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雨原文賞析

朝代唐代 詩人李商隱

初隨林靄動,稍共夜涼分。
窗迥侵燈冷,庭虛近水聞。

詠物 寫雨

譯文

譯文
微雨初起時,只覺它像林中霧氣一樣浮動;逐漸地,伴隨著夜幕降臨,它分得了夜的絲絲涼意。
那寒氣彷彿透窗入戶讓燈火閃爍不定,離窗很遠也能感覺到它的涼意;仔細聽還能感覺到從空曠的院子裡傳來的輕微淅瀝聲。

註釋
林靄(ǎi):林中的雲氣。靄,霧氣。
稍:漸漸。共:與,跟。
迥(jiǒng):遠。一作“逼”。
虛:這裡是空曠的意思。

參考資料:
1、彭定求 等.全唐詩(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1377

創作背景

  此詩大約作於公元829年(唐文宗大和三年),當年李商隱參加進士科考初試失敗,在天平軍節度使令狐楚幕府擔任巡官,一場雨後寫下此詩。   

參考資料:
1、馬 瑋.中國古典詩詞名家菁華賞析:李商隱.北京:商務印書館國際有限公司,2014:147

賞析

  李商隱寫了不少詠物詩,不僅體物工切,摹寫入微,還能夠通過多方面的刻畫,傳達出物象的內在神韻。這首《微雨》就是這樣的一首作品。此詩前兩句寫傍晚前後微雨剛落不久的情景,後兩句寫夜深後微雨落久的情景。全詩摹寫入微,繪形繪聲,通過多方面的刻畫,傳達出微雨的內在神韻,其妙處在於從虛處著筆,避免從正面鋪寫雨的形態,只是借人的感受作側面烘托,顯得非常靈活而新鮮。

  “初隨林靄動,稍共夜涼分。”兩句從傍晚時分寫起,這時微雨剛下,視覺上像看到它隨著樹林中的霧氣一起浮動,根本分不清是霧還是雨;逐漸地,微雨伴同夜幕降臨,它分得了晚間的絲絲涼意。

  “窗迥侵燈冷,庭虛近水聞。”兩句續寫下去,寫的是夜已深,而微雨下了很久仍沒有停的情景。夜間微雨久久不停,氣溫隨之下降,人在屋內,即使遠離窗子,仍然感到有點冷,而那寒氣彷彿還侵逼到那閃搖不定的燈火上。久雨後的空氣也變得潮溼了,雨點也增加了些重量,在空空的庭院中,可以聽到近處水面傳來的微弱的淅瀝聲。四句詩寫出了從黃昏到夜晚間微雨由初起到落久的過程,先是全然不易察覺,而後漸能察覺,寫得十分細膩而熨貼,但又沒有一個字直接刻畫到微雨本身,僅是從林靄、夜涼、燈光、水聲諸物象來反映微雨帶給人的各種感覺,顯示了作者寫景狀物出神入化的藝術功底。用字也極有分寸,“初隨”“稍共”“侵”“冷”“虛”“近”,處處扣住微雨的特點,一絲不苟。

  這首詩體物傳神,刻畫入微,虛處著筆,雨中有人。朦朧,迷離,似愁緒,可意會不可言傳。全詩不著一個雨字,只是藉助周遭相關的事物以及人的主觀感受來表現微雨的形態,卻是很成功的。

本節內容由匿名網友上傳,原作者已無法考證。免費釋出僅供學習參考,其觀點不代表本站立場。

創作背景

  此詩大約作於公元829年(唐文宗大和三年),當年李商隱參加進士科考初試失敗,在天平軍節度使令狐楚幕府擔任巡官,一場雨後寫下此詩。   

參考資料:
1、馬 瑋.中國古典詩詞名家菁華賞析:李商隱.北京:商務印書館國際有限公司,2014:147

賞析

  李商隱寫了不少詠物詩,不僅體物工切,摹寫入微,還能夠通過多方面的刻畫,傳達出物象的內在神韻。這首《微雨》就是這樣的一首作品。此詩前兩句寫傍晚前後微雨剛落不久的情景,後兩句寫夜深後微雨落久的情景。全詩摹寫入微,繪形繪聲,通過多方面的刻畫,傳達出微雨的內在神韻,其妙處在於從虛處著筆,避免從正面鋪寫雨的形態,只是借人的感受作側面烘托,顯得非常靈活而新鮮。

  “初隨林靄動,稍共夜涼分。”兩句從傍晚時分寫起,這時微雨剛下,視覺上像看到它隨著樹林中的霧氣一起浮動,根本分不清是霧還是雨;逐漸地,微雨伴同夜幕降臨,它分得了晚間的絲絲涼意。

  “窗迥侵燈冷,庭虛近水聞。”兩句續寫下去,寫的是夜已深,而微雨下了很久仍沒有停的情景。夜間微雨久久不停,氣溫隨之下降,人在屋內,即使遠離窗子,仍然感到有點冷,而那寒氣彷彿還侵逼到那閃搖不定的燈火上。久雨後的空氣也變得潮溼了,雨點也增加了些重量,在空空的庭院中,可以聽到近處水面傳來的微弱的淅瀝聲。四句詩寫出了從黃昏到夜晚間微雨由初起到落久的過程,先是全然不易察覺,而後漸能察覺,寫得十分細膩而熨貼,但又沒有一個字直接刻畫到微雨本身,僅是從林靄、夜涼、燈光、水聲諸物象來反映微雨帶給人的各種感覺,顯示了作者寫景狀物出神入化的藝術功底。用字也極有分寸,“初隨”“稍共”“侵”“冷”“虛”“近”,處處扣住微雨的特點,一絲不苟。

  這首詩體物傳神,刻畫入微,虛處著筆,雨中有人。朦朧,迷離,似愁緒,可意會不可言傳。全詩不著一個雨字,只是藉助周遭相關的事物以及人的主觀感受來表現微雨的形態,卻是很成功的。

本節內容由匿名網友上傳,原作者已無法考證。免費釋出僅供學習參考,其觀點不代表本站立場。

詩人李商隱
    李商隱(約813年-約858年),字義山,號玉溪(谿)生、樊南生,唐代著名詩人,祖籍河內(今河南省焦作市)沁陽,出生於鄭州滎陽。他擅長詩歌寫作,駢文文學價值也很高,是晚唐最出色的詩人之一,和杜牧合稱“小李杜”,與溫庭筠合稱為“溫李”,因詩文與同時期的段成式、溫庭筠風格相近,且三人都在家族裡排行第十六,故並稱為“三十六體”。其詩構思新奇,風格穠麗,尤其是一些愛情詩和無題詩寫得纏綿悱惻,優美動人,廣為傳誦。但部分詩歌過於隱晦迷離,難於索解,至有“詩家總愛西昆好,獨恨無人作鄭箋”之說。因處於牛李黨爭的夾縫之中,一生很不得志。死後葬於家鄉沁陽(今河南焦作市沁陽與博愛縣交界之處)。作品收錄為《李義山詩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