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發白帝城 / 白帝下江陵原文賞析

朝代唐代 詩人李白

朝辭白帝彩雲間,千里江陵一日還。
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

唐詩三百首 寫景 抒情早教 小學生必背古詩70首 小學生必背古詩80首

譯文

譯文
清晨告別五彩雲霞映照中的白帝城,千里之遙的江陵,一天就可以到達。
兩岸猿聲還在耳邊不停地迴盪,輕快的小舟已駛過萬重青山。

譯文二
清晨,我告別高入雲霄的白帝城江陵遠在千里,船行只一日時間。
兩岸猿聲,還在耳邊不停地啼叫不知不覺,輕舟已穿過萬重青山。

註釋
發:啟程。白帝城:故址在今重慶市奉節縣白帝山上。楊齊賢注:“白帝城,公孫述所築。初,公孫述至魚復,有白龍出井中,自以承漢土運,故稱白帝,改魚復為白帝城。”王琦注:“白帝城,在夔州奉節縣,與巫山相近。所謂彩雲,正指巫山之雲也。”
朝:早晨。辭:告別。彩雲間:因白帝城在白帝山上,地勢高聳,從山下江中仰望,彷彿聳入雲間。
江陵:今湖北荊州市。從白帝城到江陵約一千二百里,其間包括七百里三峽。酈道元《三峽》:“自三峽七百里中,兩岸連山,略無闕處。重巖疊障,隱天蔽日,自非亭午時分,不見曦月。至於夏水襄陵,沿溯(或泝)阻絕。或王命急宣,有時朝發白帝,暮到江陵,其間千二百時裡,雖乘奔御風,不以疾也。春冬之時,則素湍綠潭,迴清倒影。絕巘(或巚)多生怪柏,懸泉瀑布,飛漱其間。清榮峻茂,良多趣味。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澗肅,常有高猿長嘯,屬引悽異。空谷傳響,哀囀久絕。故漁者歌曰:‘巴東三峽巫峽長,猿鳴三聲淚沾裳。’”還:歸;返回。
猿:猿猴。啼:鳴、叫。住:停息。
萬重山:層層疊疊的山,形容有許多。

參考資料:

1、詹福瑞 等.李白詩全譯.石家莊: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813-814 2、鬱賢皓.李白集.南京:鳳凰出版社,2014:218-220

賞析

  唐代安史之亂初期,唐玄宗奔蜀,太子李哼留討安祿山,不久,李哼既位,史唐肅宗。玄宗又曾命令兒子永王李磷督兵平叛,永王李磷在江陵,召兵萬人,自樹一幟,肅宗懷疑他爭奪帝位,已重兵相壓,李磷兵敗被殺。李白曾經參加過永王李磷的幕府,被加上“附逆”罪流放夜郎(今貴州遵義),當他行至巫山(今四川境內)的時候,肅宗宣佈大赦,李白也被赦免,他像出籠的鳥一樣,立刻從白帝城東下,返回江陵(今湖北荊州)。

  “朝辭白帝彩雲間”“彩雲間”三字,描寫白帝城地勢之高,為全篇描寫下水船走得快這一動態蓄勢。“彩雲間”的“間”字當作隔斷之意,詩人回望雲霞之上的白帝城,以前的種種恍如隔世。一說形容白帝城之高,水行船速全在落差。如果不寫白帝城之高,則無法體現出長江上下游之間斜度差距之大。白帝城地勢高入雲霄,於是下面幾句中寫舟行的迅捷、行期的短暫、耳(猿聲)目(萬重山)的不暇迎送,才一一有著落。“彩雲間”也是寫早晨景色,顯示出從晦暝轉為光明的大好氣象,而詩人便在這曙光初燦的時刻,懷著興奮的心情匆匆告別白帝城。

  “千里江陵一日還”的“千里”和“一日”,以空間之遠與時間之短作懸殊對比。這裡,巧妙的地方在於那個“還”字上。“還”,歸來的意思。它不僅表現出詩人“一日”而行“千里”的痛快,也隱隱透露出遇赦的喜悅。江陵本非李白的家鄉,而“還”字卻親切得如同回鄉一樣。一個“還”字,暗處傳神,值得讀者細細玩味。

  “兩岸猿聲啼不住”的境界更為神妙。古時長江三峽,“常有高猿長嘯”。詩人說“啼不住”,是因為他乘坐飛快的輕舟行駛在長江上,耳聽兩岸的猿啼聲,又看見兩旁的山影,猿啼聲不止一處,山影也不止一處,由於舟行人速,使得啼聲和山影在耳目之間成為“渾然一片”,這就是李白在出峽時為猿聲山影所感受的情景。身在這如脫弦之箭、順流直下的船上,詩人感到十分暢快和興奮。清代桂馥稱讚:“妙在第三句,能使通首精神飛越。”(《札樸》)

  “輕舟已過萬重山”為了形容船快,詩人除了用猿聲山影來烘托,還給船的本身添上了一個“輕”字。直說船快,那便顯得笨拙;而這個“輕”字,卻別有一番意蘊。三峽水急灘險,詩人溯流而上時,不僅覺得船重,而且心情更為滯重,“三朝上黃牛,三暮行太遲。三朝又三暮,不覺鬢成絲”(《上三峽》)。如今順流而下,行船輕如無物,船的快速讀者可想而知。而“危乎高哉”的“萬重山”一過,輕舟進入坦途,詩人歷盡艱險、進入康莊旅途的快感,也自然而然地表現出來了。這最後兩句,既是寫景,又是比興,既是個人心情的表達,又是人生經驗的總結,因物興感,精妙無倫。

  這首詩寫的是從白帝城到江陵一天之內的行程情況,主要突出輕快,這也反映了李白心情的輕快。李白以58歲的年齡,被流放夜郎,拋妻別子,走向長途,忽然遇赦,得以歸家,心裡自然十分高興。在詩中李白沒有直接抒情,但是讀了他對行程的描寫,自然感受到他的心情和興奮的情緒。

參考資料:

1、程千帆 等.唐詩鑑賞辭典.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83:336-337 2、裴 斐.李白詩歌賞析集.成都:巴蜀書社,1988:272-273

創作背景

  公元759年(唐肅宗乾元二年)春天,李白因永王李璘案被流放夜郎,途徑四川。行至白帝城的時候,忽然收到赦免的訊息,驚喜交加,隨即乘舟東下江陵。此詩即是作者回到江陵時所作,所以詩題一作《下江陵》。

  

參考資料:
1、詹福瑞 等.李白詩全譯.石家莊: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813-814

2、鬱賢皓.李白集.南京:鳳凰出版社,2014:218-220

賞析

  唐代安史之亂初期,唐玄宗奔蜀,太子李哼留討安祿山,不久,李哼既位,史唐肅宗。玄宗又曾命令兒子永王李磷督兵平叛,永王李磷在江陵,召兵萬人,自樹一幟,肅宗懷疑他爭奪帝位,已重兵相壓,李磷兵敗被殺。李白曾經參加過永王李磷的幕府,被加上“附逆”罪流放夜郎(今貴州遵義),當他行至巫山(今四川境內)的時候,肅宗宣佈大赦,李白也被赦免,他像出籠的鳥一樣,立刻從白帝城東下,返回江陵(今湖北荊州)。

  “朝辭白帝彩雲間”“彩雲間”三字,描寫白帝城地勢之高,為全篇描寫下水船走得快這一動態蓄勢。“彩雲間”的“間”字當作隔斷之意,詩人回望雲霞之上的白帝城,以前的種種恍如隔世。一說形容白帝城之高,水行船速全在落差。如果不寫白帝城之高,則無法體現出長江上下游之間斜度差距之大。白帝城地勢高入雲霄,於是下面幾句中寫舟行的迅捷、行期的短暫、耳(猿聲)目(萬重山)的不暇迎送,才一一有著落。“彩雲間”也是寫早晨景色,顯示出從晦暝轉為光明的大好氣象,而詩人便在這曙光初燦的時刻,懷著興奮的心情匆匆告別白帝城。

  “千里江陵一日還”的“千里”和“一日”,以空間之遠與時間之短作懸殊對比。這裡,巧妙的地方在於那個“還”字上。“還”,歸來的意思。它不僅表現出詩人“一日”而行“千里”的痛快,也隱隱透露出遇赦的喜悅。江陵本非李白的家鄉,而“還”字卻親切得如同回鄉一樣。一個“還”字,暗處傳神,值得讀者細細玩味。

  “兩岸猿聲啼不住”的境界更為神妙。古時長江三峽,“常有高猿長嘯”。詩人說“啼不住”,是因為他乘坐飛快的輕舟行駛在長江上,耳聽兩岸的猿啼聲,又看見兩旁的山影,猿啼聲不止一處,山影也不止一處,由於舟行人速,使得啼聲和山影在耳目之間成為“渾然一片”,這就是李白在出峽時為猿聲山影所感受的情景。身在這如脫弦之箭、順流直下的船上,詩人感到十分暢快和興奮。清代桂馥稱讚:“妙在第三句,能使通首精神飛越。”(《札樸》)

  “輕舟已過萬重山”為了形容船快,詩人除了用猿聲山影來烘托,還給船的本身添上了一個“輕”字。直說船快,那便顯得笨拙;而這個“輕”字,卻別有一番意蘊。三峽水急灘險,詩人溯流而上時,不僅覺得船重,而且心情更為滯重,“三朝上黃牛,三暮行太遲。三朝又三暮,不覺鬢成絲”(《上三峽》)。如今順流而下,行船輕如無物,船的快速讀者可想而知。而“危乎高哉”的“萬重山”一過,輕舟進入坦途,詩人歷盡艱險、進入康莊旅途的快感,也自然而然地表現出來了。這最後兩句,既是寫景,又是比興,既是個人心情的表達,又是人生經驗的總結,因物興感,精妙無倫。

  這首詩寫的是從白帝城到江陵一天之內的行程情況,主要突出輕快,這也反映了李白心情的輕快。李白以58歲的年齡,被流放夜郎,拋妻別子,走向長途,忽然遇赦,得以歸家,心裡自然十分高興。在詩中李白沒有直接抒情,但是讀了他對行程的描寫,自然感受到他的心情和興奮的情緒。

參考資料:

1、程千帆 等.唐詩鑑賞辭典.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83:336-337 2、裴 斐.李白詩歌賞析集.成都:巴蜀書社,1988:272-273

創作背景

  公元759年(唐肅宗乾元二年)春天,李白因永王李璘案被流放夜郎,途徑四川。行至白帝城的時候,忽然收到赦免的訊息,驚喜交加,隨即乘舟東下江陵。此詩即是作者回到江陵時所作,所以詩題一作《下江陵》。

  

參考資料:
1、詹福瑞 等.李白詩全譯.石家莊: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813-814

2、鬱賢皓.李白集.南京:鳳凰出版社,2014:218-220

賞析

  唐代安史之亂初期,唐玄宗奔蜀,太子李哼留討安祿山,不久,李哼既位,史唐肅宗。玄宗又曾命令兒子永王李磷督兵平叛,永王李磷在江陵,召兵萬人,自樹一幟,肅宗懷疑他爭奪帝位,已重兵相壓,李磷兵敗被殺。李白曾經參加過永王李磷的幕府,被加上“附逆”罪流放夜郎(今貴州遵義),當他行至巫山(今四川境內)的時候,肅宗宣佈大赦,李白也被赦免,他像出籠的鳥一樣,立刻從白帝城東下,返回江陵(今湖北荊州)。

  “朝辭白帝彩雲間”“彩雲間”三字,描寫白帝城地勢之高,為全篇描寫下水船走得快這一動態蓄勢。“彩雲間”的“間”字當作隔斷之意,詩人回望雲霞之上的白帝城,以前的種種恍如隔世。一說形容白帝城之高,水行船速全在落差。如果不寫白帝城之高,則無法體現出長江上下游之間斜度差距之大。白帝城地勢高入雲霄,於是下面幾句中寫舟行的迅捷、行期的短暫、耳(猿聲)目(萬重山)的不暇迎送,才一一有著落。“彩雲間”也是寫早晨景色,顯示出從晦暝轉為光明的大好氣象,而詩人便在這曙光初燦的時刻,懷著興奮的心情匆匆告別白帝城。

  “千里江陵一日還”的“千里”和“一日”,以空間之遠與時間之短作懸殊對比。這裡,巧妙的地方在於那個“還”字上。“還”,歸來的意思。它不僅表現出詩人“一日”而行“千里”的痛快,也隱隱透露出遇赦的喜悅。江陵本非李白的家鄉,而“還”字卻親切得如同回鄉一樣。一個“還”字,暗處傳神,值得讀者細細玩味。

  “兩岸猿聲啼不住”的境界更為神妙。古時長江三峽,“常有高猿長嘯”。詩人說“啼不住”,是因為他乘坐飛快的輕舟行駛在長江上,耳聽兩岸的猿啼聲,又看見兩旁的山影,猿啼聲不止一處,山影也不止一處,由於舟行人速,使得啼聲和山影在耳目之間成為“渾然一片”,這就是李白在出峽時為猿聲山影所感受的情景。身在這如脫弦之箭、順流直下的船上,詩人感到十分暢快和興奮。清代桂馥稱讚:“妙在第三句,能使通首精神飛越。”(《札樸》)

  “輕舟已過萬重山”為了形容船快,詩人除了用猿聲山影來烘托,還給船的本身添上了一個“輕”字。直說船快,那便顯得笨拙;而這個“輕”字,卻別有一番意蘊。三峽水急灘險,詩人溯流而上時,不僅覺得船重,而且心情更為滯重,“三朝上黃牛,三暮行太遲。三朝又三暮,不覺鬢成絲”(《上三峽》)。如今順流而下,行船輕如無物,船的快速讀者可想而知。而“危乎高哉”的“萬重山”一過,輕舟進入坦途,詩人歷盡艱險、進入康莊旅途的快感,也自然而然地表現出來了。這最後兩句,既是寫景,又是比興,既是個人心情的表達,又是人生經驗的總結,因物興感,精妙無倫。

  這首詩寫的是從白帝城到江陵一天之內的行程情況,主要突出輕快,這也反映了李白心情的輕快。李白以58歲的年齡,被流放夜郎,拋妻別子,走向長途,忽然遇赦,得以歸家,心裡自然十分高興。在詩中李白沒有直接抒情,但是讀了他對行程的描寫,自然感受到他的心情和興奮的情緒。

參考資料:

1、程千帆 等.唐詩鑑賞辭典.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83:336-337 2、裴 斐.李白詩歌賞析集.成都:巴蜀書社,1988:272-273

創作背景

  公元759年(唐肅宗乾元二年)春天,李白因永王李璘案被流放夜郎,途徑四川。行至白帝城的時候,忽然收到赦免的訊息,驚喜交加,隨即乘舟東下江陵。此詩即是作者回到江陵時所作,所以詩題一作《下江陵》。

  

參考資料:
1、詹福瑞 等.李白詩全譯.石家莊: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813-814

2、鬱賢皓.李白集.南京:鳳凰出版社,2014:218-220

詩人李白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號青蓮居士,唐朝浪漫主義詩人,被後人譽為“詩仙”。祖籍隴西成紀(待考),出生於西域碎葉城,4歲再隨父遷至劍南道綿州。李白存世詩文千餘篇,有《李太白集》傳世。762年病逝,享年61歲。其墓在今安徽當塗,四川江油、湖北安陸有紀念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