贈柳原文賞析
見說風流極,來當婀娜時。
橋回行欲斷,堤遠意相隨。
忍放花如雪,青樓撲酒旗。
譯文
譯文
章臺柳色垂拂繁茂,柳色或明或暗,鄄都的大路旁,柳枝像妙齡女郎在蹁躚起舞。
早就聽到不少人讚美柳樹風流至極,如今看到了,正當婀娜多姿時。
迷人的柳色一直到橋邊,眼看柳色要被隔斷,跨過橋向長堤延伸,我的心也緊隨不捨。
柳樹真忍心啊,放出如雪的柳絮,飄浮著,飛舞在青樓酒旗之間。
註釋
此題為“贈柳”,實為詠柳。有人認為所詠的“柳”可能是個歌妓,因為詩中表現的是依依不捨的繾綣之情。
章臺:漢代京城長安的街名。街旁多柳,唐時稱為“章臺柳”。從:任從。掩映:遮掩映襯。
郢:戰國時楚國的國都,即今湖北江陵。參差:柳條垂拂繁茂的樣子。
見說:聽說。意謂聽到別人對柳的讚賞。
來當:今天自己見到的時候。婀娜:與“風流”都是寫柳絲的風流極致,嫵媚多姿。
橋回:橋向旁彎曲。
堤遠:長堤向遠延伸。意相隨:柳枝傍堤而去,遂意相隨。這句既寫柳絲,也寫出詩人對柳的眷戀不捨。
忍:豈忍。花如雪:柳花似雪。
青樓:古代歌舞宴飲的館樓。
創作背景
此詩寫於宣宗大中元年即847年,詩人自長安赴桂林途中作。題為贈柳,實是詠柳。運用擬人法,將‘‘柳’’當作人來描寫。詠而贈之,故題曰“贈”。前人認為此詩有本事,馮浩並認為係為洛陽歌妓柳枝作。由於年代久遠,別無旁證,真實情況,已難考知。
參考資料:
1、王錫柱.李商隱詩選淺釋:中州古籍出版社,2008:113
2、鄧中龍.李商隱詩譯註·第1卷:嶽麓書社,2000:560-561
賞析
詩題《贈柳》實為“詠柳”,是詩人先詠後贈。
首句“章臺從掩映,郢路更參差”囊括了從京城長安到江濱江陵的各路柳色。這柳色從南到北,無處不在,綺麗千里。“從”、“更”二字以遞進式的表達,點明瞭春意正鬧,柳樹生機勃勃。“掩映”、“參差”二詞便是在寫柳色的明暗交接,柳條垂拂,如此繁茂動人。
頷聯“見說風流極,來當婀娜時”描繪了柳枝嫵媚動人.春風拂過,如同美妙少女般翩然起舞,姿態引人遐想。詩人用“見說”表現了人們自古以來對柳色的熱愛有加,又用“來當”表達對此時美景的欣賞之情,
頸聯首句“橋回行欲斷”意在描繪詩人尋柳的場景。詩人目光被這一春柳色深深吸引,這柳色一路牽引著他來到橋邊,堤畔的柳樹煙霧籠罩,朦朧動人,一眼尋去,卻見這柳色快被隔斷。詩人跨過橋去,轉身回行,再次沿著這河堤尋著美色,乃至終於不見這柳色。“堤遠意相隨”則是在說詩人眼中雖已望不見柳,但彷彿還是能見那如煙似夢的柳色向遠方延伸。
尾聯“忍放花如雪,青樓撲酒旗”指詩人心繫柳色。緊緊相隨,直至柳絮如花、青樓酒旗處。“忍”透露出詩人對春柳盛極之時的痛惜之情。儘管花飛如雪甚是美麗,但到繁華盡處就只剩凋零了。這一句深切刻畫出詩人的愛柳之情及對春柳的痛惜之意。
本詩前四句從廣闊背景提筆,以生動的筆調描繪出了春天柳色的秀麗可人、嫵媚柔長;後四句創造出優美的意境,言外之意不盡,頗為耐人尋味。觀摩全詩,此詩既是在寫柳,也是在寫人。李商隱此詩正是巧在此處,似此似彼,亦即亦離,借詠寄思,是詠物詩的化境。
參考資料:
1、丁敏翔,白雪,李倩.唐詩鑑賞大全集 下:中國華僑出版社,2012.:573鑑賞
《贈柳》,其實就是詠柳。詠而贈之,故題曰“贈”。前人認為此詩有本事,馮浩並認為係為洛陽歌妓柳枝作。由於年代久遠,別無旁證,真實情況,已難考知。
李商隱對柳很有感情,他的詩集中,以柳為題的,多至十幾首。這一首同他別的那些詠柳詩不同,它的背景不是一地一處,而是非常廣闊的地域。“章臺從掩映,郢路更參差。”首聯就從京城長安到大江之濱的江陵,寫柳從北到南,無處不在,“掩映”“參差”,秀色千里。
“掩映”、“參差”,是寫柳色或明或暗,柔條垂拂的繁茂景象,點出時間是在春天。由“從”(任從)到“更”的變化,把柳的蓬勃生機,渲染得更加強烈。次聯“風流”、“婀娜”,則是寫柳的體態輕盈。柔長的柳枝,千枝萬縷,春風吹拂,宛若妙齡女郎,翩躚起舞,姿態是非常動人的。“見說”是聽見別人說,包括古今之人對柳的讚賞。“來當”句是說自己見到眼前之柳的時候,正當其婀娜多姿之時,表現出詩人的欣喜之情。上面四句,從廣闊的背景上,對春柳作了生動具體的描繪,寫出了她嫵媚可愛的風姿。
下面接寫柳色綿延不斷。一到春天,路旁堤畔之柳籠煙罩霧,蔥蘢翠綠,望之令人心醉。詩人的目光,正是被這迷人的柳色所牽引,向前移去,直到橋邊,眼看柳色就要被隔斷,可是跨過橋去,向旁一彎,卻又順著長堤,向前延伸,最後雖然眼中已望不見柳,但心中彷彿仍然見到青青的柳色向遠方伸去。“行”作“行蹤”、“蹤跡”解。“意相隨”既指春柳傍隨長堤而去,也指詩人的心為柳所繫,緊隨不捨,最後直至青樓酒旗、柳花似雪之處。“青樓”、“酒旗”是人間繁華之地;飛花似雪是春柳盛極之時。“忍”即忍心之意,字裡透露出詩人的痛惜之情。花飛似雪,固然美極盛極,然而繁華已極,就意味著離凋謝不遠。兩句把春柳的繁華寫到極致,也把詩人的愛惜之情寫到極點。紀昀評此詩云:“五、六句空外傳神,極為得髓。結亦情致可思。”(《李義山詩集輯評》)這四句,意境很美,言外之意不盡,很耐人尋味。
清代王士禛說:“詠物之作,須如禪家所謂不粘不脫,不即不離,乃為上乘。”(《帶經堂詩話》)此詩全篇八句,純用白描,篇中不著一個“柳”字,卻句句寫柳。而且,仔細玩味,又會發覺它們既是寫柳,又象是在寫人,字裡行間,彷彿晃動著一位窈窕女郎的倩影,風流韻致,婀娜多情,非常逗人喜愛。她也許是詩人的友人,也許就是詩人的情人,由於某種原因,他們分離了。詠柳即詠人,對柳之愛憐不捨,即對其所愛之人的依戀與思念。似彼似此,亦彼亦此,不即不離,正是此詩藝術表現的巧妙之處。馮浩說此詩“全是借詠所思”(《玉溪生詩集箋註》),大旨是不錯的。
參考資料:
1、《唐詩鑑賞辭典》.上海辭書出版社,1983年12月版,第1141-1142頁創作背景
此詩寫於宣宗大中元年即847年,詩人自長安赴桂林途中作。題為贈柳,實是詠柳。運用擬人法,將‘‘柳’’當作人來描寫。詠而贈之,故題曰“贈”。前人認為此詩有本事,馮浩並認為係為洛陽歌妓柳枝作。由於年代久遠,別無旁證,真實情況,已難考知。
參考資料:
1、王錫柱.李商隱詩選淺釋:中州古籍出版社,2008:113
2、鄧中龍.李商隱詩譯註·第1卷:嶽麓書社,2000:560-561
賞析
詩題《贈柳》實為“詠柳”,是詩人先詠後贈。
首句“章臺從掩映,郢路更參差”囊括了從京城長安到江濱江陵的各路柳色。這柳色從南到北,無處不在,綺麗千里。“從”、“更”二字以遞進式的表達,點明瞭春意正鬧,柳樹生機勃勃。“掩映”、“參差”二詞便是在寫柳色的明暗交接,柳條垂拂,如此繁茂動人。
頷聯“見說風流極,來當婀娜時”描繪了柳枝嫵媚動人.春風拂過,如同美妙少女般翩然起舞,姿態引人遐想。詩人用“見說”表現了人們自古以來對柳色的熱愛有加,又用“來當”表達對此時美景的欣賞之情,
頸聯首句“橋回行欲斷”意在描繪詩人尋柳的場景。詩人目光被這一春柳色深深吸引,這柳色一路牽引著他來到橋邊,堤畔的柳樹煙霧籠罩,朦朧動人,一眼尋去,卻見這柳色快被隔斷。詩人跨過橋去,轉身回行,再次沿著這河堤尋著美色,乃至終於不見這柳色。“堤遠意相隨”則是在說詩人眼中雖已望不見柳,但彷彿還是能見那如煙似夢的柳色向遠方延伸。
尾聯“忍放花如雪,青樓撲酒旗”指詩人心繫柳色。緊緊相隨,直至柳絮如花、青樓酒旗處。“忍”透露出詩人對春柳盛極之時的痛惜之情。儘管花飛如雪甚是美麗,但到繁華盡處就只剩凋零了。這一句深切刻畫出詩人的愛柳之情及對春柳的痛惜之意。
本詩前四句從廣闊背景提筆,以生動的筆調描繪出了春天柳色的秀麗可人、嫵媚柔長;後四句創造出優美的意境,言外之意不盡,頗為耐人尋味。觀摩全詩,此詩既是在寫柳,也是在寫人。李商隱此詩正是巧在此處,似此似彼,亦即亦離,借詠寄思,是詠物詩的化境。
參考資料:
1、丁敏翔,白雪,李倩.唐詩鑑賞大全集 下:中國華僑出版社,2012.:573鑑賞
《贈柳》,其實就是詠柳。詠而贈之,故題曰“贈”。前人認為此詩有本事,馮浩並認為係為洛陽歌妓柳枝作。由於年代久遠,別無旁證,真實情況,已難考知。
李商隱對柳很有感情,他的詩集中,以柳為題的,多至十幾首。這一首同他別的那些詠柳詩不同,它的背景不是一地一處,而是非常廣闊的地域。“章臺從掩映,郢路更參差。”首聯就從京城長安到大江之濱的江陵,寫柳從北到南,無處不在,“掩映”“參差”,秀色千里。
“掩映”、“參差”,是寫柳色或明或暗,柔條垂拂的繁茂景象,點出時間是在春天。由“從”(任從)到“更”的變化,把柳的蓬勃生機,渲染得更加強烈。次聯“風流”、“婀娜”,則是寫柳的體態輕盈。柔長的柳枝,千枝萬縷,春風吹拂,宛若妙齡女郎,翩躚起舞,姿態是非常動人的。“見說”是聽見別人說,包括古今之人對柳的讚賞。“來當”句是說自己見到眼前之柳的時候,正當其婀娜多姿之時,表現出詩人的欣喜之情。上面四句,從廣闊的背景上,對春柳作了生動具體的描繪,寫出了她嫵媚可愛的風姿。
下面接寫柳色綿延不斷。一到春天,路旁堤畔之柳籠煙罩霧,蔥蘢翠綠,望之令人心醉。詩人的目光,正是被這迷人的柳色所牽引,向前移去,直到橋邊,眼看柳色就要被隔斷,可是跨過橋去,向旁一彎,卻又順著長堤,向前延伸,最後雖然眼中已望不見柳,但心中彷彿仍然見到青青的柳色向遠方伸去。“行”作“行蹤”、“蹤跡”解。“意相隨”既指春柳傍隨長堤而去,也指詩人的心為柳所繫,緊隨不捨,最後直至青樓酒旗、柳花似雪之處。“青樓”、“酒旗”是人間繁華之地;飛花似雪是春柳盛極之時。“忍”即忍心之意,字裡透露出詩人的痛惜之情。花飛似雪,固然美極盛極,然而繁華已極,就意味著離凋謝不遠。兩句把春柳的繁華寫到極致,也把詩人的愛惜之情寫到極點。紀昀評此詩云:“五、六句空外傳神,極為得髓。結亦情致可思。”(《李義山詩集輯評》)這四句,意境很美,言外之意不盡,很耐人尋味。
清代王士禛說:“詠物之作,須如禪家所謂不粘不脫,不即不離,乃為上乘。”(《帶經堂詩話》)此詩全篇八句,純用白描,篇中不著一個“柳”字,卻句句寫柳。而且,仔細玩味,又會發覺它們既是寫柳,又象是在寫人,字裡行間,彷彿晃動著一位窈窕女郎的倩影,風流韻致,婀娜多情,非常逗人喜愛。她也許是詩人的友人,也許就是詩人的情人,由於某種原因,他們分離了。詠柳即詠人,對柳之愛憐不捨,即對其所愛之人的依戀與思念。似彼似此,亦彼亦此,不即不離,正是此詩藝術表現的巧妙之處。馮浩說此詩“全是借詠所思”(《玉溪生詩集箋註》),大旨是不錯的。
參考資料:
1、《唐詩鑑賞辭典》.上海辭書出版社,1983年12月版,第1141-1142頁-
李商隱(約813年-約858年),字義山,號玉溪(谿)生、樊南生,唐代著名詩人,祖籍河內(今河南省焦作市)沁陽,出生於鄭州滎陽。他擅長詩歌寫作,駢文文學價值也很高,是晚唐最出色的詩人之一,和杜牧合稱“小李杜”,與溫庭筠合稱為“溫李”,因詩文與同時期的段成式、溫庭筠風格相近,且三人都在家族裡排行第十六,故並稱為“三十六體”。其詩構思新奇,風格穠麗,尤其是一些愛情詩和無題詩寫得纏綿悱惻,優美動人,廣為傳誦。但部分詩歌過於隱晦迷離,難於索解,至有“詩家總愛西昆好,獨恨無人作鄭箋”之說。因處於牛李黨爭的夾縫之中,一生很不得志。死後葬於家鄉沁陽(今河南焦作市沁陽與博愛縣交界之處)。作品收錄為《李義山詩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