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岸移木芙蓉植龍興精舍原文賞析

朝代唐代 詩人柳宗元

有美不自蔽,安能守孤根。
盈盈湘西岸,秋至風霜繁。
麗影別寒水,濃芳委前軒。
芰荷諒難雜,反此生高原。

寫花 抒情 孤寂 愁苦

譯文

譯文
姿容豔美,既不自藏;豈容獨處,無人欣賞。
亭亭玉立,瀟水西畔;秋季來臨,風緊霜繁。
豔麗倩影,告別寒江;移植廊前,散發芳香。
它與荷花,混雜實難;與之不同,故生高岸。

註釋
木芙蓉:又稱木蓮,生於陸地。
美:指木芙蓉。
盈盈:姿態美好的樣子。湘西:瀟水西岸。
委:放置,指栽培。軒:有窗的長廓或小室。
芰荷:荷花。
高原:高地。

參考資料:

鑑賞

  《湘岸移木芙蓉植龍興精舍》一詩,寫作時間與植桂詩大致相同,心態也相擬,只是寫法上略有不同,如果說植桂詩更多地表現了自己的孤悲之感的話,此詩則以自愛、自慰之情為主。

  詩人創作此詩,心態上有兩個特徵。一是孤寂無依,世無知音之感。當時詩人剛貶謫永州,政治地位一落千丈。作為被貶官員,行動很不自由,處境與囚徒相差無幾。所以他常自稱為“罪臣”、“楚囚”。心理常惶恐不已,徹夜難眠。再加上昔日誌同道合的朋友都遠貶荒涼遙遠之地,貶官的身份也不便與他人接觸。因而,伴隨他的只是孤獨、寂寞和無奈。另外一種心態特徵是:懷才不遇又矢志不移。柳宗元的才能是全面的,為多數人所瞭解的,柳宗元主要是散文家和詩人。但被貶之前,柳宗元的理想絕不是做文人,而且有點不屑於做文人。在《答吳武陵論〈非國語〉書》中說道:“意欲施之事實,以輔時及物為道。”信中他向自己好友表白了昔日的理想。他的《冉溪》詩中“少時陳力希公候,許國不復為身謀”的句子,更是直接說明了他的理想是輔助時政,建政立業,為此而不怕犧牲。事實上,他也確有非凡的政治才能,三十四歲成為朝廷要臣足以說明了這點。永貞革新的失敗,他失去了政治上有所作為的機會,但他並沒有放棄,這一性格很類似流放中的屈原。在貶永時期,他關注著時局的變化,民生的疾苦,常與朋友以書信的形式討論歷史、政治和為官之道,希望被朝廷起用,再度施展政治才能。為了理想,他提攜後進,培養人才,積蓄力量,正如《冉溪》詩中寫道:“卻學壽張樊敬侯,種漆西園待成器。”這些大概是柳宗元在不自由狀態下最大的所為吧。瞭解了柳宗元這樣的心態,就很容易把握此詩的深層次的含義。

  這首詩在藝術上的特點,就是採用擬人化手法,把自己的心態物化成木芙蓉,木芙蓉自然成了他感情的載體、心靈的鏡子和與讀者溝通的渠道。詩中的木芙蓉具有鮮明的詩人的色彩:她孤寂、獨自長在湘水西岸,任秋風疾吹,繁霜嚴打,無人愛憐顧惜;她完美,“盈盈”,是婀娜多姿的體形,“麗影”是豔麗動人的身姿,“濃香”是沁人的芳香,可謂集眾美於一身;她自信,“有美不自蔽,安能守孤根”,這種自信來自於“有美”。這種美與其說是木芙蓉的姿態、麗影和濃芳,不如說是詩人的才華、理想。因此,即使在孤獨、冷落,被人詆譭、拋棄的處境裡,他也沒有沮喪、消沉和自暴自棄。他堅信自己總會有被人賞識的時候;他很有原則,處於世上,就只能像木芙蓉一樣,紮根高高的陸地,絕不與浮於水上的搖擺不定的芰荷同處。詩人對木芙蓉作了淋漓盡致的描繪,傾注了強烈的感情。這樣做的用意很明顯,高文先生道明瞭詩人的用意:“此詩寫木芙蓉美麗而孤獨,深受風霜欺凌,詩人同情它的遭遇而移栽於住所軒前。乃以木芙蓉自比,憐花亦即自憐”。詩人愛花,護花,實為自愛自慰。這也正是中國古代文人撫平內心創傷,驅走孤獨幽愁的常見方式。

本節內容由匿名網友上傳,原作者已無法考證。免費釋出僅供學習參考,其觀點不代表本站立場。

鑑賞

  《湘岸移木芙蓉植龍興精舍》一詩,寫作時間與植桂詩大致相同,心態也相擬,只是寫法上略有不同,如果說植桂詩更多地表現了自己的孤悲之感的話,此詩則以自愛、自慰之情為主。

  詩人創作此詩,心態上有兩個特徵。一是孤寂無依,世無知音之感。當時詩人剛貶謫永州,政治地位一落千丈。作為被貶官員,行動很不自由,處境與囚徒相差無幾。所以他常自稱為“罪臣”、“楚囚”。心理常惶恐不已,徹夜難眠。再加上昔日誌同道合的朋友都遠貶荒涼遙遠之地,貶官的身份也不便與他人接觸。因而,伴隨他的只是孤獨、寂寞和無奈。另外一種心態特徵是:懷才不遇又矢志不移。柳宗元的才能是全面的,為多數人所瞭解的,柳宗元主要是散文家和詩人。但被貶之前,柳宗元的理想絕不是做文人,而且有點不屑於做文人。在《答吳武陵論〈非國語〉書》中說道:“意欲施之事實,以輔時及物為道。”信中他向自己好友表白了昔日的理想。他的《冉溪》詩中“少時陳力希公候,許國不復為身謀”的句子,更是直接說明了他的理想是輔助時政,建政立業,為此而不怕犧牲。事實上,他也確有非凡的政治才能,三十四歲成為朝廷要臣足以說明了這點。永貞革新的失敗,他失去了政治上有所作為的機會,但他並沒有放棄,這一性格很類似流放中的屈原。在貶永時期,他關注著時局的變化,民生的疾苦,常與朋友以書信的形式討論歷史、政治和為官之道,希望被朝廷起用,再度施展政治才能。為了理想,他提攜後進,培養人才,積蓄力量,正如《冉溪》詩中寫道:“卻學壽張樊敬侯,種漆西園待成器。”這些大概是柳宗元在不自由狀態下最大的所為吧。瞭解了柳宗元這樣的心態,就很容易把握此詩的深層次的含義。

  這首詩在藝術上的特點,就是採用擬人化手法,把自己的心態物化成木芙蓉,木芙蓉自然成了他感情的載體、心靈的鏡子和與讀者溝通的渠道。詩中的木芙蓉具有鮮明的詩人的色彩:她孤寂、獨自長在湘水西岸,任秋風疾吹,繁霜嚴打,無人愛憐顧惜;她完美,“盈盈”,是婀娜多姿的體形,“麗影”是豔麗動人的身姿,“濃香”是沁人的芳香,可謂集眾美於一身;她自信,“有美不自蔽,安能守孤根”,這種自信來自於“有美”。這種美與其說是木芙蓉的姿態、麗影和濃芳,不如說是詩人的才華、理想。因此,即使在孤獨、冷落,被人詆譭、拋棄的處境裡,他也沒有沮喪、消沉和自暴自棄。他堅信自己總會有被人賞識的時候;他很有原則,處於世上,就只能像木芙蓉一樣,紮根高高的陸地,絕不與浮於水上的搖擺不定的芰荷同處。詩人對木芙蓉作了淋漓盡致的描繪,傾注了強烈的感情。這樣做的用意很明顯,高文先生道明瞭詩人的用意:“此詩寫木芙蓉美麗而孤獨,深受風霜欺凌,詩人同情它的遭遇而移栽於住所軒前。乃以木芙蓉自比,憐花亦即自憐”。詩人愛花,護花,實為自愛自慰。這也正是中國古代文人撫平內心創傷,驅走孤獨幽愁的常見方式。

本節內容由匿名網友上傳,原作者已無法考證。免費釋出僅供學習參考,其觀點不代表本站立場。

詩人柳宗元
      柳宗元(773年-819年),字子厚,唐代河東(今山西運城)人,傑出詩人、哲學家、儒學家乃至成就卓著的政治家,唐宋八大家之一。著名作品有《永州八記》等六百多篇文章,經後人輯為三十卷,名為《柳河東集》。因為他是河東人,人稱柳河東,又因終於柳州刺史任上,又稱柳柳州。柳宗元與韓愈同為中唐古文運動的領導人物,並稱“韓柳”。在中國文化史上,其詩、文成就均極為傑出,可謂一時難分軒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