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磧原文賞析

朝代唐代 詩人岑參

黃沙磧裡客行迷,四望雲天直下低。
為言地盡天還盡,行到安西更向西。

邊塞 寫景 抒懷

譯文

譯文
異鄉客子在黃沙磧裡把路迷,四下張望只覺得雲天向下低。
只說是地到此盡天也到此盡,我已走到安西卻還要再向西。

註釋
磧(qì):沙石地,沙漠。這裡指銀山磧,又名銀山,在今新疆庫米什附近。
黃沙:指沙漠地區。唐劉長卿《送南特進赴歸行營》詩:“虜雲連白草, 漢 月到黃沙。”
雲天:高空。《莊子·大宗師》:“黃帝得之,以登雲天。”直下低:往下低落。
言:說。

參考資料:
1、謝楚發.高適岑參詩選譯.成都:巴蜀書社,1991:171-172

創作背景

  唐玄宗天寶八載(749年),岑參抱著建功立業的志向,離開京師長安赴任安西四鎮節度使高仙芝幕府掌書記之職。此詩當作於他這次出塞赴安西途經沙漠之時,時間大約在天寶九載(750年)。  

參考資料:
1、周嘯天 等.唐詩鑑賞辭典補編.成都:四川文藝出版社,1990:330-331

賞析

  這首詩顯示的是作者在大漠上行旅時所望見的景色和所產生的感覺。首句“黃沙磧裡客行迷”,是寫置身於荒漠中,不僅前路迷茫,不知何往,如韋應物《調嘯詞》所寫的“東望西望路迷”;而且感到心情迷惘,無所歸依,如韋莊《菩薩蠻·洛陽城裡春光好》詞所寫的“此時心轉迷”。句中的這個“迷”字,與作者的另一首《宿鐵關西館》詩“鄉遙夢亦迷”句中的“迷”字一起來看,可能還含有回首萬里、歸路亦迷的意思在內。

  第二句“四望雲天直下低”,迴應第一句,描寫在廣闊無限的沙漠中,四面遠望,天地相接,雲天低迷,而這一印象正引出和加重了行客的迷失心情。這個“低”,雖屬視官的錯覺,卻是望中的實感。陸游《遊修覺寺》詩中的“天向平蕪盡處低”句,寫的也是這樣一個錯覺和實感;而岑參所寫的,是在西北高原上、浩翰沙漠中的特別鮮明、強烈的感受。

  第三句“為言地盡天還盡”,又直承這第二句。正因遠望中雲天四垂,低與地連,所以進而覺得地到了盡頭,天也到了盡頭。詩人到達安西后,在《磧西頭送李判官入京》詩中還寫有“尋河愁地盡,過磧覺天低”兩句。“尋河”是虛寫,用漢使通西域典故(見《漢書·張騫傳》;“過磧”是實寫,記自身的歷程。“地盡”、“天低”則重述了這一過磧時由直覺產生的印象。

  末句“行到安西更向西”,宕開詩筆,另拓詩境,表現天地本自無邊無涯,地外仍有地,天外仍有天,過了大漠還在向西方延伸,以見天地之末“盡”。這一收尾也許另有一層意思,如李益的《徵人歌》所說:“塞外徵行無盡日”,雖然已經抵達安西,徵行還不會結束。

  詩寫詩人在一望無際的大沙漠上日夜西行時,眼前看到的景色、直覺中構成的印象、內心處觸發的感受。岑參的邊塞詩,常採用誇張的表現手法。這首絕句中所寫的“雲天直下低”、“地盡天還盡”,也帶有誇張色彩。但這種誇張,不是對真實的歪曲,而是對真實的強化,更形象、更逼真可感地表現了詩人在那樣一個獨特環境中所看到的獨特景色、所產生的獨特感受。

  有些邊塞詩,往往經過高度概括,甚或出於憑空想象,所寫的景物情事常常共性多,個性少,縱有典型意義,不免陳陳相因。岑參所寫,則大都是實地見聞、親身感受,以不同於一般邊塞詩的面目出現,奇葩獨放,異境別開,使人眼目為之一新。從這首絕句,也可嘗鼎一臠,窺豹一斑。

參考資料:

1、周嘯天 等.唐詩鑑賞辭典補編.成都:四川文藝出版社,1990:330-331

創作背景

  唐玄宗天寶八載(749年),岑參抱著建功立業的志向,離開京師長安赴任安西四鎮節度使高仙芝幕府掌書記之職。此詩當作於他這次出塞赴安西途經沙漠之時,時間大約在天寶九載(750年)。  

參考資料:
1、周嘯天 等.唐詩鑑賞辭典補編.成都:四川文藝出版社,1990:330-331

賞析

  這首詩顯示的是作者在大漠上行旅時所望見的景色和所產生的感覺。首句“黃沙磧裡客行迷”,是寫置身於荒漠中,不僅前路迷茫,不知何往,如韋應物《調嘯詞》所寫的“東望西望路迷”;而且感到心情迷惘,無所歸依,如韋莊《菩薩蠻·洛陽城裡春光好》詞所寫的“此時心轉迷”。句中的這個“迷”字,與作者的另一首《宿鐵關西館》詩“鄉遙夢亦迷”句中的“迷”字一起來看,可能還含有回首萬里、歸路亦迷的意思在內。

  第二句“四望雲天直下低”,迴應第一句,描寫在廣闊無限的沙漠中,四面遠望,天地相接,雲天低迷,而這一印象正引出和加重了行客的迷失心情。這個“低”,雖屬視官的錯覺,卻是望中的實感。陸游《遊修覺寺》詩中的“天向平蕪盡處低”句,寫的也是這樣一個錯覺和實感;而岑參所寫的,是在西北高原上、浩翰沙漠中的特別鮮明、強烈的感受。

  第三句“為言地盡天還盡”,又直承這第二句。正因遠望中雲天四垂,低與地連,所以進而覺得地到了盡頭,天也到了盡頭。詩人到達安西后,在《磧西頭送李判官入京》詩中還寫有“尋河愁地盡,過磧覺天低”兩句。“尋河”是虛寫,用漢使通西域典故(見《漢書·張騫傳》;“過磧”是實寫,記自身的歷程。“地盡”、“天低”則重述了這一過磧時由直覺產生的印象。

  末句“行到安西更向西”,宕開詩筆,另拓詩境,表現天地本自無邊無涯,地外仍有地,天外仍有天,過了大漠還在向西方延伸,以見天地之末“盡”。這一收尾也許另有一層意思,如李益的《徵人歌》所說:“塞外徵行無盡日”,雖然已經抵達安西,徵行還不會結束。

  詩寫詩人在一望無際的大沙漠上日夜西行時,眼前看到的景色、直覺中構成的印象、內心處觸發的感受。岑參的邊塞詩,常採用誇張的表現手法。這首絕句中所寫的“雲天直下低”、“地盡天還盡”,也帶有誇張色彩。但這種誇張,不是對真實的歪曲,而是對真實的強化,更形象、更逼真可感地表現了詩人在那樣一個獨特環境中所看到的獨特景色、所產生的獨特感受。

  有些邊塞詩,往往經過高度概括,甚或出於憑空想象,所寫的景物情事常常共性多,個性少,縱有典型意義,不免陳陳相因。岑參所寫,則大都是實地見聞、親身感受,以不同於一般邊塞詩的面目出現,奇葩獨放,異境別開,使人眼目為之一新。從這首絕句,也可嘗鼎一臠,窺豹一斑。

參考資料:

1、周嘯天 等.唐詩鑑賞辭典補編.成都:四川文藝出版社,1990:330-331

詩人岑參
      岑參(約715-770年),唐代邊塞詩人,南陽人,太宗時功臣岑文字重孫,後徙居江陵。岑參早歲孤貧,從兄就讀,遍覽史籍。唐玄宗天寶三載(744年)進士,初為率府兵曹參軍。後兩次從軍邊塞,先在安西節度使高仙芝幕府掌書記;天寶末年,封常清為安西北庭節度使時,為其幕府判官。代宗時,曾官嘉州刺史(今四川樂山),世稱“岑嘉州”。大曆五年(770年)卒於成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