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箏歌送外甥蕭正歸京原文賞析

朝代唐代 詩人岑參

汝不聞秦箏聲最苦,五色纏弦十三柱。
怨調慢聲如欲語,一曲未終日移午。
紅亭水木不知暑,忽彈黃鐘和白紵。
清風颯來雲不去,聞之酒醒淚如雨。
汝歸秦兮彈秦聲,秦聲悲兮聊送汝。

送別 抒情 惆悵

譯文

譯文
你沒聽說秦箏聲音最苦,五色琴絃纏著十三琴柱。
曲調幽怨緩慢如泣如訴,一曲尚未彈完天已近午。
紅亭池水樹木不覺暑氣,秦箏忽又彈起黃鐘白紵。
清風颯颯雲彩停留不動,客人醒過酒來淚下如雨。
你歸秦地為你彈奏秦聲,秦聲悲哀啊,送你上路。

註釋
秦箏:古秦地(今陝西一帶)產的一種絃樂器。箏,一種絃樂器。
“汝不聞”兩句:說秦箏五色十三絃,聲音最為悲苦。五色,塗成五色。纏弦,將弦纏在箏上。十三柱,十三根纏弦的支柱。
“怨調”兩句:說秦箏聲調幽怨緩慢,好似向人傾訴衷腸,一曲尚未彈完,天色就已近午時。如欲語,好似向人傾訴。
“紅亭”兩句:說在池水樹木環繞的空氣清爽的紅亭上,秦箏忽又彈起《黃鐘》和《白經》兩支曲子。不知暑:不覺有暑天的炎氣。
“清風”兩句:說秦箏聲音悠揚,如清風颯颯而來,天上的雲彩也停下來傾聽;至於送客的人們就更被這聲音從醉中喚醒而淚如雨下。雲不去,雲彩為秦箏聲吸引而不願離去。
秦:指地處秦地的長安。聊,聊以,姑且。汝,你。

參考資料:

1、高光復.高適岑參詩譯釋:黑龍江人民出版社,1984年11月第1版:316-318

賞析

  這首詩以秦箏為題作歌寫送別。全詩可分為三層。

  詩的前四句主要寫秦箏的音調特色。以“汝不聞”點明此歌乃是為肖正而作,並且強調秦箏,引起全詩,“苦”,概括了秦箏聲調的特色。次句又以秦箏構造的複雜暗示曲調將不同尋常。三、四兩句則具體寫秦箏的聲音特色,先直接寫聲調的幽怨沉緩,然後又以時間的推移寫曲調的悠遠綿長,人們預知秦箏將奏出動人的曲子。

  詩的次四句寫送別時彈奏秦箏。先點明水繞樹合的紅亭,是送別的環境,也是彈箏的環境。次點出所彈曲調為‘黃鐘樂》和《白芝曲》。然後集中寫秦箏的音樂效果:清風颯颯而來,浮雲停滯不動。“颯”,透露出悽怨,“雲不去”反映出纏綿難捨。這兩句不僅用自然界的景物形象寫出秦箏之聲,而且以物之尚且有知’,襯托了人之不能無感,遂有“聞之酒醒淚如雨”一句,來寫秦箏聲引起的惆悵別情。

  詩的最後兩句點明“送”字。歸秦地而作秦聲,歌題是恰切的。結尾“汝”字與開頭“汝7字相呼應,強調“送汝”,而一個“悲”字呼應開頭的“苦”字,寫出借秦箏傳達出的悲苦不忍別離的心情。其中似也包含著棄置州縣,難以歸京的苦悶。

  這首詩情調悲切婉轉,催人淚下,韻腳也低沉凝重,突出地表達了詩人送別時悽愴悲苦的心緒。

參考資料:

1、高光復.高適岑參詩譯釋:黑龍江人民出版社,1984年11月第1版:316-318

賞析

  這首詩以秦箏為題作歌寫送別。全詩可分為三層。

  詩的前四句主要寫秦箏的音調特色。以“汝不聞”點明此歌乃是為肖正而作,並且強調秦箏,引起全詩,“苦”,概括了秦箏聲調的特色。次句又以秦箏構造的複雜暗示曲調將不同尋常。三、四兩句則具體寫秦箏的聲音特色,先直接寫聲調的幽怨沉緩,然後又以時間的推移寫曲調的悠遠綿長,人們預知秦箏將奏出動人的曲子。

  詩的次四句寫送別時彈奏秦箏。先點明水繞樹合的紅亭,是送別的環境,也是彈箏的環境。次點出所彈曲調為‘黃鐘樂》和《白芝曲》。然後集中寫秦箏的音樂效果:清風颯颯而來,浮雲停滯不動。“颯”,透露出悽怨,“雲不去”反映出纏綿難捨。這兩句不僅用自然界的景物形象寫出秦箏之聲,而且以物之尚且有知’,襯托了人之不能無感,遂有“聞之酒醒淚如雨”一句,來寫秦箏聲引起的惆悵別情。

  詩的最後兩句點明“送”字。歸秦地而作秦聲,歌題是恰切的。結尾“汝”字與開頭“汝7字相呼應,強調“送汝”,而一個“悲”字呼應開頭的“苦”字,寫出借秦箏傳達出的悲苦不忍別離的心情。其中似也包含著棄置州縣,難以歸京的苦悶。

  這首詩情調悲切婉轉,催人淚下,韻腳也低沉凝重,突出地表達了詩人送別時悽愴悲苦的心緒。

參考資料:

1、高光復.高適岑參詩譯釋:黑龍江人民出版社,1984年11月第1版:316-318

詩人岑參
      岑參(約715-770年),唐代邊塞詩人,南陽人,太宗時功臣岑文字重孫,後徙居江陵。岑參早歲孤貧,從兄就讀,遍覽史籍。唐玄宗天寶三載(744年)進士,初為率府兵曹參軍。後兩次從軍邊塞,先在安西節度使高仙芝幕府掌書記;天寶末年,封常清為安西北庭節度使時,為其幕府判官。代宗時,曾官嘉州刺史(今四川樂山),世稱“岑嘉州”。大曆五年(770年)卒於成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