來了。”
(二)
  晏子將要出使楚國。楚王聽到這個訊息,對身邊的大臣說:“晏嬰是齊國的一個能言善辯的人,現在 他正要來,我想要羞辱他,用什麼辦法呢?”侍臣回答說:“在他來的時候,大王請允許我們綁著一個人從大王面前走過。大王(就)問:‘(他)是做什麼的?’(我則) 回答說:‘(他)是齊國人。’大王(接著再)問:‘(他)犯了什 麼罪?’(我就)回答:‘(他)犯了偷竊罪。’"
(三)
  晏子來到了楚國,楚王請晏子喝酒,喝酒喝得正高興的時候,兩名小官員綁著一個人到楚王面前來。楚王問道:“綁著的人是做什麼的人?’(公差)回答 說:“(他)是齊國人,犯了偷竊罪。”楚王看著晏子問道:“齊國人本來就善於偷東西的嗎?”晏子離開座位回答道:“我聽說(這樣一件事):橘樹生長在淮河以南的地方就是橘樹,生長在淮河以北的地方就是枳樹,只是葉子相像罷了,他們的果實味道卻不同。這是什麼原因呢?(是因為)水土地方不相同啊。老百姓生長在齊國不偷東西,到了楚國就偷東西,莫非楚國的水土使百姓善於偷東西嗎?”楚王笑著說:“聖人不是能同他開玩笑的,我反而自討沒趣了。

註釋
(一)
使:出使,被派遣前往別國。後面的兩個使字,一個作名詞即使者,一個作動詞即委派。
以:因為。
短:長短,這裡是人的身材矮小的意思。
袂:衣袖
命:命令,這裡是委任、派遣的意思。
主:主張,這裡是規矩、章程的意思。後面的主字,是指主人、國君。
不肖:不賢,這裡指沒有德才的人。
宜:應該
(二)
將:將要
使:出使
聞:聽說
之: 之 這個訊息,代“晏子將使楚”這件事。
左右:身邊的人
謂……曰:對……說
習辭者:善於辭令(很會說話)的人。 習,熟練、善於;辭,辭令;者:......的人。
方:將要
吾:我
欲:想
辱:侮辱
之:代詞,代晏子
何以也:用什麼辦法呢?何以,即以何。
對:回答
為:這裡相當於“於”。
縛:捆綁
而:表順承
何:什麼
坐:犯罪
(三)
賜:賞賜,給予。
酒酣:酒喝得正暢快的時候。酣,喝得正暢快的時候。
詣:到........去(指到尊長那裡去)。
曷:同“何”,什麼。
為:相當於“於”,當。
固:本來。
善:擅長
避席:離開座位,表示鄭重和嚴肅的意思古代把席子鋪在地上坐,所以座位叫“席”。避,離開。席,座具
聞:聽說
之:代下面晏子說的“橘生淮南則為橘,生於淮北則為枳”。
生:生長
則:就是。
則為:就變為。為:變為。
枳:一種灌木類植物,果實小而苦。也叫【枸橘】,果實酸苦。
徒:只是,僅僅。
其實:它們的果實。
味:味道
不同:不一樣
所以然者何:這樣的原因是什麼呢?然,這樣。所以:……原因
對曰:回答道
得無:莫非。
耶:語氣助詞,“嗎”?
聖人:才德極高的人
熙:同“嬉”,開玩笑。
反取病焉:反而自討沒趣了。病,辱。

本節內容由匿名網友上傳,原作者已無法考證。免費釋出僅供學習參考,其觀點不代表本站立場。

解析

  景公意識到單憑齊國的力量是無法與強晉抗衡的,於是他將目光放到了南方的楚國,決意與楚修好,共抗晉國。在這種情況下,晏子作為使者訪問了楚國。 此時楚國由楚靈王執政,他目空天下,狂妄自傲,因此打算羞辱一下齊國的使節,於是便有了“晏子使楚”這個故事。

  這則故事通過晏子出使楚國,挫敗楚王誣衊齊人入楚為盜陰謀的故事,表現了晏子機智善辯的才能和政治家.外交家的風度。說明了侮辱別人的人到頭來必然受辱於人。

  外交無小事,尤其在牽涉到國格的時候,更是絲毫不可侵犯。晏子以"針尖對麥芒"的方式,維持了國格,也維護了個人尊嚴。晏嬰是聰明機智,能言善辯,勇敢大膽、不畏強權的人。

  晏子能贏得這場外交的勝利的原因:不僅是因為晏子的話不卑不亢,有禮有節,用語委婉,頭腦清晰,還是因為晏子的背後有一個強大的國家支撐著他。

本節內容由匿名網友上傳,原作者已無法考證。免費釋出僅供學習參考,其觀點不代表本站立場。

賞析

  1、整個故事就是一條成語:自取其辱。這個成語最早出現在《論語》中。子貢問怎樣交朋友。孔子說:“忠言相告,好話對導,他不聽就算了,不要自找羞辱。”但是多數後人對這個成語的瞭解來自本篇課文。楚王三次想侮辱晏子,結果不但輕而易舉被晏子化解了,最後反被晏子侮辱了。成語的意思是說自己所受到的侮辱難堪,都是因為自己造成的。

  2、面對楚王的第二次侮辱,晏子這樣回擊楚王:“這是什麼話?我國首都臨淄住滿了人。大夥兒把袖子舉起來,就是一片雲;大夥兒甩一把汗,就是一陣雨;街上的行人肩膀擦著肩膀,腳尖碰著腳跟。大王怎麼說齊國沒有人呢?” (晏子的這段話裡,衍生出三個成語:一是舉袂成雲;二是揮汗成雨:揮,甩掉;大家用手灑出去的汗珠就像下雨一樣,形容人很多。當然,這一成語後來也形容出汗很多,就不是原先的意義了。三是磨肩接踵:磨,並;磨肩,肩膀靠肩膀;踵,腳跟;接踵,腳尖碰腳跟。肩挨肩,腳碰腳,形容人多,擁擠。這一成語也寫作“摩肩接踵”。)

  3、當楚王取笑齊國人偷盜時,晏子面不改色,站起來,說:“大王怎麼不知道哇?淮南的柑橘,又大又甜。可是橘樹一種到淮北,就只能結又小又苦的枳,還不是因為水土不同嗎?同樣道理,齊國人在齊國安居樂業,好好地勞動,一到楚國,就做起盜賊來了,也許是兩國的水土不同吧。”(這段話中包含了一個成語:南橘北枳。枳:落葉灌木,味苦酸,球形。也叫枸橘。南方之橘移植淮河之北就會變成枳。比喻同一物種因環境條件不同而發生變異。)後人遂用“南橘北枳”來比喻環境對人的影響,現代漢語中似乎用於貶義稍多些,形容某種事物因為環境的變化而“異化”或者“變質”。

本節內容由匿名網友上傳,原作者已無法考證。免費釋出僅供學習參考,其觀點不代表本站立場。

文言現象

  陳藏一《話腴》:“趙昂總管始肄業臨安府學,因躓無聊賴,遂脫儒冠從禁弁,升御前應對。一日,侍阜陵蹕之德壽宮。高廟宴席間問今應制之臣,張掄之後為誰。阜陵以昂對。高廟俯睞久之,知其嘗為諸生,命賦拒霜詞。昂奏所用腔,令綴《婆羅門引》。又奏所用意,詔自述其梗概。即賦就進呈雲:……”進呈的就是以上這首詞。“阜陵”即宋孝宗趙構,阜陵名“永阜陵”,所以南宋人以“阜陵”稱孝宗;高廟即宋高宗趙構,構廟號“高宗”,後人因以“高廟”稱之。趙構退位後居住在“德壽宮”,因而宋人或以“德壽”代稱宋高宗。趙昂的這首詞,是應宋高宗之命而作的,是一首“應制詞”;以詠“拒霜”(即“木芙蓉”,或稱“地芙蓉”、“木蓮”等)為內容,因而它又是一首詠物詞。《話腴》又載:高宗看了這首詞,十分欣賞,不但賞賜給趙昂不少銀絹,還叫孝宗給升了官。

  按照過去的慣例,“應制”的作品,往往是為統治者樹碑立傳的,存有較明顯的阿諛奉承的痕跡的。這首詞卻不然。那麼,宋高宗為什麼還對它情有獨鍾呢?

  詞的上片集中描繪芙蓉花盛開時的景況,雖顯得有些質實,但詞人筆鋒一轉,逗出幾分空靈。下片寫與美人的對比中,進一步描繪出芙蓉花的形象和神韻。該詞章法嚴密,筆意雅秀,構思精巧。

  這首詞的詠物技巧比較高。它處處緊扣住拒霜的特點,多方面著筆,務求盡善盡美。從拒霜的生長習性上看,它多叢生在水邊潮溼之地,所以詞的起句便說:“暮霞照水,水邊無數木芙蓉。”用“木芙蓉”應“拒霜”,點題;用“水邊”交代其生長習性;用“無數”交代其叢生的特點;用“暮霞照水”作背景烘托,而且這個背景天光水色,色採斑斕,美不勝收。拒霜在秋冬間開花,所以詞中先用“楚天空迥,人立西風”透露出一派秋意,然後在下片中緊接著用“秋色”再次點明秋的季節。著墨更多的是寫拒霜花。詞的上片,寫了三段時間中的拒霜花形象:“暮霞”兩句,是暗寫晚霞映襯下的拒霜花。“暮霞”在這裡既是寫霞,其中也包括著花,只是花的形象沒有明寫,而是讓讀者從“暮霞”的色彩中去聯想。當然,“暮霞”也可以理解為就是寫花,“暮霞”只是個比喻,而以“木芙蓉”揭示這個比喻的實體。這裡取前者。“曉來”一句是寫早晨帶露的拒霜花,用“輕紅”略點花的實質形象。拒霜花有粉紅、白、黃等顏色品種,作者這裡只取粉紅一種。粉紅而經“露溼”,更加嬌嫩,故曰“輕紅”。

  “十里”兩句,是用濃筆重彩正面寫日轉中天時拒霜花的形象。“十里”極言其多,承“無數”而來:“錦絲步障”,寫豔陽之下,繁花漂亮無比、簇如螢幕(“步障”即螢幕)。這使讀者想起了王愷與石崇爭鬥豪華的場面:王愷“作紫絲布步障碧綾四十里”,石崇則“作錦步障五十里以敵之”(《世說新語·汰侈》)。這裡則是拒霜花組成的“步障”,而且隨著太陽的轉移,花影也隨之變化,作者用花影的“重重”,再次寫花之多。看來,作者善於選擇描繪的角度。

  這三層寫花,筆墨由簡入繁,由側面烘托而至正面描繪,然後再加以側面烘托。但用筆都比較樸實,而且越來越實。作者為了挽救這個危險的趨勢(質實為詞家一忌),把筆鋒一轉,寫出了“向楚天空迥,人立西風”兩句,亦花亦人,筆調一變而為沉著瀟灑而又不乏空靈之氣,遂使全詞風格大變,從而逼近了上乘作品的行列。詞的下片,繼續寫拒霜花,但筆法與上片的正面下筆完全不同。下片乍看好像寫美人,實際上是通過寫美人而達到進一步寫花的目的,把花寫得完美無缺。過片承“西風”句立意,寫秋色濃於愁,貌似借秋興嘆,實際上是引出再次寫花。白居易詩云:“莫怕秋無伴愁物,水蓮花盡木蓮開。”(《木芙蓉花下招客飲》)所以寫秋愁正是為了引出這個“伴愁物”來。

  這個“愁”字來得貼切巧妙,也很重要,其意一直貫串到“教妾若為容”。“寂寞”以下四句,皆寫“粉黛”(即美人)之愁。“寂寞”、“妝慵”以至“惆悵”,皆是其“愁”的情態表現:“施朱太赤”、“教妾若為容”,則是“愁”的原因所在。美人總是要與花爭豔的。這裡,美女們看了拒霜花,自己感到不好打扮了,不施“朱”(紅色)固然不可,而施朱則“太赤”,不管怎樣,總是打扮不出拒霜花的那種粉紅來。“教妾若為容”,是屢經打扮而總不能與花比美的愁嘆,所以只有“妝慵”與“惆悵”了。這幾句雖從杜荀鶴《春宮怨》詩化出,甚至還借用了宋玉《登徒子好色賦》“施朱則太赤”的成句,但寫得卻自有新意。

  古典詩詞中總喜歡以花寫美人,如“梨花一枝春帶雨”(白居易《長恨歌》)、“此度見花枝,白頭誓不歸”(韋莊《菩薩蠻》)、“一枝嬌臥醉芙蓉”(閻選《虞美人》)等等;美女在花面前,總想比並一番,而且總有一種穩操勝券的驕傲,如無名氏《菩薩蠻》:“含笑問檀郎,花強妾貌強?”黃簡《玉樓春》:“妝成挼鏡問春風,比似庭花誰解語?”這裡則以美人寫花,並比之下,美人卻甘拜下風,臨鏡不知所措。拒霜花之美,由此可以想見了。這是個很成功的比擬。詞的結句“花易老、煙水無窮”陡轉一筆,一反愁怨可掬的嬌態,別開新意,花光盡而煙水來,以煙水之無窮彌補花的易老,把人引入一個高渺闊大的境界。這種結句,大有云水迭生、柳暗花明、餘味無盡的優點,正是深得詞家三昧之處。宋高宗也是擅長寫詞的人。這首詞既然有如此多的好處,他看了當然高興。

  從詠物詞的發展史上看,這首詞也是值得稱道的。兩宋都有詠物詞,但卻有不同。就總的傾向說,北宋少而南宋多,宋末尤多;北宋詠物詞往往有濃重而明顯的抒情成分,南宋則漸趨冷靜以至隱晦,這當然與其時代氣質有關係,也與詠物詞自身的發展過程密不可分。

  這首詞的作者趙昂,處在南宋初期,這首詞也處於詠物詞由北而南的過渡時期中,就詠物與抒情的比重上看,其詠物成分顯然增多,而北宋的借物抒情的特色則明顯減少。應該說,它預示了南宋詠物詞的發展趨勢。這一點,在鑑賞這首詞的時候,也是應當注意的。

參考資料:

1、上海辭書出版社文學鑑賞辭典編纂中心編;唐圭璋,繆鉞,葉嘉瑩,周汝昌,俞平伯,施蟄存等撰寫.唐宋詞鑑賞辭典 唐、五代、北宋 下:上海辭書出版社,2016.01:第1898頁

解析

  景公意識到單憑齊國的力量是無法與強晉抗衡的,於是他將目光放到了南方的楚國,決意與楚修好,共抗晉國。在這種情況下,晏子作為使者訪問了楚國。 此時楚國由楚靈王執政,他目空天下,狂妄自傲,因此打算羞辱一下齊國的使節,於是便有了“晏子使楚”這個故事。

  這則故事通過晏子出使楚國,挫敗楚王誣衊齊人入楚為盜陰謀的故事,表現了晏子機智善辯的才能和政治家.外交家的風度。說明了侮辱別人的人到頭來必然受辱於人。

  外交無小事,尤其在牽涉到國格的時候,更是絲毫不可侵犯。晏子以"針尖對麥芒"的方式,維持了國格,也維護了個人尊嚴。晏嬰是聰明機智,能言善辯,勇敢大膽、不畏強權的人。

  晏子能贏得這場外交的勝利的原因:不僅是因為晏子的話不卑不亢,有禮有節,用語委婉,頭腦清晰,還是因為晏子的背後有一個強大的國家支撐著他。

本節內容由匿名網友上傳,原作者已無法考證。免費釋出僅供學習參考,其觀點不代表本站立場。

賞析

  1、整個故事就是一條成語:自取其辱。這個成語最早出現在《論語》中。子貢問怎樣交朋友。孔子說:“忠言相告,好話對導,他不聽就算了,不要自找羞辱。”但是多數後人對這個成語的瞭解來自本篇課文。楚王三次想侮辱晏子,結果不但輕而易舉被晏子化解了,最後反被晏子侮辱了。成語的意思是說自己所受到的侮辱難堪,都是因為自己造成的。

  2、面對楚王的第二次侮辱,晏子這樣回擊楚王:“這是什麼話?我國首都臨淄住滿了人。大夥兒把袖子舉起來,就是一片雲;大夥兒甩一把汗,就是一陣雨;街上的行人肩膀擦著肩膀,腳尖碰著腳跟。大王怎麼說齊國沒有人呢?” (晏子的這段話裡,衍生出三個成語:一是舉袂成雲;二是揮汗成雨:揮,甩掉;大家用手灑出去的汗珠就像下雨一樣,形容人很多。當然,這一成語後來也形容出汗很多,就不是原先的意義了。三是磨肩接踵:磨,並;磨肩,肩膀靠肩膀;踵,腳跟;接踵,腳尖碰腳跟。肩挨肩,腳碰腳,形容人多,擁擠。這一成語也寫作“摩肩接踵”。)

  3、當楚王取笑齊國人偷盜時,晏子面不改色,站起來,說:“大王怎麼不知道哇?淮南的柑橘,又大又甜。可是橘樹一種到淮北,就只能結又小又苦的枳,還不是因為水土不同嗎?同樣道理,齊國人在齊國安居樂業,好好地勞動,一到楚國,就做起盜賊來了,也許是兩國的水土不同吧。”(這段話中包含了一個成語:南橘北枳。枳:落葉灌木,味苦酸,球形。也叫枸橘。南方之橘移植淮河之北就會變成枳。比喻同一物種因環境條件不同而發生變異。)後人遂用“南橘北枳”來比喻環境對人的影響,現代漢語中似乎用於貶義稍多些,形容某種事物因為環境的變化而“異化”或者“變質”。

本節內容由匿名網友上傳,原作者已無法考證。免費釋出僅供學習參考,其觀點不代表本站立場。

文言現象

  陳藏一《話腴》:“趙昂總管始肄業臨安府學,因躓無聊賴,遂脫儒冠從禁弁,升御前應對。一日,侍阜陵蹕之德壽宮。高廟宴席間問今應制之臣,張掄之後為誰。阜陵以昂對。高廟俯睞久之,知其嘗為諸生,命賦拒霜詞。昂奏所用腔,令綴《婆羅門引》。又奏所用意,詔自述其梗概。即賦就進呈雲:……”進呈的就是以上這首詞。“阜陵”即宋孝宗趙構,阜陵名“永阜陵”,所以南宋人以“阜陵”稱孝宗;高廟即宋高宗趙構,構廟號“高宗”,後人因以“高廟”稱之。趙構退位後居住在“德壽宮”,因而宋人或以“德壽”代稱宋高宗。趙昂的這首詞,是應宋高宗之命而作的,是一首“應制詞”;以詠“拒霜”(即“木芙蓉”,或稱“地芙蓉”、“木蓮”等)為內容,因而它又是一首詠物詞。《話腴》又載:高宗看了這首詞,十分欣賞,不但賞賜給趙昂不少銀絹,還叫孝宗給升了官。

  按照過去的慣例,“應制”的作品,往往是為統治者樹碑立傳的,存有較明顯的阿諛奉承的痕跡的。這首詞卻不然。那麼,宋高宗為什麼還對它情有獨鍾呢?

  詞的上片集中描繪芙蓉花盛開時的景況,雖顯得有些質實,但詞人筆鋒一轉,逗出幾分空靈。下片寫與美人的對比中,進一步描繪出芙蓉花的形象和神韻。該詞章法嚴密,筆意雅秀,構思精巧。

  這首詞的詠物技巧比較高。它處處緊扣住拒霜的特點,多方面著筆,務求盡善盡美。從拒霜的生長習性上看,它多叢生在水邊潮溼之地,所以詞的起句便說:“暮霞照水,水邊無數木芙蓉。”用“木芙蓉”應“拒霜”,點題;用“水邊”交代其生長習性;用“無數”交代其叢生的特點;用“暮霞照水”作背景烘托,而且這個背景天光水色,色採斑斕,美不勝收。拒霜在秋冬間開花,所以詞中先用“楚天空迥,人立西風”透露出一派秋意,然後在下片中緊接著用“秋色”再次點明秋的季節。著墨更多的是寫拒霜花。詞的上片,寫了三段時間中的拒霜花形象:“暮霞”兩句,是暗寫晚霞映襯下的拒霜花。“暮霞”在這裡既是寫霞,其中也包括著花,只是花的形象沒有明寫,而是讓讀者從“暮霞”的色彩中去聯想。當然,“暮霞”也可以理解為就是寫花,“暮霞”只是個比喻,而以“木芙蓉”揭示這個比喻的實體。這裡取前者。“曉來”一句是寫早晨帶露的拒霜花,用“輕紅”略點花的實質形象。拒霜花有粉紅、白、黃等顏色品種,作者這裡只取粉紅一種。粉紅而經“露溼”,更加嬌嫩,故曰“輕紅”。

  “十里”兩句,是用濃筆重彩正面寫日轉中天時拒霜花的形象。“十里”極言其多,承“無數”而來:“錦絲步障”,寫豔陽之下,繁花漂亮無比、簇如螢幕(“步障”即螢幕)。這使讀者想起了王愷與石崇爭鬥豪華的場面:王愷“作紫絲布步障碧綾四十里”,石崇則“作錦步障五十里以敵之”(《世說新語·汰侈》)。這裡則是拒霜花組成的“步障”,而且隨著太陽的轉移,花影也隨之變化,作者用花影的“重重”,再次寫花之多。看來,作者善於選擇描繪的角度。

  這三層寫花,筆墨由簡入繁,由側面烘托而至正面描繪,然後再加以側面烘托。但用筆都比較樸實,而且越來越實。作者為了挽救這個危險的趨勢(質實為詞家一忌),把筆鋒一轉,寫出了“向楚天空迥,人立西風”兩句,亦花亦人,筆調一變而為沉著瀟灑而又不乏空靈之氣,遂使全詞風格大變,從而逼近了上乘作品的行列。詞的下片,繼續寫拒霜花,但筆法與上片的正面下筆完全不同。下片乍看好像寫美人,實際上是通過寫美人而達到進一步寫花的目的,把花寫得完美無缺。過片承“西風”句立意,寫秋色濃於愁,貌似借秋興嘆,實際上是引出再次寫花。白居易詩云:“莫怕秋無伴愁物,水蓮花盡木蓮開。”(《木芙蓉花下招客飲》)所以寫秋愁正是為了引出這個“伴愁物”來。

  這個“愁”字來得貼切巧妙,也很重要,其意一直貫串到“教妾若為容”。“寂寞”以下四句,皆寫“粉黛”(即美人)之愁。“寂寞”、“妝慵”以至“惆悵”,皆是其“愁”的情態表現:“施朱太赤”、“教妾若為容”,則是“愁”的原因所在。美人總是要與花爭豔的。這裡,美女們看了拒霜花,自己感到不好打扮了,不施“朱”(紅色)固然不可,而施朱則“太赤”,不管怎樣,總是打扮不出拒霜花的那種粉紅來。“教妾若為容”,是屢經打扮而總不能與花比美的愁嘆,所以只有“妝慵”與“惆悵”了。這幾句雖從杜荀鶴《春宮怨》詩化出,甚至還借用了宋玉《登徒子好色賦》“施朱則太赤”的成句,但寫得卻自有新意。

  古典詩詞中總喜歡以花寫美人,如“梨花一枝春帶雨”(白居易《長恨歌》)、“此度見花枝,白頭誓不歸”(韋莊《菩薩蠻》)、“一枝嬌臥醉芙蓉”(閻選《虞美人》)等等;美女在花面前,總想比並一番,而且總有一種穩操勝券的驕傲,如無名氏《菩薩蠻》:“含笑問檀郎,花強妾貌強?”黃簡《玉樓春》:“妝成挼鏡問春風,比似庭花誰解語?”這裡則以美人寫花,並比之下,美人卻甘拜下風,臨鏡不知所措。拒霜花之美,由此可以想見了。這是個很成功的比擬。詞的結句“花易老、煙水無窮”陡轉一筆,一反愁怨可掬的嬌態,別開新意,花光盡而煙水來,以煙水之無窮彌補花的易老,把人引入一個高渺闊大的境界。這種結句,大有云水迭生、柳暗花明、餘味無盡的優點,正是深得詞家三昧之處。宋高宗也是擅長寫詞的人。這首詞既然有如此多的好處,他看了當然高興。

  從詠物詞的發展史上看,這首詞也是值得稱道的。兩宋都有詠物詞,但卻有不同。就總的傾向說,北宋少而南宋多,宋末尤多;北宋詠物詞往往有濃重而明顯的抒情成分,南宋則漸趨冷靜以至隱晦,這當然與其時代氣質有關係,也與詠物詞自身的發展過程密不可分。

  這首詞的作者趙昂,處在南宋初期,這首詞也處於詠物詞由北而南的過渡時期中,就詠物與抒情的比重上看,其詠物成分顯然增多,而北宋的借物抒情的特色則明顯減少。應該說,它預示了南宋詠物詞的發展趨勢。這一點,在鑑賞這首詞的時候,也是應當注意的。

參考資料:

1、上海辭書出版社文學鑑賞辭典編纂中心編;唐圭璋,繆鉞,葉嘉瑩,周汝昌,俞平伯,施蟄存等撰寫.唐宋詞鑑賞辭典 唐、五代、北宋 下:上海辭書出版社,2016.01:第1898頁

詩人劉向
    劉向(前77年—前6年),字子政,原名更生,世稱劉中壘,世居漢代楚國彭城,仕於京師長安,祖籍沛郡豐邑(今屬江蘇徐州),出生於漢昭帝元鳳四年(前77年),去世於漢哀帝建平元年(前6年)。劉邦異母弟劉交的後代,劉歆之父。曾奉命領校祕書,所撰《別錄》,是我國最早的圖書分類目錄。三篇,大多亡佚。今存《新序》《說苑》《列女傳》《戰國策》《列仙傳》等書,其著作《五經通義》有清人馬國翰輯本。《楚辭》是劉向編訂成書,而《山海經》是其與其子劉歆共同編訂成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