庖丁解牛原文賞析

朝代先秦 詩人莊周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 。以有涯隨無涯,殆已!已而為知者,殆而已矣!為善無近名,為惡無近刑。緣督以為經,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養親,可以盡年。

  庖丁為文惠君解牛,手之所觸,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砉然向然,奏刀騞然,莫不中音。合於《桑林》之舞,乃中《經首》之會。

  文惠君曰:“嘻,善哉!技蓋至此乎?”

  庖丁釋刀對曰:“臣之所好者,道也,進乎技矣。始臣之解牛之時,所見無非牛者。三年之後,未嘗見全牛也。方今之時,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視,官知止而神欲行。依乎天理,批大郤,導大窾,因其固然,技經肯綮之未嘗,而況大軱乎!良庖歲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數千牛矣,而刀刃若新發於硎。彼節者有間,而刀刃者無厚;以無厚入有間,恢恢乎其於遊刃必有餘地矣,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發於硎。雖然,每至於族,吾見其難為,怵然為戒,視為止,行為遲。動刀甚微,謋然已解,如土委地。提刀而立,為之四顧,為之躊躇滿志,善刀而藏之。”

  文惠君曰:“善哉!吾聞庖丁之言,得養生焉。”

哲理 故事

譯文

譯文
  我的生命是有限的,而知識是無限的。以有限的生命去追求無限的知識,真是危險啊!已經有了危險,還要執著地去追求知識,那麼除了危險以外就什麼都已經沒有了。做好事不要求名,做壞事不要受刑罰,以遵循虛無的自然之道為宗旨,便可以保護生命,可以保全天性,可以養護新生之機,可以享盡天年。
  庖丁給梁惠王宰牛。手接觸的地方,肩膀倚靠的地方,腳踩的地方,膝蓋頂的地方,嘩嘩作響,進刀時豁豁地,沒有不合音律的:合乎(湯時)《桑林》舞樂的節拍,又合乎(堯時)《經首》樂曲的節奏。
  梁惠王說:“嘻,好啊!(你解牛的)技術怎麼竟會高超到這種程度啊?”
  庖丁放下刀回答說:“我追求的,是道(本為虛詞,無特定之意,可解成自然的規律),已經超過一般的技術了。起初我宰牛的時候,眼裡看到的是一隻完整的牛;三年以後,再未見過完整的牛了(意思是:只看見一個虛線的牛,就是隻看見怎麼樣去解)。現在,我憑精神和牛接觸,而不用眼睛去看,感官停止了而精神在活動。依照牛的生理上的天然結構,砍入牛體筋骨相接的縫隙,順著骨節間的空處進刀,依照牛體本來的構造,筋脈經絡相連的地方和筋骨結合的地方,尚且不曾拿刀碰到過,更何況大骨呢!技術好的廚師每年更換一把刀,是用刀割斷筋肉割壞的(就像我們用刀割繩子一樣);技術一般的廚師每月就得更換一把刀,是砍斷骨頭而將刀砍壞的(因為不知道怎麼砍,所以砍到骨頭的時候就容易壞)。如今,我的刀用了十九年,所宰的牛有幾千頭了,但刀刃鋒利得就像剛在磨刀石上磨好的一樣。那牛的骨節有間隙,而刀刃很薄;用很薄的刀刃插入有空隙的骨節,寬寬綽綽地,那麼刀刃的運轉必然是有餘地的啊!因此,十九年來,刀刃還像剛從磨刀石上磨出來的一樣。雖然是這樣,每當碰到筋骨交錯聚結的地方,我看到那裡很難下刀,就小心翼翼地提高警惕,視力集中到一點,動作緩慢下來,動起刀來非常輕,豁啦一聲,牛的骨和肉一下子就解開了,就像泥土散落在地上一樣。我提著刀站立起來,為此舉目四望,為此悠然自得,心滿意足,然後把刀擦抹乾淨,收藏起來。”
  梁惠王說:“好啊!我聽了庖丁的這番話,懂得了養生的道理了。”

註釋
(1) 庖(páo)丁:名丁的廚工。先秦古書往往以職業放在人名前。文惠君:即梁惠王,也稱魏惠王。解牛:宰牛,這裡指把整個牛體開剝分剖。
(2) 踦(yǐ):支撐,接觸。這裡指用一條腿的膝蓋頂牛。
(3)砉(huā)然:砉,又讀xū,象聲詞。砉然,皮骨相離的聲音。向,通”響“。
(4)騞(huō)然:象聲詞,形容比砉然更大的進刀解牛聲。
(5)桑林:傳說中商湯時的樂曲名。
(6)經首:傳說中堯樂曲《咸池》中的一章。會:指節奏。以上兩句互文,即“乃合於桑林、經首之舞之會”之意。
(7)嘻:讚歎聲。
(8)蓋:通“盍(hé)”,何,怎樣。
(9)進:超過。
(10)官知:這裡指視覺。神欲:指精神活動。
(11)天理:指牛的生理上的天然結構。
(12)批大郤:擊入大的縫隙。批:擊。郤:空隙。
(13)導大窾(kuǎn):順著(骨節間的)空處進刀。
(14)因:依。固然:指牛體本來的結構。
(15)技經:猶言經絡。技,據清俞樾考證,當是“枝”字之誤,指支脈。經,經脈。肯:緊附在骨上的肉。綮(qìng):筋肉聚結處。技經肯綮之未嘗,即“未嘗技經肯綮”的賓語前置。
(16)軱(gū):股部的大骨。
(17)割:這裡指生割硬砍。
(18)族:眾,指一般的。
(19)折:用刀折骨。
(20)發:出。硎(xíng):磨刀石。
(21)節:骨節。間:間隙。
(22)恢恢乎:寬綽的樣子。
(23)族:指筋骨交錯聚結處。
(24)怵(chù)然:警懼的樣子。
(25)謋(huò):象聲詞。骨肉離開的聲音。
(26)委地:散落在地上。
(27)善:通”繕“,修治。這裡是拭擦的意思。
(28)養生:指養生之道。

本節內容由匿名網友上傳,原作者已無法考證。免費釋出僅供學習參考,其觀點不代表本站立場。

道理

  牛無疑是很複雜的,庖丁解牛,為什麼能一刀下去,刀刀到位,輕鬆簡單,原因是什麼?是因為掌握了它的肌理。牛與牛當然各不相同,但不管是什麼牛,它們的肌理都是一致的;每個人的生活也各有各的面貌,其基本原理也是近似的。庖丁因為熟悉了牛的肌理,自然懂得何處下刀。生活也一樣,如果能透解了、領悟了生活的道理,摸準了其中的規律,就能和庖丁一樣,做到目中有牛又無牛,就能化繁為簡,真正獲得輕鬆。

  做事應處處小心,還要保持著一種謹慎小心的態度,收斂鋒芒,並且在懂得利用規律的同時,更要去反覆實踐,像庖丁“所解數千牛矣”一樣,不停地重複,終究會悟出事物的真理所在。

  人類社會充滿著錯綜複雜的矛盾,人處世間,只有像庖丁解牛那樣避開矛盾,做到順應自然,才能保身、全生、養心、盡年。

本節內容由匿名網友上傳,原作者已無法考證。免費釋出僅供學習參考,其觀點不代表本站立場。

文言現象

  此詩大致寫在李白寓居湖北安陸時期(公元727年~公元736年),此時他常往來於襄漢一帶,與比他長十二歲的孟浩然結下了深厚友誼。鬱賢皓認為,此詩當為公元739年(開元二十七年)李白過襄陽重晤孟浩然時所作,其時孟浩然已屆暮年。

參考資料:

1、鬱賢皓 編選.李白集.南京:鳳凰出版社,2014:97-99 2、蕭滌非 等.唐詩鑑賞辭典.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83:279-280

相關成語

  本詩大致寫在李白寓居湖北安陸時期(727-736),此時他常往來於襄漢一帶,與比他長十二歲的孟浩然結下了深厚的友誼。詩的風格自然飄逸,描繪了孟浩然風流儒雅的形象,同時也抒發了李白與他思想感情上的共鳴。

  李白的律詩,不屑為格律所拘束,而是追求古體的自然流走之勢,直抒胸臆,透出一股飄逸之氣。前人稱“太白於律,猶為古詩之遺,情深而詞顯,又出乎自然,要其旨趣所歸,開鬱宣滯,特於風騷為近焉。”(《李詩緯》)《贈孟浩然》這首詩就有這樣的特色。

  “吾愛孟夫子,風流天下聞。”首聯是說,我敬重孟先生,他為人高尚風流倜儻聞名天下。首聯即點題,開門見山,抒發了對孟浩然的欽敬愛慕之情。一個“愛”字是貫穿全詩的抒情主線。“風流”指浩然瀟灑情願的風度人品和超然不凡的文學才華。這一聯提綱挈領,總攝全詩。到底如何風流,就要看中間兩聯的筆墨了。

  “紅顏棄軒冕,白首臥鬆雲。”頷聯是說,少年時鄙視功名不愛官冕車馬,高齡白首又歸隱山林摒棄塵雜。

  “醉月頻中聖,迷花不事君。”頸聯是說,明月夜常常因酒醉得非凡高雅,他不事君王迷戀花草胸懷豁達。詩中用典,融化自然。“中聖”用曹魏時徐邈的故事,他喜歡喝酒,將清酒叫作聖人,濁酒叫作賢人,“中聖”就是喝醉酒的意思,與“事君”構成巧妙的對偶。

  中二聯好似一幅高人隱逸圖,勾勒出一個高臥林泉、風流自賞的詩人形象。“紅顏”對“白首”,概括了從少壯到晚歲的生涯。一邊是達官貴人的車馬冠服,一邊是高人隱士的松風白雲,浩然寧棄仕途而去隱遁。通過這一棄一取的對比,突出了他的高風亮節。如果說頷聯是從總的方面寫他的生平,那麼頸聯則只是從橫的方面寫他的隱居生活。在皓月當空的清宵,他把酒臨風,往往至於沉醉。有時則於繁花叢中,流連忘返。頷聯採取由反而正的寫法,即由棄而取;頸聯則自正及反,由隱居寫到不事君:縱橫正反,筆姿靈活。這二聯是在形象描寫中蘊含敬愛之情。

  “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尾聯是說,高山似的品格怎麼能夠仰望著他?只在此拜揖他芬芳的道德光華!尾聯又回到直接抒情,感情進一步昇華。孟浩然不慕榮利,自甘淡泊的品格已經寫得如此充分,在此基礎上將抒情加深加濃,推向高潮,就十分自然,如水到渠成。仰望高山的形象使敬慕之情具體化了,但這座山太巍峨了,因而有“安可仰”之嘆,只能在此向他純潔芳馨的品格拜揖。這樣寫比一般的寫仰望又翻進一層,是更高意義上的崇拜,詩就在這樣的讚語中結束。

  這首詩在語言上有自然古樸的特色。首聯看似平常,它以一種舒展的唱嘆語來表達詩人的敬慕之情,自有一種格調高古,飄逸之致的風神,尾聯也具有同樣的風調。頷聯由“紅顏”寫到“白首,像流水淌瀉,”其中運用“互體”,耐人尋味:“棄軒冕”、“臥鬆雲”是一個事情的兩個方面。這樣寫,在自然流走之中又增加了搖曳錯落之美。

  整個詩的結構採用抒情——描寫——抒情的方式。開頭提出“吾愛”之意,自然過渡到描寫,揭示出“可愛”之處,最後歸結到“敬愛”。以感情的自然流淌結撰成篇,所以像行雲流水般舒捲自如,表現出詩人率真自然的感情。

參考資料:

1、蕭滌非 等.唐詩鑑賞辭典.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83:300-302

道理

  牛無疑是很複雜的,庖丁解牛,為什麼能一刀下去,刀刀到位,輕鬆簡單,原因是什麼?是因為掌握了它的肌理。牛與牛當然各不相同,但不管是什麼牛,它們的肌理都是一致的;每個人的生活也各有各的面貌,其基本原理也是近似的。庖丁因為熟悉了牛的肌理,自然懂得何處下刀。生活也一樣,如果能透解了、領悟了生活的道理,摸準了其中的規律,就能和庖丁一樣,做到目中有牛又無牛,就能化繁為簡,真正獲得輕鬆。

  做事應處處小心,還要保持著一種謹慎小心的態度,收斂鋒芒,並且在懂得利用規律的同時,更要去反覆實踐,像庖丁“所解數千牛矣”一樣,不停地重複,終究會悟出事物的真理所在。

  人類社會充滿著錯綜複雜的矛盾,人處世間,只有像庖丁解牛那樣避開矛盾,做到順應自然,才能保身、全生、養心、盡年。

本節內容由匿名網友上傳,原作者已無法考證。免費釋出僅供學習參考,其觀點不代表本站立場。

文言現象

  此詩大致寫在李白寓居湖北安陸時期(公元727年~公元736年),此時他常往來於襄漢一帶,與比他長十二歲的孟浩然結下了深厚友誼。鬱賢皓認為,此詩當為公元739年(開元二十七年)李白過襄陽重晤孟浩然時所作,其時孟浩然已屆暮年。

參考資料:

1、鬱賢皓 編選.李白集.南京:鳳凰出版社,2014:97-99 2、蕭滌非 等.唐詩鑑賞辭典.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83:279-280

相關成語

  本詩大致寫在李白寓居湖北安陸時期(727-736),此時他常往來於襄漢一帶,與比他長十二歲的孟浩然結下了深厚的友誼。詩的風格自然飄逸,描繪了孟浩然風流儒雅的形象,同時也抒發了李白與他思想感情上的共鳴。

  李白的律詩,不屑為格律所拘束,而是追求古體的自然流走之勢,直抒胸臆,透出一股飄逸之氣。前人稱“太白於律,猶為古詩之遺,情深而詞顯,又出乎自然,要其旨趣所歸,開鬱宣滯,特於風騷為近焉。”(《李詩緯》)《贈孟浩然》這首詩就有這樣的特色。

  “吾愛孟夫子,風流天下聞。”首聯是說,我敬重孟先生,他為人高尚風流倜儻聞名天下。首聯即點題,開門見山,抒發了對孟浩然的欽敬愛慕之情。一個“愛”字是貫穿全詩的抒情主線。“風流”指浩然瀟灑情願的風度人品和超然不凡的文學才華。這一聯提綱挈領,總攝全詩。到底如何風流,就要看中間兩聯的筆墨了。

  “紅顏棄軒冕,白首臥鬆雲。”頷聯是說,少年時鄙視功名不愛官冕車馬,高齡白首又歸隱山林摒棄塵雜。

  “醉月頻中聖,迷花不事君。”頸聯是說,明月夜常常因酒醉得非凡高雅,他不事君王迷戀花草胸懷豁達。詩中用典,融化自然。“中聖”用曹魏時徐邈的故事,他喜歡喝酒,將清酒叫作聖人,濁酒叫作賢人,“中聖”就是喝醉酒的意思,與“事君”構成巧妙的對偶。

  中二聯好似一幅高人隱逸圖,勾勒出一個高臥林泉、風流自賞的詩人形象。“紅顏”對“白首”,概括了從少壯到晚歲的生涯。一邊是達官貴人的車馬冠服,一邊是高人隱士的松風白雲,浩然寧棄仕途而去隱遁。通過這一棄一取的對比,突出了他的高風亮節。如果說頷聯是從總的方面寫他的生平,那麼頸聯則只是從橫的方面寫他的隱居生活。在皓月當空的清宵,他把酒臨風,往往至於沉醉。有時則於繁花叢中,流連忘返。頷聯採取由反而正的寫法,即由棄而取;頸聯則自正及反,由隱居寫到不事君:縱橫正反,筆姿靈活。這二聯是在形象描寫中蘊含敬愛之情。

  “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尾聯是說,高山似的品格怎麼能夠仰望著他?只在此拜揖他芬芳的道德光華!尾聯又回到直接抒情,感情進一步昇華。孟浩然不慕榮利,自甘淡泊的品格已經寫得如此充分,在此基礎上將抒情加深加濃,推向高潮,就十分自然,如水到渠成。仰望高山的形象使敬慕之情具體化了,但這座山太巍峨了,因而有“安可仰”之嘆,只能在此向他純潔芳馨的品格拜揖。這樣寫比一般的寫仰望又翻進一層,是更高意義上的崇拜,詩就在這樣的讚語中結束。

  這首詩在語言上有自然古樸的特色。首聯看似平常,它以一種舒展的唱嘆語來表達詩人的敬慕之情,自有一種格調高古,飄逸之致的風神,尾聯也具有同樣的風調。頷聯由“紅顏”寫到“白首,像流水淌瀉,”其中運用“互體”,耐人尋味:“棄軒冕”、“臥鬆雲”是一個事情的兩個方面。這樣寫,在自然流走之中又增加了搖曳錯落之美。

  整個詩的結構採用抒情——描寫——抒情的方式。開頭提出“吾愛”之意,自然過渡到描寫,揭示出“可愛”之處,最後歸結到“敬愛”。以感情的自然流淌結撰成篇,所以像行雲流水般舒捲自如,表現出詩人率真自然的感情。

參考資料:

1、蕭滌非 等.唐詩鑑賞辭典.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83:300-302

詩人莊周
      莊子(公元前369-公元前286年),名周,漢族,宋國蒙(今河南省商丘市東北梁園區蒙牆寺村)人,戰國時期的思想家、哲學家、文學家,道家學說的主要創始人之一。莊子祖上系出楚國公族,後因吳起變法楚國發生內亂,先人避夷宗之罪遷至宋國蒙地。莊子生平只做過地方漆園吏,因崇尚自由而不應同宗楚威王之聘。老子思想的繼承和發展者。後世將他與老子並稱為“老莊”。他們的哲學思想體系,被思想學術界尊為“老莊哲學”。代表作品為《莊子》以及名篇有《逍遙遊》、《齊物論》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