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魂原文賞析

朝代先秦 詩人屈原

朕幼清以廉潔兮,身服義而未沫。
主此盛德兮,牽於俗而蕪穢。
上無所考此盛德兮,長離殃而愁苦。
帝告巫陽曰:“有人在下,我欲輔之。
魂魄離散,汝筮予之。”
巫陽對曰:“掌夢!
上帝其難從;若必筮予之,
恐後之謝,不能複用。”
巫陽焉乃下招曰:

魂兮歸來!去君之恆幹,
何為四方些?舍君之樂處,
而離彼不祥些!

魂兮歸來!東方不可以託些。
長人千仞,惟魂是索些。
十日代出,流金鑠石些。
彼皆習之,魂往必釋些。
歸來兮!不可以託些。

魂兮歸來!南方不可以止些。
雕題黑齒,得人肉以祀,以其骨為醢些。
蝮蛇蓁蓁,封狐千里些。
雄虺九首,往來倏忽,吞人以益其心些。
歸來兮!不可久淫些。

魂兮歸來!西方之害,流沙千里些。
旋入雷淵,爢散而不可止些。
幸而得脫,其外曠宇些。
赤蟻若象,玄蜂若壺些。
五穀不生,叢菅是食些。
其土爛人,求水無所得些。
彷徉無所倚,廣大無所極些。
歸來兮!恐自遺賊些。

魂兮歸來!北方不可以止些。
增冰峨峨,飛雪千里些。
歸來兮!不可以久些。

魂兮歸來!君無上天些。
虎豹九關,啄害下人些。
一夫九首,拔木九千些。
豺狼從目,往來侁侁些。
懸人以嬉,投之深淵些。
致命於帝,然後得瞑些。
歸來!往恐危身些。

魂兮歸來!君無下此幽都些。
土伯九約,其角觺觺些。
敦脄血拇,逐人伂駓駓些。
參目虎首,其身若牛些。
此皆甘人,歸來!恐自遺災些。

魂兮歸來!入修門些。
工祝招君,背行先些。
秦篝齊縷,鄭綿絡些。
招具該備,永嘯呼些。

魂兮歸來!反故居些。
天地四方,多賊奸些。
像設君室,靜閒安些。
高堂邃宇,檻層軒些。
層臺累榭,臨高山些。
網戶朱綴,刻方連些。
冬有穾廈,夏室寒些。
川穀徑復,流潺湲些。
光風轉蕙,氾崇蘭些。
經堂入奧,朱塵筵些。
砥室翠翹,掛曲瓊些。
翡翠珠被,爛齊光些。
蒻阿拂壁,羅幬張些。
纂組綺縞,結琦璜些。
室中之觀,多珍怪些。
蘭膏明燭,華容備些。
二八侍宿,射遞代些。
九侯淑女,多迅眾些。
盛鬋不同制,實滿宮些。
容態好比,順彌代些。
弱顏固植,謇其有意些。
姱容修態,絚洞房些。
蛾眉曼睩,目騰光些。
靡顏膩理,遺視矊些。
離榭修幕,侍君之閒些。
悲帷翠帳,飾高堂些。
紅壁沙版,玄玉樑些。
仰觀刻桷,畫龍蛇些。
坐堂伏檻,臨曲池些。
芙蓉始發,雜芰荷些。
紫莖屏風,文緣波些。
文異豹飾,侍陂陁些。
軒輬既低,步騎羅些。
蘭薄戶樹,瓊木籬些。
魂兮歸來!何遠為些?

室家遂宗,食多方些。
稻粢穱麥,挐黃梁些。
大苦醎酸,辛甘行些。
肥牛之腱,臑若芳些。
和酸若苦,陳吳羹些。
胹鱉炮羔,有柘漿些。
鵠酸臇鳧,煎鴻鶬些。
露雞臛蠵,厲而不爽些。
粔籹蜜餌,有餦餭些。
瑤漿蜜勺,實羽觴些。
挫糟凍飲,酎清涼些。
華酌既陳,有瓊漿些。
歸來反故室,敬而無妨些。
餚羞未通,女樂羅些。
敶鍾按鼓,造新歌些。
《涉江》《採菱》,發《揚荷》些。
美人既醉,朱顏酡些。
嬉光眇視,目曾波些。
被文服纖,麗而不奇些。
長髮曼鬋,豔陸離些。
二八齊容,起鄭舞些。
衽若交竿,撫案下些。
竽瑟狂會,搷鳴鼓些。
宮庭震驚,發<激楚>些。
吳歈蔡謳,奏大呂些。
士女雜坐,亂而不分些。
放敶組纓,班其相紛些。
鄭衛妖玩,來雜陳些。
《激楚》之結,獨秀先些。
菎蔽象棋,有六簙些。
分曹並進,遒相迫些。
成梟而牟,呼五白些。
晉制犀比,費白日些。
鏗鍾搖簴,揳梓瑟些。
娛酒不廢,沈日夜些。
蘭膏明燭,華燈錯些。
結撰至思,蘭芳假些。
人有所極,同心賦些。
酎飲盡歡,樂先故些。
魂兮歸來!反故居些。

亂曰:
獻歲發春兮,汨吾南征。
菉蘋齊葉兮,白芷生。
路貫廬江兮,左長薄。
倚沼畦瀛兮,遙望博。
青驪結駟兮,齊千乘。
懸火延起兮,玄顏烝。
步及驟處兮,誘騁先。
抑騖若通兮,引車右還。
與王趨夢兮,課後先。
君王親發兮,憚青兕。
朱明承夜兮,時不可以淹。
皋蘭被徑兮,斯路漸。
湛湛江水兮,上有楓。
目極千里兮,傷春心。
魂兮歸來,哀江南!

楚辭

賞析二

  在《楚辭》中,《招魂》是一篇獨具特色的作品。它是模仿民間招魂的習俗寫成的。其中卻又包含了作者的思想感情。

  關於《招魂》的作者,歷來存在著爭論。東漢王逸《楚辭章句》稱《招魂》作者是宋玉,因哀憐屈原“魂魄放佚”,因作以招其生魂“《招魂》者宋玉之作也。招者,召也。以手曰招,以言曰召。宋玉哀憐屈原,忠而見棄,愁懣山澤,魂魄放佚,厥命將落,故作《招魂》,欲以其復精神,延其年壽,外陳四方之惡,以諷諫懷王,冀其覺悟而還之也”。但西漢中,司馬遷作《史記》,在《屈原賈生列傳》中,將《招魂》與《離騷》、《天問》、《哀郢》並列,並說讀了這些作品,而“悲其(指屈原)志”,明顯將《招魂》定為屈原作品。後世讀《楚辭》,多用王逸注,故注本、詩詞中每從其說。明代黃文煥始反對王逸之說。清林雲銘亦辯之並提出兩大疑點。林氏之說出後,蔣驥亦贊其說,陳本禮亦然。近代梁啟超,遊國恩亦皆認為是屈原所作。近世以來,研究者重視司馬遷的提示,多主張《招魂》為屈原所作。但又分別有招楚懷王魂和屈原自招兩種說法。同樣主張屈原招懷王魂的,又有招生魂或死魂的兩說。說法如此分歧,所舉證據也很紛繁。簡而言之,我贊成屈原招楚懷王死魂一說。理由如下:第一,篇中所寫奢侈享受,非楚王莫屬。尤其像“九侯淑女,多迅眾些”,娶一國之女,其他諸侯送女作媵妾從嫁,這必是像楚王這樣的身份,才能擁有。第二,文獻所載,上天所輔必是帝、王,而非臣民。“有人在下,我欲輔之”必是指楚王(陳子展說)。第三,亂曰之後寫打獵,既提到“汩吾南征”,又提到“與王趨夢”、“君王親發”,明是作者回憶與楚王狩獵情形。最後並深情呼喚“魂兮歸來,哀江南”,這隻可能是屈原來招楚懷王之魂。

  《招魂》的形式主要來自民間。古人迷信,以為人有會離開軀體的靈魂,人生病或死亡,靈魂離開了,就要舉行招魂儀式,呼喚靈魂歸來。在許多民族殘留的原始歌謠中,都有招魂歌謠。內容一般都是告誡靈魂不要到上下四方去,而應趕快回到家裡來。為此目的,自然要講講上下四方的可怖,家中的安樂。後來規範為禮儀。如《禮記·禮運》所載“及其死也,升屋而號,告曰‘皋(嗥)某復’”,其儀式是由小臣舉死者衣,登上屋頂,向上下四方呼號,招喚靈魂。作為禮儀,已非原始信仰,而是“盡愛之道也,有禱祠之心焉”。古老的迷信演變為一種風俗。杜甫《彭衙行》雲“暖湯濯我足,剪紙招我魂”。遠方來客,歷經艱險,剪紙為其壓驚、招魂。這倒是頗具人情味的風俗。民間一直流傳有叫魂的迷信,曹禺《原野》中,曾借用來營造黑松林中的淒厲氣氛,這也是古代招魂儀式的遺存。屈原寫作《招魂》,就是模仿民間的創作,“外陳四方之惡,內崇楚國之美”(王逸《楚辭章句》),呼喚楚懷王的靈魂回到楚國來。

  《招魂》當作於公元前296年,即頃襄王三年。公元前299年楚懷王受秦欺騙,入武關而被拘於秦,逃跑不成,怨憤而死。頃襄王三年,秦欲與楚修好,歸懷王喪,“楚人皆憐之,如悲親戚”,楚人同情懷王這個昏君,除敵愾之心外,還因懷王囚秦時,不肯割地屈服,總算有些骨氣。對比只想苟安的頃襄王,自易引起人們的懷念。屈原曾受懷王信用,後來被讒見疏,但總希望懷王有所覺悟。懷王一死,楚國又面臨親秦、拒秦的鬥爭。屈原寫作《招魂》,即認同楚人“如悲親戚”之情,其中自然就包含了對秦的敵愾之心。

  《招魂》的結構是:一、序引,二、招魂辭,三、亂辭,總共三個部分。招魂辭中又分為“外陳四方之惡”與“內崇楚國之美”兩大部分。一般招魂辭是沒有序引和亂辭的。而且招魂辭每句結束都有“些”字,據舊注讀蘇賀切,其音與今湘南民歌尾音“囉”相近。而序引、亂辭語氣詞都用“兮”字,與《離騷》、《九章》等篇相同。由此可見,託為巫陽的招魂辭,主要遵從招魂的習俗要求,而序引和亂辭,則更顯示出屈原的主體色彩。以下即依《招魂》的結構,略作鑑賞性介紹。

  序引一開頭,便有作者出現,自“朕幼清以廉潔兮”至“長離殃而愁苦”,當是屈原自敘。屈原從來是以清廉、服義自許的。只是因楚王受到矇蔽,不能“考此盛德”,而使他遭受不幸而憂愁痛苦。在這幾句之後,忽然說到“帝告巫陽日:‘有人在下……’”,這就使人容易錯會為上帝令巫陽為之招魂的,就是這位“長離殃而愁苦”之人,也就是屈原自己。於是主張“招懷王魂說”者,一般也將前四句解為稱說懷王之詞。然而既有“朕”字自稱(如《離騷》),形容又不相當。這確是一個難題。聞一多曾懷疑,開頭四句,本非《招魂》所有,是錯簡於此。我想,如果說其下有脫簡,也未始不可能。假設加上“上往而不返兮,朕冤結將誰訴”之類的句子,就自然過渡到招魂的事了。“帝告巫陽曰”以下幾句是對話形式,表示出招魂的迫切性。實已暗示懷王已死,靈魂招來也不能複用。這幾句有多種斷句法,但大意都是:帝命巫陽下招——巫陽推辭——巫陽受命下招。這三層意思是大家公認的。

  作為《招魂》主幹的是巫陽的招辭。招辭的第一部分寫東、南、西、北、天上、地下的可畏可怖。這裡取用了許多神話材料,寫得詭異莫測。神話的瑰奇本是具有現實基礎的,聯絡這種基礎,可知想像的合理性;神話又是經過幻想加工改造的,賦予了令人眩目的奇幻色彩,更能激發起人們的審美興味。《招魂》正是如此,如寫到東方,東方是太陽升起的地方,而古代神話有十日並出烤焦大地的故事,作者用來形容東方的危險,便十分巧妙。又如寫到西方,沙漠無邊,不生五穀,無水可飲,又有赤蟻、玄蜂等毒蟲,使人無法生存。這種種描寫相當準確,使人驚歎作者具有相當豐富的地理知識,誇張的描寫並未脫離現實基礎。又如寫到天上、地下,都有殘忍無比的怪物據守著。儲存了原始神話中的神祕性和原始性的特點。

  招魂辭的第二部分,是寫郢都修門之內的豪華生活。作為前一部分的強烈對照,這一部分基本寫實。從2002年對許多楚墓的發掘,完全可以證實其寫實性。這一部分展示了故居的宮室、美女、飲食、歌舞、遊戲之盛,描寫了那種無日無夜的享樂生活。作者的描寫是具體生動的。如寫宮室園圃,既總寫了建築的外觀、佈局,池苑風物,又詳寫室內的裝飾、佈置,以及處於其間的人的活動——主要是美女的活動。又如寫飲食,多種多樣的主食、菜餚、飲料一一列舉,且加形容:“臑若芳”、“酎清涼”、“厲而不爽”,讓人感到的確是美味佳餚。文章中時時點染以人的活動、感受,更為傳神。如寫飲食、歌舞之餘,“士女雜坐,亂而不分些。放陳組纓,班其相紛些”;寫賭博的場面“分曹並進,遒相迫些。成梟而牟,呼五白些”。將那種不顧禮儀、忘乎所以的情形,那種捋袖揎拳,呼五喝六的神態,窮形盡相地描繪了出來。寫得最精彩的,要數對美人和風物的刻畫。如寫美女說:“美人既醉,朱顏酡些。嬉光眇視,目曾波些。”寫人著力寫眼睛,是《詩經》已開始了,《碩人》便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之句,而這裡則發展為寫挑逗的目光,流動的眼波,更為巧妙生動。整個的美人醉態,猶之一副“貴妃醉酒”圖。又如寫到苑中之景,說:“川穀徑復,流潺湲些。光風轉蕙,氾崇蘭些。”溪流蜿蜒,汩汩有聲,微風挾著陽光,搖動著香草,泛起陣陣清香。“光風”二字語簡義豐,形容極為準確。這兩句確實是當之無愧的名句。

  客觀敘述,一般不著作者主觀色彩。然其中所寫醉酒後的種種失態,客觀上是有批評性的。那些描寫多切合楚王身份。“歸來反故室,敬而無妨些”一句,強調歸來仍受尊敬而無妨害,應是針對楚懷王可能具有的愧悔心情的。

  《招魂》的最後部分“亂曰”一段,是全篇的結束語。“亂曰”主要寫打獵。在《招魂》影響下的漢大賦,打獵是描寫的主要內容。這裡卻歸入了亂辭,原因是這與巫陽招魂辭無關,而是作者自身的活動。這裡屈原又以第一人稱出現,敘其在南征途中,回憶起參加懷王狩獵的情況。雲夢一帶是楚國著名的獵場,面積極廣,漢賦對雲夢之獵有很精彩的描寫。而這裡並未多寫狩獵過程,只寫了開始時的壯麗場景,“青驪結駟兮,齊千乘。懸火延起兮,玄顏烝”。實際狩獵只有“君王親發兮憚青兕”這一句。《呂氏春秋·至忠篇》載有楚王射中隨兕的故事:據楚國《故記》說,殺隨兕者不到三月必死,楚王射中隨兕,申公子培出於忠心,奪歸己有,果然代王而死。有這種傳說作為依據,“君王親發兮憚青兕”其實表現了屈原曾經對楚懷王的安危十分關心,也就是“繫心懷王,不忘欲反”的意思。然而懷王終於“客死於秦”不得歸楚了。詩人最後以“湛湛江水兮,上有楓。目極千里兮,傷春心。魂兮歸來,哀江南!”這樣極其悽婉的詩句,結束了這一篇千古絕唱。而這結尾幾句,堪稱《楚辭》中最著名的情景交融片段之一,絕不亞於《九歌·湘夫人》開頭“帝子降兮北渚,目眇眇兮愁予。嫋嫋兮秋風,洞庭波兮木葉下”等名句。它對後世的影響甚大,如果說宋玉《九辯》的“悲哉秋之為氣也,蕭瑟兮草木搖落而變衰,憭慄兮若在遠行,登山臨水送將歸”數語是中國古典文學悲秋傳統的濫觴,那麼不妨說《招魂》末尾的這幾句是中國古典文學傷春傳統的濫觴。後世如北朝庾信的《哀江南賦》,題目即取自“魂兮歸來哀江南”句,感傷時事,眷懷故國,精神亦與楚辭屈賦相彷彿,其深受《招魂》影響固不待言;即如唐司空曙《送鄭明府貶嶺南》“青楓江色晚,楚客獨傷春”二句,雖所感限於身世之悲,其意象又何嘗不是脫胎於《招魂》的亂辭。

參考資料:

1、明 黃文煥 《楚辭聽直》 2、 《戰國策·楚策》

賞析

  《招魂》一文的作者,歷史上有不同說法。司馬遷認為是屈原的作品,他在《史記·屈原賈生列傳》稱:“餘讀《離騷》、《天問》、《招魂》、《哀郢》,悲其志。”王逸在《楚辭章句》裡認為是宋玉的作品:

  “《招魂》者,宋玉之所作也。宋玉憐哀屈原,忠而斥棄,愁懣山澤,魂魄放佚,厥命將落。故作《招魂》,欲以復其精神,延其年壽,外陳四方之惡,內崇楚國之美,以諷諫懷王,冀其覺悟而還之也。”

  令人多少有點奇怪的是,長期以來,漢唐魏晉宋的文人大多接受王逸的說法。直至明代學者黃文煥在《楚辭聽直·聽二招》中,才明確批駁了王逸的說法,並首次提出《招魂》系屈原自招其魂的觀點。此後,清人林雲銘的《楚辭燈》、今人遊國恩的《屈原》等著作,均支援黃文煥的觀點,認為《招魂》乃屈原自招其魂。

  遊國恩指出,古代有招自己生魂的事例,謝靈運《山居賦》“招驚魂於殆化,收危形於將闌”,杜甫《彭衙行》“剪紙招我魂”,即其例。此外,少數民族亦流傳招活人魂的習俗,《文獻通考》卷330引宋范成大《桂海虞衡志》(今本無)記有當地風俗:“家人遠而歸者,止於三十里外。家遣巫提竹籃迓,脫歸人貼身衣貯之籃,以前導還家。言為行人收魂歸也。”(其實,這種迎接歸人的習俗,在客觀上具有減少返鄉者把傳染性疫病從外地傳入的功能)。

  此外,也有人認為《招魂》一文,是宋玉為招死去的楚頃襄王魂而作,或認為是宋玉為重病的楚頃襄王招魂。與此同時,在沅湘民間,至今仍然流傳著,宋玉、景差在屈原死去一年之際,來到汨羅江,為屈原招魂的故事。

  其實,宋玉、景差曾經為屈原招魂,宋玉或景差曾經為楚頃襄王招魂,屈原曾經為自己招魂,屈原曾經為楚懷王招魂,都可能發生過,而他們的這些作品可能都以《招魂》為名。但是,具體到流傳至今的《楚辭·招魂》一文,則應當是屈原為楚懷王招魂時所作。

  首先,司馬遷在《史記》中明確指出屈原作品有《招魂》一篇。其次,招魂是一項嚴肅的活動,一般來說都是奉命而作,招魂的物件是死者或重病將死者。據此可知,《招魂》是屈原奉命為楚懷王招魂而創作,它是屈原任職三閭大夫期間所寫的最後一篇職務作品。再者,《招魂》描述的主人公生活,不符合屈原的身份和實際情況,而是符合楚王的身份。

  我們知道,公元前329年,楚威王死,在位11年,楚威王之子熊槐繼位,是為懷王。公元前328年,為楚懷王元年。公元前299年,楚懷王入秦被扣留,在位30年;楚立太子橫,是為頃襄王。公元前296年,楚懷王客死於秦。

  需要說明的是,根據《逸周書·諡法解》,周公旦和太公望制定諡法,在君王、諸侯、大夫死後,子孫們要立廟舉行隆重的祭祀活動,並根據死者生前的事蹟和遭遇,對其評定一個稱號,該稱號叫做諡號。楚懷王即楚王熊槐死後得到的諡號,它是頃襄王與群臣根據熊槐在位事蹟和遭遇而選定的,表示同情和懷念的意思。懷,本意是指胸前,引申為懷藏、想念、心意、歸向、安撫、環繞、來到;對楚王熊槐諡號“懷王”,應當是寓意對熊槐客死秦國的悲慘遭遇的安撫。

  這就充分表明,楚懷王客死秦國後,楚國曾為其舉行過相應的正規的祭祀活動,《招魂》即官方祭祀活動的一部分。由於楚懷王被騙入秦,孤身滯留秦國三年之久,並最終客死秦國,他的遭遇曾令楚人舉國哀之。因此,為楚懷王招魂的活動,可能進行過多次,而最隆重的招魂儀式應當是在楚懷王剛剛死去的時候,也就是說《招魂》應寫於此時。

  我國古代沒有前身、後世的觀念,也沒有天堂、地獄的觀念,只有靈魂不死和神鬼觀念。中國古代所說的幽都與地獄的性質本不相同,幽都指地下空間的世界,而地獄則是靈魂接受審判、處罰並轉世重新發配的地方。事實上,《招魂》描述天上有虎豹九關、地下有土伯九約,均沒有天堂和地獄的概念。不過,在佛教傳入中國後,幽都逐漸被賦予了地獄的功能,天上也有了玉皇大帝和天宮。

  所謂靈魂不死,意思是靈魂可以脫離肉體而獨立存在,凡是人睡眠時、重病昏迷時,以及死去時,都被解釋為靈魂出竅,即靈魂脫離了肉體,要想讓人活過來,就需要把靈魂重新招回到肉體之中。所謂神鬼觀念,原本指人死去後的靈魂,好的靈魂就是神,壞的靈魂就是鬼(最初,鬼並無壞意,而是指祖先靈魂)。此外,除了人有靈魂外,其它自然物也有靈魂,例如山有山神、水有水神。大約到了春秋戰國時期,從原始的鬼神觀念,又演繹出神仙觀念。

  在我國雲南納西族的習俗裡,每家都懸掛著一個存放家庭成員靈魂的竹簍,姑娘出嫁到婆家,要進行靈魂從孃家轉接入婆家的巫術儀式,只有這樣才表示新人真的到了婆家,在當地的觀念裡該儀式甚至比轉戶口還重要。當有人去世時,則要為其舉行招魂儀式,這時招魂的目的不再是讓靈魂返回肉體,而是指引靈魂返回祖先居住的地方,這才是真正意義上的葉落歸根。為此,納西族的東巴(巫師),專門繪有“神路圖”,上面寫著本族遷徙路上經過的地名,這些地名往往多達一二百個,招魂時東巴要面朝死者的靈柩,倒退著一邊走一邊按順序依次高聲念出。臺灣學者李霖燦先生(原臺灣故宮博物院副院長)曾考察過納西族的神路圖,發現地名都是真實的,而且晚近時期遷徙經過的地名仍然能辨認出來。

  屈原所處時代的楚國招魂習俗,不一定與今日納西族完全一樣。但是,招魂的基本文化內涵應當是相同的,即引導死者的靈魂迴歸故里家鄉。這在《招魂》中是非常明確的,例如“魂兮歸來,入修門些。工祝招君,背行先些。秦篝齊縷,鄭錦絡些。招具該備,永嘯呼些。魂兮歸來,反故居些。”描述的正是巫師倒退著,拿著盛放靈魂的竹簍,引導靈魂返歸家鄉的場景。

  值得注意的是,《招魂》最後一句話“魂兮歸來,哀江南”。這是因為,楚國本來就地處江南,因此特別強調死者靈魂迴歸江南,也就意味著死者不是在楚國境內去世的。據此可知,《招魂》所招之魂,只能是客死秦國的楚懷王之魂。事實上,《招魂》全文長達282句,在屈原的作品中僅次於《離騷》和《天問》,顯然這是在為一個非常重要的人物舉行招魂時所作,而其人非楚懷王莫屬。

  《招魂》全文可分為三個段落,第一段是序篇,第二段是正文,第三段是尾聲。

  序篇首先描述死者靈魂的哭訴,其中“長離殃而愁苦”,或以為是指屈原遭到放逐,其實是指楚懷王客死秦國。接下來描述,上帝同情楚懷王的不幸遭遇,命令巫陽為其招魂。然後描述巫陽以自己的職責是占夢解夢為理由,而勉強接受上帝的命令。

  這種開場白,不能不讓人懷疑其中藏有某種玄機,或許這是屈原在用巫陽暗指自己。我們知道,古代巫術是一個非常複雜的知識體系,其內容包羅永珍,因此巫師也要有所分工,以便各司其職,更好地完成本職工作。然而,由於屈原與楚懷王有著不尋常的君臣關係,因此屈原勉為其難,決定親自為楚懷王招魂。為此,屈原借懷王託夢上帝,再由上帝命令巫陽的過程,實現由自己來為懷王招魂的目的。事實上,在《九歌》裡,招魂、收魂的工作是由大司命承擔的,這應當是楚國的傳統習俗。但是,屈原曾長期擔任三閭大夫之職,他同時又是一個具有創新精神的巫師、學者和政治家,因此他才有可能革新招魂儀式,改由“巫陽”實施招魂。

  正文的內容可分為兩個層次,其一描述東南西北、天上地下各有其害,呼籲靈魂不要到那些地方去,而是要返回故居。其二描述巫師引導靈魂返歸故里的場景,特別渲染死者生前在故居生活的豪華舒適,諸如“九侯淑女”、“實滿宮些”,顯然是君王才會有的生活。

  尾聲描述主持招魂者,回憶當年春天自己曾與懷王到南方狩獵的歡快場景;緊接著對比今日,道路已被荒草遮掩,遙望千里之外的遠方(應指懷王客死在秦國之地),傷春之心油然而生,並衷心發出“魂兮歸來,哀江南”的呼喚。

  有意思的是,我國長沙子彈庫楚墓出土有男子(靈魂)馭龍昇天圖,長沙陳家大山楚墓出土有龍鳳導人(靈魂)昇天圖。長沙馬王堆西漢墓出土的帛畫,繪有天上世界、人間世界、地下世界等豐富內容。凡此種種,均表明在春秋戰國以及秦漢時期,楚國楚地特別注重人死後靈魂歸宿的問題,這也是諸子百家唯有楚國的文人學者會撰寫《九歌》、《招魂》、《大招》的原因所在。

  長沙是楚國首封之地,這裡也是楚國先王的祖廟所在地。因此,楚懷王死後的靈魂,應當被引導到祖廟裡。也就是說,為懷王招魂的儀式是在長沙舉行的,屈原所作《招魂》也是在長沙脫稿的,而尾聲中的睹物思情亦在情理之中。與此同時,楚懷王的遭遇、楚國的衰弱,也促使屈原對天命、對歷史、對巫術產生了強烈的懷疑,《天問》的腹稿就是在這種情況下起草。

本節內容由匿名網友上傳,原作者已無法考證。免費釋出僅供學習參考,其觀點不代表本站立場。

賞析二

  在《楚辭》中,《招魂》是一篇獨具特色的作品。它是模仿民間招魂的習俗寫成的。其中卻又包含了作者的思想感情。

  關於《招魂》的作者,歷來存在著爭論。東漢王逸《楚辭章句》稱《招魂》作者是宋玉,因哀憐屈原“魂魄放佚”,因作以招其生魂“《招魂》者宋玉之作也。招者,召也。以手曰招,以言曰召。宋玉哀憐屈原,忠而見棄,愁懣山澤,魂魄放佚,厥命將落,故作《招魂》,欲以其復精神,延其年壽,外陳四方之惡,以諷諫懷王,冀其覺悟而還之也”。但西漢中,司馬遷作《史記》,在《屈原賈生列傳》中,將《招魂》與《離騷》、《天問》、《哀郢》並列,並說讀了這些作品,而“悲其(指屈原)志”,明顯將《招魂》定為屈原作品。後世讀《楚辭》,多用王逸注,故注本、詩詞中每從其說。明代黃文煥始反對王逸之說。清林雲銘亦辯之並提出兩大疑點。林氏之說出後,蔣驥亦贊其說,陳本禮亦然。近代梁啟超,遊國恩亦皆認為是屈原所作。近世以來,研究者重視司馬遷的提示,多主張《招魂》為屈原所作。但又分別有招楚懷王魂和屈原自招兩種說法。同樣主張屈原招懷王魂的,又有招生魂或死魂的兩說。說法如此分歧,所舉證據也很紛繁。簡而言之,我贊成屈原招楚懷王死魂一說。理由如下:第一,篇中所寫奢侈享受,非楚王莫屬。尤其像“九侯淑女,多迅眾些”,娶一國之女,其他諸侯送女作媵妾從嫁,這必是像楚王這樣的身份,才能擁有。第二,文獻所載,上天所輔必是帝、王,而非臣民。“有人在下,我欲輔之”必是指楚王(陳子展說)。第三,亂曰之後寫打獵,既提到“汩吾南征”,又提到“與王趨夢”、“君王親發”,明是作者回憶與楚王狩獵情形。最後並深情呼喚“魂兮歸來,哀江南”,這隻可能是屈原來招楚懷王之魂。

  《招魂》的形式主要來自民間。古人迷信,以為人有會離開軀體的靈魂,人生病或死亡,靈魂離開了,就要舉行招魂儀式,呼喚靈魂歸來。在許多民族殘留的原始歌謠中,都有招魂歌謠。內容一般都是告誡靈魂不要到上下四方去,而應趕快回到家裡來。為此目的,自然要講講上下四方的可怖,家中的安樂。後來規範為禮儀。如《禮記·禮運》所載“及其死也,升屋而號,告曰‘皋(嗥)某復’”,其儀式是由小臣舉死者衣,登上屋頂,向上下四方呼號,招喚靈魂。作為禮儀,已非原始信仰,而是“盡愛之道也,有禱祠之心焉”。古老的迷信演變為一種風俗。杜甫《彭衙行》雲“暖湯濯我足,剪紙招我魂”。遠方來客,歷經艱險,剪紙為其壓驚、招魂。這倒是頗具人情味的風俗。民間一直流傳有叫魂的迷信,曹禺《原野》中,曾借用來營造黑松林中的淒厲氣氛,這也是古代招魂儀式的遺存。屈原寫作《招魂》,就是模仿民間的創作,“外陳四方之惡,內崇楚國之美”(王逸《楚辭章句》),呼喚楚懷王的靈魂回到楚國來。

  《招魂》當作於公元前296年,即頃襄王三年。公元前299年楚懷王受秦欺騙,入武關而被拘於秦,逃跑不成,怨憤而死。頃襄王三年,秦欲與楚修好,歸懷王喪,“楚人皆憐之,如悲親戚”,楚人同情懷王這個昏君,除敵愾之心外,還因懷王囚秦時,不肯割地屈服,總算有些骨氣。對比只想苟安的頃襄王,自易引起人們的懷念。屈原曾受懷王信用,後來被讒見疏,但總希望懷王有所覺悟。懷王一死,楚國又面臨親秦、拒秦的鬥爭。屈原寫作《招魂》,即認同楚人“如悲親戚”之情,其中自然就包含了對秦的敵愾之心。

  《招魂》的結構是:一、序引,二、招魂辭,三、亂辭,總共三個部分。招魂辭中又分為“外陳四方之惡”與“內崇楚國之美”兩大部分。一般招魂辭是沒有序引和亂辭的。而且招魂辭每句結束都有“些”字,據舊注讀蘇賀切,其音與今湘南民歌尾音“囉”相近。而序引、亂辭語氣詞都用“兮”字,與《離騷》、《九章》等篇相同。由此可見,託為巫陽的招魂辭,主要遵從招魂的習俗要求,而序引和亂辭,則更顯示出屈原的主體色彩。以下即依《招魂》的結構,略作鑑賞性介紹。

  序引一開頭,便有作者出現,自“朕幼清以廉潔兮”至“長離殃而愁苦”,當是屈原自敘。屈原從來是以清廉、服義自許的。只是因楚王受到矇蔽,不能“考此盛德”,而使他遭受不幸而憂愁痛苦。在這幾句之後,忽然說到“帝告巫陽日:‘有人在下……’”,這就使人容易錯會為上帝令巫陽為之招魂的,就是這位“長離殃而愁苦”之人,也就是屈原自己。於是主張“招懷王魂說”者,一般也將前四句解為稱說懷王之詞。然而既有“朕”字自稱(如《離騷》),形容又不相當。這確是一個難題。聞一多曾懷疑,開頭四句,本非《招魂》所有,是錯簡於此。我想,如果說其下有脫簡,也未始不可能。假設加上“上往而不返兮,朕冤結將誰訴”之類的句子,就自然過渡到招魂的事了。“帝告巫陽曰”以下幾句是對話形式,表示出招魂的迫切性。實已暗示懷王已死,靈魂招來也不能複用。這幾句有多種斷句法,但大意都是:帝命巫陽下招——巫陽推辭——巫陽受命下招。這三層意思是大家公認的。

  作為《招魂》主幹的是巫陽的招辭。招辭的第一部分寫東、南、西、北、天上、地下的可畏可怖。這裡取用了許多神話材料,寫得詭異莫測。神話的瑰奇本是具有現實基礎的,聯絡這種基礎,可知想像的合理性;神話又是經過幻想加工改造的,賦予了令人眩目的奇幻色彩,更能激發起人們的審美興味。《招魂》正是如此,如寫到東方,東方是太陽升起的地方,而古代神話有十日並出烤焦大地的故事,作者用來形容東方的危險,便十分巧妙。又如寫到西方,沙漠無邊,不生五穀,無水可飲,又有赤蟻、玄蜂等毒蟲,使人無法生存。這種種描寫相當準確,使人驚歎作者具有相當豐富的地理知識,誇張的描寫並未脫離現實基礎。又如寫到天上、地下,都有殘忍無比的怪物據守著。儲存了原始神話中的神祕性和原始性的特點。

  招魂辭的第二部分,是寫郢都修門之內的豪華生活。作為前一部分的強烈對照,這一部分基本寫實。從2002年對許多楚墓的發掘,完全可以證實其寫實性。這一部分展示了故居的宮室、美女、飲食、歌舞、遊戲之盛,描寫了那種無日無夜的享樂生活。作者的描寫是具體生動的。如寫宮室園圃,既總寫了建築的外觀、佈局,池苑風物,又詳寫室內的裝飾、佈置,以及處於其間的人的活動——主要是美女的活動。又如寫飲食,多種多樣的主食、菜餚、飲料一一列舉,且加形容:“臑若芳”、“酎清涼”、“厲而不爽”,讓人感到的確是美味佳餚。文章中時時點染以人的活動、感受,更為傳神。如寫飲食、歌舞之餘,“士女雜坐,亂而不分些。放陳組纓,班其相紛些”;寫賭博的場面“分曹並進,遒相迫些。成梟而牟,呼五白些”。將那種不顧禮儀、忘乎所以的情形,那種捋袖揎拳,呼五喝六的神態,窮形盡相地描繪了出來。寫得最精彩的,要數對美人和風物的刻畫。如寫美女說:“美人既醉,朱顏酡些。嬉光眇視,目曾波些。”寫人著力寫眼睛,是《詩經》已開始了,《碩人》便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之句,而這裡則發展為寫挑逗的目光,流動的眼波,更為巧妙生動。整個的美人醉態,猶之一副“貴妃醉酒”圖。又如寫到苑中之景,說:“川穀徑復,流潺湲些。光風轉蕙,氾崇蘭些。”溪流蜿蜒,汩汩有聲,微風挾著陽光,搖動著香草,泛起陣陣清香。“光風”二字語簡義豐,形容極為準確。這兩句確實是當之無愧的名句。

  客觀敘述,一般不著作者主觀色彩。然其中所寫醉酒後的種種失態,客觀上是有批評性的。那些描寫多切合楚王身份。“歸來反故室,敬而無妨些”一句,強調歸來仍受尊敬而無妨害,應是針對楚懷王可能具有的愧悔心情的。

  《招魂》的最後部分“亂曰”一段,是全篇的結束語。“亂曰”主要寫打獵。在《招魂》影響下的漢大賦,打獵是描寫的主要內容。這裡卻歸入了亂辭,原因是這與巫陽招魂辭無關,而是作者自身的活動。這裡屈原又以第一人稱出現,敘其在南征途中,回憶起參加懷王狩獵的情況。雲夢一帶是楚國著名的獵場,面積極廣,漢賦對雲夢之獵有很精彩的描寫。而這裡並未多寫狩獵過程,只寫了開始時的壯麗場景,“青驪結駟兮,齊千乘。懸火延起兮,玄顏烝”。實際狩獵只有“君王親發兮憚青兕”這一句。《呂氏春秋·至忠篇》載有楚王射中隨兕的故事:據楚國《故記》說,殺隨兕者不到三月必死,楚王射中隨兕,申公子培出於忠心,奪歸己有,果然代王而死。有這種傳說作為依據,“君王親發兮憚青兕”其實表現了屈原曾經對楚懷王的安危十分關心,也就是“繫心懷王,不忘欲反”的意思。然而懷王終於“客死於秦”不得歸楚了。詩人最後以“湛湛江水兮,上有楓。目極千里兮,傷春心。魂兮歸來,哀江南!”這樣極其悽婉的詩句,結束了這一篇千古絕唱。而這結尾幾句,堪稱《楚辭》中最著名的情景交融片段之一,絕不亞於《九歌·湘夫人》開頭“帝子降兮北渚,目眇眇兮愁予。嫋嫋兮秋風,洞庭波兮木葉下”等名句。它對後世的影響甚大,如果說宋玉《九辯》的“悲哉秋之為氣也,蕭瑟兮草木搖落而變衰,憭慄兮若在遠行,登山臨水送將歸”數語是中國古典文學悲秋傳統的濫觴,那麼不妨說《招魂》末尾的這幾句是中國古典文學傷春傳統的濫觴。後世如北朝庾信的《哀江南賦》,題目即取自“魂兮歸來哀江南”句,感傷時事,眷懷故國,精神亦與楚辭屈賦相彷彿,其深受《招魂》影響固不待言;即如唐司空曙《送鄭明府貶嶺南》“青楓江色晚,楚客獨傷春”二句,雖所感限於身世之悲,其意象又何嘗不是脫胎於《招魂》的亂辭。

參考資料:

1、明 黃文煥 《楚辭聽直》 2、 《戰國策·楚策》

賞析

  《招魂》一文的作者,歷史上有不同說法。司馬遷認為是屈原的作品,他在《史記·屈原賈生列傳》稱:“餘讀《離騷》、《天問》、《招魂》、《哀郢》,悲其志。”王逸在《楚辭章句》裡認為是宋玉的作品:

  “《招魂》者,宋玉之所作也。宋玉憐哀屈原,忠而斥棄,愁懣山澤,魂魄放佚,厥命將落。故作《招魂》,欲以復其精神,延其年壽,外陳四方之惡,內崇楚國之美,以諷諫懷王,冀其覺悟而還之也。”

  令人多少有點奇怪的是,長期以來,漢唐魏晉宋的文人大多接受王逸的說法。直至明代學者黃文煥在《楚辭聽直·聽二招》中,才明確批駁了王逸的說法,並首次提出《招魂》系屈原自招其魂的觀點。此後,清人林雲銘的《楚辭燈》、今人遊國恩的《屈原》等著作,均支援黃文煥的觀點,認為《招魂》乃屈原自招其魂。

  遊國恩指出,古代有招自己生魂的事例,謝靈運《山居賦》“招驚魂於殆化,收危形於將闌”,杜甫《彭衙行》“剪紙招我魂”,即其例。此外,少數民族亦流傳招活人魂的習俗,《文獻通考》卷330引宋范成大《桂海虞衡志》(今本無)記有當地風俗:“家人遠而歸者,止於三十里外。家遣巫提竹籃迓,脫歸人貼身衣貯之籃,以前導還家。言為行人收魂歸也。”(其實,這種迎接歸人的習俗,在客觀上具有減少返鄉者把傳染性疫病從外地傳入的功能)。

  此外,也有人認為《招魂》一文,是宋玉為招死去的楚頃襄王魂而作,或認為是宋玉為重病的楚頃襄王招魂。與此同時,在沅湘民間,至今仍然流傳著,宋玉、景差在屈原死去一年之際,來到汨羅江,為屈原招魂的故事。

  其實,宋玉、景差曾經為屈原招魂,宋玉或景差曾經為楚頃襄王招魂,屈原曾經為自己招魂,屈原曾經為楚懷王招魂,都可能發生過,而他們的這些作品可能都以《招魂》為名。但是,具體到流傳至今的《楚辭·招魂》一文,則應當是屈原為楚懷王招魂時所作。

  首先,司馬遷在《史記》中明確指出屈原作品有《招魂》一篇。其次,招魂是一項嚴肅的活動,一般來說都是奉命而作,招魂的物件是死者或重病將死者。據此可知,《招魂》是屈原奉命為楚懷王招魂而創作,它是屈原任職三閭大夫期間所寫的最後一篇職務作品。再者,《招魂》描述的主人公生活,不符合屈原的身份和實際情況,而是符合楚王的身份。

  我們知道,公元前329年,楚威王死,在位11年,楚威王之子熊槐繼位,是為懷王。公元前328年,為楚懷王元年。公元前299年,楚懷王入秦被扣留,在位30年;楚立太子橫,是為頃襄王。公元前296年,楚懷王客死於秦。

  需要說明的是,根據《逸周書·諡法解》,周公旦和太公望制定諡法,在君王、諸侯、大夫死後,子孫們要立廟舉行隆重的祭祀活動,並根據死者生前的事蹟和遭遇,對其評定一個稱號,該稱號叫做諡號。楚懷王即楚王熊槐死後得到的諡號,它是頃襄王與群臣根據熊槐在位事蹟和遭遇而選定的,表示同情和懷念的意思。懷,本意是指胸前,引申為懷藏、想念、心意、歸向、安撫、環繞、來到;對楚王熊槐諡號“懷王”,應當是寓意對熊槐客死秦國的悲慘遭遇的安撫。

  這就充分表明,楚懷王客死秦國後,楚國曾為其舉行過相應的正規的祭祀活動,《招魂》即官方祭祀活動的一部分。由於楚懷王被騙入秦,孤身滯留秦國三年之久,並最終客死秦國,他的遭遇曾令楚人舉國哀之。因此,為楚懷王招魂的活動,可能進行過多次,而最隆重的招魂儀式應當是在楚懷王剛剛死去的時候,也就是說《招魂》應寫於此時。

  我國古代沒有前身、後世的觀念,也沒有天堂、地獄的觀念,只有靈魂不死和神鬼觀念。中國古代所說的幽都與地獄的性質本不相同,幽都指地下空間的世界,而地獄則是靈魂接受審判、處罰並轉世重新發配的地方。事實上,《招魂》描述天上有虎豹九關、地下有土伯九約,均沒有天堂和地獄的概念。不過,在佛教傳入中國後,幽都逐漸被賦予了地獄的功能,天上也有了玉皇大帝和天宮。

  所謂靈魂不死,意思是靈魂可以脫離肉體而獨立存在,凡是人睡眠時、重病昏迷時,以及死去時,都被解釋為靈魂出竅,即靈魂脫離了肉體,要想讓人活過來,就需要把靈魂重新招回到肉體之中。所謂神鬼觀念,原本指人死去後的靈魂,好的靈魂就是神,壞的靈魂就是鬼(最初,鬼並無壞意,而是指祖先靈魂)。此外,除了人有靈魂外,其它自然物也有靈魂,例如山有山神、水有水神。大約到了春秋戰國時期,從原始的鬼神觀念,又演繹出神仙觀念。

  在我國雲南納西族的習俗裡,每家都懸掛著一個存放家庭成員靈魂的竹簍,姑娘出嫁到婆家,要進行靈魂從孃家轉接入婆家的巫術儀式,只有這樣才表示新人真的到了婆家,在當地的觀念裡該儀式甚至比轉戶口還重要。當有人去世時,則要為其舉行招魂儀式,這時招魂的目的不再是讓靈魂返回肉體,而是指引靈魂返回祖先居住的地方,這才是真正意義上的葉落歸根。為此,納西族的東巴(巫師),專門繪有“神路圖”,上面寫著本族遷徙路上經過的地名,這些地名往往多達一二百個,招魂時東巴要面朝死者的靈柩,倒退著一邊走一邊按順序依次高聲念出。臺灣學者李霖燦先生(原臺灣故宮博物院副院長)曾考察過納西族的神路圖,發現地名都是真實的,而且晚近時期遷徙經過的地名仍然能辨認出來。

  屈原所處時代的楚國招魂習俗,不一定與今日納西族完全一樣。但是,招魂的基本文化內涵應當是相同的,即引導死者的靈魂迴歸故里家鄉。這在《招魂》中是非常明確的,例如“魂兮歸來,入修門些。工祝招君,背行先些。秦篝齊縷,鄭錦絡些。招具該備,永嘯呼些。魂兮歸來,反故居些。”描述的正是巫師倒退著,拿著盛放靈魂的竹簍,引導靈魂返歸家鄉的場景。

  值得注意的是,《招魂》最後一句話“魂兮歸來,哀江南”。這是因為,楚國本來就地處江南,因此特別強調死者靈魂迴歸江南,也就意味著死者不是在楚國境內去世的。據此可知,《招魂》所招之魂,只能是客死秦國的楚懷王之魂。事實上,《招魂》全文長達282句,在屈原的作品中僅次於《離騷》和《天問》,顯然這是在為一個非常重要的人物舉行招魂時所作,而其人非楚懷王莫屬。

  《招魂》全文可分為三個段落,第一段是序篇,第二段是正文,第三段是尾聲。

  序篇首先描述死者靈魂的哭訴,其中“長離殃而愁苦”,或以為是指屈原遭到放逐,其實是指楚懷王客死秦國。接下來描述,上帝同情楚懷王的不幸遭遇,命令巫陽為其招魂。然後描述巫陽以自己的職責是占夢解夢為理由,而勉強接受上帝的命令。

  這種開場白,不能不讓人懷疑其中藏有某種玄機,或許這是屈原在用巫陽暗指自己。我們知道,古代巫術是一個非常複雜的知識體系,其內容包羅永珍,因此巫師也要有所分工,以便各司其職,更好地完成本職工作。然而,由於屈原與楚懷王有著不尋常的君臣關係,因此屈原勉為其難,決定親自為楚懷王招魂。為此,屈原借懷王託夢上帝,再由上帝命令巫陽的過程,實現由自己來為懷王招魂的目的。事實上,在《九歌》裡,招魂、收魂的工作是由大司命承擔的,這應當是楚國的傳統習俗。但是,屈原曾長期擔任三閭大夫之職,他同時又是一個具有創新精神的巫師、學者和政治家,因此他才有可能革新招魂儀式,改由“巫陽”實施招魂。

  正文的內容可分為兩個層次,其一描述東南西北、天上地下各有其害,呼籲靈魂不要到那些地方去,而是要返回故居。其二描述巫師引導靈魂返歸故里的場景,特別渲染死者生前在故居生活的豪華舒適,諸如“九侯淑女”、“實滿宮些”,顯然是君王才會有的生活。

  尾聲描述主持招魂者,回憶當年春天自己曾與懷王到南方狩獵的歡快場景;緊接著對比今日,道路已被荒草遮掩,遙望千里之外的遠方(應指懷王客死在秦國之地),傷春之心油然而生,並衷心發出“魂兮歸來,哀江南”的呼喚。

  有意思的是,我國長沙子彈庫楚墓出土有男子(靈魂)馭龍昇天圖,長沙陳家大山楚墓出土有龍鳳導人(靈魂)昇天圖。長沙馬王堆西漢墓出土的帛畫,繪有天上世界、人間世界、地下世界等豐富內容。凡此種種,均表明在春秋戰國以及秦漢時期,楚國楚地特別注重人死後靈魂歸宿的問題,這也是諸子百家唯有楚國的文人學者會撰寫《九歌》、《招魂》、《大招》的原因所在。

  長沙是楚國首封之地,這裡也是楚國先王的祖廟所在地。因此,楚懷王死後的靈魂,應當被引導到祖廟裡。也就是說,為懷王招魂的儀式是在長沙舉行的,屈原所作《招魂》也是在長沙脫稿的,而尾聲中的睹物思情亦在情理之中。與此同時,楚懷王的遭遇、楚國的衰弱,也促使屈原對天命、對歷史、對巫術產生了強烈的懷疑,《天問》的腹稿就是在這種情況下起草。

本節內容由匿名網友上傳,原作者已無法考證。免費釋出僅供學習參考,其觀點不代表本站立場。

詩人屈原
      屈原(約公元前340—公元前278年),中國戰國時期楚國詩人、政治家。出生於楚國丹陽秭歸(今湖北宜昌)。戰國時期楚國貴族出身,任三閭大夫、左徒,兼管內政外交大事。公元前278年秦將白起一舉攻破楚國首都郢都。憂國憂民的屈原在長沙附近汩羅江懷石自殺,端午節據說就是他的忌日。他寫下許多不朽詩篇,成為中國古代浪漫主義詩歌的奠基者,在楚國民歌的基礎上創造了新的詩歌體裁楚辭。他創造的“楚辭”文體在中國文學史上獨樹一幟,與《詩經》並稱“風騷”二體,對後世詩歌創作產生積極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