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謝中書書原文賞析

朝代南北朝 詩人陶弘景

  山川之美,古來共談。高峰入雲,清流見底。兩岸石壁,五色交輝。青林翠竹,四時俱備。曉霧將歇,猿鳥亂鳴;夕日欲頹,沉鱗競躍。實是欲界之仙都。自康樂以來,未復有能與其奇者。(夕 一作:陽)

初中文言文 書信 寫景

譯文

譯文
  山川景色的美麗,自古以來就是文人雅士共同談賞的。巍峨的山峰聳入雲端,明淨的溪流清澈見底。兩岸的石壁色彩斑斕,交相輝映。蒼青的密林和碧綠的竹子,一年四季常青蔥翠。清晨的薄霧將要消散的時候,傳來猿、鳥此起彼伏的鳴叫聲;夕陽快要落山的時候,潛游在水中的魚兒爭相跳出水面。這裡實在是人間的仙境啊。自從南朝的謝靈運以來,就再也沒有人能夠欣賞這種奇麗的景色了。

註釋
答:回覆。謝中書:即謝微(一說謝徵),字元度,陳郡陽夏(河南太康)人。曾任中書鴻臚(掌朝廷機密文書),所以稱之為謝中書。書:即書信,古人的書信又叫“尺牘”或“信札”,是一種應用性文體,多記事陳情。
山川:山河。
之:的。
共談:共同談賞的。
五色交輝:這裡形容石壁色彩斑斕。五色,古代以青黃黑白赤為正色,交輝,指交相輝映。
青林:青蔥的樹林。
翠竹:翠綠的竹子。
四時:四季。
俱:都。
歇:消。
亂:此起彼伏。
夕日欲頹:太陽快要落山了。頹,墜落。
沉鱗競躍:潛游在水中的魚爭相跳出水面。沉鱗,潛游在水中的魚。競躍,競相跳躍。
實:確實,的確。
欲界之仙都:即人間仙境。欲界,佛家語,佛教把世界分為欲界,色界、無色界。欲界是沒有擺脫世俗的七情六慾的眾生所處境界,即指人間。仙都,仙人生活在其中的美好世界。
康樂:指南朝著名山水詩人謝靈運,他繼承他祖父的爵位,被封為康樂公。是南朝文學家。
復:又。與(yù):參與,這裡有欣賞領略之意。
奇:指山水之奇異。

參考資料:

1、陳振鵬 章培恆 .古文鑑賞辭典(上) .上海 :上海辭書出版社 ,1997 :707-709 . 2、 劉琦 編著 .歷代小品文名篇賞析 .長春 :吉林文藝出版社 ,2011 :125-126 .

題解

  《答謝中書書》是六朝山水小品名作,同時也是陶弘景先生寫給朋友的一封書信。文題中的“答”是“回覆”“寫給”的意思。“謝中書”,即謝徵(zhēng),字元度,陳郡陽夏(河南太康)人。曾任中書鴻臚(掌朝廷機密文書),所以稱之為謝中書。“書”即書信古人的書信又叫“尺牘”或“信札”,是一種應用性文體。   

本節內容由匿名網友上傳,原作者已無法考證。免費釋出僅供學習參考,其觀點不代表本站立場。


創作背景

  《答謝中書書》是陶弘景晚年所作。謝中書(謝微)與陶弘景都卒於公元536年(南朝梁武帝大同二年)。謝微任中書舍人的後限是公元526年(樑普通七年),任中書郎在公元532年(樑中大通四年),都在陶弘景七十歲之後。

  

參考資料:
1、陳振鵬 章培恆 .古文鑑賞辭典(上) .上海 :上海辭書出版社 ,1997 :707-709 .

鑑賞

  《答謝中書書》是作者寄給謝微談山水之美的一封信箋。

  文章以感慨發端:山川之美,古來共談,有高雅情懷的人才可能品味山川之美,將內心的感受與友人交流,是人生一大樂事。作者正是將謝中書當作能夠談山論水的朋友,同時也期望與古往今來的林泉高士相比肩。

  接下來的十句,作者便以清峻的筆觸具體描繪了秀美的山川景色。“高峰入雲,清流見底”,極力描寫山之高,水之淨,用筆洗練,寥寥八字,就寫出了仰觀俯察兩種視角,白雲高山流水三重風物,境界清新。“兩岸石壁,五色交輝。青林翠竹,四時俱備”,又改用平遠、高遠的視角極目遠眺,青翠的竹木與五彩的山石相映襯,呈現出一派絢爛輝煌的氣象,在清爽宜人的畫卷上平添了萬物勃發的生命力。“曉霧將歇,猿鳥亂鳴;夕陽欲頹,沉鱗競躍”,由靜景轉入對動景的描寫。猿鳥的鳴叫聲穿越了清晨即將消散的薄霧,傳入耳際;夕陽的餘暉中,魚兒在水中競相嬉戲。這四句通過朝與夕兩個特定時間段的生物的活動,又為畫面增添了靈動感,傳達了生命氣息。這十句作者擇取有代表性的景物加以組合,使讀者對山川景物產生完整、統一的印象。

  統觀全文,語言精練。其一字一句,均是文章的重要組成一部分,少一字會斷章離義,多一字便畫蛇添足。一個景物,僅僅四字,便描繪恰當,津津有味。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一個心聲一句話,不多也不少。“夕日欲頹”,勢在必然。“沉鱗競躍”,變化突然。分析文章結構,亦不失巧妙,雜而不亂,結合有序。

  《答謝中書書》一文,反映了作者娛情山水的清高思想。南北朝是中國歷史上最強黑暗的時期,因為各種矛盾非常尖銳,政局極度動盪,因此不少文人往往遁跡山林,旨圖從自然美中去尋求精神上的慰藉和解脫,因而他們常在書信中描述山水,來表明自己之所好,並從而作為對友人的問候和安慰,這類作品雖然沒有表現出多麼積極進步的政治觀點,但是卻以其高超的藝術筆觸,創作了具有相當高的美學價值的文學精品,至今仍然具有較高的鑑賞意義。

參考資料:

1、陳振鵬 章培恆 .古文鑑賞辭典(上) .上海 :上海辭書出版社 ,1997 :707-709 . 2、 劉琦 編著 .歷代小品文名篇賞析 .長春 :吉林文藝出版社 ,2011 :125-126 .

文言知識

  這組詩的第一首,寫俠少的歡聚痛飲。

  “新豐美酒鬥十千”。是說新豐出產的美酒十分名貴,一斗酒價值十千錢。新豐,地名,在今陝西省臨潼縣東北新豐鎮,古代那裡盛產美酒。斗酒十千,使用這個數目字,目的在於強調酒的名貴,為下文的“咸陽遊俠”作映襯。

  “咸陽遊俠多少年”。意思是說:咸陽城裡的遊俠們多半是青春少年。咸陽,地名,在今陝西省咸陽市,秦朝時曾作國都,這裡實際是以它代指唐朝京都長安。遊俠,古時候稱那種重義輕生死、勇於救人危難的人為遊俠。在當時人們的心目中,遊俠都是英雄豪傑,倍受尊重和讚揚。作者在另一首詩中寫道:“縱死猶聞俠骨香”,說即便俠客死了,他們的骨頭也是香的。可見俠客的社會地位之尊貴。作者特別地點出“少年”二字,寫出一群朝氣蓬勃的少年英雄,這些少年遊俠在“新豐美酒”的映襯下,越發顯得豪縱不羈,風流倜儻。

  “相逢意氣為君飲”。意思是說:這些少年俠客偶然相逢,為彼此的意氣所感動,都願意為對方幹上一杯。“意氣”所包含的內容很豐富,仗義疏財,除暴安良,輕生重義,都是俠客們所注重的意氣。這句把飲酒的性質強調出來了,他們不是為了取樂而飲酒,而是為了彼此的俠義行為而慶功;他們不是熟人聚會而飲酒,而是偶然相逢,一見傾心,便不惜花費重金買酒,相互勉勵。這句詩把少年俠客的精神世界揭示得十分鮮明,足以令人敬慕。

  “繫馬高樓垂柳邊”。意思是說:他們把自己的高頭大馬,拴在那高高酒樓前的垂柳旁邊。這意味著他們已經走上了酒樓,把“為君飲”的願望變成了現實。這句景物描寫不僅勾畫出酒樓的風光,而且對人物形象起到了很好的烘托作用。寫“馬”,烘托出少年俠客的奔放、剛健;寫“高樓”,烘托出少年俠客的豪邁氣概;寫“垂柳”,則烘托出少年俠客的風流、飄逸。可謂一箭雙鵰。

  這首詩富有浪漫主義色彩,作者注意選用一系列美好的形象,如美酒,遊俠,駿馬,高樓等,構成畫面,洋溢著一種昂揚振作的精神,具有鼓舞人心的藝術力量。

  第二首,寫遊俠的出征邊塞。

  這首詩裡所說的“仕漢”“驃騎”,以及下面兩首詩裡出現的“五單于”“漢家君臣”等,都是借漢事喻唐,這在唐詩中幾乎是習聞熟見的慣例。這裡說少年委身事君,入仕之初便擔任了羽林郎的職務。由於羽林郎宿仗衛內、親近帷幄,地位十分重要,故非一般等閒之輩可以入選。《後漢書·地理志》雲:“漢興,六郡良家子選給羽林。”由此即可見一斑。驃騎指武帝時的名將霍去病,曾多次統率大軍反擊匈奴侵擾,戰功顯赫。少年報國心切,一心想效功當世,一旦國家有事,便毫不猶豫地隨軍出征。邊關是遙遠荒寒的,沙場的搏殺更是出生入死,而主人公“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這種為國獻身的精神,和曹植的《白馬篇》裡“捐軀赴國難,視死忽如歸”的少年英雄是一脈相承的。所不同的是,曹詩通篇是用第三人稱的視角來加以客觀的描述和讚頌,這裡卻借少年自己的口吻直抒胸臆:第三句以自詰的口氣反挑,使文勢陡起波瀾,末句則以斬截之語收束,而“孰”“不”“縱”“猶”等虛詞的連用,又在接二連三的轉折中不斷加強語氣,活脫地傳達出少年從容朱毅的神情和義無返顧的決心。這種借頓挫的用筆展示人物內心世界的手法,不僅很有力度,而且進一步深化了遊俠“意氣”的內涵。

  第三首,寫少年的勇武殺敵。

  詩人將主人公置於孤危險惡的戰爭情勢之中。“虜騎千重”指敵人大軍壓境,形成包圍之勢;“眾敵酋傾巢出動,來勢洶洶,企圖以優勢兵力取勝。而少年以“一身”對“千重”之敵,竟能左右馳突於敵陣之中,如入無人之境,且能擒賊先擒王,將凶蠻剽悍的敵酋“紛紛射殺”,其過人的膽略和武藝已分明可見。這裡把少年寫成孤膽英雄,意在突出他的勇冠三軍、戰功卓著。詩的一、三兩句,以特寫鏡頭為少年英武矯健的身姿寫照:“擘兩雕弧”言其多力善射,能左右開弓;“偏坐金鞍”言其鞍馬功夫嫻熟,能在疾馳的馬背上自如地變換各種姿勢;“調白羽”則是善於在運動中瞄準目標,箭無虛發。

  二、四兩句,從對方著筆來反襯少年的藝高膽大。敵我雙方的力量愈是懸殊,也就愈能表現主人公無所畏懼的英雄氣概,而這種氣概,又正來自於其置生死於度外的獻身精神。這樣,這首詩就和上一首彼此呼應,併為下一首寫功高不賞張本。詩中所出現的雕弧、金鞍和白羽,均是以著色之筆略加點染,本來是愛其人而及其物,這裡的物又為人增色,人與物原不妨是互相輝映、相得益彰的。盛唐詩人每喜表現尚武精神,如李白自稱“彎弓綠弦開,滿月不憚堅。閒騎駿馬獵,一射兩虎穿。”(《贈宣城宇文太守兼呈崔侍御》)杜甫自述“射飛曾縱鞚,引臂落鶖鶬。”(《壯遊》)王維則稱讚他的一位族弟說:“讀書復騎射,帶劍遊淮陰……席帆聊問罪,卉服盡成擒。”(《送從弟蕃遊淮南》)等等。這些都可看作是詩中理想形象的現實依據。

  第四首,寫遊俠的功成無賞。

  上一首詩既已寫到少年遊俠的勇卻群敵,那麼這一首寫朝廷論功行賞,他也理應是受獎的主角了。詩的前三句,極寫慶功儀式的隆重和氣氛的熱烈:君臣歡宴、雲臺論功、天子臨軒、封侯賜爵,正當期待中的主角出場時,領賞者卻突然變成了“將軍”。

  這裡的“將軍”和第二首“初隨驃騎戰漁陽”裡的“驃騎”當是一人,指軍中的主帥。“將軍諷出明光宮”,也即李白《塞下曲》其三所云:“功成畫麟閣,獨有霍嫖姚。”意謂受皇帝寵信的權貴坐享其成而血戰的勇士反遭冷落。詩以烘雲托月的手法反覆渲染,到頭來卻翻作他人;而活躍在前三首詩裡的主角被悄無聲息地推到了局外。這種欲抑故揚的藝術處理,使詩中的不平之鳴得以強有力的表現,這裡再加申說反而是多餘的了。

  王維的《少年行四首》,以浪漫的筆調謳歌了豪蕩使氣、捨身報國、崇尚事功和功成不居的任俠精神,表現出強烈的英雄主義色彩。他筆下的少年遊俠形象,和盛唐其他詩人創造的形象一樣,實際上是時代理想的人格化寫照。這四首絕句獨自成篇,各有側重,但又蟬聯而下,互相補充和照應。用筆或實或虛,或顯或隱,舒捲自如,不拘一格,成功地譜寫了一支朝氣蓬勃、富有青春旋律的進行曲。

參考資料:

1、於海娣 等 .唐詩鑑賞大全集 .北京 :中國華僑出版社 ,2010 :83-84 . 2、 蕭滌非 等 .唐詩鑑賞辭典 .上海 :上海辭書出版社 ,1983 :190-192 .

題解

  《答謝中書書》是六朝山水小品名作,同時也是陶弘景先生寫給朋友的一封書信。文題中的“答”是“回覆”“寫給”的意思。“謝中書”,即謝徵(zhēng),字元度,陳郡陽夏(河南太康)人。曾任中書鴻臚(掌朝廷機密文書),所以稱之為謝中書。“書”即書信古人的書信又叫“尺牘”或“信札”,是一種應用性文體。   

本節內容由匿名網友上傳,原作者已無法考證。免費釋出僅供學習參考,其觀點不代表本站立場。


創作背景

  《答謝中書書》是陶弘景晚年所作。謝中書(謝微)與陶弘景都卒於公元536年(南朝梁武帝大同二年)。謝微任中書舍人的後限是公元526年(樑普通七年),任中書郎在公元532年(樑中大通四年),都在陶弘景七十歲之後。

  

參考資料:
1、陳振鵬 章培恆 .古文鑑賞辭典(上) .上海 :上海辭書出版社 ,1997 :707-709 .

鑑賞

  《答謝中書書》是作者寄給謝微談山水之美的一封信箋。

  文章以感慨發端:山川之美,古來共談,有高雅情懷的人才可能品味山川之美,將內心的感受與友人交流,是人生一大樂事。作者正是將謝中書當作能夠談山論水的朋友,同時也期望與古往今來的林泉高士相比肩。

  接下來的十句,作者便以清峻的筆觸具體描繪了秀美的山川景色。“高峰入雲,清流見底”,極力描寫山之高,水之淨,用筆洗練,寥寥八字,就寫出了仰觀俯察兩種視角,白雲高山流水三重風物,境界清新。“兩岸石壁,五色交輝。青林翠竹,四時俱備”,又改用平遠、高遠的視角極目遠眺,青翠的竹木與五彩的山石相映襯,呈現出一派絢爛輝煌的氣象,在清爽宜人的畫卷上平添了萬物勃發的生命力。“曉霧將歇,猿鳥亂鳴;夕陽欲頹,沉鱗競躍”,由靜景轉入對動景的描寫。猿鳥的鳴叫聲穿越了清晨即將消散的薄霧,傳入耳際;夕陽的餘暉中,魚兒在水中競相嬉戲。這四句通過朝與夕兩個特定時間段的生物的活動,又為畫面增添了靈動感,傳達了生命氣息。這十句作者擇取有代表性的景物加以組合,使讀者對山川景物產生完整、統一的印象。

  統觀全文,語言精練。其一字一句,均是文章的重要組成一部分,少一字會斷章離義,多一字便畫蛇添足。一個景物,僅僅四字,便描繪恰當,津津有味。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一個心聲一句話,不多也不少。“夕日欲頹”,勢在必然。“沉鱗競躍”,變化突然。分析文章結構,亦不失巧妙,雜而不亂,結合有序。

  《答謝中書書》一文,反映了作者娛情山水的清高思想。南北朝是中國歷史上最強黑暗的時期,因為各種矛盾非常尖銳,政局極度動盪,因此不少文人往往遁跡山林,旨圖從自然美中去尋求精神上的慰藉和解脫,因而他們常在書信中描述山水,來表明自己之所好,並從而作為對友人的問候和安慰,這類作品雖然沒有表現出多麼積極進步的政治觀點,但是卻以其高超的藝術筆觸,創作了具有相當高的美學價值的文學精品,至今仍然具有較高的鑑賞意義。

參考資料:

1、陳振鵬 章培恆 .古文鑑賞辭典(上) .上海 :上海辭書出版社 ,1997 :707-709 . 2、 劉琦 編著 .歷代小品文名篇賞析 .長春 :吉林文藝出版社 ,2011 :125-126 .

文言知識

  這組詩的第一首,寫俠少的歡聚痛飲。

  “新豐美酒鬥十千”。是說新豐出產的美酒十分名貴,一斗酒價值十千錢。新豐,地名,在今陝西省臨潼縣東北新豐鎮,古代那裡盛產美酒。斗酒十千,使用這個數目字,目的在於強調酒的名貴,為下文的“咸陽遊俠”作映襯。

  “咸陽遊俠多少年”。意思是說:咸陽城裡的遊俠們多半是青春少年。咸陽,地名,在今陝西省咸陽市,秦朝時曾作國都,這裡實際是以它代指唐朝京都長安。遊俠,古時候稱那種重義輕生死、勇於救人危難的人為遊俠。在當時人們的心目中,遊俠都是英雄豪傑,倍受尊重和讚揚。作者在另一首詩中寫道:“縱死猶聞俠骨香”,說即便俠客死了,他們的骨頭也是香的。可見俠客的社會地位之尊貴。作者特別地點出“少年”二字,寫出一群朝氣蓬勃的少年英雄,這些少年遊俠在“新豐美酒”的映襯下,越發顯得豪縱不羈,風流倜儻。

  “相逢意氣為君飲”。意思是說:這些少年俠客偶然相逢,為彼此的意氣所感動,都願意為對方幹上一杯。“意氣”所包含的內容很豐富,仗義疏財,除暴安良,輕生重義,都是俠客們所注重的意氣。這句把飲酒的性質強調出來了,他們不是為了取樂而飲酒,而是為了彼此的俠義行為而慶功;他們不是熟人聚會而飲酒,而是偶然相逢,一見傾心,便不惜花費重金買酒,相互勉勵。這句詩把少年俠客的精神世界揭示得十分鮮明,足以令人敬慕。

  “繫馬高樓垂柳邊”。意思是說:他們把自己的高頭大馬,拴在那高高酒樓前的垂柳旁邊。這意味著他們已經走上了酒樓,把“為君飲”的願望變成了現實。這句景物描寫不僅勾畫出酒樓的風光,而且對人物形象起到了很好的烘托作用。寫“馬”,烘托出少年俠客的奔放、剛健;寫“高樓”,烘托出少年俠客的豪邁氣概;寫“垂柳”,則烘托出少年俠客的風流、飄逸。可謂一箭雙鵰。

  這首詩富有浪漫主義色彩,作者注意選用一系列美好的形象,如美酒,遊俠,駿馬,高樓等,構成畫面,洋溢著一種昂揚振作的精神,具有鼓舞人心的藝術力量。

  第二首,寫遊俠的出征邊塞。

  這首詩裡所說的“仕漢”“驃騎”,以及下面兩首詩裡出現的“五單于”“漢家君臣”等,都是借漢事喻唐,這在唐詩中幾乎是習聞熟見的慣例。這裡說少年委身事君,入仕之初便擔任了羽林郎的職務。由於羽林郎宿仗衛內、親近帷幄,地位十分重要,故非一般等閒之輩可以入選。《後漢書·地理志》雲:“漢興,六郡良家子選給羽林。”由此即可見一斑。驃騎指武帝時的名將霍去病,曾多次統率大軍反擊匈奴侵擾,戰功顯赫。少年報國心切,一心想效功當世,一旦國家有事,便毫不猶豫地隨軍出征。邊關是遙遠荒寒的,沙場的搏殺更是出生入死,而主人公“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這種為國獻身的精神,和曹植的《白馬篇》裡“捐軀赴國難,視死忽如歸”的少年英雄是一脈相承的。所不同的是,曹詩通篇是用第三人稱的視角來加以客觀的描述和讚頌,這裡卻借少年自己的口吻直抒胸臆:第三句以自詰的口氣反挑,使文勢陡起波瀾,末句則以斬截之語收束,而“孰”“不”“縱”“猶”等虛詞的連用,又在接二連三的轉折中不斷加強語氣,活脫地傳達出少年從容朱毅的神情和義無返顧的決心。這種借頓挫的用筆展示人物內心世界的手法,不僅很有力度,而且進一步深化了遊俠“意氣”的內涵。

  第三首,寫少年的勇武殺敵。

  詩人將主人公置於孤危險惡的戰爭情勢之中。“虜騎千重”指敵人大軍壓境,形成包圍之勢;“眾敵酋傾巢出動,來勢洶洶,企圖以優勢兵力取勝。而少年以“一身”對“千重”之敵,竟能左右馳突於敵陣之中,如入無人之境,且能擒賊先擒王,將凶蠻剽悍的敵酋“紛紛射殺”,其過人的膽略和武藝已分明可見。這裡把少年寫成孤膽英雄,意在突出他的勇冠三軍、戰功卓著。詩的一、三兩句,以特寫鏡頭為少年英武矯健的身姿寫照:“擘兩雕弧”言其多力善射,能左右開弓;“偏坐金鞍”言其鞍馬功夫嫻熟,能在疾馳的馬背上自如地變換各種姿勢;“調白羽”則是善於在運動中瞄準目標,箭無虛發。

  二、四兩句,從對方著筆來反襯少年的藝高膽大。敵我雙方的力量愈是懸殊,也就愈能表現主人公無所畏懼的英雄氣概,而這種氣概,又正來自於其置生死於度外的獻身精神。這樣,這首詩就和上一首彼此呼應,併為下一首寫功高不賞張本。詩中所出現的雕弧、金鞍和白羽,均是以著色之筆略加點染,本來是愛其人而及其物,這裡的物又為人增色,人與物原不妨是互相輝映、相得益彰的。盛唐詩人每喜表現尚武精神,如李白自稱“彎弓綠弦開,滿月不憚堅。閒騎駿馬獵,一射兩虎穿。”(《贈宣城宇文太守兼呈崔侍御》)杜甫自述“射飛曾縱鞚,引臂落鶖鶬。”(《壯遊》)王維則稱讚他的一位族弟說:“讀書復騎射,帶劍遊淮陰……席帆聊問罪,卉服盡成擒。”(《送從弟蕃遊淮南》)等等。這些都可看作是詩中理想形象的現實依據。

  第四首,寫遊俠的功成無賞。

  上一首詩既已寫到少年遊俠的勇卻群敵,那麼這一首寫朝廷論功行賞,他也理應是受獎的主角了。詩的前三句,極寫慶功儀式的隆重和氣氛的熱烈:君臣歡宴、雲臺論功、天子臨軒、封侯賜爵,正當期待中的主角出場時,領賞者卻突然變成了“將軍”。

  這裡的“將軍”和第二首“初隨驃騎戰漁陽”裡的“驃騎”當是一人,指軍中的主帥。“將軍諷出明光宮”,也即李白《塞下曲》其三所云:“功成畫麟閣,獨有霍嫖姚。”意謂受皇帝寵信的權貴坐享其成而血戰的勇士反遭冷落。詩以烘雲托月的手法反覆渲染,到頭來卻翻作他人;而活躍在前三首詩裡的主角被悄無聲息地推到了局外。這種欲抑故揚的藝術處理,使詩中的不平之鳴得以強有力的表現,這裡再加申說反而是多餘的了。

  王維的《少年行四首》,以浪漫的筆調謳歌了豪蕩使氣、捨身報國、崇尚事功和功成不居的任俠精神,表現出強烈的英雄主義色彩。他筆下的少年遊俠形象,和盛唐其他詩人創造的形象一樣,實際上是時代理想的人格化寫照。這四首絕句獨自成篇,各有側重,但又蟬聯而下,互相補充和照應。用筆或實或虛,或顯或隱,舒捲自如,不拘一格,成功地譜寫了一支朝氣蓬勃、富有青春旋律的進行曲。

參考資料:

1、於海娣 等 .唐詩鑑賞大全集 .北京 :中國華僑出版社 ,2010 :83-84 . 2、 蕭滌非 等 .唐詩鑑賞辭典 .上海 :上海辭書出版社 ,1983 :190-192 .

題解

  《答謝中書書》是六朝山水小品名作,同時也是陶弘景先生寫給朋友的一封書信。文題中的“答”是“回覆”“寫給”的意思。“謝中書”,即謝徵(zhēng),字元度,陳郡陽夏(河南太康)人。曾任中書鴻臚(掌朝廷機密文書),所以稱之為謝中書。“書”即書信古人的書信又叫“尺牘”或“信札”,是一種應用性文體。   

本節內容由匿名網友上傳,原作者已無法考證。免費釋出僅供學習參考,其觀點不代表本站立場。


創作背景

  《答謝中書書》是陶弘景晚年所作。謝中書(謝微)與陶弘景都卒於公元536年(南朝梁武帝大同二年)。謝微任中書舍人的後限是公元526年(樑普通七年),任中書郎在公元532年(樑中大通四年),都在陶弘景七十歲之後。

  

參考資料:
1、陳振鵬 章培恆 .古文鑑賞辭典(上) .上海 :上海辭書出版社 ,1997 :707-709 .

鑑賞

  《答謝中書書》是作者寄給謝微談山水之美的一封信箋。

  文章以感慨發端:山川之美,古來共談,有高雅情懷的人才可能品味山川之美,將內心的感受與友人交流,是人生一大樂事。作者正是將謝中書當作能夠談山論水的朋友,同時也期望與古往今來的林泉高士相比肩。

  接下來的十句,作者便以清峻的筆觸具體描繪了秀美的山川景色。“高峰入雲,清流見底”,極力描寫山之高,水之淨,用筆洗練,寥寥八字,就寫出了仰觀俯察兩種視角,白雲高山流水三重風物,境界清新。“兩岸石壁,五色交輝。青林翠竹,四時俱備”,又改用平遠、高遠的視角極目遠眺,青翠的竹木與五彩的山石相映襯,呈現出一派絢爛輝煌的氣象,在清爽宜人的畫卷上平添了萬物勃發的生命力。“曉霧將歇,猿鳥亂鳴;夕陽欲頹,沉鱗競躍”,由靜景轉入對動景的描寫。猿鳥的鳴叫聲穿越了清晨即將消散的薄霧,傳入耳際;夕陽的餘暉中,魚兒在水中競相嬉戲。這四句通過朝與夕兩個特定時間段的生物的活動,又為畫面增添了靈動感,傳達了生命氣息。這十句作者擇取有代表性的景物加以組合,使讀者對山川景物產生完整、統一的印象。

  統觀全文,語言精練。其一字一句,均是文章的重要組成一部分,少一字會斷章離義,多一字便畫蛇添足。一個景物,僅僅四字,便描繪恰當,津津有味。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一個心聲一句話,不多也不少。“夕日欲頹”,勢在必然。“沉鱗競躍”,變化突然。分析文章結構,亦不失巧妙,雜而不亂,結合有序。

  《答謝中書書》一文,反映了作者娛情山水的清高思想。南北朝是中國歷史上最強黑暗的時期,因為各種矛盾非常尖銳,政局極度動盪,因此不少文人往往遁跡山林,旨圖從自然美中去尋求精神上的慰藉和解脫,因而他們常在書信中描述山水,來表明自己之所好,並從而作為對友人的問候和安慰,這類作品雖然沒有表現出多麼積極進步的政治觀點,但是卻以其高超的藝術筆觸,創作了具有相當高的美學價值的文學精品,至今仍然具有較高的鑑賞意義。

參考資料:

1、陳振鵬 章培恆 .古文鑑賞辭典(上) .上海 :上海辭書出版社 ,1997 :707-709 . 2、 劉琦 編著 .歷代小品文名篇賞析 .長春 :吉林文藝出版社 ,2011 :125-126 .

文言知識

  這組詩的第一首,寫俠少的歡聚痛飲。

  “新豐美酒鬥十千”。是說新豐出產的美酒十分名貴,一斗酒價值十千錢。新豐,地名,在今陝西省臨潼縣東北新豐鎮,古代那裡盛產美酒。斗酒十千,使用這個數目字,目的在於強調酒的名貴,為下文的“咸陽遊俠”作映襯。

  “咸陽遊俠多少年”。意思是說:咸陽城裡的遊俠們多半是青春少年。咸陽,地名,在今陝西省咸陽市,秦朝時曾作國都,這裡實際是以它代指唐朝京都長安。遊俠,古時候稱那種重義輕生死、勇於救人危難的人為遊俠。在當時人們的心目中,遊俠都是英雄豪傑,倍受尊重和讚揚。作者在另一首詩中寫道:“縱死猶聞俠骨香”,說即便俠客死了,他們的骨頭也是香的。可見俠客的社會地位之尊貴。作者特別地點出“少年”二字,寫出一群朝氣蓬勃的少年英雄,這些少年遊俠在“新豐美酒”的映襯下,越發顯得豪縱不羈,風流倜儻。

  “相逢意氣為君飲”。意思是說:這些少年俠客偶然相逢,為彼此的意氣所感動,都願意為對方幹上一杯。“意氣”所包含的內容很豐富,仗義疏財,除暴安良,輕生重義,都是俠客們所注重的意氣。這句把飲酒的性質強調出來了,他們不是為了取樂而飲酒,而是為了彼此的俠義行為而慶功;他們不是熟人聚會而飲酒,而是偶然相逢,一見傾心,便不惜花費重金買酒,相互勉勵。這句詩把少年俠客的精神世界揭示得十分鮮明,足以令人敬慕。

  “繫馬高樓垂柳邊”。意思是說:他們把自己的高頭大馬,拴在那高高酒樓前的垂柳旁邊。這意味著他們已經走上了酒樓,把“為君飲”的願望變成了現實。這句景物描寫不僅勾畫出酒樓的風光,而且對人物形象起到了很好的烘托作用。寫“馬”,烘托出少年俠客的奔放、剛健;寫“高樓”,烘托出少年俠客的豪邁氣概;寫“垂柳”,則烘托出少年俠客的風流、飄逸。可謂一箭雙鵰。

  這首詩富有浪漫主義色彩,作者注意選用一系列美好的形象,如美酒,遊俠,駿馬,高樓等,構成畫面,洋溢著一種昂揚振作的精神,具有鼓舞人心的藝術力量。

  第二首,寫遊俠的出征邊塞。

  這首詩裡所說的“仕漢”“驃騎”,以及下面兩首詩裡出現的“五單于”“漢家君臣”等,都是借漢事喻唐,這在唐詩中幾乎是習聞熟見的慣例。這裡說少年委身事君,入仕之初便擔任了羽林郎的職務。由於羽林郎宿仗衛內、親近帷幄,地位十分重要,故非一般等閒之輩可以入選。《後漢書·地理志》雲:“漢興,六郡良家子選給羽林。”由此即可見一斑。驃騎指武帝時的名將霍去病,曾多次統率大軍反擊匈奴侵擾,戰功顯赫。少年報國心切,一心想效功當世,一旦國家有事,便毫不猶豫地隨軍出征。邊關是遙遠荒寒的,沙場的搏殺更是出生入死,而主人公“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這種為國獻身的精神,和曹植的《白馬篇》裡“捐軀赴國難,視死忽如歸”的少年英雄是一脈相承的。所不同的是,曹詩通篇是用第三人稱的視角來加以客觀的描述和讚頌,這裡卻借少年自己的口吻直抒胸臆:第三句以自詰的口氣反挑,使文勢陡起波瀾,末句則以斬截之語收束,而“孰”“不”“縱”“猶”等虛詞的連用,又在接二連三的轉折中不斷加強語氣,活脫地傳達出少年從容朱毅的神情和義無返顧的決心。這種借頓挫的用筆展示人物內心世界的手法,不僅很有力度,而且進一步深化了遊俠“意氣”的內涵。

  第三首,寫少年的勇武殺敵。

  詩人將主人公置於孤危險惡的戰爭情勢之中。“虜騎千重”指敵人大軍壓境,形成包圍之勢;“眾敵酋傾巢出動,來勢洶洶,企圖以優勢兵力取勝。而少年以“一身”對“千重”之敵,竟能左右馳突於敵陣之中,如入無人之境,且能擒賊先擒王,將凶蠻剽悍的敵酋“紛紛射殺”,其過人的膽略和武藝已分明可見。這裡把少年寫成孤膽英雄,意在突出他的勇冠三軍、戰功卓著。詩的一、三兩句,以特寫鏡頭為少年英武矯健的身姿寫照:“擘兩雕弧”言其多力善射,能左右開弓;“偏坐金鞍”言其鞍馬功夫嫻熟,能在疾馳的馬背上自如地變換各種姿勢;“調白羽”則是善於在運動中瞄準目標,箭無虛發。

  二、四兩句,從對方著筆來反襯少年的藝高膽大。敵我雙方的力量愈是懸殊,也就愈能表現主人公無所畏懼的英雄氣概,而這種氣概,又正來自於其置生死於度外的獻身精神。這樣,這首詩就和上一首彼此呼應,併為下一首寫功高不賞張本。詩中所出現的雕弧、金鞍和白羽,均是以著色之筆略加點染,本來是愛其人而及其物,這裡的物又為人增色,人與物原不妨是互相輝映、相得益彰的。盛唐詩人每喜表現尚武精神,如李白自稱“彎弓綠弦開,滿月不憚堅。閒騎駿馬獵,一射兩虎穿。”(《贈宣城宇文太守兼呈崔侍御》)杜甫自述“射飛曾縱鞚,引臂落鶖鶬。”(《壯遊》)王維則稱讚他的一位族弟說:“讀書復騎射,帶劍遊淮陰……席帆聊問罪,卉服盡成擒。”(《送從弟蕃遊淮南》)等等。這些都可看作是詩中理想形象的現實依據。

  第四首,寫遊俠的功成無賞。

  上一首詩既已寫到少年遊俠的勇卻群敵,那麼這一首寫朝廷論功行賞,他也理應是受獎的主角了。詩的前三句,極寫慶功儀式的隆重和氣氛的熱烈:君臣歡宴、雲臺論功、天子臨軒、封侯賜爵,正當期待中的主角出場時,領賞者卻突然變成了“將軍”。

  這裡的“將軍”和第二首“初隨驃騎戰漁陽”裡的“驃騎”當是一人,指軍中的主帥。“將軍諷出明光宮”,也即李白《塞下曲》其三所云:“功成畫麟閣,獨有霍嫖姚。”意謂受皇帝寵信的權貴坐享其成而血戰的勇士反遭冷落。詩以烘雲托月的手法反覆渲染,到頭來卻翻作他人;而活躍在前三首詩裡的主角被悄無聲息地推到了局外。這種欲抑故揚的藝術處理,使詩中的不平之鳴得以強有力的表現,這裡再加申說反而是多餘的了。

  王維的《少年行四首》,以浪漫的筆調謳歌了豪蕩使氣、捨身報國、崇尚事功和功成不居的任俠精神,表現出強烈的英雄主義色彩。他筆下的少年遊俠形象,和盛唐其他詩人創造的形象一樣,實際上是時代理想的人格化寫照。這四首絕句獨自成篇,各有側重,但又蟬聯而下,互相補充和照應。用筆或實或虛,或顯或隱,舒捲自如,不拘一格,成功地譜寫了一支朝氣蓬勃、富有青春旋律的進行曲。

參考資料:

1、於海娣 等 .唐詩鑑賞大全集 .北京 :中國華僑出版社 ,2010 :83-84 . 2、 蕭滌非 等 .唐詩鑑賞辭典 .上海 :上海辭書出版社 ,1983 :190-192 .

詩人陶弘景
    陶弘景(公元456—536年),字通明,南朝梁時丹陽秣陵(今江蘇南京)人,號華陽隱居(自號華陽隱居)。著名的醫藥家、煉丹家、文學家,人稱“山中宰相”。作品有《本草經注》、《集金丹黃白方》、《二牛圖》、《華陽陶隱居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