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過借園見主人坐月下吹笛原文賞析

朝代清代 詩人袁枚

秋夜訪秋士,先聞水上音。
半天涼月色,一笛酒人心。
響遏碧雲近,香傳紅藕深。
相逢清露下,流影溼衣襟。

古詩三百首 訪友 寫景

譯文

譯文
在悽清冷寂的秋夜拜訪借園主人,還未見其人已經聽到笛聲。
悠悠笛聲在冰涼如水的月色中飄蕩,抒發著主人的心情。
笛聲嘹亮,彷彿阻遏了夜空中的碧雲,深處的紅藕的飄來陣陣幽香,好像笛聲也有了香氣。
與主人在清冷的月光下相逢,久久佇立相對無語,連那衣襟都被被清涼的窗露沾溼了。

註釋
秋士:指借園主人。
響:指聲響。
遏:指阻止,使停止。

參考資料:

賞析

  全詩四聯均寫景,無一句議論,無一句抒懷,但卻瀰漫著悽清的氛圍,滲透著悲涼的情思。細細品味,如飲醇酒,回味無窮。

  首聯“秋夜訪秋士,先聞水上音”奠定了全詩的感情基調。 “秋夜”本已悽清冷寂,而所訪者又是“秋士”,更暗寓幽怨之意。古人云:“春女怨,秋士悲”。所謂“秋士”即謂暮年不遇者,借園主人當屬此類。袁枚自己雖曾步入仕途,任過縣令,但因升遷無望等原因,早於七年前辭官,隱居於南京小倉山隨園。兩人在感情上是相通的,詩人此行“訪秋士”即是以此為前提的。當詩人步入借園,首先聽到的“水上音”就是笛聲。這笛聲作為一種聽覺意象是全詩的中心意象。它是借園主人心聲的流露,感情的寄託。詩在首聯引出“水上音”之後,中間兩聯即集中筆墨對其進行描寫。但詩人並沒有單純地去描寫笛聲,而是以視覺意象“月色”及嗅覺意象“藕香”作為陪襯烘托,使笛聲意味更加豐富感人。

  頷聯“半天涼月色,一笛酒人心”,乃是膾炙人口的名句。“一笛”指笛聲,“酒人”指微醺的借園主人,他在借酒消愁之後,還嫌不足,又以笛聲抒其情懷。在中國古詩中,笛聲基本上都是幽怨悲哀的意象,這首詩中的“笛聲”也不例外。“一笛酒人心”抒發的乃是“秋士”不遇的哀愁之心,而描寫笛聲在冰涼如水的月色中飄蕩,彷彿笛聲也浸透了清冷的月色,更增添了笛聲悽怨的情韻。

  笛聲感情雖然哀怨,但借園主人吹奏技巧卻十分高超,故頸聯一轉雲:“響遏碧雲近,香傳紅藕深。”笛聲嘹亮,彷彿阻遏了夜空中的碧雲,同時水中飄來了紅藕的幽香,與笛聲交織往還,好像笛聲也具有了香氣。作者先聞“水上聲”,既產生了感情的共鳴,又陶醉在音樂的享受之中,所以久久佇立,直到笛聲結束,才想起要與友人相會。

  尾聯雲:“相逢清露下,流影溼衣襟。”此聯乃迴應首句,當作者在秋夜聽完友人的一曲笛聲之後,終於迎來了與“秋士”的相逢之時,但他們卻久久的相對無語,身影沉浸在流瀉的月光下,顯得格外寧靜;他們的衣襟被清涼的窗露沾溼了,猶如他們的心靈也被悽清的笛聲淨化了一般。友人的心聲已在笛聲中傾訴殆盡,作為知心朋友,作者對此已經領會和理解,無須多問,亦不必多言,兩人心靈達到了高度的默契。詩的收束像不盡的笛聲的餘音一樣,讓人回味無窮。

  這首詩歌的主旨在於表現作者與李晴江作為知音的深厚友誼,詩中卻無一語表達此意,只是寫自己夜訪友人聽其“月下吹笛”時的景象與兩人相逢時無言的情狀,但自有一股感情之泉流注全篇,這也正體現了袁枚“凡作人貴直,而作詩文貴曲”(《隨園夜話》)的詩論理念。

本節內容由匿名網友上傳,原作者已無法考證。免費釋出僅供學習參考,其觀點不代表本站立場。

賞析

  全詩四聯均寫景,無一句議論,無一句抒懷,但卻瀰漫著悽清的氛圍,滲透著悲涼的情思。細細品味,如飲醇酒,回味無窮。

  首聯“秋夜訪秋士,先聞水上音”奠定了全詩的感情基調。 “秋夜”本已悽清冷寂,而所訪者又是“秋士”,更暗寓幽怨之意。古人云:“春女怨,秋士悲”。所謂“秋士”即謂暮年不遇者,借園主人當屬此類。袁枚自己雖曾步入仕途,任過縣令,但因升遷無望等原因,早於七年前辭官,隱居於南京小倉山隨園。兩人在感情上是相通的,詩人此行“訪秋士”即是以此為前提的。當詩人步入借園,首先聽到的“水上音”就是笛聲。這笛聲作為一種聽覺意象是全詩的中心意象。它是借園主人心聲的流露,感情的寄託。詩在首聯引出“水上音”之後,中間兩聯即集中筆墨對其進行描寫。但詩人並沒有單純地去描寫笛聲,而是以視覺意象“月色”及嗅覺意象“藕香”作為陪襯烘托,使笛聲意味更加豐富感人。

  頷聯“半天涼月色,一笛酒人心”,乃是膾炙人口的名句。“一笛”指笛聲,“酒人”指微醺的借園主人,他在借酒消愁之後,還嫌不足,又以笛聲抒其情懷。在中國古詩中,笛聲基本上都是幽怨悲哀的意象,這首詩中的“笛聲”也不例外。“一笛酒人心”抒發的乃是“秋士”不遇的哀愁之心,而描寫笛聲在冰涼如水的月色中飄蕩,彷彿笛聲也浸透了清冷的月色,更增添了笛聲悽怨的情韻。

  笛聲感情雖然哀怨,但借園主人吹奏技巧卻十分高超,故頸聯一轉雲:“響遏碧雲近,香傳紅藕深。”笛聲嘹亮,彷彿阻遏了夜空中的碧雲,同時水中飄來了紅藕的幽香,與笛聲交織往還,好像笛聲也具有了香氣。作者先聞“水上聲”,既產生了感情的共鳴,又陶醉在音樂的享受之中,所以久久佇立,直到笛聲結束,才想起要與友人相會。

  尾聯雲:“相逢清露下,流影溼衣襟。”此聯乃迴應首句,當作者在秋夜聽完友人的一曲笛聲之後,終於迎來了與“秋士”的相逢之時,但他們卻久久的相對無語,身影沉浸在流瀉的月光下,顯得格外寧靜;他們的衣襟被清涼的窗露沾溼了,猶如他們的心靈也被悽清的笛聲淨化了一般。友人的心聲已在笛聲中傾訴殆盡,作為知心朋友,作者對此已經領會和理解,無須多問,亦不必多言,兩人心靈達到了高度的默契。詩的收束像不盡的笛聲的餘音一樣,讓人回味無窮。

  這首詩歌的主旨在於表現作者與李晴江作為知音的深厚友誼,詩中卻無一語表達此意,只是寫自己夜訪友人聽其“月下吹笛”時的景象與兩人相逢時無言的情狀,但自有一股感情之泉流注全篇,這也正體現了袁枚“凡作人貴直,而作詩文貴曲”(《隨園夜話》)的詩論理念。

本節內容由匿名網友上傳,原作者已無法考證。免費釋出僅供學習參考,其觀點不代表本站立場。

詩人袁枚
      袁枚(1716-1797)清代詩人、散文家。字子才,號簡齋,晚年自號倉山居士、隨園主人、隨園老人。漢族,錢塘(今浙江杭州)人。乾隆四年進士,歷任溧水、江寧等縣知縣,有政績,四十歲即告歸。在江寧小倉山下築築隨園,吟詠其中。廣收詩弟子,女弟子尤眾。袁枚是乾嘉時期代表詩人之一,與趙翼、蔣士銓合稱“乾隆三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