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夢令·常記溪亭日暮原文賞析
譯文
譯文
時常記起溪邊亭中游玩至日色已暮,沉迷在優美的景色中忘記了回家的路。
盡了酒宴興致才乘舟返回,不小心進入藕花深處。
怎麼才能出去呢?怎麼才能出去呢?划船聲驚起了一群鷗鷺。
譯文二
經常記起在溪邊的亭子游玩直到太陽落山的時候,被美景陶醉而流連忘返。
遊興滿足了,天黑往回划船,不小心划進了荷花池深處。
劃呀,劃呀,驚動滿灘的水鳥,都飛起來了。
譯文三
曾記得一次溪亭飲酒到日暮,喝得大醉回家找不著了道路。
興盡之後很晚才往回划船,卻不小心進入了荷花深處。
怎麼渡,怎麼渡?(最終)驚起水邊滿灘鷗鷺。
註釋
常記:時常記起。“難忘”的意思。
溪亭:臨水的亭臺。
日暮:黃昏時候。
沉醉:比喻沉浸在某事物或某境界中。
興盡:盡了興致。
晚:比合適的時間靠後,這裡意思是天黑路暗了。
回舟:乘船而回。
誤入:不小心進入。
藕花:荷花。
爭渡:怎渡,怎麼才能劃出去。“爭”為通假字,同“怎”,讀作zěn,意思是怎麼,怎樣才能。能
驚:驚動。
起:飛起來。
一灘:一群。
鷗鷺:這裡泛指水鳥。
簡評
這首詞在南宋人黃升的《花菴詞選》中題為“酒興”。玩詞意,似為回憶一次愉快的郊遊而作。詞人命舟備酒,暢遊於清溪,因沉酣竟不知日之夕矣。沉沉暮靄中,回舟誤入曲港橫塘,藕花深處。這是一個清香流溢,色彩繽紛的,幽杳而神祕的世界。它給詞人帶來的是巨大的驚喜和深深的陶醉。花香、酒氣,使詞人暫時擺脫了封建社會名門閨秀的重重枷鎖,顯現出她貪玩活潑天性。於是有爭渡之舉。當輕舟穿行於荷花之中,看著棲息在花汀漁浦的鷗鷺驚飛,她感受到了一種強烈的生命的活力。這種活力就從詞短促的節奏和響亮的韻腳中洋溢而出。 這首詞楊金本《65+草堂詩餘》誤作蘇軾詞,《詞林萬選》誤作無名氏詞,《古今詞話》、《唐詞紀》誤作呂洞賓詞。從“誤作”之多,也可看出此詞之放逸已超出了“閨秀詞”的範圍,所以有人把它列入男性作者的名下。但南宋人黃升的《花菴詞選》、曾慥的《樂府雅詞》都把它作李清照詞,應當是可信的。
本節內容由匿名網友上傳,原作者已無法考證。免費釋出僅供學習參考,其觀點不代表本站立場。
講解
有時候,一件細小的、但饒有興味的往事,會反覆出現在你的記憶中,引起你的思索和回味。當時經歷的生動情景,會歷歷如畫,在眼前重現;當時的興奮和激動,也會再次在心頭湧現,印象還是那樣的新鮮。如果你是一個有才能的文學家,你就會真實地描繪出這種經歷和心情,吸引讀者也進入你再現的那個境界,分享你的激動。
這首《如夢令》就是這樣的作品。這是李清照為追記一次有趣的郊遊而寫的。作品中第一句說明了這是已經過去的一天,是在郊野水邊的一個亭子裡,傍晚的時候。一個“常”字,表明這件往事給她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因而時常引起她的回憶。在那裡作什麼?第二句告訴我們,她喝酒喝得醉醺醺的,已經到了不認識回家路途的程度了。“沉醉”,是醉得很深的意思。顯然,她是在一邊欣賞郊野的景色,一邊在喝酒,而且,也不是剛剛到了那裡,是在那裡已經遊賞了相當長的時間了。“興盡晚回舟”,是說在玩賞的興致得到了充分的滿足之後,天色已晚,才上了去時所乘的小船,掉轉船頭,往回走。可是,沉醉的後果產生了。由於天色黯淡,特別是醉眼模糊,辨認不清歸路,把船划進了一片密集的荷花叢中。“藕花”,即荷花。因荷花是從藕長出來的,所以在詩詞中也常叫藕花。按照詞調的要求,這裡不用荷花,而改稱“藕花”。這時,她心慌意亂是可想而知的了。怎麼辦呢?怎麼樣才能劃出荷塘?怎麼樣才能劃回家去?正好,按詞調,這裡需要重複一遍相同的兩個字的句子,作者恰到好處地填寫了“爭渡,爭渡”。這裡的“爭”,作怎麼講。“爭渡”,這裡是怎麼劃出去的意思。“爭渡,爭渡”,重複一遍,就突出了她焦急的心情。當她正在心如火燎,思量著怎樣才能劃出荷塘回家時,想必是在胡亂地划動著小船,去找尋一條歸路。忽然聽得,呼啦啦一片響聲,從河灘上飛起了一群被小船驚起的水鳥。“鷗鷺”,鷗和鷺都是水鳥。小詞寫到這裡,戛然而止。至於下文如何,就留待讀者自己去想象了。想來,可能是驚飛的水鳥,嚇得她出了一身冷汗,使得頭腦清醒了一些,終於能夠尋路回家了吧!
作者在詞中不是流水賬式地寫她如何去,如何到家,在那裡怎麼玩,只在字裡行間把經過作了交代。作者也並沒有寫“我玩得多麼高興呀”之類,而只用了“常記”、“沉醉”、“興盡”、“晚”幾個字,就把她遊賞的歡快心情表現得淋漓盡致。她善於剪裁,僅僅截取了醉歸途中、誤入荷塘、驚飛水鳥這個“鏡頭”,稍加點染,就寫出了她這次郊遊中不同一般、最難以忘懷之處,使讀者不僅如臨其境,也如聞其聲。總之,這首小詞,雖然並無深意,但寫得簡練、生動而傳神,今天讀來,還是引人入勝的。
另外,一個有文化的女子,到郊野遊玩,還喝得大醉,這在今天也是不多見的,在封建禮教重壓之下的宋代,那就更為稀罕了。這也表現了李清照性格中任情豪放、不受拘束的一個方面。
本節內容由匿名網友上傳,原作者已無法考證。免費釋出僅供學習參考,其觀點不代表本站立場。
創作背景
這首《如夢令·常記溪亭日暮》是李清照的早期之作,較為可信的時間當是李清照到達汴京之後尚未出嫁之前。這段時間李清照身居閨中,不免會回憶起少時遊玩的情形,對那些生活的懷念之情與日俱增,使得作者感到詩興大發,於是寫下了這首流傳千古的小令。
參考資料:
1、劉瑜 .李清照全詞 .山東 :山東友誼出版社 ,1998 :第90-93頁 .
賞析
此詞是記遊賞之作,寫了酒醉、花美,清新別緻。“常記”兩句起筆平淡,自然和諧,把讀者自然而然地引到了她所創造的詞境 。“常記”明確表示追述,地點在“溪亭 ”,時間是“日暮 ”,作者飲宴以後 ,已經醉得連回去的路徑都辨識不出了。“沉醉”二字卻露了作者心底的歡愉 ,“不知歸路”也曲折傳出作者流連忘返的情致,看起來,這是一次給作者留下了深刻印象的十分愉快的遊賞。
接寫的“興盡”兩句,就把這種意興遞進了一層,興盡方才回舟,那麼,興未盡呢?恰恰表明興致之高,不想回舟。而“誤入”一句,行文流暢自然,毫無斧鑿痕跡,同前面的“不知歸路”相呼應,顯示了主人公的忘情心態。盛放的荷花叢中正有一葉扁舟搖盪。舟上是遊興未盡的少年才女,這樣的美景,一下子躍然紙上,呼之欲出。
一連兩個“爭渡 ”,表達了主人公急於從迷途中找尋出路的焦灼心情。正是由於“ 爭渡”,所以又“驚起一灘鷗鷺”,把停棲在洲渚上的水鳥都嚇飛了。至此,詞戛然而止,言盡而意未盡,耐人尋味。
這首小令用詞簡練,只選取了幾個片斷,把移動著的風景和作者怡然的心情融合在一起,寫出了作者青春年少時的好心情,讓人不由想隨她一道荷叢盪舟,沉醉不歸。正所謂“少年情懷自是得”,這首詩不事雕琢,富有一種自然之美。
參考資料:
1、唐圭璋 等.唐宋詞鑑賞辭典(唐·五代·北宋).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88:1180-1181 2、陳祖美.李清照作品賞析集.成都:巴蜀書社,1992:7-9簡評
這首詞在南宋人黃升的《花菴詞選》中題為“酒興”。玩詞意,似為回憶一次愉快的郊遊而作。詞人命舟備酒,暢遊於清溪,因沉酣竟不知日之夕矣。沉沉暮靄中,回舟誤入曲港橫塘,藕花深處。這是一個清香流溢,色彩繽紛的,幽杳而神祕的世界。它給詞人帶來的是巨大的驚喜和深深的陶醉。花香、酒氣,使詞人暫時擺脫了封建社會名門閨秀的重重枷鎖,顯現出她貪玩活潑天性。於是有爭渡之舉。當輕舟穿行於荷花之中,看著棲息在花汀漁浦的鷗鷺驚飛,她感受到了一種強烈的生命的活力。這種活力就從詞短促的節奏和響亮的韻腳中洋溢而出。 這首詞楊金本《65+草堂詩餘》誤作蘇軾詞,《詞林萬選》誤作無名氏詞,《古今詞話》、《唐詞紀》誤作呂洞賓詞。從“誤作”之多,也可看出此詞之放逸已超出了“閨秀詞”的範圍,所以有人把它列入男性作者的名下。但南宋人黃升的《花菴詞選》、曾慥的《樂府雅詞》都把它作李清照詞,應當是可信的。
本節內容由匿名網友上傳,原作者已無法考證。免費釋出僅供學習參考,其觀點不代表本站立場。
講解
有時候,一件細小的、但饒有興味的往事,會反覆出現在你的記憶中,引起你的思索和回味。當時經歷的生動情景,會歷歷如畫,在眼前重現;當時的興奮和激動,也會再次在心頭湧現,印象還是那樣的新鮮。如果你是一個有才能的文學家,你就會真實地描繪出這種經歷和心情,吸引讀者也進入你再現的那個境界,分享你的激動。
這首《如夢令》就是這樣的作品。這是李清照為追記一次有趣的郊遊而寫的。作品中第一句說明了這是已經過去的一天,是在郊野水邊的一個亭子裡,傍晚的時候。一個“常”字,表明這件往事給她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因而時常引起她的回憶。在那裡作什麼?第二句告訴我們,她喝酒喝得醉醺醺的,已經到了不認識回家路途的程度了。“沉醉”,是醉得很深的意思。顯然,她是在一邊欣賞郊野的景色,一邊在喝酒,而且,也不是剛剛到了那裡,是在那裡已經遊賞了相當長的時間了。“興盡晚回舟”,是說在玩賞的興致得到了充分的滿足之後,天色已晚,才上了去時所乘的小船,掉轉船頭,往回走。可是,沉醉的後果產生了。由於天色黯淡,特別是醉眼模糊,辨認不清歸路,把船划進了一片密集的荷花叢中。“藕花”,即荷花。因荷花是從藕長出來的,所以在詩詞中也常叫藕花。按照詞調的要求,這裡不用荷花,而改稱“藕花”。這時,她心慌意亂是可想而知的了。怎麼辦呢?怎麼樣才能劃出荷塘?怎麼樣才能劃回家去?正好,按詞調,這裡需要重複一遍相同的兩個字的句子,作者恰到好處地填寫了“爭渡,爭渡”。這裡的“爭”,作怎麼講。“爭渡”,這裡是怎麼劃出去的意思。“爭渡,爭渡”,重複一遍,就突出了她焦急的心情。當她正在心如火燎,思量著怎樣才能劃出荷塘回家時,想必是在胡亂地划動著小船,去找尋一條歸路。忽然聽得,呼啦啦一片響聲,從河灘上飛起了一群被小船驚起的水鳥。“鷗鷺”,鷗和鷺都是水鳥。小詞寫到這裡,戛然而止。至於下文如何,就留待讀者自己去想象了。想來,可能是驚飛的水鳥,嚇得她出了一身冷汗,使得頭腦清醒了一些,終於能夠尋路回家了吧!
作者在詞中不是流水賬式地寫她如何去,如何到家,在那裡怎麼玩,只在字裡行間把經過作了交代。作者也並沒有寫“我玩得多麼高興呀”之類,而只用了“常記”、“沉醉”、“興盡”、“晚”幾個字,就把她遊賞的歡快心情表現得淋漓盡致。她善於剪裁,僅僅截取了醉歸途中、誤入荷塘、驚飛水鳥這個“鏡頭”,稍加點染,就寫出了她這次郊遊中不同一般、最難以忘懷之處,使讀者不僅如臨其境,也如聞其聲。總之,這首小詞,雖然並無深意,但寫得簡練、生動而傳神,今天讀來,還是引人入勝的。
另外,一個有文化的女子,到郊野遊玩,還喝得大醉,這在今天也是不多見的,在封建禮教重壓之下的宋代,那就更為稀罕了。這也表現了李清照性格中任情豪放、不受拘束的一個方面。
本節內容由匿名網友上傳,原作者已無法考證。免費釋出僅供學習參考,其觀點不代表本站立場。
創作背景
這首《如夢令·常記溪亭日暮》是李清照的早期之作,較為可信的時間當是李清照到達汴京之後尚未出嫁之前。這段時間李清照身居閨中,不免會回憶起少時遊玩的情形,對那些生活的懷念之情與日俱增,使得作者感到詩興大發,於是寫下了這首流傳千古的小令。
參考資料:
1、劉瑜 .李清照全詞 .山東 :山東友誼出版社 ,1998 :第90-93頁 .
賞析
此詞是記遊賞之作,寫了酒醉、花美,清新別緻。“常記”兩句起筆平淡,自然和諧,把讀者自然而然地引到了她所創造的詞境 。“常記”明確表示追述,地點在“溪亭 ”,時間是“日暮 ”,作者飲宴以後 ,已經醉得連回去的路徑都辨識不出了。“沉醉”二字卻露了作者心底的歡愉 ,“不知歸路”也曲折傳出作者流連忘返的情致,看起來,這是一次給作者留下了深刻印象的十分愉快的遊賞。
接寫的“興盡”兩句,就把這種意興遞進了一層,興盡方才回舟,那麼,興未盡呢?恰恰表明興致之高,不想回舟。而“誤入”一句,行文流暢自然,毫無斧鑿痕跡,同前面的“不知歸路”相呼應,顯示了主人公的忘情心態。盛放的荷花叢中正有一葉扁舟搖盪。舟上是遊興未盡的少年才女,這樣的美景,一下子躍然紙上,呼之欲出。
一連兩個“爭渡 ”,表達了主人公急於從迷途中找尋出路的焦灼心情。正是由於“ 爭渡”,所以又“驚起一灘鷗鷺”,把停棲在洲渚上的水鳥都嚇飛了。至此,詞戛然而止,言盡而意未盡,耐人尋味。
這首小令用詞簡練,只選取了幾個片斷,把移動著的風景和作者怡然的心情融合在一起,寫出了作者青春年少時的好心情,讓人不由想隨她一道荷叢盪舟,沉醉不歸。正所謂“少年情懷自是得”,這首詩不事雕琢,富有一種自然之美。
參考資料:
1、唐圭璋 等.唐宋詞鑑賞辭典(唐·五代·北宋).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88:1180-1181 2、陳祖美.李清照作品賞析集.成都:巴蜀書社,1992:7-9-
李清照(1084年3月13日~1155年5月12日)號易安居士,漢族,山東省濟南章丘人。宋代(南北宋之交)女詞人,婉約詞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稱。所作詞,前期多寫其悠閒生活,後期多悲嘆身世,情調感傷。形式上善用白描手法,自闢途徑,語言清麗。論詞強調協律,崇尚典雅,提出詞“別是一家”之說,反對以作詩文之法作詞。能詩,留存不多,部分篇章感時詠史,情辭慷慨,與其詞風不同。有《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詞》,已散佚。後人有《漱玉詞》輯本。今有《李清照集校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