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兒媚·中元夜有感原文賞析

朝代清代 詩人納蘭性德

手寫香臺金字經,惟願結來生。蓮花漏轉,楊枝露滴,想鑑微誠。
欲知奉倩神傷極,憑訴與秋擎。西風不管,一池萍水,幾點荷燈。

抒情 懷人

譯文

譯文
將親手所抄佛經置於佛殿之上,祈禱來生能再與你結緣。蓮花形的更漏轉動著,時間就這樣一點點過去,夜已將盡,楊柳枝上露水滴落。我又抄寫了一夜的經文,佛祖應該知曉我的誠意了吧。
想要知道我供奉神明,又傷心至極的心情,惟有這秋日裡的荷燈可以證明了。水面上孤單單漂著浮萍與幾盞荷花燈,西風卻毫不憐惜地吹了過去。

註釋
眼兒媚:詞牌名,又名《秋波媚》。雙調四十八字,前片三平韻,後片兩平韻。中元:指農曆七月十五日。舊俗民間於此日有祭祀亡故親人的活動,是日於水上放荷燈,以奠亡靈。
香臺:佛殿之別稱,即燒香之臺。
金字經:佛經。
蓮花漏:古代一種計時器;。
鑑:審察、辨明。
憑訴:即憑說,辨明之證據。
秋擎:指所放之荷燈。

參考資料:

1、(清)納蘭性德著;墨香齋譯評.納蘭詞 雙色插圖版:中國紡織出版社,2015.10:第264頁 2、齊曉燕編.古代懷人詩詞三百首:中國國際廣播出版社,2014.09:第197頁

賞析

  納蘭作此詞時盧氏剛亡故不久,又正值祭祀之日,近年陪伴之人,恍然竟成弔唁之人,怎能不淚零。傷懷處,親手用金泥抄寫金字經,即佛經,一遍一遍,虔誠寫那經文,絮絮地祈求,唯願來生,還能與其再續今生之緣,再結連理。要知自妻子盧氏亡故以後,納蘭對佛學的研究愈加痴迷。也難怪,困於情傷,痛於生死,自會萌生了淨化、自慰之心。痴情無奈,苦困相思,只能反覆苦寫不停,企盼那來世之緣,精誠所至。

  “蓮花漏轉,楊枝露滴,想鑑微誠”兩個典故,取自佛家之說。蓮花漏,是一種雅緻的時鐘,具體的說法就很不一致了,一說惠遠和尚因為山中不知更漏,所以用銅片做成蓮花形的容器,底下有孔,放在水盆裡,水從底孔裡慢慢滲入,滲到一半的時候容器就會沉下去。一晝夜會沉十二次,是為十二個時辰。楊枝,就是楊柳枝,我們最熟悉的佛教當中的楊柳枝應該就是觀音菩薩手持淨瓶,瓶中插著的那一枝楊柳枝了。觀音菩薩有時會把楊柳枝從淨瓶裡取出來,滴上幾滴瓶中的甘露,馬上就可以起死回生。——這樣的事在正史裡都有記載,《晉書》裡說石勒的愛子石斌暴病而死,石勒請來高僧佛圖澄,佛圖澄用楊柳枝蘸了些水,灑在石斌身上,又唸了一段咒語,然後便一拉石斌的手,說:“起來吧。”死去的石斌果然就起來了。納蘭性德用這兩則佛門典故,語帶雙關,既點明自己此刻身在佛殿,一心向佛,也是在向佛祖袒露自己的心意。

  “欲知奉倩神傷極,憑訴與秋擎”,下片開始,語意轉折。奉倩,即荀奉倩,也就是“不辭冰雪為卿熱”那個典故的主人公。荀奉倩和妻子的感情極篤,有一次妻子患病,身體發熱,體溫總是降不下來,當時正是十冬臘月,荀奉倩情急之下,脫掉衣服,赤身跑到庭院裡,讓風雪凍冷自己的身體,再回來貼到妻子的身上給她降溫。如是者不知多少次,但深情並沒有感動上天,妻子還是死了。荀奉倩的妻子死後,大家前去弔唁,只見荀奉倩“不哭而神傷”。言語之中,好似有萬千愁緒,不被理解,只能觀景尋找依託之物。想象那場景,渺小的荷燈浮於蒼茫的秋水上,微光寂寥,正似納蘭心中,此時百感交集,躊躇萬千。這相思,這離愁,這回憶,又有何用,故人不再,天上人間,何似當年。

  最後一句,更是讓人悲慟萬分。“不管”一詞,讀來備感西風無情。“一池萍水,幾點荷燈”,又甚是孤寂。又讓人想到“萍水相逢”,“萍”是水上漂浮不定的浮萍。看秋水為那一池“萍水”,納蘭又暗比自己是無根之萍,只得飄蕩於這無邊的惆悵中。愛人已故,自己惟似漂泊客。

  全詞圍繞著中元節特有的習俗落筆,只在詞的末尾摹景,用西風的無情反襯出自己悼念亡妻的深情,使自己所抒發的悲痛之情更加厚重深濃。

參考資料:

1、(清)納蘭性德著;聶小晴編著.納蘭詞全編箋註典評:中國華僑出版社,2012.05:第461頁

創作背景

  詞寫於公元1677年(康熙十六年)七月十五日,作者的妻子盧氏剛亡故不久,又恰逢農曆七月十五中元節,祭祀親人,詞人為了懷念妻子寫下了這首歌。   

參考資料:
1、閔澤平編著.納蘭詞全集 彙編匯評匯校:崇文書局,2012.03:第45頁

賞析

  納蘭作此詞時盧氏剛亡故不久,又正值祭祀之日,近年陪伴之人,恍然竟成弔唁之人,怎能不淚零。傷懷處,親手用金泥抄寫金字經,即佛經,一遍一遍,虔誠寫那經文,絮絮地祈求,唯願來生,還能與其再續今生之緣,再結連理。要知自妻子盧氏亡故以後,納蘭對佛學的研究愈加痴迷。也難怪,困於情傷,痛於生死,自會萌生了淨化、自慰之心。痴情無奈,苦困相思,只能反覆苦寫不停,企盼那來世之緣,精誠所至。

  “蓮花漏轉,楊枝露滴,想鑑微誠”兩個典故,取自佛家之說。蓮花漏,是一種雅緻的時鐘,具體的說法就很不一致了,一說惠遠和尚因為山中不知更漏,所以用銅片做成蓮花形的容器,底下有孔,放在水盆裡,水從底孔裡慢慢滲入,滲到一半的時候容器就會沉下去。一晝夜會沉十二次,是為十二個時辰。楊枝,就是楊柳枝,我們最熟悉的佛教當中的楊柳枝應該就是觀音菩薩手持淨瓶,瓶中插著的那一枝楊柳枝了。觀音菩薩有時會把楊柳枝從淨瓶裡取出來,滴上幾滴瓶中的甘露,馬上就可以起死回生。——這樣的事在正史裡都有記載,《晉書》裡說石勒的愛子石斌暴病而死,石勒請來高僧佛圖澄,佛圖澄用楊柳枝蘸了些水,灑在石斌身上,又唸了一段咒語,然後便一拉石斌的手,說:“起來吧。”死去的石斌果然就起來了。納蘭性德用這兩則佛門典故,語帶雙關,既點明自己此刻身在佛殿,一心向佛,也是在向佛祖袒露自己的心意。

  “欲知奉倩神傷極,憑訴與秋擎”,下片開始,語意轉折。奉倩,即荀奉倩,也就是“不辭冰雪為卿熱”那個典故的主人公。荀奉倩和妻子的感情極篤,有一次妻子患病,身體發熱,體溫總是降不下來,當時正是十冬臘月,荀奉倩情急之下,脫掉衣服,赤身跑到庭院裡,讓風雪凍冷自己的身體,再回來貼到妻子的身上給她降溫。如是者不知多少次,但深情並沒有感動上天,妻子還是死了。荀奉倩的妻子死後,大家前去弔唁,只見荀奉倩“不哭而神傷”。言語之中,好似有萬千愁緒,不被理解,只能觀景尋找依託之物。想象那場景,渺小的荷燈浮於蒼茫的秋水上,微光寂寥,正似納蘭心中,此時百感交集,躊躇萬千。這相思,這離愁,這回憶,又有何用,故人不再,天上人間,何似當年。

  最後一句,更是讓人悲慟萬分。“不管”一詞,讀來備感西風無情。“一池萍水,幾點荷燈”,又甚是孤寂。又讓人想到“萍水相逢”,“萍”是水上漂浮不定的浮萍。看秋水為那一池“萍水”,納蘭又暗比自己是無根之萍,只得飄蕩於這無邊的惆悵中。愛人已故,自己惟似漂泊客。

  全詞圍繞著中元節特有的習俗落筆,只在詞的末尾摹景,用西風的無情反襯出自己悼念亡妻的深情,使自己所抒發的悲痛之情更加厚重深濃。

參考資料:

1、(清)納蘭性德著;聶小晴編著.納蘭詞全編箋註典評:中國華僑出版社,2012.05:第461頁

創作背景

  詞寫於公元1677年(康熙十六年)七月十五日,作者的妻子盧氏剛亡故不久,又恰逢農曆七月十五中元節,祭祀親人,詞人為了懷念妻子寫下了這首歌。   

參考資料:
1、閔澤平編著.納蘭詞全集 彙編匯評匯校:崇文書局,2012.03:第45頁

詩人納蘭性德
      納蘭性德(1655-1685),滿洲人,字容若,號楞伽山人,清代最著名詞人之一。其詩詞“納蘭詞”在清代以至整個中國詞壇上都享有很高的聲譽,在中國文學史上也佔有光彩奪目的一席。他生活於滿漢融合時期,其貴族家庭興衰具有關聯於王朝國事的典型性。雖侍從帝王,卻嚮往經歷平淡。特殊的生活環境背景,加之個人的超逸才華,使其詩詞創作呈現出獨特的個性和鮮明的藝術風格。流傳至今的《木蘭花令·擬古決絕詞》——“人生若只如初見,何事秋風悲畫扇?等閒變卻故人心,卻道故人心易變。”富於意境,是其眾多代表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