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絕·屈原原文賞析
艾蕭太盛椒蘭少,一躍衝向萬里濤。
譯文
譯文
屈原當時寫下名篇離騷,手中沒有刀卻發揮了戰鬥作用。
當時楚國奸佞小人多賢德之士太少,只能在悲憤和絕望投入汩羅江。
註釋
屈子:指屈原。屈原(前234——前278),名平,字原,戰國楚人,是愛國主義詩人。曾輔佐楚懷王,官至左徒、三閭大夫遭讒去職。楚頃襄王時被放逐。因無力挽救楚國的危亡,深感自己的政治理想無法實現,晚年投汨羅江而死。楚騷:指的是《楚辭·離騷》,開了我國浪漫主義詩詞的先河。賦:賦是以“鋪採摛文,體物寫志”為手段,以“頌美”和“諷喻”為目的的一種有韻文體。
手中握有殺人刀:喻指屈原作《離騷》所發揮的戰鬥作用。
艾蕭太盛椒蘭少:艾蕭,即艾蒿,臭草,出自《離騷》。這裡比喻奸佞小人。椒蘭,申椒和蘭草,皆為芳香植物,出自《離騷》。這裡比喻賢德之士。
一躍衝向萬里濤:指屈原在悲憤和絕望中投汨羅江而死。
賞析
這首詩毛澤東寫於1962年。屈原是中國歷史上最著名的愛國主義詩人,也是浪漫主義詩詞的開山鼻祖。屈原的愛國精神千百年來鼓舞和影響了一代又一代的愛國仁人志士。毛澤東在此詩中高度讚揚屈原的愛國精神,把屈原的才華、當時的世情、以及屈原在悲憤、絕望中的心境精煉和巧妙地作了藝術再現。全詩語言精練簡潔,筆鋒犀利,比喻淺顯明白,詩意深邃。
詩人生前特別愛讀《離騷》,曾多次讓身邊的工作人員收集各種版本的《楚辭》和屈原著作。詩人運用詩句的藝術魅力,同情屈原的遭遇,訴說屈原能賦騷是因為手中有一支戰鬥之筆,用來捍衛自己和國家,同時歌頌了屈原強國抱負,憂國憂民的高尚人格,不屈服於惡勢力而以身殉志的英勇無畏的形象。
屈原在《離騷》一詩中不僅譏刺群小,還把矛頭指向了最高統治者:“荃不察餘之中情兮,反信讒而齌怒”,“怨靈脩之浩蕩兮,終不察夫民心。”責難楚王聽信讒言,不察忠良,不體恤民心。又責怪楚王言而無信,半途而廢:“初既與餘成言兮,後悔遁而有他。餘既不難夫離別兮,傷靈脩之數化。”這種大膽的指責充滿了批判的力度和反傳統的揭露作用,也遭到後代保守的儒家學者的微詞,如班固就批評屈原“露才揚己,競於群小之中,怨恨懷王,譏刺椒、蘭,苟欲求進,強非其人,不見容納,忿恚自沉”(王逸《楚辭章句序》),認為屈原對楚王的批評是出於怨恨,譏刺群小是出於露才揚己,朱熹也評價屈原的《離騷》是變風變雅,“故醇儒莊士或羞稱之”(朱熹《楚辭集註序》),但在今天看來,屈原的偉大正在於這種“批判君惡”的無畏與高潔。而毛澤東曾經說過的這句話便是對這句詩的最好註解:“騷體是有民主色彩的,屬於浪漫主義流派,對腐敗的統治者投以批判的匕首。屈原高居上游,宋玉、景差、賈誼、枚乘稍遜一籌……”
此詩的第三句“艾蕭太盛椒蘭少”是借用《離騷》中的詞語。《離騷》在藝術手法上最大的特徵便是用比興寄託、香草美人來抒情議論,用香花香草比喻賢德之人,用惡花臭草比喻奸佞小人。如王逸所說:“《離騷》之文,依《詩》取興,引類譬諭,故善鳥香草,以配忠貞;惡禽臭物,以比讒佞;靈脩美人,以媲於君;宓妃佚女,以譬賢臣;虯龍鸞鳳,以託君子;飄風雲霓,以為小人。其詞溫而雅,其義皎而朗。”(王逸《離騷經章句序》)在這裡,艾蕭是艾蒿,一種臭草,而椒蘭是申椒和蘭草,是芳香植物,因此,這句詩是用比興感嘆當時的楚國小人很多,朋比為奸,邪惡勢力根深蒂固,而像屈原一樣的賢臣卻少而微弱,不能與黑暗勢力抗衡,如屈原所寫“雖萎絕其亦何傷兮,哀眾芳之蕪穢”,正是這種正邪力量對比的懸殊,使得楚國最終走向滅亡,也使得屈原最終無所希望,而走向自沉,即此詩的最後一句:“一躍衝向萬里濤。”
末句中最特別的字是兩個動詞:躍和衝。躍,寫出了屈原的果決勇敢,義無反顧,“衝”寫出了屈原以死向黑暗勢力抗爭的氣概和視死如歸的精神。萬里濤,則是一幅深遠壯闊的畫面:江水滔滔,無情有情,水流不已,斯人永存。屈原的死是令人哀傷的,可在毛澤東大氣度的筆下,則變哀傷為悲壯,氣勢巨集大,氣象開闊,發前人所未發,一改歷史上的屈原形象。
在毛澤東筆下,屈原已經不是令人悲憫的絕望詩人,而是一個堅強勇猛的戰士,是一個堅守正道忠貞,不屈服於惡勢力而以身殉志的英勇無畏的形象,從而從政治的高度對屈原的性格進行了深層的挖掘。既暗含了對屈原的讚美之意,又暗含了對屈原的憑弔之情。
參考資料:
1、淺談毛澤東《七絕·屈原》 陳湘源 《吉安師專學報》 1997年05期 2、毛潤之.《毛澤東選集》.邯鄲建立的晉察冀日報社印刷 :人民出版社,1944創作背景
這首詩最早發表於中央文獻出版社一九九六年九月版《毛澤東詩詞集》。屈原是毛澤東非常喜愛的詩人之一,屈原的代表作《離騷》也是毛澤東終身最愛讀的書籍之一。這首詩是他1961年讀完《楚辭》時所作。
參考資料:
1、鳳凰網.七絕·屈原
賞析
這首詩毛澤東寫於1962年。屈原是中國歷史上最著名的愛國主義詩人,也是浪漫主義詩詞的開山鼻祖。屈原的愛國精神千百年來鼓舞和影響了一代又一代的愛國仁人志士。毛澤東在此詩中高度讚揚屈原的愛國精神,把屈原的才華、當時的世情、以及屈原在悲憤、絕望中的心境精煉和巧妙地作了藝術再現。全詩語言精練簡潔,筆鋒犀利,比喻淺顯明白,詩意深邃。
詩人生前特別愛讀《離騷》,曾多次讓身邊的工作人員收集各種版本的《楚辭》和屈原著作。詩人運用詩句的藝術魅力,同情屈原的遭遇,訴說屈原能賦騷是因為手中有一支戰鬥之筆,用來捍衛自己和國家,同時歌頌了屈原強國抱負,憂國憂民的高尚人格,不屈服於惡勢力而以身殉志的英勇無畏的形象。
屈原在《離騷》一詩中不僅譏刺群小,還把矛頭指向了最高統治者:“荃不察餘之中情兮,反信讒而齌怒”,“怨靈脩之浩蕩兮,終不察夫民心。”責難楚王聽信讒言,不察忠良,不體恤民心。又責怪楚王言而無信,半途而廢:“初既與餘成言兮,後悔遁而有他。餘既不難夫離別兮,傷靈脩之數化。”這種大膽的指責充滿了批判的力度和反傳統的揭露作用,也遭到後代保守的儒家學者的微詞,如班固就批評屈原“露才揚己,競於群小之中,怨恨懷王,譏刺椒、蘭,苟欲求進,強非其人,不見容納,忿恚自沉”(王逸《楚辭章句序》),認為屈原對楚王的批評是出於怨恨,譏刺群小是出於露才揚己,朱熹也評價屈原的《離騷》是變風變雅,“故醇儒莊士或羞稱之”(朱熹《楚辭集註序》),但在今天看來,屈原的偉大正在於這種“批判君惡”的無畏與高潔。而毛澤東曾經說過的這句話便是對這句詩的最好註解:“騷體是有民主色彩的,屬於浪漫主義流派,對腐敗的統治者投以批判的匕首。屈原高居上游,宋玉、景差、賈誼、枚乘稍遜一籌……”
此詩的第三句“艾蕭太盛椒蘭少”是借用《離騷》中的詞語。《離騷》在藝術手法上最大的特徵便是用比興寄託、香草美人來抒情議論,用香花香草比喻賢德之人,用惡花臭草比喻奸佞小人。如王逸所說:“《離騷》之文,依《詩》取興,引類譬諭,故善鳥香草,以配忠貞;惡禽臭物,以比讒佞;靈脩美人,以媲於君;宓妃佚女,以譬賢臣;虯龍鸞鳳,以託君子;飄風雲霓,以為小人。其詞溫而雅,其義皎而朗。”(王逸《離騷經章句序》)在這裡,艾蕭是艾蒿,一種臭草,而椒蘭是申椒和蘭草,是芳香植物,因此,這句詩是用比興感嘆當時的楚國小人很多,朋比為奸,邪惡勢力根深蒂固,而像屈原一樣的賢臣卻少而微弱,不能與黑暗勢力抗衡,如屈原所寫“雖萎絕其亦何傷兮,哀眾芳之蕪穢”,正是這種正邪力量對比的懸殊,使得楚國最終走向滅亡,也使得屈原最終無所希望,而走向自沉,即此詩的最後一句:“一躍衝向萬里濤。”
末句中最特別的字是兩個動詞:躍和衝。躍,寫出了屈原的果決勇敢,義無反顧,“衝”寫出了屈原以死向黑暗勢力抗爭的氣概和視死如歸的精神。萬里濤,則是一幅深遠壯闊的畫面:江水滔滔,無情有情,水流不已,斯人永存。屈原的死是令人哀傷的,可在毛澤東大氣度的筆下,則變哀傷為悲壯,氣勢巨集大,氣象開闊,發前人所未發,一改歷史上的屈原形象。
在毛澤東筆下,屈原已經不是令人悲憫的絕望詩人,而是一個堅強勇猛的戰士,是一個堅守正道忠貞,不屈服於惡勢力而以身殉志的英勇無畏的形象,從而從政治的高度對屈原的性格進行了深層的挖掘。既暗含了對屈原的讚美之意,又暗含了對屈原的憑弔之情。
參考資料:
1、淺談毛澤東《七絕·屈原》 陳湘源 《吉安師專學報》 1997年05期 2、毛潤之.《毛澤東選集》.邯鄲建立的晉察冀日報社印刷 :人民出版社,1944創作背景
這首詩最早發表於中央文獻出版社一九九六年九月版《毛澤東詩詞集》。屈原是毛澤東非常喜愛的詩人之一,屈原的代表作《離騷》也是毛澤東終身最愛讀的書籍之一。這首詩是他1961年讀完《楚辭》時所作。
參考資料:
1、鳳凰網.七絕·屈原
-
毛澤東(1893年12月26日-1976年9月9日),字潤之(原作詠芝,後改潤芝),筆名子任。湖南湘潭人。中國人民的領袖,馬克思主義者,偉大的無產階級革命家、戰略家和理論家,中國共產黨、中國人民解放軍和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主要締造者和領導人,詩人,書法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