邯鄲冬至夜思家原文賞析
想得家中夜深坐,還應說著遠行人。
譯文
譯文
居住在邯鄲客棧的時候正好是冬至節,而我只能抱膝坐在燈前,與自己的影子相伴。
想到家中親人今日也會相聚到深夜,還應該會談論著我這個離家在外的人。
註釋
邯鄲(Hándān):地名,今河北省邯鄲市。冬至:農曆二十四節氣之一。在十二月下旬,這天白天最短,夜晚最長。古代冬至有全家團聚的習俗。
驛:驛站,古代的傳遞公文,轉運官物或出差官員途中的歇息的地方。
抱膝:以手抱膝而坐,有所思貌。影伴身:影子與其相伴。
夜深:猶深夜。
遠行人:離家在外的人,這裡指作者自己。
1、彭定求 等.全唐詩(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1079
2、 吳大奎 馬秀娟.元稹白居易詩選譯.成都:巴蜀書社,1991:91-92
創作背景
這首詩當作於公元804年(唐德宗貞元二十年)歲末,作者時年三十三歲,任祕書省校書郎。冬至這一天,朝廷要放假,民間也很熱鬧,穿新衣,互贈飲食,互致祝賀,一派過節的景象。白居易當時正宦遊在外,夜宿於邯鄲驛舍中,有感而作此詩。
參考資料:
1、霍松林 等.唐詩鑑賞辭典.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83:879-880
賞析
此詩描寫了冬至夜晚作者在邯鄲驛舍的所思所感,表達了作者的孤寂之感和思家之情。全詩語言質樸無華而韻味含蓄,構思精巧別緻,運用想象等手法,表現出淡淡的思鄉之愁以及濃濃的懷親之意。
“邯鄲驛裡逢冬至,抱膝燈前影伴身。”紀實,側面寫“思家”。第一句敘客中度節,已植“思家”之根。在唐代,冬至這個日子,人們本應在家中和親人一起歡度。但是如今作者在邯鄲客店裡碰上這個節日,不知如何是好。第二句,就寫作者在邯鄲客棧裡過節的情景。“抱膝”二字,活畫出枯坐的神態。“燈前”二字,既烘染環境,又點出“夜”,托出“影”。一個“伴”字,把“身”與“影”聯絡起來,並賦予“影”以人的感情。只有抱膝枯坐的影子陪伴著抱膝枯坐的身子,作者的孤寂之感,思家之情,已溢於言表。
“想得家中夜深坐,還應說著遠行人。”運用想象,正面寫“思家”。後兩句筆鋒一轉,來個曲筆,不直接寫自己如何思家,而是想象家人冬至夜深時分,家人還圍坐在燈前,談論著自己這個遠行之人,以此來表現“思家”,使這種思鄉之情擴大化,真實感人。其感人之處是:他在思家之時想象出來的那幅情景,卻是家裡人如何想念自己。這個冬至佳節,由於自己離家遠行,所以家裡人一定也過得很不愉快。當自己抱膝燈前,想念家人,直想到深夜的時候,家裡人大約同樣還沒有睡,坐在燈前,“說著遠行人”。具體“說”了什麼,作者並沒有指明,這就給讀者留下了馳騁想象的廣闊天地。每一個享過天倫之樂的人,有過類似經歷的人,都可以根據自己的生活體驗,想得很多。作者沒用華麗的詞句,沒有玩弄過多的藝術技巧,而用平實質樸的語言,卻把思鄉之情表現的淋漓盡致。
《邯鄲冬至夜思家》沒有精工華美的辭藻,沒有奇特新穎的想象,只是用敘述的語氣來描繪遠客的懷親之情。其佳處,一是以直率質樸的語言,道出了人們常有的一種生活體驗,感情真摯動人。二是構思精巧別緻:首先,詩中無一“思”字,只平平敘來,卻處處含著“思”情;其次,寫自己思家,卻從對面著筆。
參考資料:
1、霍松林 等.唐詩鑑賞辭典.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83:879-880創作背景
這首詩當作於公元804年(唐德宗貞元二十年)歲末,作者時年三十三歲,任祕書省校書郎。冬至這一天,朝廷要放假,民間也很熱鬧,穿新衣,互贈飲食,互致祝賀,一派過節的景象。白居易當時正宦遊在外,夜宿於邯鄲驛舍中,有感而作此詩。
參考資料:
1、霍松林 等.唐詩鑑賞辭典.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83:879-880
賞析
此詩描寫了冬至夜晚作者在邯鄲驛舍的所思所感,表達了作者的孤寂之感和思家之情。全詩語言質樸無華而韻味含蓄,構思精巧別緻,運用想象等手法,表現出淡淡的思鄉之愁以及濃濃的懷親之意。
“邯鄲驛裡逢冬至,抱膝燈前影伴身。”紀實,側面寫“思家”。第一句敘客中度節,已植“思家”之根。在唐代,冬至這個日子,人們本應在家中和親人一起歡度。但是如今作者在邯鄲客店裡碰上這個節日,不知如何是好。第二句,就寫作者在邯鄲客棧裡過節的情景。“抱膝”二字,活畫出枯坐的神態。“燈前”二字,既烘染環境,又點出“夜”,托出“影”。一個“伴”字,把“身”與“影”聯絡起來,並賦予“影”以人的感情。只有抱膝枯坐的影子陪伴著抱膝枯坐的身子,作者的孤寂之感,思家之情,已溢於言表。
“想得家中夜深坐,還應說著遠行人。”運用想象,正面寫“思家”。後兩句筆鋒一轉,來個曲筆,不直接寫自己如何思家,而是想象家人冬至夜深時分,家人還圍坐在燈前,談論著自己這個遠行之人,以此來表現“思家”,使這種思鄉之情擴大化,真實感人。其感人之處是:他在思家之時想象出來的那幅情景,卻是家裡人如何想念自己。這個冬至佳節,由於自己離家遠行,所以家裡人一定也過得很不愉快。當自己抱膝燈前,想念家人,直想到深夜的時候,家裡人大約同樣還沒有睡,坐在燈前,“說著遠行人”。具體“說”了什麼,作者並沒有指明,這就給讀者留下了馳騁想象的廣闊天地。每一個享過天倫之樂的人,有過類似經歷的人,都可以根據自己的生活體驗,想得很多。作者沒用華麗的詞句,沒有玩弄過多的藝術技巧,而用平實質樸的語言,卻把思鄉之情表現的淋漓盡致。
《邯鄲冬至夜思家》沒有精工華美的辭藻,沒有奇特新穎的想象,只是用敘述的語氣來描繪遠客的懷親之情。其佳處,一是以直率質樸的語言,道出了人們常有的一種生活體驗,感情真摯動人。二是構思精巧別緻:首先,詩中無一“思”字,只平平敘來,卻處處含著“思”情;其次,寫自己思家,卻從對面著筆。
參考資料:
1、霍松林 等.唐詩鑑賞辭典.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83:879-880白居易(772年-846年),字樂天,號香山居士,又號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時遷居下邽,生於河南新鄭。是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唐代三大詩人之一。白居易與元稹共同倡導新樂府運動,世稱“元白”,與劉禹錫並稱“劉白”。白居易的詩歌題材廣泛,形式多樣,語言平易通俗,有“詩魔”和“詩王”之稱。官至翰林學士、左贊善大夫。公元846年,白居易在洛陽逝世,葬於香山。有《白氏長慶集》傳世,代表詩作有《長恨歌》、《賣炭翁》、《琵琶行》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