暮秋獨遊曲江原文賞析

朝代唐代 詩人李商隱

荷葉生時春恨生,荷葉枯時秋恨成。
深知身在情長在,悵望江頭江水聲。

愛情 思念

譯文

譯文
荷葉初生時相遇戀人,不久分離,春恨已生。荷葉枯時戀人辭世,秋恨又成。
只要身在人世,情意地久天長永存。多少惆悵,只有那流不盡的江水聲。

註釋
曲江:即曲江池。在今陝西省西安市東南。唐高適《同薛司直諸公秋霽曲江俯見南山作》詩:“南山鬱初霽,曲江湛不流。”
春恨:猶春愁,春怨。唐楊炯《梅花落》詩:“行人斷訊息,春恨幾徘徊。”生:一作“起”。
深知:十分了解。漢揚雄《法言·問道》:“深知器械舟車宮室之為,則禮由己。”
悵望:惆悵地看望或想望。唐杜甫《詠懷古蹟五首》之二:“悵望千秋一灑淚,蕭條異代不同時。”

參考資料:

1、陳永正 .李商隱詩選譯 .成都 :巴蜀書社 ,1991 :222-223 .

創作背景

  李商隱妻子王氏於公元851年(唐宣宗大中五年)秋病故。大中十年(公元856年)冬,柳仲郢被命入朝,李商隱隨柳氏返京。第二年春上抵達長安。《馮譜》謂其“似十一年春初方還京”,是也。公元858年(大中十二年)春,李商隱已病歿於鄭州。由此推之,此篇當為李商隱大中十一年(857)秋暮獨遊曲江之作。

  

參考資料:


賞析

  劉熙載《藝概·詩概》獨推李商隱詩“深情綿邈”,這首悼念所愛者的小詩便是一篇很有代表性的佳作。

  此詩前二句寫荷葉的“生”與“枯”,暗示人生的變化;後二句感嘆儘管自己此身尚存此情長在,無奈逝者已矣,格調無限悽惋,將前兩句所蘊含的綿綿深情推向無以復加的新境。

  “荷葉生時春恨生,荷葉枯時秋恨成”,詩一開頭就用緩慢沉重的語氣喃喃訴說起作者內心的憾恨。上、下句七字中有四字重複,類似的字句重用令人想起其七絕名篇《夜雨寄北》中關於“巴山夜雨”的吟詠,讀來自有迴環往復、似直而紆的情韻。這兩句賦中寓比,把無情的曲江荷葉化為有情之物,彷彿荷葉的春生、秋枯都與詩人的哀思有關。句中春生、秋枯,恨生、恨成映襯對比,更豐富了詩的內涵。這樣,詩的前半從語氣、字句、修辭、寫法諸方面無不恰到好處地表達出悼亡的沉痛感情。

  類似情事在義山的悼亡詩中頗有可印證者,取以參讀有助於對此詩內容旨意的理解。《房中曲》雲:“憶得前年春,未語含悲辛。”大中三年(849)春,王氏已患病。時義山因府主鄭亞被貶,罷桂管幕職落魄返京。夫妻久別重逢,無語凝噎。瞭解義山長年飄泊,依人作遊的經歷,自會對其詩中“春恨生”的含意有較具體切實的理解。第二年,詩人為生計所迫,又不得不奔波千里,到徐州盧弘止幕府。《房中曲》又云:“歸來已不見,錦瑟長於人。”大中五年(851)春,義山徐幕罷歸,補太學博士,在京與愛妻一起度過最後幾個月的光陰。不幸王氏於秋天病歿。“柿葉翻時獨悼亡”、“秋霖腹疾俱難遣,萬里西風夜正長”這些悼亡詩名句,正可說明其“秋恨成”所指為何。“人世死前惟有別”,義山伉儷情深,卻為著仕途生計夫妻常常在分離中,王氏遽爾病逝,這給詩人留下多大的憾恨。只有知人論世,才能比較確切地把握其中敘事抒情的內容。

  “深知身在情長在”一句無限悽惋,將前兩句所蘊含的綿綿深情推向無以復加的詩境。如此一往情深的悼亡語,正如其作於東川的《屬疾》詩所云:“多情真命薄,容易即迴腸。”他也只不過暫存人世,最為傷心的是常常觸緒成悲,哀思難禁。不過,這一句顯得更為沉痛哀絕,唯《無題》詩中“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幹”的至情之語可以彷彿。詩情亦由此臻於極至的境界。

  前三句是至情語,結句則新境再展,轉用婉曲語作收。又值幕秋之時,衰病垂幕的李商隱獨遊曲江,聞聲起哀,觸景傷情。“悵望江頭江水聲”,他似乎在悵望水聲,而不是在聽水聲。表面的視、聽錯亂,深刻地反映了他內心的悵恨茫然。通感所謂聲入心通,這裡正說明其聽覺、視覺、感覺的交融溝通。詩人所視、所聽並不真切,唯是思潮翻騰,哀痛難忍。曲江流水引起他前塵如夢的回憶,往事難追的悵恨,逝者如斯的嘆息。詩戛然而止,卻如曲江流水有悠悠不盡之勢。

  本詩文字上的重複使詩歌具有一種民間歌謠的格調,和迴環反覆的音調之美。詩以荷葉的生與枯象徵情感和人生的變化,訴說自己直到死亡才會消失的愛。結尾以景結束,以靜靜流逝的江水象徵已經逝去的往事。

參考資料:

1、陳永正 .李商隱詩選譯 .成都 :巴蜀書社 ,1991 :222-223 .

創作背景

  李商隱妻子王氏於公元851年(唐宣宗大中五年)秋病故。大中十年(公元856年)冬,柳仲郢被命入朝,李商隱隨柳氏返京。第二年春上抵達長安。《馮譜》謂其“似十一年春初方還京”,是也。公元858年(大中十二年)春,李商隱已病歿於鄭州。由此推之,此篇當為李商隱大中十一年(857)秋暮獨遊曲江之作。

  

參考資料:


賞析

  劉熙載《藝概·詩概》獨推李商隱詩“深情綿邈”,這首悼念所愛者的小詩便是一篇很有代表性的佳作。

  此詩前二句寫荷葉的“生”與“枯”,暗示人生的變化;後二句感嘆儘管自己此身尚存此情長在,無奈逝者已矣,格調無限悽惋,將前兩句所蘊含的綿綿深情推向無以復加的新境。

  “荷葉生時春恨生,荷葉枯時秋恨成”,詩一開頭就用緩慢沉重的語氣喃喃訴說起作者內心的憾恨。上、下句七字中有四字重複,類似的字句重用令人想起其七絕名篇《夜雨寄北》中關於“巴山夜雨”的吟詠,讀來自有迴環往復、似直而紆的情韻。這兩句賦中寓比,把無情的曲江荷葉化為有情之物,彷彿荷葉的春生、秋枯都與詩人的哀思有關。句中春生、秋枯,恨生、恨成映襯對比,更豐富了詩的內涵。這樣,詩的前半從語氣、字句、修辭、寫法諸方面無不恰到好處地表達出悼亡的沉痛感情。

  類似情事在義山的悼亡詩中頗有可印證者,取以參讀有助於對此詩內容旨意的理解。《房中曲》雲:“憶得前年春,未語含悲辛。”大中三年(849)春,王氏已患病。時義山因府主鄭亞被貶,罷桂管幕職落魄返京。夫妻久別重逢,無語凝噎。瞭解義山長年飄泊,依人作遊的經歷,自會對其詩中“春恨生”的含意有較具體切實的理解。第二年,詩人為生計所迫,又不得不奔波千里,到徐州盧弘止幕府。《房中曲》又云:“歸來已不見,錦瑟長於人。”大中五年(851)春,義山徐幕罷歸,補太學博士,在京與愛妻一起度過最後幾個月的光陰。不幸王氏於秋天病歿。“柿葉翻時獨悼亡”、“秋霖腹疾俱難遣,萬里西風夜正長”這些悼亡詩名句,正可說明其“秋恨成”所指為何。“人世死前惟有別”,義山伉儷情深,卻為著仕途生計夫妻常常在分離中,王氏遽爾病逝,這給詩人留下多大的憾恨。只有知人論世,才能比較確切地把握其中敘事抒情的內容。

  “深知身在情長在”一句無限悽惋,將前兩句所蘊含的綿綿深情推向無以復加的詩境。如此一往情深的悼亡語,正如其作於東川的《屬疾》詩所云:“多情真命薄,容易即迴腸。”他也只不過暫存人世,最為傷心的是常常觸緒成悲,哀思難禁。不過,這一句顯得更為沉痛哀絕,唯《無題》詩中“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幹”的至情之語可以彷彿。詩情亦由此臻於極至的境界。

  前三句是至情語,結句則新境再展,轉用婉曲語作收。又值幕秋之時,衰病垂幕的李商隱獨遊曲江,聞聲起哀,觸景傷情。“悵望江頭江水聲”,他似乎在悵望水聲,而不是在聽水聲。表面的視、聽錯亂,深刻地反映了他內心的悵恨茫然。通感所謂聲入心通,這裡正說明其聽覺、視覺、感覺的交融溝通。詩人所視、所聽並不真切,唯是思潮翻騰,哀痛難忍。曲江流水引起他前塵如夢的回憶,往事難追的悵恨,逝者如斯的嘆息。詩戛然而止,卻如曲江流水有悠悠不盡之勢。

  本詩文字上的重複使詩歌具有一種民間歌謠的格調,和迴環反覆的音調之美。詩以荷葉的生與枯象徵情感和人生的變化,訴說自己直到死亡才會消失的愛。結尾以景結束,以靜靜流逝的江水象徵已經逝去的往事。

參考資料:

1、陳永正 .李商隱詩選譯 .成都 :巴蜀書社 ,1991 :222-223 .

詩人李商隱
    李商隱(約813年-約858年),字義山,號玉溪(谿)生、樊南生,唐代著名詩人,祖籍河內(今河南省焦作市)沁陽,出生於鄭州滎陽。他擅長詩歌寫作,駢文文學價值也很高,是晚唐最出色的詩人之一,和杜牧合稱“小李杜”,與溫庭筠合稱為“溫李”,因詩文與同時期的段成式、溫庭筠風格相近,且三人都在家族裡排行第十六,故並稱為“三十六體”。其詩構思新奇,風格穠麗,尤其是一些愛情詩和無題詩寫得纏綿悱惻,優美動人,廣為傳誦。但部分詩歌過於隱晦迷離,難於索解,至有“詩家總愛西昆好,獨恨無人作鄭箋”之說。因處於牛李黨爭的夾縫之中,一生很不得志。死後葬於家鄉沁陽(今河南焦作市沁陽與博愛縣交界之處)。作品收錄為《李義山詩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