狼三則原文賞析

朝代清代 詩人蒲松齡

其一
  有屠人貨肉歸,日已暮,欻一狼來,瞰擔上肉,似甚垂涎,隨尾行數裡。屠懼,示之以刃,少卻;及走,又從之。屠無計,思狼所欲者肉,不如姑懸諸樹而早取之。遂鉤肉,翹足掛樹間,示以空擔。狼乃止。屠歸。昧爽,往取肉,遙望樹上懸巨物,似人縊死狀。大駭,逡巡近視之,則死狼也。仰首細審,見狼口中含肉,鉤刺狼顎,如魚吞餌。時狼皮價昂,直十餘金,屠小裕焉。緣木求魚,狼則罹之,是可笑也。

其二
  一屠晚歸,擔中肉盡,止有剩骨。途中兩狼,綴行甚遠。
  屠懼,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從。復投之,後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盡矣,而兩狼之並驅如故。
  屠大窘,恐前後受其敵。顧野有麥場,場主積薪其中,苫蔽成丘。屠乃奔倚其下,弛擔持刀。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少時,一狼徑去,其一犬坐於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數刀斃之。方欲行,轉視積薪後,一狼洞其中,意將隧入以攻其後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後斷其股,亦斃之。乃悟前狼假寐,蓋以誘敵。
  狼亦黠矣,而頃刻兩斃,禽獸之變詐幾何哉?止增笑耳。

其三
  一屠暮行,為狼所逼。道旁有夜耕所遺行室,奔入伏焉。狼自苫中探爪入。屠急捉之,令不可去。但思無計可以死之。惟有小刀不盈寸,遂割破狼爪下皮,以吹豕之法吹之。極力吹移時,覺狼不甚動,方縛以帶。出視,則狼脹如牛,股直不能屈,口張不得合。遂負之以歸。
  非屠,烏能作此謀也!
  三事皆出於屠;則屠人之殘爆,殺狼亦可用也。

初中文言文 寫狼 哲理 寓言 故事

其二分析

  本文可分三段:第一段(屠夫遇狼)寫兩狼追趕屠戶,屠戶時而遷就退讓,繼而被迫抵抗自衛。

  這一段又分為三層,從“一屠晚歸”至“綴行甚遠”,簡潔地敘述了屠戶遇狼的時間、地點和情況。一個賣肉晚歸的屠戶,在“擔中肉盡,止有剩骨”,卻又行人斷絕,孤立無援的情況下,讓兩隻惡狼給盯住了。草草幾筆,就勾畫出危急的處境,緊張的氣氛,實在扣人心絃,為後面描述屠戶的鬥爭策略作了鋪墊。

  (屠夫懼狼)面對意想不到的惡狼,屠夫首先是“懼”。於是採取遷就的策略,“投以骨”。屠夫最初認為,只要滿足狼的貪慾,就可脫險。至“一狼得骨止,一狼仍從”,也似乎如他所料,使兩狼“綴行甚遠”的情況暫時有了改變,文筆十分曲折。可是照樣投骨的結果,只不過讓後狼暫時停腳,而“前狼又至”;直到骨頭投盡了,也沒有填飽餓狼的飢腸,而“並驅如故”,因此屠戶處境更加危險。這就充分暴露了狼的貪婪本性,證明了屠戶退讓遷就策略的失敗。這是第二層。

  “屠大窘”,說明在危急的關頭,他產生了激烈的思想鬥爭。他明白自己已面臨生死抉擇,或者被狼吃掉,或者把狼殺死。怕死是不行的,退讓是無用的,唯一的方法是:殺狼。屠戶已在事實面前吸取了教訓,開始考慮如何改變“前後受敵”的不利條件。他機敏地環顧麥場且速“奔倚”在積薪之下,放下擔子,拿起刀,利用麥場的有利地形,改變了途中兩狼並驅的局面,避免了前後受敵的處境。“狼不敢前”是屠戶敢於鬥爭的初步效果,並非它們開始退讓。“眈眈相向”,說明兩狼既凶狠又狡詐,也準備變換策略,尋機殘害屠戶。這樣,雙方進入相持階段。這是第三層。

  (屠夫御狼)第二段分兩層:

  第一層,從“少時”至“又數刀斃之”。作者在描寫兩狼對屠戶“眈眈相向”之後,又變換筆法,寫一隻狼竟然自己走開,另一隻狼裝作馴良的家狗形態蹲著,然後閉著眼睛打盹,樣子十分悠閒。這是狼在屠戶持刀的情況下耍弄的新花招。文中故意不作說明,而是以細膩的筆觸刻畫狼的狡詐形象,讓人們仔細品味,加深對狼的本性的認識。這時的屠戶雖然不能猜透它們誘敵包抄然後夾擊的花招,但對於狼的凶狠狡詐有了清醒的認識,所以不受這種假象欺騙,不是釋刀自喜,而是趁機“暴起”,猝不及防地以刀劈狼首,結束了它的性命。文中狼的悠閒假象,屠戶的暴起動作,相映成趣。

  (屠夫殺狼)第二層,屠戶殺了眼前的狼而準備趕路,又警惕地轉視積薪後,發現了另一隻正在鑽洞的狼。作者借屠戶的銳利的眼睛,點出狼“隧入以攻其後”的企圖,揭露其“身已半入,止露尻尾”那種弄巧成拙的醜態,次“亦斃之”作了痛快的結束。行文至此,才以畫龍點睛之筆點出屠戶“乃悟前狼之假寐,蓋以誘敵”的道理,與上層緊相呼應。這使屠戶也使讀者領悟到:只知狼凶狠的特性,不瞭解狼的欺詐一面,那就要受騙上當;只看到眼前的狼,卻不注意暗藏的狼,滿足於一時的勝利,到頭來還會遭到失敗。

  第三段,是作者詼諧風趣的議論。作者指出狼的狡黠奸詐,而嘲笑其頃刻而斃的結局,也間接讚揚了屠戶的勇敢機智,餘味無窮。

本節內容由匿名網友上傳,原作者已無法考證。免費釋出僅供學習參考,其觀點不代表本站立場。

道理

對於像狼一樣的惡勢力,不能屈服,不能幻想,妥協讓步。必須敢於鬥爭,善於鬥爭,才能取得最終的勝利。
對豺狼不能抱有幻想,不能怯懦退縮,只能勇敢機智地把它們殺死.
對付野獸必須如此,對付現實生活中的各種困難也必須如此。要敢於鬥爭和堅持,取得勝利。
對待像狼一樣的惡人,要勇敢地面對,勇敢機智地進行鬥爭;因為退縮,忍讓是沒有出路的。
一切像狼一樣的惡人,都是以害人始害己終,自取滅亡。
諷喻像狼一樣的惡人,無論怎樣狡猾奸詐,最終都會失敗。
對付能把狡詐奸猾的狼殺死的"屠夫",那就敬而遠之吧。
永遠不要向惡勢力低頭。   

本節內容由匿名網友上傳,原作者已無法考證。免費釋出僅供學習參考,其觀點不代表本站立場。


分析

  《狼三則》都是寫屠夫在不同情況下遇狼殺狼的故事。第一則著重表現狼的貪婪本性,第二則著重表現狼的欺詐伎倆。第三則著重表現狼的爪牙銳利,但最終卻落得個被殺死的下場,作者藉此肯定屠戶殺狼的正義行為和巧妙高明的策略。三個故事都有生動曲折的情節,各自成篇,然而又緊密相關,構成一個完整統一體,從不同側面闡發了主題思想。

  蒲松齡是同情人民疾苦,憎惡貪官汙吏的作家,在《聊齋志異》另一篇故事《夢狼》中,把貪官寫成牙齒尖利的老虎,把衙役寫成吃人血肉的狼;它們大吃大嚼,造成“白骨如山”的慘象。作者“竊嘆天下官虎而吏狼者比比也”(《夢狼》),認為他們“可誅”“可恨”(《王大》)。《狼三則》形象地揭露狼的吃人本質,凶狠狡詐的特性,表現了對豺狼不能抱有幻想,不能怯懦退縮,只能勇敢機智地把它們殺死的主題思想。本則所寫屠戶遇狼,始而遷就退讓,幾乎被吃,繼而奮起殺狼,使自己轉危為安的生動曲折過程,更是突出了這一主題。《狼三則》的故事是富有深意的,可以說是對《夢狼》的補充,實際上寄寓了作者鞭撻貪官汙吏的思想。如此,對付現實生活中階級敵人也必須如此。要敢於鬥爭,又要善於鬥爭,以奪取勝利。

本節內容由匿名網友上傳,原作者已無法考證。免費釋出僅供學習參考,其觀點不代表本站立場。

其一啟示

  要抵制誘惑,切莫貪圖小便宜,否則就會因小失大,害了自己。   

本節內容由匿名網友上傳,原作者已無法考證。免費釋出僅供學習參考,其觀點不代表本站立場。


其二註釋及譯文

  這是詩人訪友不遇之作。全詩描寫了隱士閒適清靜的生活情趣。詩人選取一些平常而又典型的事物,如種養桑麻菊花,邀遊山林等,刻畫了一位生活悠閒的隱士形象。全詩有乘興而來,興盡而返的情趣,語言樸實自然,不加雕飾,流暢瀟灑。

  “移家雖帶郭,野徑入桑麻。”是說陸羽把家遷徙到了城郭一帶,鄉間的小路通向桑麻的地方。陸羽的新居離城不遠,但已很幽靜,沿著野外小徑,直走到桑麻叢中才能見到。開始兩句,頗有晉陶淵明“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的隱士風格。

  “近種籬邊菊,秋來未著花。”點出詩人造訪的時間是在清爽的秋天,自然平淡。陸羽住宅外的菊花,大概是遷來以後剛剛才種上的,所以雖然到了秋天,還未曾開花。這兩句一為轉折,一為承接;用陶詩之典,一為正用,一為反用,卻都表現了環境的幽僻。至此,一個超塵絕俗的隱士形象已如在眼前,而詩人訪友的興致亦側面點出。

  “扣門無犬吠,欲去問西家。”說詩人又去敲陸羽的門,不但無人應答,連狗吠的聲音都沒有。此時的詩人也許有些茫然,立刻就回轉去,似有些眷戀不捨,還是問一問西邊的鄰居吧。一般說來,寫到“扣門無犬吠”,“不遇”之意已見,再加生髮,易成蛇足。就像柳宗元的《漁翁》一詩:“漁翁夜傍西巖宿,曉汲清湘燃楚竹。煙銷日出不見人,欸乃一聲山水綠。回看天際下中流,崖上無心雲相逐。”前人每謂末二句“著相”,情思刻露,如蘇軾、嚴羽、胡應麟、王士禎、沈德潛等都持是說。但皎然之寫問訊於西家卻正得其所。一方面,見出對陸羽的思慕,表明相訪不遇之惆悵;另一方面,則借西家之口,襯托出陸羽高蹈塵外的形象,表明二人相契之根由。同時對詩中所描寫的物件即陸羽,並未給予任何直接的刻畫,但其品格卻呼之欲出,這也正符合禪宗“不著一字,盡得風流”之旨。

  “報道山中去,歸時每日斜。”是鄰人的回答:陸羽往山中去了,經常要到太陽西下的時候才回來。這兩句和賈島的《尋隱者不遇》的後兩句“只在此山中,雲深不知處”恰為同趣。“每日斜”的“每”字,活脫脫地勾畫出西鄰說話時,對陸羽整天流連山水而迷惑不解和怪異的神態,這就從側面烘托出陸羽不以塵事為念的高人逸士的襟懷和風度。

  這首詩前半寫陸羽隱居之地的景;後半寫不遇的情況,似都不在陸羽身上著筆,而最終還是為了詠人。偏僻的住處,籬邊未開的菊花,無犬吠的門戶,西鄰對陸羽行蹤的敘述,都刻畫出陸羽生性疏放不俗。全詩四十字,語言清空如話,不加雕飾,吐屬自然,流暢瀟灑,別有雋味。

參考資料:

1、唐永德 等.唐詩鑑賞辭典.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83:653-654

其一註釋及譯文

  “已訝衾枕冷,復見窗戶明。”

  天氣寒冷,人在睡夢中被凍醒,驚訝地發現蓋在身上的被子已經有些冰冷。疑惑之時,抬眼望去,只見窗戶被映得明亮亮的。開篇先從觸覺(冷)寫起,再轉到視覺(明)。“冷”字,暗點出落雪已多時。一般來講,雪初落時,空中的寒氣全被水汽吸收以凝成雪花,氣溫不會驟降,待到雪大,才會加重寒意。“訝”字,也是在寫雪。人之所以起初渾然不覺,待寒冷襲來才忽然醒悟,皆因雪落地無聲。這就於“寒”之外寫出雪的又一特點,正如陶淵明寫雪名句所謂“傾耳無希聲,在目皓已潔”(《癸卯歲十二月中作與從弟敬遠》)。

  這兩句是寫人的所感所見,雖全用側寫,卻扣題很緊。感到“衾枕冷”正說明夜來人已擁衾而臥,從而點出是“夜雪”。“復見窗戶明”,從視覺的角度進一步寫夜雪。夜深卻見窗明,正說明雪下得大、積得深,是積雪的強烈反光給暗夜帶來了亮光。

  “夜深知雪重,時聞折竹聲。”

  這才知道夜間下了一場大雪,雪下得那麼大,不時聽到院落裡的竹子被雪壓折的聲響。這兩句變換角度,從聽覺(聞)寫出。用的是倒裝方式,上句是果,下句是因,構思巧妙,曲折有致。詩人選取“折竹”這一細節,襯托出“重”字。通過積雪壓折竹枝的聲音,判斷雪很大,而且雪勢有增無減。詩人的感覺確實細緻非常。“折竹聲”與“夜深”而“時聞”,顯示出雪夜的寧靜。

  這一結句以有聲襯無聲,使全詩的畫面靜中有動、清新淡雅,真切地呈現出一個萬籟俱寂、銀裝素裹的清寧世界。可與王維詩句“月出驚山鳥,時鳴春澗中”《鳥鳴澗》相媲美。

本節內容由匿名網友上傳,原作者已無法考證。免費釋出僅供學習參考,其觀點不代表本站立場。

其二分析

  本文可分三段:第一段(屠夫遇狼)寫兩狼追趕屠戶,屠戶時而遷就退讓,繼而被迫抵抗自衛。

  這一段又分為三層,從“一屠晚歸”至“綴行甚遠”,簡潔地敘述了屠戶遇狼的時間、地點和情況。一個賣肉晚歸的屠戶,在“擔中肉盡,止有剩骨”,卻又行人斷絕,孤立無援的情況下,讓兩隻惡狼給盯住了。草草幾筆,就勾畫出危急的處境,緊張的氣氛,實在扣人心絃,為後面描述屠戶的鬥爭策略作了鋪墊。

  (屠夫懼狼)面對意想不到的惡狼,屠夫首先是“懼”。於是採取遷就的策略,“投以骨”。屠夫最初認為,只要滿足狼的貪慾,就可脫險。至“一狼得骨止,一狼仍從”,也似乎如他所料,使兩狼“綴行甚遠”的情況暫時有了改變,文筆十分曲折。可是照樣投骨的結果,只不過讓後狼暫時停腳,而“前狼又至”;直到骨頭投盡了,也沒有填飽餓狼的飢腸,而“並驅如故”,因此屠戶處境更加危險。這就充分暴露了狼的貪婪本性,證明了屠戶退讓遷就策略的失敗。這是第二層。

  “屠大窘”,說明在危急的關頭,他產生了激烈的思想鬥爭。他明白自己已面臨生死抉擇,或者被狼吃掉,或者把狼殺死。怕死是不行的,退讓是無用的,唯一的方法是:殺狼。屠戶已在事實面前吸取了教訓,開始考慮如何改變“前後受敵”的不利條件。他機敏地環顧麥場且速“奔倚”在積薪之下,放下擔子,拿起刀,利用麥場的有利地形,改變了途中兩狼並驅的局面,避免了前後受敵的處境。“狼不敢前”是屠戶敢於鬥爭的初步效果,並非它們開始退讓。“眈眈相向”,說明兩狼既凶狠又狡詐,也準備變換策略,尋機殘害屠戶。這樣,雙方進入相持階段。這是第三層。

  (屠夫御狼)第二段分兩層:

  第一層,從“少時”至“又數刀斃之”。作者在描寫兩狼對屠戶“眈眈相向”之後,又變換筆法,寫一隻狼竟然自己走開,另一隻狼裝作馴良的家狗形態蹲著,然後閉著眼睛打盹,樣子十分悠閒。這是狼在屠戶持刀的情況下耍弄的新花招。文中故意不作說明,而是以細膩的筆觸刻畫狼的狡詐形象,讓人們仔細品味,加深對狼的本性的認識。這時的屠戶雖然不能猜透它們誘敵包抄然後夾擊的花招,但對於狼的凶狠狡詐有了清醒的認識,所以不受這種假象欺騙,不是釋刀自喜,而是趁機“暴起”,猝不及防地以刀劈狼首,結束了它的性命。文中狼的悠閒假象,屠戶的暴起動作,相映成趣。

  (屠夫殺狼)第二層,屠戶殺了眼前的狼而準備趕路,又警惕地轉視積薪後,發現了另一隻正在鑽洞的狼。作者借屠戶的銳利的眼睛,點出狼“隧入以攻其後”的企圖,揭露其“身已半入,止露尻尾”那種弄巧成拙的醜態,次“亦斃之”作了痛快的結束。行文至此,才以畫龍點睛之筆點出屠戶“乃悟前狼之假寐,蓋以誘敵”的道理,與上層緊相呼應。這使屠戶也使讀者領悟到:只知狼凶狠的特性,不瞭解狼的欺詐一面,那就要受騙上當;只看到眼前的狼,卻不注意暗藏的狼,滿足於一時的勝利,到頭來還會遭到失敗。

  第三段,是作者詼諧風趣的議論。作者指出狼的狡黠奸詐,而嘲笑其頃刻而斃的結局,也間接讚揚了屠戶的勇敢機智,餘味無窮。

本節內容由匿名網友上傳,原作者已無法考證。免費釋出僅供學習參考,其觀點不代表本站立場。

道理

對於像狼一樣的惡勢力,不能屈服,不能幻想,妥協讓步。必須敢於鬥爭,善於鬥爭,才能取得最終的勝利。
對豺狼不能抱有幻想,不能怯懦退縮,只能勇敢機智地把它們殺死.
對付野獸必須如此,對付現實生活中的各種困難也必須如此。要敢於鬥爭和堅持,取得勝利。
對待像狼一樣的惡人,要勇敢地面對,勇敢機智地進行鬥爭;因為退縮,忍讓是沒有出路的。
一切像狼一樣的惡人,都是以害人始害己終,自取滅亡。
諷喻像狼一樣的惡人,無論怎樣狡猾奸詐,最終都會失敗。
對付能把狡詐奸猾的狼殺死的"屠夫",那就敬而遠之吧。
永遠不要向惡勢力低頭。   

本節內容由匿名網友上傳,原作者已無法考證。免費釋出僅供學習參考,其觀點不代表本站立場。


分析

  《狼三則》都是寫屠夫在不同情況下遇狼殺狼的故事。第一則著重表現狼的貪婪本性,第二則著重表現狼的欺詐伎倆。第三則著重表現狼的爪牙銳利,但最終卻落得個被殺死的下場,作者藉此肯定屠戶殺狼的正義行為和巧妙高明的策略。三個故事都有生動曲折的情節,各自成篇,然而又緊密相關,構成一個完整統一體,從不同側面闡發了主題思想。

  蒲松齡是同情人民疾苦,憎惡貪官汙吏的作家,在《聊齋志異》另一篇故事《夢狼》中,把貪官寫成牙齒尖利的老虎,把衙役寫成吃人血肉的狼;它們大吃大嚼,造成“白骨如山”的慘象。作者“竊嘆天下官虎而吏狼者比比也”(《夢狼》),認為他們“可誅”“可恨”(《王大》)。《狼三則》形象地揭露狼的吃人本質,凶狠狡詐的特性,表現了對豺狼不能抱有幻想,不能怯懦退縮,只能勇敢機智地把它們殺死的主題思想。本則所寫屠戶遇狼,始而遷就退讓,幾乎被吃,繼而奮起殺狼,使自己轉危為安的生動曲折過程,更是突出了這一主題。《狼三則》的故事是富有深意的,可以說是對《夢狼》的補充,實際上寄寓了作者鞭撻貪官汙吏的思想。如此,對付現實生活中階級敵人也必須如此。要敢於鬥爭,又要善於鬥爭,以奪取勝利。

本節內容由匿名網友上傳,原作者已無法考證。免費釋出僅供學習參考,其觀點不代表本站立場。

其一啟示

  要抵制誘惑,切莫貪圖小便宜,否則就會因小失大,害了自己。   

本節內容由匿名網友上傳,原作者已無法考證。免費釋出僅供學習參考,其觀點不代表本站立場。


其二註釋及譯文

  這是詩人訪友不遇之作。全詩描寫了隱士閒適清靜的生活情趣。詩人選取一些平常而又典型的事物,如種養桑麻菊花,邀遊山林等,刻畫了一位生活悠閒的隱士形象。全詩有乘興而來,興盡而返的情趣,語言樸實自然,不加雕飾,流暢瀟灑。

  “移家雖帶郭,野徑入桑麻。”是說陸羽把家遷徙到了城郭一帶,鄉間的小路通向桑麻的地方。陸羽的新居離城不遠,但已很幽靜,沿著野外小徑,直走到桑麻叢中才能見到。開始兩句,頗有晉陶淵明“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的隱士風格。

  “近種籬邊菊,秋來未著花。”點出詩人造訪的時間是在清爽的秋天,自然平淡。陸羽住宅外的菊花,大概是遷來以後剛剛才種上的,所以雖然到了秋天,還未曾開花。這兩句一為轉折,一為承接;用陶詩之典,一為正用,一為反用,卻都表現了環境的幽僻。至此,一個超塵絕俗的隱士形象已如在眼前,而詩人訪友的興致亦側面點出。

  “扣門無犬吠,欲去問西家。”說詩人又去敲陸羽的門,不但無人應答,連狗吠的聲音都沒有。此時的詩人也許有些茫然,立刻就回轉去,似有些眷戀不捨,還是問一問西邊的鄰居吧。一般說來,寫到“扣門無犬吠”,“不遇”之意已見,再加生髮,易成蛇足。就像柳宗元的《漁翁》一詩:“漁翁夜傍西巖宿,曉汲清湘燃楚竹。煙銷日出不見人,欸乃一聲山水綠。回看天際下中流,崖上無心雲相逐。”前人每謂末二句“著相”,情思刻露,如蘇軾、嚴羽、胡應麟、王士禎、沈德潛等都持是說。但皎然之寫問訊於西家卻正得其所。一方面,見出對陸羽的思慕,表明相訪不遇之惆悵;另一方面,則借西家之口,襯托出陸羽高蹈塵外的形象,表明二人相契之根由。同時對詩中所描寫的物件即陸羽,並未給予任何直接的刻畫,但其品格卻呼之欲出,這也正符合禪宗“不著一字,盡得風流”之旨。

  “報道山中去,歸時每日斜。”是鄰人的回答:陸羽往山中去了,經常要到太陽西下的時候才回來。這兩句和賈島的《尋隱者不遇》的後兩句“只在此山中,雲深不知處”恰為同趣。“每日斜”的“每”字,活脫脫地勾畫出西鄰說話時,對陸羽整天流連山水而迷惑不解和怪異的神態,這就從側面烘托出陸羽不以塵事為念的高人逸士的襟懷和風度。

  這首詩前半寫陸羽隱居之地的景;後半寫不遇的情況,似都不在陸羽身上著筆,而最終還是為了詠人。偏僻的住處,籬邊未開的菊花,無犬吠的門戶,西鄰對陸羽行蹤的敘述,都刻畫出陸羽生性疏放不俗。全詩四十字,語言清空如話,不加雕飾,吐屬自然,流暢瀟灑,別有雋味。

參考資料:

1、唐永德 等.唐詩鑑賞辭典.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83:653-654

其一註釋及譯文

  “已訝衾枕冷,復見窗戶明。”

  天氣寒冷,人在睡夢中被凍醒,驚訝地發現蓋在身上的被子已經有些冰冷。疑惑之時,抬眼望去,只見窗戶被映得明亮亮的。開篇先從觸覺(冷)寫起,再轉到視覺(明)。“冷”字,暗點出落雪已多時。一般來講,雪初落時,空中的寒氣全被水汽吸收以凝成雪花,氣溫不會驟降,待到雪大,才會加重寒意。“訝”字,也是在寫雪。人之所以起初渾然不覺,待寒冷襲來才忽然醒悟,皆因雪落地無聲。這就於“寒”之外寫出雪的又一特點,正如陶淵明寫雪名句所謂“傾耳無希聲,在目皓已潔”(《癸卯歲十二月中作與從弟敬遠》)。

  這兩句是寫人的所感所見,雖全用側寫,卻扣題很緊。感到“衾枕冷”正說明夜來人已擁衾而臥,從而點出是“夜雪”。“復見窗戶明”,從視覺的角度進一步寫夜雪。夜深卻見窗明,正說明雪下得大、積得深,是積雪的強烈反光給暗夜帶來了亮光。

  “夜深知雪重,時聞折竹聲。”

  這才知道夜間下了一場大雪,雪下得那麼大,不時聽到院落裡的竹子被雪壓折的聲響。這兩句變換角度,從聽覺(聞)寫出。用的是倒裝方式,上句是果,下句是因,構思巧妙,曲折有致。詩人選取“折竹”這一細節,襯托出“重”字。通過積雪壓折竹枝的聲音,判斷雪很大,而且雪勢有增無減。詩人的感覺確實細緻非常。“折竹聲”與“夜深”而“時聞”,顯示出雪夜的寧靜。

  這一結句以有聲襯無聲,使全詩的畫面靜中有動、清新淡雅,真切地呈現出一個萬籟俱寂、銀裝素裹的清寧世界。可與王維詩句“月出驚山鳥,時鳴春澗中”《鳥鳴澗》相媲美。

本節內容由匿名網友上傳,原作者已無法考證。免費釋出僅供學習參考,其觀點不代表本站立場。

詩人蒲松齡
      蒲松齡(1640-1715)字留仙,一字劍臣,別號柳泉居士,世稱聊齋先生,自稱異史氏,現山東省淄博市淄川區洪山鎮蒲家莊人。出生於一個逐漸敗落的中小地主兼商人家庭。19歲應童子試,接連考取縣、府、道三個第一,名震一時。補博士弟子員。以後屢試不第,直至71歲時才成歲貢生。為生活所迫,他除了應同邑人寶應縣知縣孫蕙之請,為其做幕賓數年之外,主要是在本縣西鋪村畢際友家做塾師,舌耕筆耘,近40年,直至1709年方撤帳歸家。1715年正月病逝,享年76歲。創作出著名的文言文短篇小說集《聊齋志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