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柳先生傳原文賞析

朝代魏晉 詩人陶淵明

  先生不知何許人也,亦不詳其姓字,宅邊有五柳樹,因以為號焉。閒靜少言,不慕榮利。好讀書,不求甚解;每有會意,便欣然忘食。性嗜酒,家貧不能常得。親舊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飲輒盡,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環堵蕭然,不蔽風日;短褐穿結,簞瓢屢空,晏如也。常著文章自娛,頗示己志。忘懷得失,以此自終。

  贊曰:黔婁之妻有言:“不慼慼於貧賤,不汲汲於富貴。”其言茲若人之儔乎?銜觴賦詩,以樂其志,無懷氏之民歟?葛天氏之民歟?

初中文言文 古文觀止 讚美 寫人 傳記

譯文

譯文
  五柳先生不知道是哪裡的人,也不清楚他的姓名,因為他的住宅旁邊種著五棵柳樹,就以此為號。他安安靜靜,很少說話,也不羨慕榮華利祿。喜歡讀書,只領會要旨不在一字一句的解釋上過分探究;每當對書中的內容有所領會的時候,就會高興得連飯也忘了吃。他生性喜愛喝酒,家裡貧窮常常不能得到滿足。親戚朋友知道他這種境況,有時擺了酒席來招待他。他去喝酒就喝個盡興,希望一定喝醉;喝醉了就回家,竟然說走就走。簡陋的居室裡空空蕩蕩,遮擋不住風雨和烈日,粗布短衣上打滿了補丁,盛飯的籃子和飲水的水瓢裡經常是空的,可是他還是安然自得。常常寫文章來自娛自樂,也稍微透露出他的志趣。他從不把得失放在心上,就這樣過完自己的一生。

  讚語說:黔婁的妻子曾經說過:“不為貧賤而憂慮悲傷,不為富貴而匆忙追求。”這話大概說的就是五柳先生這一類的人吧?一邊喝酒一邊作詩,為自己抱定的志向而感到快樂。不知道他是無懷氏時代的人呢?還是葛天氏時代的人呢?

註釋
何許人:何處人。也可解作哪裡人。許,處所。
詳:知道。
姓字:姓名。古代男子二十而冠,冠後另立別名稱字。
因以為號焉:就以此為號。以為,以之為。焉,語氣助詞。
不求甚解:這裡指讀書只求領會要旨,不在一字一句的解釋上過分探究。
會意:指對書中的有所體會。會:體會、領會。
欣然:高興的樣子。
嗜:喜好。
親舊:親戚朋友。舊,這裡指舊交,舊友。
如此:像這樣,指上文所說的“性嗜酒,家貧不能常得。”
或:有時。
造飲輒盡:去喝酒就喝個盡興。造,往,到。輒(zhé),就。
期在必醉:希望一定喝醉。期,期望。
既:已經。
曾不吝情去留:五柳先生態度率真,來了就喝酒,喝完就走。曾(zēng)不,竟不。吝情,捨不得。去留,意思是離開。
環堵蕭然:簡陋的居室裡空空蕩蕩。環堵(dǔ):周圍都是土牆,形容居室簡陋。堵,牆壁。蕭然,空寂的樣子。
短褐穿結:粗布短衣上打了個補丁。短褐,粗布短衣,穿結,指衣服破爛。穿,破。結,縫補。
簞瓢屢空:形容貧困,難以吃飽。簞(dān),盛飯的圓形竹器。瓢(piáo),飲水用具。屢:經常。
晏如:安然自若的樣子。
自終:過完自己的一生。
贊:傳記結尾的評論性文字。
黔(qián)婁:戰國時期齊稷下先生,齊國有名的隱士和著名的道家學,無意仕進,屢次辭去諸侯聘請。他死後,曾子前去弔喪,黔婁的妻子稱讚黔婁“甘天下之淡味,安天下之卑位,不慼慼於貧賤,不汲汲於富貴。求仁而得仁,求義而得義。”
慼慼:憂愁的樣子。
汲汲:極力營求的樣子、心情急切的樣子。
其言:推究她所說的話。
茲:這。
若人:此人,指五柳先生。
儔(chóu):輩,同類。
觴(shāng):酒杯。
以樂其志:為自己抱定的志向感到快樂。以,用來。
無懷氏:與下面的“葛天氏”都是傳說中的上古帝王。據說在那個時代,人民生活安樂,恬淡自足,社會風氣淳厚朴實。

參考資料:

1、李景強.《古代散文鑑賞辭典》:農村讀物出版社,1987 2、人教版八下語文課文《五柳先生傳》.人民教育出版社[引用日期2014-03-2] 3、張永剛 等.中國古代文學簡史與作品選(上冊):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201 4、 陶淵明 著 劉繼才 編.陶淵明詩文譯釋:黑龍江人民出版社,1986:283-287 5、 陶淵明 著 逮欽立 校注.陶淵明集:中華書局,1979

創作背景

  對於《五柳先生傳》的寫作年份一般有作於少年和作於晚年兩種說法。王瑤根據蕭統的《陶淵明傳》的敘述認為,《五柳先生傳》作於太元十七年(392年)陶淵明為江州祭酒以前。清代學者林雲銘推測這是陶淵明辭官後所作。

  

參考資料:
1、苗絮 ;陶淵明《五柳先生傳》研究述評[J]; 佳木斯教育學院學報;2012年01期

賞析

  這篇文章可分為兩部分。第一部分是正文。第二部分是讚語。

  正文部分又可分為四小節。第一節自開頭至“因以為號焉”,交代“五柳先生”號的由來,開篇點題。“先生不知何許人也”,文章開頭第一句,即把這位先生排除在名門望族之外,不僅不知他的出身和籍貫,“亦不詳其姓字”,五柳先生是一位隱姓埋名的人。晉代是很講究門第的,而五柳先生竟與這種風氣背道而馳,這就暗示五柳先生是一位隱士。“宅邊有五柳樹,因以為號焉”,就這樣隨便地取了一個字號。五柳先生不僅隱姓埋名,而且根本就不重視姓字,用莊子的話說,“名者,實之賓也”,本就無關緊要。但他看中五柳樹的原因也許五柳先生宅邊並無桃李,只有這麼幾棵柳樹,這與後面所寫“環堵蕭然”是一致的。五柳先生的房屋簡陋,生活貧窮,這五柳樹帶一點清靜、淡雅、簡樸的色彩。以五柳為號也就顯示了五柳先生的性格。

  第二節自“閒補少言”至“欣然忘食”,寫五柳先生的稟性志趣。接著寫五柳先生的生活、性格。“閒靜少言,不慕榮利”,這是五柳先生最突出的地方。閒靜少言是五柳先生的外在表現,不慕榮利,才是五柳先生的真實面貌。因為不追求榮利,五柳先生就無須奔忙,不用煩躁,自然也就閒,也就靜,用不著喋喋不休。但這種閒靜少言,並不等於五柳先生沒有志趣。但這一節主要是寫其“好讀書”而善讀書。但五柳先生“好讀書,不求甚解”,不求甚解就與五柳先生的“不慕榮利”有關。五柳先生讀書的目的,是一種求知的滿足,精神的享受,所以“每有會意,便欣然忘食”。這表明了五柳先生是一位有知識的人,和那個時代的社會對他的限制和迫害。

  第三節自“性嗜灑”至“不吝情去留”,寫“五柳先生”的飲酒嗜好。作者強調他的嗜灑是出於天性,而非門閥之士的放蕩縱酒,自我麻醉。但嗜灑與家貧又是矛盾的,他不慕榮利,不能擺脫貧困,便“不能常得”到酒。這說明他不因嗜酒而失節。至於親友請他吃酒,他卻毫無拘束,一去即飲,一醉方休,又反映了他的坦率與認真,並沒有當時所謂名士的虛偽與矯情。飲酒是他在那種時代環境裡使自己得到解脫的一種方法。

  第四節自“環堵蕭然”至“以此自終”,寫“五柳先生”的安貧與著文。他雖然居室破漏,衣食不足,但卻安然自得。這正是他安貧樂道的表現。而“常著文章自娛”,不入塵網,則是他讀書“每有會意”的結果。並且,“忘懷得失”又是他“不慕榮利”的性格使然。這些既與前文相照應,又收束了全篇。

  對五柳先生的生活、志趣作了敘述以後,第二部分文章結尾也仿史家筆法,加個讚語。這個讚語的實質就是黔婁之妻的兩句話:“不慼慼於貧賤,不汲汲於富貴。”這兩句話與前面寫到的“不慕榮利”相照應,這是五柳先生最大的特點和優點。陶淵明正是通過五柳先生“頗示己志”,表達自己的思想感情。文章最後有兩句設問的話:“無懷氏之民歟?葛天氏之民歟?”既表達了他對上古社會淳樸風尚的嚮往之情,又說明他是一位有著美好現想的隱士。同時也是對世風日卜的黑暗現實的鍼砭與嘲颯。

參考資料:

1、苗絮 ;陶淵明《五柳先生傳》研究述評[J]; 佳木斯教育學院學報;2012年01期 2、 李景強.《古代散文鑑賞辭典》:農村讀物出版社,1987 3、 陶淵明 著 劉繼才 編.陶淵明詩文譯釋:黑龍江人民出版社,1986:283-287 4、 朱一清.古文觀止賞析集評(三):安徽文藝出版社,1996:35-38 5、張燕瑾 .漢魏六朝詩歌鑑賞集:人民文學出版社,1985 :165

主旨歸納

  通過對五柳先生這一假想人物的描述來用以自況的文章,抒發了陶淵明的志趣。文中描述了一個愛好讀書、不慕榮利、安貧樂道、忘懷得失、率真自然的封建時代知識分子的形象。   

本節內容由匿名網友上傳,原作者已無法考證。免費釋出僅供學習參考,其觀點不代表本站立場。


文言現象

  據遼王鼎《焚椒錄》,此詩作於遼道宗大康元年(1075年),身為皇后的蕭觀音因諫阻道宗單騎馳獵,已久被疏遠,心情孤寂而苦悶。同情趙飛燕,是寫作此詩的心理因素和感情基礎。

參考資料:

1、錢仲連 等.元明清詩鑑賞辭典(遼金元明):上海辭書出版社,2001:5-6

創作背景

  對於《五柳先生傳》的寫作年份一般有作於少年和作於晚年兩種說法。王瑤根據蕭統的《陶淵明傳》的敘述認為,《五柳先生傳》作於太元十七年(392年)陶淵明為江州祭酒以前。清代學者林雲銘推測這是陶淵明辭官後所作。

  

參考資料:
1、苗絮 ;陶淵明《五柳先生傳》研究述評[J]; 佳木斯教育學院學報;2012年01期

賞析

  這篇文章可分為兩部分。第一部分是正文。第二部分是讚語。

  正文部分又可分為四小節。第一節自開頭至“因以為號焉”,交代“五柳先生”號的由來,開篇點題。“先生不知何許人也”,文章開頭第一句,即把這位先生排除在名門望族之外,不僅不知他的出身和籍貫,“亦不詳其姓字”,五柳先生是一位隱姓埋名的人。晉代是很講究門第的,而五柳先生竟與這種風氣背道而馳,這就暗示五柳先生是一位隱士。“宅邊有五柳樹,因以為號焉”,就這樣隨便地取了一個字號。五柳先生不僅隱姓埋名,而且根本就不重視姓字,用莊子的話說,“名者,實之賓也”,本就無關緊要。但他看中五柳樹的原因也許五柳先生宅邊並無桃李,只有這麼幾棵柳樹,這與後面所寫“環堵蕭然”是一致的。五柳先生的房屋簡陋,生活貧窮,這五柳樹帶一點清靜、淡雅、簡樸的色彩。以五柳為號也就顯示了五柳先生的性格。

  第二節自“閒補少言”至“欣然忘食”,寫五柳先生的稟性志趣。接著寫五柳先生的生活、性格。“閒靜少言,不慕榮利”,這是五柳先生最突出的地方。閒靜少言是五柳先生的外在表現,不慕榮利,才是五柳先生的真實面貌。因為不追求榮利,五柳先生就無須奔忙,不用煩躁,自然也就閒,也就靜,用不著喋喋不休。但這種閒靜少言,並不等於五柳先生沒有志趣。但這一節主要是寫其“好讀書”而善讀書。但五柳先生“好讀書,不求甚解”,不求甚解就與五柳先生的“不慕榮利”有關。五柳先生讀書的目的,是一種求知的滿足,精神的享受,所以“每有會意,便欣然忘食”。這表明了五柳先生是一位有知識的人,和那個時代的社會對他的限制和迫害。

  第三節自“性嗜灑”至“不吝情去留”,寫“五柳先生”的飲酒嗜好。作者強調他的嗜灑是出於天性,而非門閥之士的放蕩縱酒,自我麻醉。但嗜灑與家貧又是矛盾的,他不慕榮利,不能擺脫貧困,便“不能常得”到酒。這說明他不因嗜酒而失節。至於親友請他吃酒,他卻毫無拘束,一去即飲,一醉方休,又反映了他的坦率與認真,並沒有當時所謂名士的虛偽與矯情。飲酒是他在那種時代環境裡使自己得到解脫的一種方法。

  第四節自“環堵蕭然”至“以此自終”,寫“五柳先生”的安貧與著文。他雖然居室破漏,衣食不足,但卻安然自得。這正是他安貧樂道的表現。而“常著文章自娛”,不入塵網,則是他讀書“每有會意”的結果。並且,“忘懷得失”又是他“不慕榮利”的性格使然。這些既與前文相照應,又收束了全篇。

  對五柳先生的生活、志趣作了敘述以後,第二部分文章結尾也仿史家筆法,加個讚語。這個讚語的實質就是黔婁之妻的兩句話:“不慼慼於貧賤,不汲汲於富貴。”這兩句話與前面寫到的“不慕榮利”相照應,這是五柳先生最大的特點和優點。陶淵明正是通過五柳先生“頗示己志”,表達自己的思想感情。文章最後有兩句設問的話:“無懷氏之民歟?葛天氏之民歟?”既表達了他對上古社會淳樸風尚的嚮往之情,又說明他是一位有著美好現想的隱士。同時也是對世風日卜的黑暗現實的鍼砭與嘲颯。

參考資料:

1、苗絮 ;陶淵明《五柳先生傳》研究述評[J]; 佳木斯教育學院學報;2012年01期 2、 李景強.《古代散文鑑賞辭典》:農村讀物出版社,1987 3、 陶淵明 著 劉繼才 編.陶淵明詩文譯釋:黑龍江人民出版社,1986:283-287 4、 朱一清.古文觀止賞析集評(三):安徽文藝出版社,1996:35-38 5、張燕瑾 .漢魏六朝詩歌鑑賞集:人民文學出版社,1985 :165

主旨歸納

  通過對五柳先生這一假想人物的描述來用以自況的文章,抒發了陶淵明的志趣。文中描述了一個愛好讀書、不慕榮利、安貧樂道、忘懷得失、率真自然的封建時代知識分子的形象。   

本節內容由匿名網友上傳,原作者已無法考證。免費釋出僅供學習參考,其觀點不代表本站立場。


文言現象

  據遼王鼎《焚椒錄》,此詩作於遼道宗大康元年(1075年),身為皇后的蕭觀音因諫阻道宗單騎馳獵,已久被疏遠,心情孤寂而苦悶。同情趙飛燕,是寫作此詩的心理因素和感情基礎。

參考資料:

1、錢仲連 等.元明清詩鑑賞辭典(遼金元明):上海辭書出版社,2001:5-6

詩人陶淵明
    陶淵明(352或365年—427年),字元亮,又名潛,私諡“靖節”,世稱靖節先生,潯陽柴桑(今江西省九江市)人。東晉末至南朝宋初期偉大的詩人、辭賦家。曾任江州祭酒、建威參軍、鎮軍參軍、彭澤縣令等職,最末一次出仕為彭澤縣令,八十多天便棄職而去,從此歸隱田園。他是中國第一位田園詩人,被稱為“古今隱逸詩人之宗”,有《陶淵明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