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樓春·西湖南北煙波闊原文賞析

朝代宋代 詩人歐陽修

西湖南北煙波闊,風裡絲簧聲韻咽。舞餘裙帶綠雙垂,酒入香腮紅一抹。
杯深不覺琉璃滑,貪看六么花十八。明朝車馬各西東,惆悵畫橋風與月。

西湖 宴會 抒情

譯文

譯文
西湖闊,煙波浩渺波連波,東西南北望,不見岸堤坡。絲竹篁管聲悲咽,隨風蕩湖面。綠裙羅帶伴嬌飛,舞罷雙雙垂。尊前美酒入紅脣,染就香腮紅雲。
貪看歌舞人入迷,酒盈金盃,不知滑欲墜,歡樂極時宜生悲,想起日後各南北。面對美景與歌舞,不禁惆悵盈腹肺。

註釋
西湖:指潁州城西北的西湖。
絲:琴瑟之類;簧:笙箏之類;絲簧:泛指樂器。
琉璃:本指綠色或金黃色的釉料,此指綠色的酒。琉璃滑:喻美酒甘甜爽口。
六么:又名綠腰,唐宋時期的歌舞曲名。

參考資料:
1、鬱玉英.歐陽修詞評註:江西人民出版社,2012:100

賞析

  本篇起二句以簡煉的筆觸,概括地寫出了西湖的廣闊與繁華。“煙波闊”,一筆渲染過去,背景很有氣派。“風裡絲簧聲韻咽”,則是渾括不流於纖弱的句子,使人想象到那廣闊的煙波中,迴盪著絲簧之聲,當日西湖風光和一派繁華景象,便如目前。

  三、四句承次句點到的絲簧之聲,具體寫歌舞。“舞餘裙帶綠雙垂,酒入香腮紅一抹”,寫的不是絲簧高奏,而是舞后。但從終於靜下來的“裙帶綠雙垂”之狀,可以想象此前“舞腰紅亂旋”的翩翩之態;從“香腮紅一抹”的嬌豔,可以想象酒紅比那粉黛胭脂之紅更為好看,同時歌舞女子面容之白和幾乎不勝酒力,也得到了傳神的表現。

  換頭由上片點出的“酒”過渡而下,但描寫的角度轉移到了正觀賞歌舞的人們的一邊。六么是一種琵琶舞曲,花十八屬於六么中的一疊。因其包括花拍,與正拍相比,表演上有更多的花樣與自由,也就格外迷人。酒杯手,連“琉璃滑”都感覺不到,為貪君歌舞而忘情之狀。這樣,轉入明朝,就跌宕得更有力了。“明朝車馬各西東,惆悵畫橋風與月。”“明朝”不一定機械地指第二天,而是泛指日後或長或短的時間。隨著人事的變化,今天沉醉不覺者會有一天被車馬帶向遠方。那時,異鄉,甚至無可奈何的孤獨寂寞中,回首畫橋風月,該是何等惆悵。

  詞中關於西湖煙波、風裡絲簧和歌舞場面的描寫,似帶有欣賞的意味,而車馬東西,回首畫橋風月的惆悵,則表現出無可奈何之中若有所失又若有所思的一種很複雜的情緒。

參考資料:

1、夏承燾等.宋詞鑑賞辭典:上海辭書出版社,2003

創作背景

  此首可能作於皇祐二年(1050)七月,當時詞人被安排為應天府南京留守司事,辭別潁州。   

參考資料:
1、鬱玉英.歐陽修詞評註:江西人民出版社,2012:100

賞析

  本篇起二句以簡煉的筆觸,概括地寫出了西湖的廣闊與繁華。“煙波闊”,一筆渲染過去,背景很有氣派。“風裡絲簧聲韻咽”,則是渾括不流於纖弱的句子,使人想象到那廣闊的煙波中,迴盪著絲簧之聲,當日西湖風光和一派繁華景象,便如目前。

  三、四句承次句點到的絲簧之聲,具體寫歌舞。“舞餘裙帶綠雙垂,酒入香腮紅一抹”,寫的不是絲簧高奏,而是舞后。但從終於靜下來的“裙帶綠雙垂”之狀,可以想象此前“舞腰紅亂旋”的翩翩之態;從“香腮紅一抹”的嬌豔,可以想象酒紅比那粉黛胭脂之紅更為好看,同時歌舞女子面容之白和幾乎不勝酒力,也得到了傳神的表現。

  換頭由上片點出的“酒”過渡而下,但描寫的角度轉移到了正觀賞歌舞的人們的一邊。六么是一種琵琶舞曲,花十八屬於六么中的一疊。因其包括花拍,與正拍相比,表演上有更多的花樣與自由,也就格外迷人。酒杯手,連“琉璃滑”都感覺不到,為貪君歌舞而忘情之狀。這樣,轉入明朝,就跌宕得更有力了。“明朝車馬各西東,惆悵畫橋風與月。”“明朝”不一定機械地指第二天,而是泛指日後或長或短的時間。隨著人事的變化,今天沉醉不覺者會有一天被車馬帶向遠方。那時,異鄉,甚至無可奈何的孤獨寂寞中,回首畫橋風月,該是何等惆悵。

  詞中關於西湖煙波、風裡絲簧和歌舞場面的描寫,似帶有欣賞的意味,而車馬東西,回首畫橋風月的惆悵,則表現出無可奈何之中若有所失又若有所思的一種很複雜的情緒。

參考資料:

1、夏承燾等.宋詞鑑賞辭典:上海辭書出版社,2003

創作背景

  此首可能作於皇祐二年(1050)七月,當時詞人被安排為應天府南京留守司事,辭別潁州。   

參考資料:
1、鬱玉英.歐陽修詞評註:江西人民出版社,2012:100

詩人歐陽修
      歐陽修(1007-1072),字永叔,號醉翁,晚號“六一居士”。漢族,吉州永豐(今江西省永豐縣)人,因吉州原屬廬陵郡,以“廬陵歐陽修”自居。諡號文忠,世稱歐陽文忠公。北宋政治家、文學家、史學家,與韓愈、柳宗元、王安石、蘇洵、蘇軾、蘇轍、曾鞏合稱“唐宋八大家”。後人又將其與韓愈、柳宗元和蘇軾合稱“千古文章四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