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人赴安西原文賞析

朝代唐代 詩人岑參

上馬帶吳鉤,翩翩度隴頭。
小來思報國,不是愛封侯。
萬里鄉為夢,三邊月作愁。
早須清黠虜,無事莫經秋。

愛國 離別 讚美 友人 戰爭

譯文

譯文
韻譯

跨上英俊的戰馬寶刀佩在身邊,策馬翩翩地飛馳翻越隴山之顛。
自小衷心地希望獻身國家危難,哪把高官與厚祿耿耿掛於心間。
置身於萬里之外鄉情化為夢境,眼望那邊地明月激起陣陣懷戀。
祝願親愛的戰友早早掃清頑敵,邊庭無事早歸來切莫再經秋天!

散譯
你看那位壯士,手執胡鉤跨上駿馬,英姿勃勃地越過隴山頭。他從小就立志報效國家,殺敵立功絕不是為了做官封侯。萬里之外的故鄉景象將會在你的夢中出現,邊疆的月光常常會引起你的別離憂愁之情。你此去應該早日消滅那些胡族侵略者,不要優柔寡斷將戰事一拖經年。

註釋
安西:即安西都護府,治所在今新疆吐魯番東南達克阿奴斯。
胡鉤:一種似劍而曲的兵器,一作“吳鉤”。
翩翩:形容輕捷地馳騁。隴(lǒng)頭:指陝西箥隴縣西北。隴北地區是古代通往西域的要道。
三邊:幽、並、涼三州為漢時邊郡,這裡泛指邊陲地區。
黠虜(xiá lǔ):狡猾的敵人。虜,古時西北少數民族的泛稱。
經秋:經年。

參考資料:

1、於海娣 等.唐詩鑑賞大全集.北京:中國華僑出版社,2010年12月版:第192-193頁 2、孫欽善.高適岑參詩選:人民文學出版社,1985:131 3、高光復.高適岑參詩譯釋:黑龍江人民出版社,1984:164-166

創作背景

  這首詩是天寶十三載(754)岑參第二次前往北疆之前在長安寫作的送行篇章。

  

參考資料:
1、於海娣 等.唐詩鑑賞大全集.北京:中國華僑出版社,2010年12月版:第192-193頁

賞析

  詩人對友人英姿勃發、捨身報國、不計名利的行為極為讚賞,又進一步饒有興趣地設想友人戍守邊疆一定會產生思鄉之念,最後祈盼早日蕩平虜寇,還邊境以安寧。全詩充滿愛國主義豪情。

  “上馬帶胡鉤,翩翩度隴頭。”詩的開頭兩句從友人登程的情景寫起。首句寫友人身著戎裝,跨上戰馬,勾勒出即將出徵的戰士的英姿。詩人並不泛寫戎裝,而僅就佩刀提了一筆,既點明瞭此行性質,也使形象增添了英雄之氣。次句對友人奔赴邊關加以設想:“翩翩度隴頭”,寫他的輕快、矯健、急切。上下兩句,一靜一動,用兩個富有特徵性的事物突出了友人赴邊的英姿勃勃的形象。以上兩句從外表寫。以下兩句則從內心寫,直接揭示友人的思想境界:“小來思報國,不是愛封侯”兩句從正、反兩方面來肯定友人的思想,從而把友人的行為提到愛國的高度。“小來”兩字可見這種想法由來已久。從而給首二句提供出思想根據,其中既包含有詩人讚佩之情,稱慕友人不但形象英姿颯爽,而且更有高尚、美好的心靈,同時也就反映了詩人立志報國的豪情壯志。這是更為詩人所欽敬的一點。

  但是,有這種愛國情懷,並不意味著就可以毫不留戀家園,恰恰相反,這種情懷是與對家國的深厚感情不可分割地聯絡在一起的。他們為保衛它而離開它,但當離開它的時候,往往對它產生深切的思念。詩人曾有過經年居留塞外的經歷,在《安西館中思長安》等詩中都曾表露過深沉的思鄉之情。“萬里鄉為夢,三邊月作愁”,就是這種感情的集中寫照。詩人沒有去寫友人在邊疆怎樣去從軍苦戰,卻去設想他在萬里邊關對家鄉是如何夢繞魂牽,這就寫出了友人對家國的一往情深,而這種設想同時也就傳達出詩人對友人的思念,充滿關懷和愛護。這種情懷寫得很深沉,很細膩,詩的情調到此而一轉,但卻並不低抑。
詩的最後兩句是詩人的祝願。“清黠虜”是友人赴安西的目的。詩人居漠北時,親眼目睹了戰爭所造成的巨大破壞。戰爭不僅造成了田園荒蕪,民不聊生,而且對戰士本身也是一種荼毒。上句願友人建功,下句願友人早歸,既表現出詩人與友人同樣以國事為重,又表現出雙方的情誼,以深厚的情意扣緊“送”字,為全詩作結。

  全詩先寫友人的英雄風采,再由表及裡,從報國、思鄉的角度謳歌了友人的美好心靈,最後告誡友人,儘快結束戰爭,最好是別“經秋”。因為唐朝戍邊將領往往擁兵自重,養敵蓄功,常將本可早日結束的戰爭一拖經年,給國家造成巨大損失。所謂“兵聞拙速,未睹巧以久也”,可見詩人淳樸的觀念中,還飽含戰略家的遠見卓識。

參考資料:

1、於海娣 等.唐詩鑑賞大全集.北京:中國華僑出版社,2010年12月版:第192-193頁 2、高光復.高適岑參詩譯釋:黑龍江人民出版社,1984:164-166

創作背景

  這首詩是天寶十三載(754)岑參第二次前往北疆之前在長安寫作的送行篇章。

  

參考資料:
1、於海娣 等.唐詩鑑賞大全集.北京:中國華僑出版社,2010年12月版:第192-193頁

賞析

  詩人對友人英姿勃發、捨身報國、不計名利的行為極為讚賞,又進一步饒有興趣地設想友人戍守邊疆一定會產生思鄉之念,最後祈盼早日蕩平虜寇,還邊境以安寧。全詩充滿愛國主義豪情。

  “上馬帶胡鉤,翩翩度隴頭。”詩的開頭兩句從友人登程的情景寫起。首句寫友人身著戎裝,跨上戰馬,勾勒出即將出徵的戰士的英姿。詩人並不泛寫戎裝,而僅就佩刀提了一筆,既點明瞭此行性質,也使形象增添了英雄之氣。次句對友人奔赴邊關加以設想:“翩翩度隴頭”,寫他的輕快、矯健、急切。上下兩句,一靜一動,用兩個富有特徵性的事物突出了友人赴邊的英姿勃勃的形象。以上兩句從外表寫。以下兩句則從內心寫,直接揭示友人的思想境界:“小來思報國,不是愛封侯”兩句從正、反兩方面來肯定友人的思想,從而把友人的行為提到愛國的高度。“小來”兩字可見這種想法由來已久。從而給首二句提供出思想根據,其中既包含有詩人讚佩之情,稱慕友人不但形象英姿颯爽,而且更有高尚、美好的心靈,同時也就反映了詩人立志報國的豪情壯志。這是更為詩人所欽敬的一點。

  但是,有這種愛國情懷,並不意味著就可以毫不留戀家園,恰恰相反,這種情懷是與對家國的深厚感情不可分割地聯絡在一起的。他們為保衛它而離開它,但當離開它的時候,往往對它產生深切的思念。詩人曾有過經年居留塞外的經歷,在《安西館中思長安》等詩中都曾表露過深沉的思鄉之情。“萬里鄉為夢,三邊月作愁”,就是這種感情的集中寫照。詩人沒有去寫友人在邊疆怎樣去從軍苦戰,卻去設想他在萬里邊關對家鄉是如何夢繞魂牽,這就寫出了友人對家國的一往情深,而這種設想同時也就傳達出詩人對友人的思念,充滿關懷和愛護。這種情懷寫得很深沉,很細膩,詩的情調到此而一轉,但卻並不低抑。
詩的最後兩句是詩人的祝願。“清黠虜”是友人赴安西的目的。詩人居漠北時,親眼目睹了戰爭所造成的巨大破壞。戰爭不僅造成了田園荒蕪,民不聊生,而且對戰士本身也是一種荼毒。上句願友人建功,下句願友人早歸,既表現出詩人與友人同樣以國事為重,又表現出雙方的情誼,以深厚的情意扣緊“送”字,為全詩作結。

  全詩先寫友人的英雄風采,再由表及裡,從報國、思鄉的角度謳歌了友人的美好心靈,最後告誡友人,儘快結束戰爭,最好是別“經秋”。因為唐朝戍邊將領往往擁兵自重,養敵蓄功,常將本可早日結束的戰爭一拖經年,給國家造成巨大損失。所謂“兵聞拙速,未睹巧以久也”,可見詩人淳樸的觀念中,還飽含戰略家的遠見卓識。

參考資料:

1、於海娣 等.唐詩鑑賞大全集.北京:中國華僑出版社,2010年12月版:第192-193頁 2、高光復.高適岑參詩譯釋:黑龍江人民出版社,1984:164-166

詩人岑參
      岑參(約715-770年),唐代邊塞詩人,南陽人,太宗時功臣岑文字重孫,後徙居江陵。岑參早歲孤貧,從兄就讀,遍覽史籍。唐玄宗天寶三載(744年)進士,初為率府兵曹參軍。後兩次從軍邊塞,先在安西節度使高仙芝幕府掌書記;天寶末年,封常清為安西北庭節度使時,為其幕府判官。代宗時,曾官嘉州刺史(今四川樂山),世稱“岑嘉州”。大曆五年(770年)卒於成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