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夜曲原文賞析

朝代唐代 詩人張仲素

丁丁漏水夜何長,漫漫輕雲露月光。
秋逼暗蟲通夕響,征衣未寄莫飛霜。

秋天 閨怨 思念

譯文

譯文
漏壺的滴水丁丁作響,秋夜為何如此漫長?無邊無際的薄雲間漏下淡淡的月光。
暗處的秋蟲一整夜都在鳴叫著,給出徵在外的丈夫準備的寒衣還未寄出,此時千萬不要下霜。

註釋
丁丁:擬聲詞,形容漏水的聲音。
何:何其,多麼。
漫漫:形容輕雲的形狀變幻。
暗蟲:暗處的秋蟲。
通夕:整晚,通宵。
響:鳴叫。
征衣:出征將士之衣,泛指軍服。
寄:寄送,寄達。
莫飛霜:千萬不要下霜。

參考資料:
1、上海古籍出版社 編 .《全唐詩》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6-10-01 .

2、 董誥等 .《全唐文》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0-12-01 .

創作背景

本節內容由匿名網友上傳,原作者已無法考證。免費釋出僅供學習參考,其觀點不代表本站立場。

賞析二

  這首詩寫女子在月夜通宵聽著滴水和蟲鳴、看著天空中時時露出的月亮,因想到丈夫在外沒有寒衣而求告上天不要降霜,表現出她對丈夫深深的思念。

  這首七絕詩寫閨中人一夜間的情思,開頭兩句中,分別連用了“丁丁”、“漫漫”兩個疊詞。前者形容漏水的聲音,後者形容輕雲的形狀變幻。表面上描寫秋夜時間之長,實際上是為了暗襯閨中女子思念戍夫的時間之長。篇中的女主人公因丈夫遠行,離情縈懷。計時的漏壺在靜夜裡響起“丁丁”的滴水聲,一滴滴、一聲聲,彷彿都敲打在她心坎上。她聽著,數著,心裡著急地在想:“夜怎麼這麼長啊!”她百無聊賴地把目光投向天空,天幕上無邊無際的輕雲在緩慢地移動,月亮時而被遮住,時而又露了出來。思婦在失眠時的所見所聞,無不引動並加重著她的悽清孤寂的感情,並且寫出了秋夜十分漫長、寂靜、清冷的特點。

  隨著月光的露出,詩人又把筆轉到了對秋蟲的描寫。這第三句中的“逼”字下得極妙,它不僅透露了節氣正在變化,深秋即將來臨,對秋蟲帶來了威脅,冷得它們通宵哀鳴,同時也為末句的“莫飛霜”作了鋪墊。這裡的“暗蟲”雖然很難說是對戍夫的一種直接比喻,但它被冷得整夜哀號的聲音,卻的確使這位少婦感到天氣涼了,聯想到了遠在邊塞戍守的丈夫身上衣裳還很單薄,該趕快寄衣服給他了。所以末句才發出了“征衣未寄莫飛霜”的乞求。第四句“征衣未寄莫飛霜”是思婦內心的獨白。她既是在向老天爺求告,又是在徑直命令上天。無論是求告還是命令,都可以從這天真的出語中窺見她對丈夫的無限深情。

  這首詩採用了畫龍點睛的寫法。前三句雖然是以情取景,但若沒有末一句的點題,讀者既無法領會景中之情,也不可能知道全詩主要抒寫什麼感情,詩中的主人公又是誰。最後一句響起思婦情濃意深的一片心聲,才揭開了全詩的主旨:原來詩人在《秋夜曲》中所要彈奏的,不是別的,而是思婦心上的那根悠思綿綿的情弦。

參考資料:

1、上海古籍出版社 編 .《全唐詩》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6-10-01 . 2、 李紅. 唐代閨怨詩研究[D]. 暨南大學 2002 3、 張明非. 讀唐代閨怨詩[J]. 古典文學知識. 1998(03)

賞析

  計時的漏壺在靜夜裡響起“丁丁”的滴水聲,一滴滴、一聲聲,彷彿都敲打在她心坎上。她聽著,數著,心裡著急地在想:“夜怎麼這麼長啊!”她百無聊賴地把目光投向天空,天幕上無邊無際的輕雲在緩慢地移動,月亮時而被遮住,時而又露了出來。思婦在失眠時的所見所聞,無不引動並加重著她的悽清孤寂的感情,並且寫出了秋夜十分漫長、寂靜、清冷的特點。

  在失眠的長夜裡,暗處的秋蟲通宵都在鳴叫著。聽著聽著,她突然想到該是給丈夫準備寒衣的時候了。詩歌三四兩句琅琅上口,照應了詩題,暗示秋蟲鳴叫時間之長,暗示了思婦(作者)對徵人的關切和思念。第三句中的“通夕”二字明是寫秋蟲的鳴叫的時間之長,實際是暗示思婦通宵達旦未能成眠。“逼”字用得神妙,既“逼”出秋蟲的叫聲,襯出思婦難耐的寂寞,又“逼”得思婦轉而想到丈夫沒有寒衣,自然地引出了抒情的末一句。第四句“征衣未寄莫飛霜”是思婦內心的獨白。她既是在向老天爺求告,又是在徑直命令上天。無論是求告還是命令,都可以從這天真的出語中窺見她對丈夫的無限深情。

  這首詩採用了畫龍點睛的寫法。前三句雖然是以情取景,但若沒有末一句的點題,讀者既無法領會景中之情,也不可能知道全詩主要抒寫什麼感情,詩中的主人公又是誰。最後一句響起思婦情濃意深的一片心聲,才揭開了全詩的主旨:原來詩人在《秋夜曲》中所要彈奏的,不是別的,而是思婦心上的那根悠思綿綿的情弦。

參考資料:

1、李紅. 唐代閨怨詩研究[D]. 暨南大學 2002 2、 張明非. 讀唐代閨怨詩[J]. 古典文學知識. 1998(03)

創作背景

本節內容由匿名網友上傳,原作者已無法考證。免費釋出僅供學習參考,其觀點不代表本站立場。

賞析二

  這首詩寫女子在月夜通宵聽著滴水和蟲鳴、看著天空中時時露出的月亮,因想到丈夫在外沒有寒衣而求告上天不要降霜,表現出她對丈夫深深的思念。

  這首七絕詩寫閨中人一夜間的情思,開頭兩句中,分別連用了“丁丁”、“漫漫”兩個疊詞。前者形容漏水的聲音,後者形容輕雲的形狀變幻。表面上描寫秋夜時間之長,實際上是為了暗襯閨中女子思念戍夫的時間之長。篇中的女主人公因丈夫遠行,離情縈懷。計時的漏壺在靜夜裡響起“丁丁”的滴水聲,一滴滴、一聲聲,彷彿都敲打在她心坎上。她聽著,數著,心裡著急地在想:“夜怎麼這麼長啊!”她百無聊賴地把目光投向天空,天幕上無邊無際的輕雲在緩慢地移動,月亮時而被遮住,時而又露了出來。思婦在失眠時的所見所聞,無不引動並加重著她的悽清孤寂的感情,並且寫出了秋夜十分漫長、寂靜、清冷的特點。

  隨著月光的露出,詩人又把筆轉到了對秋蟲的描寫。這第三句中的“逼”字下得極妙,它不僅透露了節氣正在變化,深秋即將來臨,對秋蟲帶來了威脅,冷得它們通宵哀鳴,同時也為末句的“莫飛霜”作了鋪墊。這裡的“暗蟲”雖然很難說是對戍夫的一種直接比喻,但它被冷得整夜哀號的聲音,卻的確使這位少婦感到天氣涼了,聯想到了遠在邊塞戍守的丈夫身上衣裳還很單薄,該趕快寄衣服給他了。所以末句才發出了“征衣未寄莫飛霜”的乞求。第四句“征衣未寄莫飛霜”是思婦內心的獨白。她既是在向老天爺求告,又是在徑直命令上天。無論是求告還是命令,都可以從這天真的出語中窺見她對丈夫的無限深情。

  這首詩採用了畫龍點睛的寫法。前三句雖然是以情取景,但若沒有末一句的點題,讀者既無法領會景中之情,也不可能知道全詩主要抒寫什麼感情,詩中的主人公又是誰。最後一句響起思婦情濃意深的一片心聲,才揭開了全詩的主旨:原來詩人在《秋夜曲》中所要彈奏的,不是別的,而是思婦心上的那根悠思綿綿的情弦。

參考資料:

1、上海古籍出版社 編 .《全唐詩》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6-10-01 . 2、 李紅. 唐代閨怨詩研究[D]. 暨南大學 2002 3、 張明非. 讀唐代閨怨詩[J]. 古典文學知識. 1998(03)

賞析

  計時的漏壺在靜夜裡響起“丁丁”的滴水聲,一滴滴、一聲聲,彷彿都敲打在她心坎上。她聽著,數著,心裡著急地在想:“夜怎麼這麼長啊!”她百無聊賴地把目光投向天空,天幕上無邊無際的輕雲在緩慢地移動,月亮時而被遮住,時而又露了出來。思婦在失眠時的所見所聞,無不引動並加重著她的悽清孤寂的感情,並且寫出了秋夜十分漫長、寂靜、清冷的特點。

  在失眠的長夜裡,暗處的秋蟲通宵都在鳴叫著。聽著聽著,她突然想到該是給丈夫準備寒衣的時候了。詩歌三四兩句琅琅上口,照應了詩題,暗示秋蟲鳴叫時間之長,暗示了思婦(作者)對徵人的關切和思念。第三句中的“通夕”二字明是寫秋蟲的鳴叫的時間之長,實際是暗示思婦通宵達旦未能成眠。“逼”字用得神妙,既“逼”出秋蟲的叫聲,襯出思婦難耐的寂寞,又“逼”得思婦轉而想到丈夫沒有寒衣,自然地引出了抒情的末一句。第四句“征衣未寄莫飛霜”是思婦內心的獨白。她既是在向老天爺求告,又是在徑直命令上天。無論是求告還是命令,都可以從這天真的出語中窺見她對丈夫的無限深情。

  這首詩採用了畫龍點睛的寫法。前三句雖然是以情取景,但若沒有末一句的點題,讀者既無法領會景中之情,也不可能知道全詩主要抒寫什麼感情,詩中的主人公又是誰。最後一句響起思婦情濃意深的一片心聲,才揭開了全詩的主旨:原來詩人在《秋夜曲》中所要彈奏的,不是別的,而是思婦心上的那根悠思綿綿的情弦。

參考資料:

1、李紅. 唐代閨怨詩研究[D]. 暨南大學 2002 2、 張明非. 讀唐代閨怨詩[J]. 古典文學知識. 1998(03)

詩人張仲素
      張仲素(約769~819)唐代詩人,字繪之。符離(今安徽宿州)人,郡望河間鄚縣(今河北任丘)。貞元十四年(798)進士,又中博學巨集詞科,為武寧軍從事,元和間,任司勳員外郎,又從禮部郎中充任翰林學士,遷中書舍人。張仲素擅長樂府詩,善寫思婦心情。如"嫋嫋城邊柳,青青陌上桑。提籠忘採葉,昨夜夢漁陽"(《春閨思》),"夢裡分明見關塞,不知何路向金微"(《秋閨思》),刻畫細膩,委婉動人。其他如《塞下曲》等,語言慷慨,意氣昂揚,歌頌了邊防將士的戰鬥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