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遷至藍關示侄孫湘原文賞析

朝代唐代 詩人韓愈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貶潮州路八千。
欲為聖明除弊事,肯將衰朽惜殘年!
雲橫秦嶺家何在?雪擁藍關馬不前。
知汝遠來應有意,好收吾骨瘴江邊。(版本一)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貶潮陽路八千。
本為聖朝除弊政,敢將衰朽惜殘年。
雲橫秦嶺家何在?雪擁藍關馬不前。
知汝遠來應有意,好收吾骨瘴江邊。(版本二)

初中古詩 敘事 抒情 憤懣

譯文

譯文
早晨我把一封諫書上奏給皇帝,晚上就被貶官到路途遙遠的潮洲。
想替皇上除去有害的事,哪能因衰老就吝惜殘餘的生命。
回頭望長安,看到的只是浮雲隔斷的終南山,家又在哪裡?立馬藍關,積雪擁塞,連馬也踟躕不前。
我知你遠道而來應知道我此去凶多吉少,正好在潮州瘴氣瀰漫的江流邊把我的屍骨收清。

註釋
左遷:降職,貶官,指作者被貶到潮州。藍關:在藍田縣南。湘:韓愈的侄孫韓湘,字北渚,韓愈之侄,韓老成的長子,長慶三年(823年)進士,任大理丞。韓湘此時27歲,尚未登科第,遠道趕來從韓愈南遷。
一封:指一封奏章,即《論佛骨表》。
朝(zhāo)奏:早晨送呈奏章。
九重(chóng)天:古稱天有九層,第九層最高,此指朝廷、皇帝。
路八千:泛指路途遙遠。八千,不是確數。
“欲為”二句:想替皇帝除去有害的事,哪能因衰老就吝惜殘餘的生命。
弊事:政治上的弊端,指迎佛骨事。肯:豈肯。
衰朽(xiǔ):衰弱多病。
惜殘年:顧惜晚年的生命。
聖明:指皇帝。
秦嶺:在藍田縣內東南。
“雪擁”句:立馬藍關,大雪阻攔,前路艱危,心中感慨萬分。擁:阻塞。
藍關:藍田關,今在陝西省藍田縣東南。
馬不前:古樂府《飲馬長城窟行》:“驅馬涉陰山,山高馬不前。”
汝(rǔ):你,指韓湘。應有意:應知道我此去凶多吉少。
“好收”句:意思是自己必死於潮州,向韓湘交待後事。
瘴(zhàng)江:指嶺南瘴氣瀰漫的江流。瘴江邊:指貶所潮州。
潮陽:今廣東潮州潮安區。

參考資料:

1、湯貴仁 .韓愈詩選注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8 :168-169 .

賞析三

  韓愈《論佛骨表》是一篇正氣凜然的名文。文中說:“今聞陛下令群僧迎佛骨於鳳翔,御褸以觀,升入大內,又令諸寺遞迎供養。——百姓何人,豈合更惜身命?焚香燒指,百十為群,解衣散錢,自朝至暮,轉相仿效,惟恐後時。老少奔波,棄其業次。若不即加禁遏,更歷諸寺,必有斷骨臠身,以為供養者。傷風敗俗,傳笑四方,非細事也。——佛如有靈,能作禍祟,凡有殃咎,宜加臣身,上天鑑臨,巨不怨悔。”這首詩和這篇文珠聯璧合,相得益彰,具有深刻的社會意義。

  前兩聯寫“左遣”,一氣貫注,渾灝流轉。“貶”的原因是“奏”,“奏”的本意是為國“除弊”,可見“貶”非其罪。然而“朝奏”而“夕貶”,處罰何其迅急!一貶就貶到“八千”裡以外,處罰又何其嚴厲!那麼“九重天”雖高而不明,也就意在言外了。第三句理直氣壯地聲言“欲為聖明除弊事”,表明並未因受嚴譴而有絲毫心,其剛正不屈的風骨宛然如見。“朝奏”與“夕貶”、“九重天”與“路八千”、“聖明”與“衰朽”、“欲……除弊事”與“肯……惜殘年”,強烈對比,高度概括,擴大和加深了詩的內涵。

本節內容由匿名網友上傳,原作者已無法考證。免費釋出僅供學習參考,其觀點不代表本站立場。

賞析

  韓愈一生,以闢佛為己任,晚年上《論佛骨表》,力諫唐憲宗“迎佛骨入大內”,觸犯“人主之怒”,幾被定為死罪,經裴度等人說情,才由刑部侍郎貶為潮州刺史。潮州在今廣東東部,距當時京師長安確有八千里之遙,那路途的困頓是可想而知的。當韓愈到達離京師不遠的藍田縣時,他的侄孫韓湘,趕來同行。韓愈此時,悲歌當哭,慷慨激昂的寫下了這首名篇。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貶潮州路八千。”這首詩的首聯是說,早晨我把一篇諫書上奏給朝廷,晚上被貶潮州離京八千里的路程。

  首聯寫自己獲罪被貶的原因。他很有氣概的說,這個罪是自己主動找來的,就因那“一封書”之罪,所得的命運是“朝奏”而“夕貶”,而且一貶就是八千里。

  “欲為聖明除弊事,肯將衰朽惜殘年!”頷聯是說,本想替皇上除去那些有害的事,哪裡考慮衰朽之身還顧惜餘生。
 
  三、四句直書自己是“除弊事”,認為自己是正確的,申述了自己忠而獲罪和非罪遠謫的憤慨,真有膽氣。儘管招來一場彌天大禍,他還是剛直不阿,老而彌堅,雖遭獲嚴譴也無怨悔。

  “雲橫秦嶺家何在?雪擁藍關馬不前。”頸聯是說,陰雲籠罩著秦嶺家鄉可在何處?大雪擁塞藍關馬兒不肯前行。五、六句就景抒情,情悲且壯。韓愈有一首哭女之作,題為《去歲自刑部郎以罪貶潮州刺史,乘驛赴任;其後家亦譴逐,小女道死,殯之層峰驛旁山下。蒙恩還朝過其墓題驛樑》。可知他當時倉猝先行,告別妻兒時的心情如何。韓愈為上表付出了慘痛的代價。“家何在”三字中,有他的血淚。這兩句一回顧,一前瞻。“秦嶺”指終南山。雲橫而不見家,也不見長安。他此時不獨傷懷家人,更多的是傷懷國事。他立馬藍關,大雪寒天,聯想到前路的艱危。“馬不前”,露出英雄失路之悲。

  “知汝遠來應有意,好收吾骨瘴江邊。”尾聯是說,我知道你遠道而來另有心意,正好在瘴江邊把我的屍骨收清。結語沉痛而穩重。《左傳·僖公三十二年》記老臣蹇叔哭師時有“必死是間,餘收爾骨焉”之語,向侄孫從容交代後事,語意緊扣第四句,進一步吐露了悽楚難言的憤激之情。

  從思想上看,此詩與《論佛骨表》,一詩一文,可稱雙璧,很能表現韓愈思想中進步的一面。從藝術上看,此詩是韓詩七律中的佳作。沉鬱頓挫的風格近似杜甫。沉鬱指其風格的沉雄,感情的深厚抑鬱,而頓挫是指其手法高妙:筆勢縱橫,開合動盪。如“朝奏”、“夕貶”、“九重天”、“路八千”等,對比鮮明高度概括。一上來就有高屋建瓴之勢。三四句用“流水對”,十四字形成一體,緊緊承接上文,令人有渾成之感。五六句宕開一筆,借景抒情。“雲橫雪擁”,境界雄闊。“橫”狀廣度,“擁狀高度”,二字有力。全詩大氣磅礴,卷洪波巨瀾於方寸,能產生撼動人心的力量。

  此詩雖追步杜甫,沉鬱頓挫,蒼涼悲壯,得杜甫七律之神,但又有新創,能變化而自成面目,表現出韓愈以文為詩的特點。律詩有謹嚴的格律上的要求,而此詩仍能以“文章之法”行之,而且用得較好。好在雖有“文”的特點,如表現在直敘的方法上,虛詞的運用上(“欲為”、“肯將”之類)等;同時亦有詩歌的特點,表現在形象的塑造上(特別是五、六一聯,於蒼涼的景色中有詩人自我的形象)和沉摯深厚的感情的抒發上 。全詩敘事、寫景、抒情熔為一爐,詩味濃郁,詩意醇厚。

參考資料:

1、錢仲聯 等 .唐詩鑑賞辭典 .上海 :上海辭書出版社 ,1983 :806-807 .

問題研討

1.第一、二句中的“朝奏”與“夕貶”、“九重天”與“路八千”形成鮮明對比,讓我們深切地感受到詩人命運的急劇變化,其中蘊含了詩人怎樣的思想感情?
答:“朝奏”,點明獲罪的原因是“自取”,是盡職盡責;“路八千”指出貶所的遙遠偏僻。這兩句透露出作者忠而遭貶的憤怨,也含蓄地表現了他剛直不阿、堅持真理的倔強性格。
2.第六句“雪擁藍關馬不前”借景抒情,並做到了眼前景與心中情的完美統一。請你對此評價加以分析。
答:“藍關”形容關山險惡,歸途渺渺,前途茫茫,“雪擁藍關”語意雙關,明寫天氣寒冷,暗寫政治氣候惡劣。“馬不前”其實是人不前,三字中流露出作者英雄失落之悲,表現了詩人對親人、對國都的眷顧與依戀。這句借景語言情思,詩人忠而獲罪,遠貶潮陽,拋妻別子而南行,心中是極其傷痛的。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貶潮陽路八千。 表現韓愈被貶原因。
3.左遷含義
答:指作者被貶到潮州。

本節內容由匿名網友上傳,原作者已無法考證。免費釋出僅供學習參考,其觀點不代表本站立場。

賞析二

  首聯寫因“一封(書)”而獲罪被貶,“朝夕”而已,可知龍顏已大怒,一貶便離京城八千里之遙,何異於發配充軍?

  頷聯直書“除弊事”,申述自己忠而獲罪和非罪遠謫的憤慨,韓愈之剛直膽魄可見一斑。目的明確,動機純正,後果怎樣,終亦不顧。此聯有表白,有憤慨,而表達卻頗為含蓄。“肯將衰朽惜殘年”,大有為匡正祛邪義無反顧的勇氣。

  頸聯即景抒情,既悲且壯。謫貶赴任,“其後家亦譴逐,小女道死,殯之層峰驛旁山下”,可謂悲極。前瞻茫茫,雪擁藍關,馬也踟躕起來。“馬不前”抑或“人不前”呢?李白在天寶三年(744)因玄宗疏遠而上疏求去,曾作《行路難》述志,其中就有“欲渡黃河冰塞川,將登太行雪滿山”一聯,亦寫仕途險惡,不過,韓愈比之李白,境遇更為慘烈。韓愈仿此聯所作,有異曲同工之妙。本聯借“秦嶺”、“藍關”之自然景色表述了自己的愁苦悲慼心緒,同時也蘊含為上表付出的慘痛代價。這兩句,一顧一瞻,顧者為長安,因雲橫秦嶺,長安已不可見,“龍顏”難以再睹;瞻者乃潮州,奈何為藍關大雪所阻,前程曲折坎坷,不敢多想,“馬”固不能“前”,“人”卻能“前”乎?英雄失路,於此可知矣!

  尾聯很有“雖九死而不悔”的態度,也含有蹇叔哭師的悲切,抒英雄之志,表骨肉之情,悲痛悽楚,溢於言表。

  全詩容敘事、寫景、抒情為一爐,詩味濃郁,感情真切,對比鮮明,是韓詩七律中的精品。

本節內容由匿名網友上傳,原作者已無法考證。免費釋出僅供學習參考,其觀點不代表本站立場。

創作背景

  元和十四年正月,唐憲宗派人迎鳳翔法門寺佛骨入宮侍奉,韓愈上書勸諫,觸怒皇帝,被貶為潮州刺史。韓愈隻身一人,倉促上路,走到藍田關口時,他的妻兒還沒有跟上來,只有他的侄孫子跟了上來,所以他寫下這首詩。  

參考資料:
1、錢仲聯 等 .唐詩鑑賞辭典 .上海 :上海辭書出版社 ,1983 :806-807 .

賞析三

  韓愈《論佛骨表》是一篇正氣凜然的名文。文中說:“今聞陛下令群僧迎佛骨於鳳翔,御褸以觀,升入大內,又令諸寺遞迎供養。——百姓何人,豈合更惜身命?焚香燒指,百十為群,解衣散錢,自朝至暮,轉相仿效,惟恐後時。老少奔波,棄其業次。若不即加禁遏,更歷諸寺,必有斷骨臠身,以為供養者。傷風敗俗,傳笑四方,非細事也。——佛如有靈,能作禍祟,凡有殃咎,宜加臣身,上天鑑臨,巨不怨悔。”這首詩和這篇文珠聯璧合,相得益彰,具有深刻的社會意義。

  前兩聯寫“左遣”,一氣貫注,渾灝流轉。“貶”的原因是“奏”,“奏”的本意是為國“除弊”,可見“貶”非其罪。然而“朝奏”而“夕貶”,處罰何其迅急!一貶就貶到“八千”裡以外,處罰又何其嚴厲!那麼“九重天”雖高而不明,也就意在言外了。第三句理直氣壯地聲言“欲為聖明除弊事”,表明並未因受嚴譴而有絲毫心,其剛正不屈的風骨宛然如見。“朝奏”與“夕貶”、“九重天”與“路八千”、“聖明”與“衰朽”、“欲……除弊事”與“肯……惜殘年”,強烈對比,高度概括,擴大和加深了詩的內涵。

本節內容由匿名網友上傳,原作者已無法考證。免費釋出僅供學習參考,其觀點不代表本站立場。

賞析

  韓愈一生,以闢佛為己任,晚年上《論佛骨表》,力諫唐憲宗“迎佛骨入大內”,觸犯“人主之怒”,幾被定為死罪,經裴度等人說情,才由刑部侍郎貶為潮州刺史。潮州在今廣東東部,距當時京師長安確有八千里之遙,那路途的困頓是可想而知的。當韓愈到達離京師不遠的藍田縣時,他的侄孫韓湘,趕來同行。韓愈此時,悲歌當哭,慷慨激昂的寫下了這首名篇。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貶潮州路八千。”這首詩的首聯是說,早晨我把一篇諫書上奏給朝廷,晚上被貶潮州離京八千里的路程。

  首聯寫自己獲罪被貶的原因。他很有氣概的說,這個罪是自己主動找來的,就因那“一封書”之罪,所得的命運是“朝奏”而“夕貶”,而且一貶就是八千里。

  “欲為聖明除弊事,肯將衰朽惜殘年!”頷聯是說,本想替皇上除去那些有害的事,哪裡考慮衰朽之身還顧惜餘生。
 
  三、四句直書自己是“除弊事”,認為自己是正確的,申述了自己忠而獲罪和非罪遠謫的憤慨,真有膽氣。儘管招來一場彌天大禍,他還是剛直不阿,老而彌堅,雖遭獲嚴譴也無怨悔。

  “雲橫秦嶺家何在?雪擁藍關馬不前。”頸聯是說,陰雲籠罩著秦嶺家鄉可在何處?大雪擁塞藍關馬兒不肯前行。五、六句就景抒情,情悲且壯。韓愈有一首哭女之作,題為《去歲自刑部郎以罪貶潮州刺史,乘驛赴任;其後家亦譴逐,小女道死,殯之層峰驛旁山下。蒙恩還朝過其墓題驛樑》。可知他當時倉猝先行,告別妻兒時的心情如何。韓愈為上表付出了慘痛的代價。“家何在”三字中,有他的血淚。這兩句一回顧,一前瞻。“秦嶺”指終南山。雲橫而不見家,也不見長安。他此時不獨傷懷家人,更多的是傷懷國事。他立馬藍關,大雪寒天,聯想到前路的艱危。“馬不前”,露出英雄失路之悲。

  “知汝遠來應有意,好收吾骨瘴江邊。”尾聯是說,我知道你遠道而來另有心意,正好在瘴江邊把我的屍骨收清。結語沉痛而穩重。《左傳·僖公三十二年》記老臣蹇叔哭師時有“必死是間,餘收爾骨焉”之語,向侄孫從容交代後事,語意緊扣第四句,進一步吐露了悽楚難言的憤激之情。

  從思想上看,此詩與《論佛骨表》,一詩一文,可稱雙璧,很能表現韓愈思想中進步的一面。從藝術上看,此詩是韓詩七律中的佳作。沉鬱頓挫的風格近似杜甫。沉鬱指其風格的沉雄,感情的深厚抑鬱,而頓挫是指其手法高妙:筆勢縱橫,開合動盪。如“朝奏”、“夕貶”、“九重天”、“路八千”等,對比鮮明高度概括。一上來就有高屋建瓴之勢。三四句用“流水對”,十四字形成一體,緊緊承接上文,令人有渾成之感。五六句宕開一筆,借景抒情。“雲橫雪擁”,境界雄闊。“橫”狀廣度,“擁狀高度”,二字有力。全詩大氣磅礴,卷洪波巨瀾於方寸,能產生撼動人心的力量。

  此詩雖追步杜甫,沉鬱頓挫,蒼涼悲壯,得杜甫七律之神,但又有新創,能變化而自成面目,表現出韓愈以文為詩的特點。律詩有謹嚴的格律上的要求,而此詩仍能以“文章之法”行之,而且用得較好。好在雖有“文”的特點,如表現在直敘的方法上,虛詞的運用上(“欲為”、“肯將”之類)等;同時亦有詩歌的特點,表現在形象的塑造上(特別是五、六一聯,於蒼涼的景色中有詩人自我的形象)和沉摯深厚的感情的抒發上 。全詩敘事、寫景、抒情熔為一爐,詩味濃郁,詩意醇厚。

參考資料:

1、錢仲聯 等 .唐詩鑑賞辭典 .上海 :上海辭書出版社 ,1983 :806-807 .

問題研討

1.第一、二句中的“朝奏”與“夕貶”、“九重天”與“路八千”形成鮮明對比,讓我們深切地感受到詩人命運的急劇變化,其中蘊含了詩人怎樣的思想感情?
答:“朝奏”,點明獲罪的原因是“自取”,是盡職盡責;“路八千”指出貶所的遙遠偏僻。這兩句透露出作者忠而遭貶的憤怨,也含蓄地表現了他剛直不阿、堅持真理的倔強性格。
2.第六句“雪擁藍關馬不前”借景抒情,並做到了眼前景與心中情的完美統一。請你對此評價加以分析。
答:“藍關”形容關山險惡,歸途渺渺,前途茫茫,“雪擁藍關”語意雙關,明寫天氣寒冷,暗寫政治氣候惡劣。“馬不前”其實是人不前,三字中流露出作者英雄失落之悲,表現了詩人對親人、對國都的眷顧與依戀。這句借景語言情思,詩人忠而獲罪,遠貶潮陽,拋妻別子而南行,心中是極其傷痛的。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貶潮陽路八千。 表現韓愈被貶原因。
3.左遷含義
答:指作者被貶到潮州。

本節內容由匿名網友上傳,原作者已無法考證。免費釋出僅供學習參考,其觀點不代表本站立場。

賞析二

  首聯寫因“一封(書)”而獲罪被貶,“朝夕”而已,可知龍顏已大怒,一貶便離京城八千里之遙,何異於發配充軍?

  頷聯直書“除弊事”,申述自己忠而獲罪和非罪遠謫的憤慨,韓愈之剛直膽魄可見一斑。目的明確,動機純正,後果怎樣,終亦不顧。此聯有表白,有憤慨,而表達卻頗為含蓄。“肯將衰朽惜殘年”,大有為匡正祛邪義無反顧的勇氣。

  頸聯即景抒情,既悲且壯。謫貶赴任,“其後家亦譴逐,小女道死,殯之層峰驛旁山下”,可謂悲極。前瞻茫茫,雪擁藍關,馬也踟躕起來。“馬不前”抑或“人不前”呢?李白在天寶三年(744)因玄宗疏遠而上疏求去,曾作《行路難》述志,其中就有“欲渡黃河冰塞川,將登太行雪滿山”一聯,亦寫仕途險惡,不過,韓愈比之李白,境遇更為慘烈。韓愈仿此聯所作,有異曲同工之妙。本聯借“秦嶺”、“藍關”之自然景色表述了自己的愁苦悲慼心緒,同時也蘊含為上表付出的慘痛代價。這兩句,一顧一瞻,顧者為長安,因雲橫秦嶺,長安已不可見,“龍顏”難以再睹;瞻者乃潮州,奈何為藍關大雪所阻,前程曲折坎坷,不敢多想,“馬”固不能“前”,“人”卻能“前”乎?英雄失路,於此可知矣!

  尾聯很有“雖九死而不悔”的態度,也含有蹇叔哭師的悲切,抒英雄之志,表骨肉之情,悲痛悽楚,溢於言表。

  全詩容敘事、寫景、抒情為一爐,詩味濃郁,感情真切,對比鮮明,是韓詩七律中的精品。

本節內容由匿名網友上傳,原作者已無法考證。免費釋出僅供學習參考,其觀點不代表本站立場。

創作背景

  元和十四年正月,唐憲宗派人迎鳳翔法門寺佛骨入宮侍奉,韓愈上書勸諫,觸怒皇帝,被貶為潮州刺史。韓愈隻身一人,倉促上路,走到藍田關口時,他的妻兒還沒有跟上來,只有他的侄孫子跟了上來,所以他寫下這首詩。  

參考資料:
1、錢仲聯 等 .唐詩鑑賞辭典 .上海 :上海辭書出版社 ,1983 :806-807 .

詩人韓愈
      韓愈(768~824)字退之,唐代文學家、哲學家、思想家,河陽(今河南省焦作孟州市)人,漢族。祖籍河北昌黎,世稱韓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稱韓吏部。諡號“文”,又稱韓文公。他與柳宗元同為唐代古文運動的倡導者,主張學習先秦兩漢的散文語言,破駢為散,擴大文言文的表達功能。宋代蘇軾稱他“文起八代之衰”,明人推他為唐宋八大家之首,與柳宗元並稱“韓柳”,有“文章鉅公”和“百代文宗”之名,作品都收在《昌黎先生集》裡。韓愈在思想上是中國“道統”觀念的確立者,是尊儒反佛的里程碑式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