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丹元子所示李太白真原文賞析

朝代宋代 詩人蘇軾

天人幾何同一漚,謫仙非謫乃其遊,麾斥八極隘九州。
化為兩鳥鳴相酬,一鳴一止三千秋。
開元有道為少留,縻之不可矧肯求!
西望太白橫峨岷,眼高四海空無人;
大兒汾陽中令君,小兒天台坐忘真。
平生不識高將軍,手汙吾足乃敢瞋!
作詩一笑君應聞。

寫人 讚美 抒情

譯文

譯文
古來多少才俊之士都已湮沒,人間的李白並非神仙謫降,而是神仙偶爾遊歷來到凡間。他遨遊天地,放縱八極,
那小小的九州大地在他看來過於褊狹。
他和杜甫化作天外飛鳥,互相酬唱結成的友誼傳為佳話。不知要幾千年才出現一個李白、一個杜甫。
以為開元皇帝是有道明君,才來此稍事勾留;想籠絡他多留些時日尚且不可,他難道還肯去乞求什麼嗎?
向西望去,太白山絕斷了峨眉山,而他眼高絕頂,雄視四海。
視天下無人,只和郭子儀、司馬子微交好。
並說:“我平生不認識高將軍,他為我脫靴,手汙了我的腳,對我懷恨在心。”
作詩已罷,付之一笑,你應該是聽到的吧。

註釋
丹元子:道士姚丹元。
真:畫像。
天人:詩裡借指古代才俊之士。
漚:浸,泡。
謫仙:指李白。
“麾斥”句:謂縱遊宇宙而以九州為狹小。《莊子·田子方》:“夫至人者,上窺青天,下潛黃泉,揮斥八極,神氣不變。”麾斥,即揮斥,放縱,奔放。八極,最邊遠之處。隘九州,以九州為隘。隘,狹小。
“化為”二句:韓愈《雙鳥詩》:“雙鳥海外來,飛飛到中州。一鳥落城市,一鳥巢巖幽。不得相伴鳴,爾來三千秋。”“天公怪兩鳥,各提一處囚”,“還當三千秋,更起鳴相酬。”韓愈此詩有指李杜、韓孟、佛老三說,蘇軾採取前一說,以兩鳥比李杜,並說後世難以為繼。
開元:唐玄宗年號(713—741年),借指玄宗。少:稍。
縻(mí):籠絡,羈留。矧(shěn):況且。
“西望”句:李白《蜀道難》:“西當太白有鳥道,可以橫絕峨眉巔。”太白,太白山,在陝西郿縣東南。岷山,在四川松潘縣北。峨眉,在眉山縣南。岷山一支脈與峨眉山相連,故連稱峨岷或岷峨。
“大兒”二句:《後漢書·禰衡傳》謂禰衡高傲,目中無人,“常稱曰:‘大兒孔文舉,小兒楊祖德。餘子碌碌,莫足數也。”邠陽中令君,郭子儀,曾封汾陽王,任中書令。《李翰林別集傳》謂:“白嘗有知鑑,客幷州,識汾陽王郭子儀於行伍間,為脫其刑責而獎重之。及翰林坐永王之事,汾陽功成,請以官爵贖翰林,上許之,因而免誅。”小兒天台,謂司馬子微,李白《大鵬賦序》:“餘昔於江陵見天台司馬子微。謂餘有仙風道骨,可與神遊八極之表。”司馬子微寫過《坐忘論》有“坐忘安心之法,略成七條,以為修道階次”句。坐忘身,一作“坐忘真”。
“平生”二句:《新唐書·李白傳》:“白嘗侍帝,醉,使高力士脫靴,力士素貴,恥之,摘其詩以邀楊貴。帝欲官白,妃輒沮止。······懇求還山,帝賜金放還。”生平,一本作“平生”,不識,一作“不知”。高將軍,高力士,曾任右監門衛將軍、驃騎大將軍,專擅朝政,“帝或不名而呼將軍。”嗔(chēn),怒。一作“瞋”。“瞋”、“嗔”原本可通用,皆為發怒的意思。但“瞋”又可作“瞠目”講,兼有瞪目之態和憤怒之情,則更可取。

參考資料:

1、霍松林 等.宋詩鑑賞辭典:上海辭書出版社,1987:448-450 2、孫凡禮 劉尚榮.蘇軾詩詞選:中華書局,2005:179-181 3、王水照 朱剛.蘇軾詩詞文選評: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158-160

賞析

  這是蘇軾題在李白畫像上的一首詩。這類詩,舊稱“像贊”,多應像主或其後人之請,說些頌揚的話。蘇軾晚於李白三百多年,在丹元子所出示的李白像上主動題詩,這不是一般的“像贊”,而是詩人在抒發對這位偉大前輩的深刻而獨特的理解。前人說蘇軾詩“用事博”,這首詩運用典故和比喻,在十四句詩中就把十分複雜的“並莊、屈為心,合儒、仙、俠為氣”的李白精神面貌表達得明朗而豐滿。

  全詩可分為兩部分。開頭兩句異峰突起,寫出了李白的高尚形象。“天人”是用邯鄲淳讚揚曹植的話(見《三國志·魏志·王粲傳》裴注引《魏略》),整句是說古來多少才俊之士都已湮沒。這裡用“天人幾何同一漚”來反襯李白的聲名永垂。下句從“謫仙”翻出新意,顯出李白的卓立不凡。

  《新唐書·李白傳》載,賀知章讀了李白的文章,對他讚歎說:“子,謫仙人也!”後人因稱李白為謫仙。但蘇軾對此猶不滿意,謫降人間,終是凡人,所以翻案說“謫仙非謫乃其遊”:人間的李白並非神仙謫降,而是神仙出遊。這個美妙的想象和讚譽,比賀知章的“謫仙人”高出一頭,李白既不是謫仙,更不是天人,而是遠遠地超乎兩者之上的到處遨遊的神仙,因此第三句說“麾斥八極隘九州”。“揮斥八極”,語出《莊子·外篇·田子方》:“夫至人者,上窺青天,下潛黃泉,揮斥八極,神氣不變。”郭象注“揮斥,猶縱放也”。這是說李白遨遊天地,放縱八極,那個八極之內的小小的九州在他眼裡就顯得十分狹窄了。

  “化為”兩句,用韓愈《雙鳥詩》意,又生髮出一個奇特的想象。蘇軾藉此把同時的李白和杜甫喻為天外飛來的雙鳥,把他們不朽的詩歌喻為“一鳴一止三千秋”意思是,不知要幾千年才出現一個李白、一個杜甫。

  李白並不是遨遊八極的神仙、天外飛來的神鳥。“麾斥八極隘九州”,只是從空間上比喻李白精神境界的闊大;“一鳴一止三千秋”,也只是從時間上比喻李白詩才的難遇。這些比喻想象,虛而又玄,但恢廓巨集遠,其“逸懷浩氣,超然乎塵埃之外”,正是從巨集觀上為李白立照傳神。如此運筆,也是在為下文作鋪墊。

  “開元”兩句是說:遨遊的神仙,天外的神鳥,只因見到人間有個開元盛世,才來此稍事勾留;想籠絡他多留些時日尚且不可,他難道還肯去乞求什麼嗎?這麼一轉,總收以上恢巨集的幻境;而李白來到人間,也是王朝的瑞氣,國家之大幸,不可以世俗之眼來看待他。全詩十四句,前七句用幻境寫李白的精神境界,到此收住。

  後七句則著重寫李白的蔑視權貴,是全詩的主旨所在。十四句句句用韻,韻隨意轉,七句換韻,音節頗有特色,這在古體詩中是少見的章法。因此,它曾被人錯誤地從換韻處割裂為兩首詩。

  後段以“西望”兩句領起,是承前而來。兩句本指秦、蜀之間,只有鳥道可通,人難逾越。蘇軾化此兩句為“西望太白橫峨岷”,又引出下句“眼高四海空無人”,是說李白眼高絕頂,雄視四海。

  “大兒”句是說李白視天下無人,只和郭子儀、司馬子微兩人交好。句中的“大兒”、“小兒”,本是東漢末年禰衡的話。這裡借來安在李白名下,顯得口氣很大。這四句連寫李白的高視無人,因前七句已鋪墊豐厚,所以平平道來,自然熨貼。但它又是在為下文蓄勢,警策、高峰都在下兩句。

  勢足氣壯,奇峰崛起:“平生不識高將軍,手汙吾足乃敢瞋!”唐玄宗最寵信的宦官高力士,曾先後被加封為右監門衛將軍和驃騎大將軍,稱高力士為“將軍”,以顯其權勢之盛。相傳李白在宮中陪玄宗飲酒,醉後令高力士脫靴,高力士從此懷恨,於是中傷李白。這兩句承前而起,託李白的口氣說話。這時的李白已不止是一般地輕視高將軍,而是聲色俱厲、痛加呵斥了。這充分表現了李白對權貴的蔑視,也表現了蘇軾對權貴的蔑視。人稱李白為“謫仙”,稱蘇軾為“坡仙”,論氣質,論詩,蘇軾都最接近李白,蘇軾也自認為最理解李白。所以最後一句,是詩人向死去三百年的李白通話。

  這首詩中讚頌了李白不同凡響的器質、與杜甫的深摯友誼和名垂千古的藝術成就;讚頌了李白不受名利羈絆和傲岸清介、不可一世的精神面貌。更稱揚他能慧眼識拔英雄於危難之中,以及視權貴如糞土的高尚品格。

參考資料:

1、霍松林 等.宋詩鑑賞辭典:上海辭書出版社,1987:448-450

創作背景

  這首詩作於宋哲宗元祐八年(1093年),九月高太后死,哲宗親政,重新起用新黨人物,貶斥元祐諸臣,蘇軾被命知定州。詩人離京赴任本當上殿面辭,哲宗卻拒絕召見。政治生涯中的大起大落、忽起忽落,使蘇軾在看到丹元子出示的李白畫像時,產生了異代知己的親切感,因而作此詩讚頌李白,並藉以自明心志。   

參考資料:
1、霍松林 等.宋詩鑑賞辭典:上海辭書出版社,1987:448-450

2、王水照 朱剛.蘇軾詩詞文選評: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158-160

賞析

  這是蘇軾題在李白畫像上的一首詩。這類詩,舊稱“像贊”,多應像主或其後人之請,說些頌揚的話。蘇軾晚於李白三百多年,在丹元子所出示的李白像上主動題詩,這不是一般的“像贊”,而是詩人在抒發對這位偉大前輩的深刻而獨特的理解。前人說蘇軾詩“用事博”,這首詩運用典故和比喻,在十四句詩中就把十分複雜的“並莊、屈為心,合儒、仙、俠為氣”的李白精神面貌表達得明朗而豐滿。

  全詩可分為兩部分。開頭兩句異峰突起,寫出了李白的高尚形象。“天人”是用邯鄲淳讚揚曹植的話(見《三國志·魏志·王粲傳》裴注引《魏略》),整句是說古來多少才俊之士都已湮沒。這裡用“天人幾何同一漚”來反襯李白的聲名永垂。下句從“謫仙”翻出新意,顯出李白的卓立不凡。

  《新唐書·李白傳》載,賀知章讀了李白的文章,對他讚歎說:“子,謫仙人也!”後人因稱李白為謫仙。但蘇軾對此猶不滿意,謫降人間,終是凡人,所以翻案說“謫仙非謫乃其遊”:人間的李白並非神仙謫降,而是神仙出遊。這個美妙的想象和讚譽,比賀知章的“謫仙人”高出一頭,李白既不是謫仙,更不是天人,而是遠遠地超乎兩者之上的到處遨遊的神仙,因此第三句說“麾斥八極隘九州”。“揮斥八極”,語出《莊子·外篇·田子方》:“夫至人者,上窺青天,下潛黃泉,揮斥八極,神氣不變。”郭象注“揮斥,猶縱放也”。這是說李白遨遊天地,放縱八極,那個八極之內的小小的九州在他眼裡就顯得十分狹窄了。

  “化為”兩句,用韓愈《雙鳥詩》意,又生髮出一個奇特的想象。蘇軾藉此把同時的李白和杜甫喻為天外飛來的雙鳥,把他們不朽的詩歌喻為“一鳴一止三千秋”意思是,不知要幾千年才出現一個李白、一個杜甫。

  李白並不是遨遊八極的神仙、天外飛來的神鳥。“麾斥八極隘九州”,只是從空間上比喻李白精神境界的闊大;“一鳴一止三千秋”,也只是從時間上比喻李白詩才的難遇。這些比喻想象,虛而又玄,但恢廓巨集遠,其“逸懷浩氣,超然乎塵埃之外”,正是從巨集觀上為李白立照傳神。如此運筆,也是在為下文作鋪墊。

  “開元”兩句是說:遨遊的神仙,天外的神鳥,只因見到人間有個開元盛世,才來此稍事勾留;想籠絡他多留些時日尚且不可,他難道還肯去乞求什麼嗎?這麼一轉,總收以上恢巨集的幻境;而李白來到人間,也是王朝的瑞氣,國家之大幸,不可以世俗之眼來看待他。全詩十四句,前七句用幻境寫李白的精神境界,到此收住。

  後七句則著重寫李白的蔑視權貴,是全詩的主旨所在。十四句句句用韻,韻隨意轉,七句換韻,音節頗有特色,這在古體詩中是少見的章法。因此,它曾被人錯誤地從換韻處割裂為兩首詩。

  後段以“西望”兩句領起,是承前而來。兩句本指秦、蜀之間,只有鳥道可通,人難逾越。蘇軾化此兩句為“西望太白橫峨岷”,又引出下句“眼高四海空無人”,是說李白眼高絕頂,雄視四海。

  “大兒”句是說李白視天下無人,只和郭子儀、司馬子微兩人交好。句中的“大兒”、“小兒”,本是東漢末年禰衡的話。這裡借來安在李白名下,顯得口氣很大。這四句連寫李白的高視無人,因前七句已鋪墊豐厚,所以平平道來,自然熨貼。但它又是在為下文蓄勢,警策、高峰都在下兩句。

  勢足氣壯,奇峰崛起:“平生不識高將軍,手汙吾足乃敢瞋!”唐玄宗最寵信的宦官高力士,曾先後被加封為右監門衛將軍和驃騎大將軍,稱高力士為“將軍”,以顯其權勢之盛。相傳李白在宮中陪玄宗飲酒,醉後令高力士脫靴,高力士從此懷恨,於是中傷李白。這兩句承前而起,託李白的口氣說話。這時的李白已不止是一般地輕視高將軍,而是聲色俱厲、痛加呵斥了。這充分表現了李白對權貴的蔑視,也表現了蘇軾對權貴的蔑視。人稱李白為“謫仙”,稱蘇軾為“坡仙”,論氣質,論詩,蘇軾都最接近李白,蘇軾也自認為最理解李白。所以最後一句,是詩人向死去三百年的李白通話。

  這首詩中讚頌了李白不同凡響的器質、與杜甫的深摯友誼和名垂千古的藝術成就;讚頌了李白不受名利羈絆和傲岸清介、不可一世的精神面貌。更稱揚他能慧眼識拔英雄於危難之中,以及視權貴如糞土的高尚品格。

參考資料:

1、霍松林 等.宋詩鑑賞辭典:上海辭書出版社,1987:448-450

創作背景

  這首詩作於宋哲宗元祐八年(1093年),九月高太后死,哲宗親政,重新起用新黨人物,貶斥元祐諸臣,蘇軾被命知定州。詩人離京赴任本當上殿面辭,哲宗卻拒絕召見。政治生涯中的大起大落、忽起忽落,使蘇軾在看到丹元子出示的李白畫像時,產生了異代知己的親切感,因而作此詩讚頌李白,並藉以自明心志。   

參考資料:
1、霍松林 等.宋詩鑑賞辭典:上海辭書出版社,1987:448-450

2、王水照 朱剛.蘇軾詩詞文選評: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158-160

賞析

  這是蘇軾題在李白畫像上的一首詩。這類詩,舊稱“像贊”,多應像主或其後人之請,說些頌揚的話。蘇軾晚於李白三百多年,在丹元子所出示的李白像上主動題詩,這不是一般的“像贊”,而是詩人在抒發對這位偉大前輩的深刻而獨特的理解。前人說蘇軾詩“用事博”,這首詩運用典故和比喻,在十四句詩中就把十分複雜的“並莊、屈為心,合儒、仙、俠為氣”的李白精神面貌表達得明朗而豐滿。

  全詩可分為兩部分。開頭兩句異峰突起,寫出了李白的高尚形象。“天人”是用邯鄲淳讚揚曹植的話(見《三國志·魏志·王粲傳》裴注引《魏略》),整句是說古來多少才俊之士都已湮沒。這裡用“天人幾何同一漚”來反襯李白的聲名永垂。下句從“謫仙”翻出新意,顯出李白的卓立不凡。

  《新唐書·李白傳》載,賀知章讀了李白的文章,對他讚歎說:“子,謫仙人也!”後人因稱李白為謫仙。但蘇軾對此猶不滿意,謫降人間,終是凡人,所以翻案說“謫仙非謫乃其遊”:人間的李白並非神仙謫降,而是神仙出遊。這個美妙的想象和讚譽,比賀知章的“謫仙人”高出一頭,李白既不是謫仙,更不是天人,而是遠遠地超乎兩者之上的到處遨遊的神仙,因此第三句說“麾斥八極隘九州”。“揮斥八極”,語出《莊子·外篇·田子方》:“夫至人者,上窺青天,下潛黃泉,揮斥八極,神氣不變。”郭象注“揮斥,猶縱放也”。這是說李白遨遊天地,放縱八極,那個八極之內的小小的九州在他眼裡就顯得十分狹窄了。

  “化為”兩句,用韓愈《雙鳥詩》意,又生髮出一個奇特的想象。蘇軾藉此把同時的李白和杜甫喻為天外飛來的雙鳥,把他們不朽的詩歌喻為“一鳴一止三千秋”意思是,不知要幾千年才出現一個李白、一個杜甫。

  李白並不是遨遊八極的神仙、天外飛來的神鳥。“麾斥八極隘九州”,只是從空間上比喻李白精神境界的闊大;“一鳴一止三千秋”,也只是從時間上比喻李白詩才的難遇。這些比喻想象,虛而又玄,但恢廓巨集遠,其“逸懷浩氣,超然乎塵埃之外”,正是從巨集觀上為李白立照傳神。如此運筆,也是在為下文作鋪墊。

  “開元”兩句是說:遨遊的神仙,天外的神鳥,只因見到人間有個開元盛世,才來此稍事勾留;想籠絡他多留些時日尚且不可,他難道還肯去乞求什麼嗎?這麼一轉,總收以上恢巨集的幻境;而李白來到人間,也是王朝的瑞氣,國家之大幸,不可以世俗之眼來看待他。全詩十四句,前七句用幻境寫李白的精神境界,到此收住。

  後七句則著重寫李白的蔑視權貴,是全詩的主旨所在。十四句句句用韻,韻隨意轉,七句換韻,音節頗有特色,這在古體詩中是少見的章法。因此,它曾被人錯誤地從換韻處割裂為兩首詩。

  後段以“西望”兩句領起,是承前而來。兩句本指秦、蜀之間,只有鳥道可通,人難逾越。蘇軾化此兩句為“西望太白橫峨岷”,又引出下句“眼高四海空無人”,是說李白眼高絕頂,雄視四海。

  “大兒”句是說李白視天下無人,只和郭子儀、司馬子微兩人交好。句中的“大兒”、“小兒”,本是東漢末年禰衡的話。這裡借來安在李白名下,顯得口氣很大。這四句連寫李白的高視無人,因前七句已鋪墊豐厚,所以平平道來,自然熨貼。但它又是在為下文蓄勢,警策、高峰都在下兩句。

  勢足氣壯,奇峰崛起:“平生不識高將軍,手汙吾足乃敢瞋!”唐玄宗最寵信的宦官高力士,曾先後被加封為右監門衛將軍和驃騎大將軍,稱高力士為“將軍”,以顯其權勢之盛。相傳李白在宮中陪玄宗飲酒,醉後令高力士脫靴,高力士從此懷恨,於是中傷李白。這兩句承前而起,託李白的口氣說話。這時的李白已不止是一般地輕視高將軍,而是聲色俱厲、痛加呵斥了。這充分表現了李白對權貴的蔑視,也表現了蘇軾對權貴的蔑視。人稱李白為“謫仙”,稱蘇軾為“坡仙”,論氣質,論詩,蘇軾都最接近李白,蘇軾也自認為最理解李白。所以最後一句,是詩人向死去三百年的李白通話。

  這首詩中讚頌了李白不同凡響的器質、與杜甫的深摯友誼和名垂千古的藝術成就;讚頌了李白不受名利羈絆和傲岸清介、不可一世的精神面貌。更稱揚他能慧眼識拔英雄於危難之中,以及視權貴如糞土的高尚品格。

參考資料:

1、霍松林 等.宋詩鑑賞辭典:上海辭書出版社,1987:448-450

創作背景

  這首詩作於宋哲宗元祐八年(1093年),九月高太后死,哲宗親政,重新起用新黨人物,貶斥元祐諸臣,蘇軾被命知定州。詩人離京赴任本當上殿面辭,哲宗卻拒絕召見。政治生涯中的大起大落、忽起忽落,使蘇軾在看到丹元子出示的李白畫像時,產生了異代知己的親切感,因而作此詩讚頌李白,並藉以自明心志。   

參考資料:
1、霍松林 等.宋詩鑑賞辭典:上海辭書出版社,1987:448-450

2、王水照 朱剛.蘇軾詩詞文選評: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158-160

詩人蘇軾
      蘇軾(1037-1101),北宋文學家、書畫家、美食家。字子瞻,號東坡居士。漢族,四川人,葬於潁昌(今河南省平頂山市郟縣)。一生仕途坎坷,學識淵博,天資極高,詩文書畫皆精。其文汪洋恣肆,明白暢達,與歐陽修並稱歐蘇,為“唐宋八大家”之一;詩清新豪健,善用誇張、比喻,藝術表現獨具風格,與黃庭堅並稱蘇黃;詞開豪放一派,對後世有巨大影響,與辛棄疾並稱蘇辛;書法擅長行書、楷書,能自創新意,用筆豐腴跌宕,有天真爛漫之趣,與黃庭堅、米芾、蔡襄並稱宋四家;畫學文同,論畫主張神似,提倡“士人畫”。著有《蘇東坡全集》和《東坡樂府》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