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上原文賞析

朝代唐代 詩人李商隱

石橋東望海連天,徐福空來不得仙。
直遣麻姑與搔背,可能留命待桑田。

諷刺 神話

譯文

譯文
站在石橋上東望,碧海茫茫與天相連;徐福一去不返未曾尋到不老仙丹。
即使能得到仙人麻姑為之搔背癢,又豈能留住性命等到滄海復歸桑田之日?

註釋
石橋:秦始皇曾命築石橋,以便過海看日出之處。
徐福:即徐市。秦始皇二十八年(公元前219年)遊琅邪,市等上書言海中有三神山,名曰蓬萊、方丈、瀛洲、仙人居之。始皇乃遣市等,發童男女數千人,入海求仙人神藥,數歲不得,未果而終。
麻姑:神話中的仙女。東漢時應王方平之招,降臨到蔡經之家,年十八、九,能擲米成珠。她三次見過東海變成桑田。麻姑手如鳥爪,凡人背癢時默唸,以此爪搔背最佳。
可能:豈能。

參考資料:

1、鄭在瀛編著.李商隱詩全集 彙編今注簡釋:崇文書局,2011.12:第274頁

賞析

  詩題為“海上”,詩人即從秦始皇遣使入海求仙下筆。

  “石橋東望海連天”描繪的是在石橋東望看到的是大海蒼茫,海天一線的景色。開頭二字便點出“石橋”。詩的首句並非單純寫景,而是景中有人——秦始皇。秦始皇站在石橋上東望大海,希望徐福能早日找到長生不老藥返回。然而,展現在他眼前的,只有一望無際的大海,再不見其它。

  “徐福空來不得仙”緊承上句,直寫求仙的虛妄無稽。秦始皇勞民傷財到頭一場空,徐福也未能尋到神山仙人,從此一去不復返。這一句看似平鋪直述,實則諷刺意味加深。詩人說徐福不得仙而不直說始皇不得仙,就比較含蓄有味。妙的是不說“徐福空去”,而說“徐福空來”。徐福本來就是一個靠製造神仙妄說混日子的方士,他是為迎合始皇迷信長生才編造出海上有仙山的神話的。秦始皇竟然信以為真。所以說“空來”,就已包含了“空去”。對於徐福來說,入海求仙本來就是一個騙局,而始皇自始至終充當了一個受騙上當的角色。“空來”二字,把求仙的虛妄、始皇的愚昧可笑都暗示出來了。

  “直遣麻姑與搔背,可能留命待桑田。”推進一層,以“直遣”對“可能”,將譏諷之意寓於其中,認為即使遇到仙人,也無法實現長生之想。“麻姑與搔背”,用蔡經遇麻姑的傳說故事諷刺其徒勞而返。“可能留命待桑田”用反問口吻,更尖刻地諷刺求仙的虛妄,寓慨深長。

  這首詩的構思和寫法頗具特色。全文由兩個典故組成。前一個是真實的歷史故事,後一個是神話傳說,二者本來並不關聯。詩人卻巧妙地將它們結合起來,先以實事證明求仙之虛妄;再以神話諷刺求仙的無益。前一個典故揭示神仙不可求,後一個典故翻進一層,說明即使遇見仙人也不能免於一死。層層遞進,使這兩個典故上下緊密勾連,諷刺的意蘊表達得很尖銳也很著實。

參考資料:

1、宋緒連 初旭編.三李詩鑑賞辭典:吉林文史出版社,1992年05月第1版:第812-813頁

創作背景

  自古皇帝都想長生不老。唐憲宗和武宗因求仙服金丹中毒,“暴疾”而死。李商隱寫了幾首專諷皇帝求仙的詩,《海上》便是其中一首。   

參考資料:
1、宋緒連 初旭編.三李詩鑑賞辭典:吉林文史出版社,1992年05月第1版:第812-813頁

詩人李商隱
    李商隱(約813年-約858年),字義山,號玉溪(谿)生、樊南生,唐代著名詩人,祖籍河內(今河南省焦作市)沁陽,出生於鄭州滎陽。他擅長詩歌寫作,駢文文學價值也很高,是晚唐最出色的詩人之一,和杜牧合稱“小李杜”,與溫庭筠合稱為“溫李”,因詩文與同時期的段成式、溫庭筠風格相近,且三人都在家族裡排行第十六,故並稱為“三十六體”。其詩構思新奇,風格穠麗,尤其是一些愛情詩和無題詩寫得纏綿悱惻,優美動人,廣為傳誦。但部分詩歌過於隱晦迷離,難於索解,至有“詩家總愛西昆好,獨恨無人作鄭箋”之說。因處於牛李黨爭的夾縫之中,一生很不得志。死後葬於家鄉沁陽(今河南焦作市沁陽與博愛縣交界之處)。作品收錄為《李義山詩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