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滕王閣原文賞析

朝代宋代 詩人王安國

滕王平昔好追遊,高閣依然枕碧流。
勝地幾經興廢事,夕陽偏照古今愁。
城中樹密千家市,天際人歸一葉舟。
極目滄波吟不盡,西山重疊亂雲浮。

寫景 詠史懷古 抒情

譯文

譯文
滕王往日喜歡到處追尋遊樂,他所建的高閣依然矗立在江邊,枕著碧流。
滕王閣經歷了多次滄桑鉅變,夕陽斜照,其中包含著古今多少憂愁?
城池之中樹蔭密佈,千家櫛比,市場繁華,憑欄遠望,天際的一葉扁舟,搖曳而過,如同遊人從天邊歸來。
極目遠望茫茫水波愁緒吟詠不盡,就像那西山上層層亂雲飄浮。

註釋
滕王閣:在今江西南昌贛江濱,唐高祖李淵之子滕王李元嬰任洪州刺史時始建。後多次焚燬,又多次修建。唐代閻伯嶼為洪州牧,宴群僚於閣上,王勃省父過此,即席作《滕王閣序》,以精美的文筆,描繪高閣勝景,滕王閣從此著稱於世。
平昔:往日。
好(hào):愛,喜歡。
追遊:追尋遊樂。
高閣:指滕王閣,王勃《滕王閣序》中有“滕王高閣臨江渚”之句。
枕碧流:指閣建築在江邊,像枕著碧流的江水一樣。點出滕王閣所建的地理位置,是對它空間形勢的交代。
勝地:名勝之地,風景優美的地方。
興廢:興盛與衰敗,指歷史變遷。
偏照:斜照。因太陽已偏西,故云。
千家市;指城中人煙稠密,市場繁華。
天際:天邊;遠處。
極目:放眼遠望,盡目力之所及。
滄浪:青綠色的水波。
西山:在南昌市西,一名南昌山,原稱洪崖山,道家以為第十二洞天。
浮:漂動、浮動。

參考資料:

1、繆鉞等.宋詩鑑賞辭典.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87年:第266-267頁 2、黃培需.中國神童詩.河南:河南大學出版社,2017.02:第63頁 3、傅德岷,李元強,盧晉等編著.宋詩名篇賞析.四川:巴蜀書社,2012.02:第107-108頁 4、陳元生,高金波主編.歷代長江詩選.湖北:長江文藝出版社,1993.8:第412頁 5、黃益庸,衣殿臣編著.歷代神童詩 中.北京:大眾文藝出版社,2000.01:第200頁

賞析

  這首詩是王安國十三歲時作。詩中感嘆高閣幾度興廢,人間幾經滄桑,世事的變化猶如西山飄浮的亂雲,時時在變幻之中。此詩主要是承初唐詩人王勃的《滕王閣詩》而來。

  此詩首聯寫滕王閣昔日的來歷及今日的狀況;頷聯著重從時間上入手寫滕王閣經歷的滄桑之變;頸聯從空間著手寫滕王閣;尾聯續寫景,並以景結尾。這首詩以遠、近,靜、動相對照,寫出了滕王閣的獨特風光,後以景結尾,含意深蘊,極耐人尋味。

  “滕王平昔好追遊,高閣依然枕碧流。”開門見山,用平敘筆墨寫滕王閣的來歷和現狀。滕王李元嬰喜好遊賞歌舞,因此興建此閣。雖物換星移,歷經滄桑,高閣依然完好地儲存下來。滕王“好追遊”,並非平空而發,王勃當年也有“佩玉鳴鸞罷歌舞”之句。“依然”,強調這一遊覽勝地歷久不廢。“枕碧流”,點出高閣的所在,它安然高臥於一派深碧的滾滾江流之上。這一聯對滕王閣雖有空間形勢的交代,但主要是從時間角度敘寫,上句寫往昔,下句詩人所在的時代。

  “勝地幾經興廢事,夕陽偏照古今愁。”承首聯,著重從時間著眼,寫滕王閣這塊勝地在歷史長河中所經歷的滄桑之變。從唐高宗顯慶四年(659年)建閣,到王安國十三歲遊覽此地,縱觀這三四百年的歷史,風雲變幻,幾度滄桑。“興廢事”、“古今愁”,含蘊豐富,引起人們的種種遐想。“幾經”和“偏照”,強調變遷的匆忙和興廢的無常。在自然和人事的隱隱對比中,包含著無限的弔古之思,今昔之感。

  “城中樹密千家市,天際人歸一葉舟。”以下轉為從空間著眼,寫高閣所在的地理形勝和周圍風光。頸聯上句寫城市,南昌向來為名都,人煙稠密,市街繁榮,是商賈薈萃之所。下句寫江水,贛江由贛州曲折北流,經吉安、清江,流經南昌,縱貫今江西全省,是江西境內最大的河流。登閣俯瞰,城中綠樹濃蔭,千家櫛比,市井興旺;憑欄遠眺,贛江遙接雲天,江面上一葉扁舟,搖曳而過,如同遊人從天邊歸來。上句是近景,下句是遠景,“樹密”、“千家”,給人以繁榮之感;“天際”、“一葉”,具有淡遠閒靜之趣。兩句有遠、有近,疏密襯映,一靜一喧,相互對照,寫出了滕王閣背城面江的獨特風光。

  “極目滄波吟不盡,西山重疊亂雲浮。”宕開視野,繼續寫景,而於寫景中收煞全詩。“極目”在意念上與前句“天際人歸”緊密相關,“滄波”與首聯“碧流”遙相呼應。放眼江流,氣象萬千,非詩句所能寫盡,這就將無限風光囊括其中。客觀景物吟詠不盡,正是暗示詩篇將盡。正在吟詠不盡之時,西山之上亂雲重疊,晚煙出岫,又展現出一幅新的圖景。“珠簾暮卷西山雨”(王勃《滕王閣詩》),西山的晚雲將要帶來一番風雨,憑閣四望,勝地的晦明變化無人能預測其妙。“西山重疊亂雲浮”,意象蒼茫縹緲,雖以景結,而含蘊渾厚,言盡而意不盡,極有韻味。

參考資料:

1、繆鉞等.宋詩鑑賞辭典.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87年:第266-267頁 2、黃培需.中國神童詩.河南:河南大學出版社,2017.02:第63頁 3、上海古籍出版社編.古詩觀止.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08:第578頁

創作背景

  據宋人吳曾《能改齋漫錄》卷十一載,王安國這首詩,是他十三歲時登臨滕王閣所作,時為公元1040年(宋仁宗康定元年)。王安石在《平甫墓誌》中稱王安國“年十二,出其所為銘、詩、賦、論數十篇,觀者驚焉。自是遂以文學為一時賢士大夫譽嘆”。據此,王安國十三歲寫作《題滕王閣》,不是沒有可能的。   

參考資料:
1、繆鉞等.宋詩鑑賞辭典.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87年:第266-267頁

賞析

  這首詩是王安國十三歲時作。詩中感嘆高閣幾度興廢,人間幾經滄桑,世事的變化猶如西山飄浮的亂雲,時時在變幻之中。此詩主要是承初唐詩人王勃的《滕王閣詩》而來。

  此詩首聯寫滕王閣昔日的來歷及今日的狀況;頷聯著重從時間上入手寫滕王閣經歷的滄桑之變;頸聯從空間著手寫滕王閣;尾聯續寫景,並以景結尾。這首詩以遠、近,靜、動相對照,寫出了滕王閣的獨特風光,後以景結尾,含意深蘊,極耐人尋味。

  “滕王平昔好追遊,高閣依然枕碧流。”開門見山,用平敘筆墨寫滕王閣的來歷和現狀。滕王李元嬰喜好遊賞歌舞,因此興建此閣。雖物換星移,歷經滄桑,高閣依然完好地儲存下來。滕王“好追遊”,並非平空而發,王勃當年也有“佩玉鳴鸞罷歌舞”之句。“依然”,強調這一遊覽勝地歷久不廢。“枕碧流”,點出高閣的所在,它安然高臥於一派深碧的滾滾江流之上。這一聯對滕王閣雖有空間形勢的交代,但主要是從時間角度敘寫,上句寫往昔,下句詩人所在的時代。

  “勝地幾經興廢事,夕陽偏照古今愁。”承首聯,著重從時間著眼,寫滕王閣這塊勝地在歷史長河中所經歷的滄桑之變。從唐高宗顯慶四年(659年)建閣,到王安國十三歲遊覽此地,縱觀這三四百年的歷史,風雲變幻,幾度滄桑。“興廢事”、“古今愁”,含蘊豐富,引起人們的種種遐想。“幾經”和“偏照”,強調變遷的匆忙和興廢的無常。在自然和人事的隱隱對比中,包含著無限的弔古之思,今昔之感。

  “城中樹密千家市,天際人歸一葉舟。”以下轉為從空間著眼,寫高閣所在的地理形勝和周圍風光。頸聯上句寫城市,南昌向來為名都,人煙稠密,市街繁榮,是商賈薈萃之所。下句寫江水,贛江由贛州曲折北流,經吉安、清江,流經南昌,縱貫今江西全省,是江西境內最大的河流。登閣俯瞰,城中綠樹濃蔭,千家櫛比,市井興旺;憑欄遠眺,贛江遙接雲天,江面上一葉扁舟,搖曳而過,如同遊人從天邊歸來。上句是近景,下句是遠景,“樹密”、“千家”,給人以繁榮之感;“天際”、“一葉”,具有淡遠閒靜之趣。兩句有遠、有近,疏密襯映,一靜一喧,相互對照,寫出了滕王閣背城面江的獨特風光。

  “極目滄波吟不盡,西山重疊亂雲浮。”宕開視野,繼續寫景,而於寫景中收煞全詩。“極目”在意念上與前句“天際人歸”緊密相關,“滄波”與首聯“碧流”遙相呼應。放眼江流,氣象萬千,非詩句所能寫盡,這就將無限風光囊括其中。客觀景物吟詠不盡,正是暗示詩篇將盡。正在吟詠不盡之時,西山之上亂雲重疊,晚煙出岫,又展現出一幅新的圖景。“珠簾暮卷西山雨”(王勃《滕王閣詩》),西山的晚雲將要帶來一番風雨,憑閣四望,勝地的晦明變化無人能預測其妙。“西山重疊亂雲浮”,意象蒼茫縹緲,雖以景結,而含蘊渾厚,言盡而意不盡,極有韻味。

參考資料:

1、繆鉞等.宋詩鑑賞辭典.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87年:第266-267頁 2、黃培需.中國神童詩.河南:河南大學出版社,2017.02:第63頁 3、上海古籍出版社編.古詩觀止.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08:第578頁

創作背景

  據宋人吳曾《能改齋漫錄》卷十一載,王安國這首詩,是他十三歲時登臨滕王閣所作,時為公元1040年(宋仁宗康定元年)。王安石在《平甫墓誌》中稱王安國“年十二,出其所為銘、詩、賦、論數十篇,觀者驚焉。自是遂以文學為一時賢士大夫譽嘆”。據此,王安國十三歲寫作《題滕王閣》,不是沒有可能的。   

參考資料:
1、繆鉞等.宋詩鑑賞辭典.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87年:第266-267頁

詩人王安國
      王安國(1028年-1074年)字平甫,王安石大弟。熙寧進士。北宋臨川(今江西省東鄉縣上池村)人。北宋著名詩人。世稱王安禮、王安國、王雱為“臨川三王”。王安國器識磊落,文思敏捷,曾鞏謂其“於書無所不通,其明於是非得失之理為尤詳,其文閎富典重,其詩博而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