卜算子·我住長江頭原文賞析

朝代宋代 詩人李之儀

我住長江頭,君住長江尾。日日思君不見君,共飲長江水。
此水幾時休,此恨何時已。只願君心似我心,定不負相思意。

宋詞三百首 宋詞精選 長江 思念 愛情

譯文

譯文
我住在長江源頭,君住在長江之尾。天天想念你總是見不到你,卻共同飲著長江之水。
悠悠不盡的江水什麼時候枯竭,別離的苦恨,什麼時候消止。只願你的心,如我的心相守不移,就不會辜負了我一番痴戀情意。

譯文二
我居住在長江上游,你居住在長江下游。 天天想念你卻見不到你,共同喝著長江的水。
長江之水,悠悠東流,不知道什麼時候才能休止,自己的相思離別之恨也不知道什麼時候才能停歇。只希望你的心思像我的意念一樣, 就一定不會辜負這互相思念的心意。

註釋
選自《姑溪詞》,作者李之儀。
已:完結,停止
休:停止
定:此處為襯字。
思:想念,思念

本節內容由匿名網友上傳,原作者已無法考證。免費釋出僅供學習參考,其觀點不代表本站立場。

簡析

  李之儀這首《卜算子》深得民歌的神情風味,明白如話,復疊迴環,同時又具有文人詞構思新巧。同住長江邊,同飲長江水,卻因相隔兩地而不能相見,此情如水長流不息,此恨綿綿終無絕期。只能對空遙祝君心永似我心,彼此不負相思情意。語極平常,感情卻深沉真摯。設想很別緻,深得民歌風味,以情語見長。

  這首詞的結尾寫出了隔絕中的永恆的愛戀,給人以江水長流情長的感受。全詞以長江水為抒情線索。悠悠長江水,既是雙方萬里阻隔的天然障礙,又是一脈相通、遙寄情思的天然載體;既是悠悠相思、無窮別恨的觸發物與象徵,又是雙方永恆友誼與期待的見證。隨著詞情的發展,它的作用也不斷變化,可謂妙用無窮。

  

本節內容由匿名網友上傳,原作者已無法考證。免費釋出僅供學習參考,其觀點不代表本站立場。


創作背景

  公元1103年(北宋崇寧二年),仕途不順的李之儀被貶到太平州。禍不單行,先是女兒及兒子相繼去世,接著,與他相濡以沫四十年的夫人胡淑修也撒手人寰。這年秋天,李之儀攜楊姝來到長江邊,面對知冷知熱的紅顏知己,面對滾滾東逝奔流不息的江水,寫下了這首千古流傳的愛情詞。

  

參考資料:


賞析

  李之儀這首《卜算子》深得民歌的神情風味,明白如話,復疊迴環,同時又具有文人詞構思新巧、深婉含蓄的特點,可以說是一種提高和淨化了的通俗詞。

  “我住長江頭,君住長江尾。”開頭兩句,“我”“君”對起,而一住江頭,一住江尾,見雙方空間距離之懸隔,也暗寓相思之情的悠長。重疊復沓的句式,加強了詠歎的情味,彷彿可以感觸到主人公深情的思念與嘆息,在閣中翹首思念的女子形象於此江山萬里的悠廣背景下凸現出來。

  “日日思君不見君,共飲長江水。”兩句,從前兩句直接引出。江頭江尾的萬里遙隔,引出了“日日思君不見君”這一全詞的主幹;而同住長江之濱,則引出了“共飲長江水”。如果各自孤立起來看,每一句都不見出色,但聯起來吟味,便覺筆墨之外別具一段深情妙理。這就是兩句之間含而未宣、任人體味的那層轉折。字面意思淺直:日日思君而不得見,卻又共飲一江之水。深味之下,似可知儘管思而不見,畢竟還能共飲長江之水。這“共飲”又似乎多少能稍慰相思離隔之恨。詞人只淡淡道出“不見”與“共飲”的事實,隱去它們之間的轉折關係的內涵,任人揣度吟味,反使詞情分外深婉含蘊。

  “此水幾時休,此恨何時已。”換頭仍緊扣長江水,承上“思君不見”進一步抒寫別恨。長江之水,悠悠東流,不知道什麼時候才能休止,自己的相思離別之恨也不知道什麼時候才能停歇。用“幾時休”“何時已”這樣的口吻,一方面表明主觀上祈望恨之能已,另一方面又暗透客觀上恨之無已。江水永無不流之日,自己的相思隔離之恨也永無銷歇之時。此詞以祈望恨之能已反透恨之不能已,變民歌、民間詞之直率熱烈為深摯婉曲,變重言錯舉為簡約含蓄。

  “只願君心似我心,定不負相思意。”恨之無已,正緣愛之深摯。“我心”既是江水不竭,相思無已,自然也就希望“君心似我心”,我定不負我相思之意。江頭江尾的阻隔縱然不能飛越,而兩相摯愛的心靈卻相通。這樣一來,單方面的相思便變為雙方的期許,無已的別恨便化為永恆的相愛與期待。這樣,阻隔的雙方心靈上便得到了永久的滋潤與慰藉。從“此恨何時已”翻出“定不負相思意”,江頭江尾的遙隔這裡反而成為感情昇華的條件了。這首詞的結拍寫出了隔絕中的永恆之愛,給人以江水長流情長的感受。

  作者用江水之悠悠不斷,喻相思之綿綿不已,最後以己之鐘情期望對方,真摯戀情,傾口而出。全詞以長江水為抒情線索,語言明白如話,句式復疊迴環,感情深沉真摯,深得民歌的神情風味,又具有文人詞構思新巧,體現出靈秀雋永、玲瓏晶瑩的風神。

參考資料:

1、劉學鍇 等.唐宋詞鑑賞辭典(唐·五代·北宋).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88:754-756

簡析

  李之儀這首《卜算子》深得民歌的神情風味,明白如話,復疊迴環,同時又具有文人詞構思新巧。同住長江邊,同飲長江水,卻因相隔兩地而不能相見,此情如水長流不息,此恨綿綿終無絕期。只能對空遙祝君心永似我心,彼此不負相思情意。語極平常,感情卻深沉真摯。設想很別緻,深得民歌風味,以情語見長。

  這首詞的結尾寫出了隔絕中的永恆的愛戀,給人以江水長流情長的感受。全詞以長江水為抒情線索。悠悠長江水,既是雙方萬里阻隔的天然障礙,又是一脈相通、遙寄情思的天然載體;既是悠悠相思、無窮別恨的觸發物與象徵,又是雙方永恆友誼與期待的見證。隨著詞情的發展,它的作用也不斷變化,可謂妙用無窮。

  

本節內容由匿名網友上傳,原作者已無法考證。免費釋出僅供學習參考,其觀點不代表本站立場。


創作背景

  公元1103年(北宋崇寧二年),仕途不順的李之儀被貶到太平州。禍不單行,先是女兒及兒子相繼去世,接著,與他相濡以沫四十年的夫人胡淑修也撒手人寰。這年秋天,李之儀攜楊姝來到長江邊,面對知冷知熱的紅顏知己,面對滾滾東逝奔流不息的江水,寫下了這首千古流傳的愛情詞。

  

參考資料:


賞析

  李之儀這首《卜算子》深得民歌的神情風味,明白如話,復疊迴環,同時又具有文人詞構思新巧、深婉含蓄的特點,可以說是一種提高和淨化了的通俗詞。

  “我住長江頭,君住長江尾。”開頭兩句,“我”“君”對起,而一住江頭,一住江尾,見雙方空間距離之懸隔,也暗寓相思之情的悠長。重疊復沓的句式,加強了詠歎的情味,彷彿可以感觸到主人公深情的思念與嘆息,在閣中翹首思念的女子形象於此江山萬里的悠廣背景下凸現出來。

  “日日思君不見君,共飲長江水。”兩句,從前兩句直接引出。江頭江尾的萬里遙隔,引出了“日日思君不見君”這一全詞的主幹;而同住長江之濱,則引出了“共飲長江水”。如果各自孤立起來看,每一句都不見出色,但聯起來吟味,便覺筆墨之外別具一段深情妙理。這就是兩句之間含而未宣、任人體味的那層轉折。字面意思淺直:日日思君而不得見,卻又共飲一江之水。深味之下,似可知儘管思而不見,畢竟還能共飲長江之水。這“共飲”又似乎多少能稍慰相思離隔之恨。詞人只淡淡道出“不見”與“共飲”的事實,隱去它們之間的轉折關係的內涵,任人揣度吟味,反使詞情分外深婉含蘊。

  “此水幾時休,此恨何時已。”換頭仍緊扣長江水,承上“思君不見”進一步抒寫別恨。長江之水,悠悠東流,不知道什麼時候才能休止,自己的相思離別之恨也不知道什麼時候才能停歇。用“幾時休”“何時已”這樣的口吻,一方面表明主觀上祈望恨之能已,另一方面又暗透客觀上恨之無已。江水永無不流之日,自己的相思隔離之恨也永無銷歇之時。此詞以祈望恨之能已反透恨之不能已,變民歌、民間詞之直率熱烈為深摯婉曲,變重言錯舉為簡約含蓄。

  “只願君心似我心,定不負相思意。”恨之無已,正緣愛之深摯。“我心”既是江水不竭,相思無已,自然也就希望“君心似我心”,我定不負我相思之意。江頭江尾的阻隔縱然不能飛越,而兩相摯愛的心靈卻相通。這樣一來,單方面的相思便變為雙方的期許,無已的別恨便化為永恆的相愛與期待。這樣,阻隔的雙方心靈上便得到了永久的滋潤與慰藉。從“此恨何時已”翻出“定不負相思意”,江頭江尾的遙隔這裡反而成為感情昇華的條件了。這首詞的結拍寫出了隔絕中的永恆之愛,給人以江水長流情長的感受。

  作者用江水之悠悠不斷,喻相思之綿綿不已,最後以己之鐘情期望對方,真摯戀情,傾口而出。全詞以長江水為抒情線索,語言明白如話,句式復疊迴環,感情深沉真摯,深得民歌的神情風味,又具有文人詞構思新巧,體現出靈秀雋永、玲瓏晶瑩的風神。

參考資料:

1、劉學鍇 等.唐宋詞鑑賞辭典(唐·五代·北宋).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88:754-756

詩人李之儀
      李之儀(1038~1117)北宋詞人。字端叔,自號姑溪居士、姑溪老農。漢族,滄州無棣(慶雲縣)人。哲宗元祐初為樞密院編修官,通判原州。元祐末從蘇軾於定州幕府,朝夕倡酬。元符中監內香藥庫,御史石豫參劾他曾為蘇軾幕僚,不可以任京官,被停職。徽宗崇寧初提舉河東常平。後因得罪權貴蔡京,除名編管太平州(今安徽當塗),後遇赦復官,晚年卜居當塗。著有《姑溪詞》一卷、《姑溪居士前集》五十卷和《姑溪題跋》二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