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承天寺夜遊 / 記承天夜遊原文賞析

朝代宋代 詩人蘇軾

元豐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戶,欣然起行。念無與為樂者,遂至承天寺尋張懷民。懷民亦未寢,相與步於中庭。
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閒人如吾兩人者耳。

初中文言文 紀遊 寫景 感慨

譯文

譯文
  元豐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我正準備脫衣入睡,恰好看到這時月光從門戶照進來,於是高興地起身出門。考慮到沒有和我一起遊樂的人,就到承天寺尋找張懷民。張懷民也還沒有入睡,就一同在庭院裡散步。月光照在庭院裡像積滿的清水一樣澄澈透明。水中水藻、水草縱橫交錯,原來是院中竹子和柏樹的影子。哪一個夜晚沒有月亮?又有哪個地方沒有竹子和柏樹呢?只是缺少像我們兩個這樣清閒的人罷了。

註釋
選自<<東坡志林>>。此文寫於作者貶官黃州期間。承天寺,在今湖北黃岡市南。
元豐六年:公元1083年。元豐,宋神宗年號。當者被貶黃州已經四年。
解:把繫著的腰帶解開。
欲:想要,準備。
月色:月光。
入:照入,映入。
戶:堂屋的門;單扇的門。
起:起身。
欣然:高興、愉快的樣子。欣,高興,愉快。然,……的樣子。
行:出行。
念無與為樂者:想到沒有和我一起遊樂的人。念,想到。 無與為樂者,沒有可以共同交談(遊樂或賞月)的人。者:……的人。
遂:於是,就。
至:到。
尋:尋找。
張懷民:作者的朋友。名夢得,字懷民,清河(今河北清河)人。元豐六年貶謫到黃州,寄居承天寺。
亦:也。
寢:睡,臥。
相與步於中庭:(我們)一同在庭院中散步,相與,共同,一同。步,散步。於:在。中庭,庭院裡。
空明:清澈透明。
藻荇:泛指生長在水中的綠色植物。藻,藻類植物。荇,荇菜。這裡借指月色下的竹柏影。
交橫(héng):交錯縱橫。
蓋:承接上文,解釋原因,表示肯定,相當於‘大概’,這裡解釋為‘原來是’。
也:句末語氣詞,表判斷。(蓋……也:原來是。)
為:動詞。做。
但少閒人如吾兩人者耳:只是很少有像我們兩個這樣的閒人罷了。但,只(是)僅僅。
閒人:閒散的人。這裡是指不汲汲於名利而能從容流連光景的人。蘇軾這時被貶為黃州團練副使,這裡是一個有職無權的官,所以他十分清閒,自稱“閒人”。首先“閒人”指具有情趣雅緻,能欣賞美景的人。其次“閒人”反映了作者仕途失意的苦悶心境。
耳:語氣詞,“罷了”。

參考資料:

1、唐滿光 .歷代名篇賞析整合 :中國文聯出版公司 ,1988 :102-103 .

賞析

  本文可分為三層來賞析

  第一層敘事:交待了時間,地點和夜遊原因

  首句即點明事件時間“元豐六年十月十二日”,時蘇軾因“烏臺詩案”被貶至黃州為團練副使已經四年了。這天夜裡,月光照入他的房間,作者本欲就寢,怎奈被這美好的月色所迷,頓起雅興,但想到沒有同樂之人,遂動身去不遠的承天寺尋張懷民。張懷民和蘇軾一樣,亦是被貶至黃州來的貶官,他和蘇軾的友誼相當篤厚。當晚,張懷民也還未睡,於是二人一起來到院子中間散步。這一層敘事,樸素、淡泊而有自然流暢。(尋友夜遊)

  第二層寫景:描繪庭中夜色

  作者惜墨如金,只用十八個字,就營造出一個月光澄碧、竹影斑駁、幽靜迷人的夜景。讀者自可以發揮想象:月光清朗,灑落庭中,那一片清輝白茫茫一片好似積水空潭一般,更妙的是,“水”中還有水草漂浮,遊蕩,於是乎恍恍然便如仙境一般了。作者的高妙之處在於,以竹、柏之影與月光兩種事物互相映襯、比擬、比喻手法精當,新穎,恰如其分地渲染了景色的幽美肅穆。更體現出了月光清涼明淨的特點,襯托出作者閒適的心境。

  第三層:惋惜無人賞月

  便轉入議論。作者感慨到,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可是有此閒情雅緻來欣賞這番景色的,除了他與張懷民外,恐怕就不多了,整篇的點睛之筆是“閒人”二字,蘇軾謫居黃州,“不得籤書公事”,所擔任的只是個有名無實的官,與儒家的“經世濟民”之理想相去甚遠,即所謂“閒人”之表層意義,它委婉地反映了蘇軾宦途失意的苦悶;從另一個方面來看,月光至美,竹影至麗,而人不能識,唯此二人能有幸領略,豈非快事!蘇軾的思想橫跨儒釋道三家,這便使他的處世態度有極大的包容性,可以說是寵辱不驚,進退自如。當然,他在逆境中的篇章更能折射出他的人格魅力!

  這裡的“美”首先來自內容的“真”。東月朗照,激發了作者的遊興,想到沒有“與樂者”,未免美中不足,因而尋伴,這時錯覺生趣,情感觸動,於是記下此景此情,順理成章,一切是那麼的和諧自然,毫無雕飾造作之感。這“美”來自語言的“純”。筆記如同拉家常,娓娓敘來。雖然沒有奇景之處,但卻不能增刪或改動什麼字眼兒。點明日期,是筆記體遊記所必須的,“月色入戶”與“欣然起行”互為因果,寥寥數字,何其洗練!寫庭下景色,用“空明”一詞,不枝不蔓,體現出空靈、坦蕩的意境,將竹柏影子比作水中藻荇,已然十分貼切,“交橫”一詞更準確地表現了藻荇姿態,彷彿觸手可及。接著,作者筆鋒陡轉,連發二問,既親切自然,富於韻律,又拓展時空,發人思緒。《記承天寺夜遊》表達的感情是微妙而複雜的

  這“美”來自結尾的“精”。從文章結構看,結句屬“合”,就此打住。從語意上看,它包蘊豐富。“閒人”一詞,表面上是自嘲地說自己和張懷民是清閒的人,閒來無事才出來賞月的,實際上卻為自己的行為而自豪——月夜處處都有,卻是隻有情趣高雅的人能欣賞的,有了人的欣賞才有美,只有此時此地的月夜才是最幸運的,因為有情趣高雅的人來欣賞它。其次,“閒人”包含了作者鬱郁不得志的悲涼心境,作者在政治上有遠大的抱負,但是卻被一貶再貶,流落黃州,在內心深處,他又何嘗願做一個“閒人”呢?賞月“閒人”的自得只不過是被貶“閒人”的自慰罷了。

  總之,遊記以真情實感為依託,信筆寫來,起於當起,止於當止,猶如行雲流水,於無技巧中見技巧,達到了“一語天然萬古新,豪華落盡見真純”的境界。

參考資料:

1、唐滿光 .歷代名篇賞析整合 :中國文聯出版公司 ,1988 :102-103 .

文章結構

第一部分(前三句)記敘:首句點明夜遊的時間,為美好的月色而心動,遂起夜遊之意。
第二部分(第四句)描寫:運用比喻的手法描繪庭院皎潔的月光。
第三部分(第五句)議論:兩個反問句引人深思。作者抒發面對月光產生的感觸,表達了作者安適的心情。   

本節內容由匿名網友上傳,原作者已無法考證。免費釋出僅供學習參考,其觀點不代表本站立場。


創作背景

  本文寫於宋神宗元豐六年(1083年),當時,作者被貶到黃州已經有四年了。在黃州任團練副使,但不得“籤書公事”,也就是說做著有職無權的閒官。在這種情況下,作者寫了這篇短文,對月夜的景色作了美妙的描繪,真實的記錄了他當時生活的一個片段。

  

參考資料:
1、福建基礎教育網.記承天寺夜遊

思想感情

  《記承天寺夜遊》表達的感情是微妙而複雜的,貶謫的悲涼,人生的感慨,賞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閒都包含其中。作者“解衣欲睡”的時候,“月色入戶”,於是“欣然起行”,月光難得,不免讓人欣喜。可是沒有人和自己共同賞月,只好去找同樣被貶的張懷民,這裡面有多少貶低的悲涼與人生的感慨呀!兩人漫步中庭,又是悠閒的。自比“閒人”,則所有意味盡含其中。對澄澈透明的美妙的月色作了生動 形象的描繪,透露出作者在貶低中雖感慨幽微,而又隨緣自適,自我排遣的特殊心境。表達了作者對月光的愛慕 抒發了作者自解、自矜、自嘲,對自然生活的嚮往與欣賞,和用與“閒人”相對的“忙人”(朝廷官員小人)的鄙夷與諷刺。   

本節內容由匿名網友上傳,原作者已無法考證。免費釋出僅供學習參考,其觀點不代表本站立場。


文言現象

  王維的詩歌,很多都是在描寫田園生活之美,像這樣表現賦稅壓身、控訴疾苦的詩篇,非常之少,而這樣的生活,才是鄉村田園的真實寫照。

  “籬間犬迎吠,出屋候荊扉。”寫的是傍晚的山村裡,農婦正在家裡準備著晚餐,籬笆邊臥著的狗忽然衝了出去,朝遠處吠叫了幾聲,農婦以為是自家男人回來了,忙奔出門來迎接。讀到這一句,不免有了疑問,男人去幹什麼了。讓家裡的女人有了這樣的牽掛,去的時候一定不短了,而到傍晚仍然沒有回來,可見所辦的事並不容易。 “籬中犬迎吠”的“迎”字用得十分恰當,“迎”本是人的動作,可是卻用來修飾“犬”,既寫出犬對主人歸來大獻殷勤,又寫出犬的迫不及待,犬且如此,更何況人,所以一聽到狗叫,家裡人便出屋候柴扉;同時也暗示了家人等待中的那種濃重的焦慮和擔心。“歲晏輸井稅,山村人夜歸。”這兩句回答了我們的疑問。年未了,村裡的農夫們要到城裡交納田租,奔波勞碌到深夜時分方才歸來。這個時候才恍然大悟,原來農夫出遠門是為了繳租去了,大概因為路遠,或者是人多,或者是受到刁難,回來得很晚。男人回來之後,清點了一下繳租後的剩餘糧食。“晚田始家食,餘布成我衣”。繳完租後沒有剩下什麼,晚收的莊稼和殘缺的布料。好東西都繳給政府和地主了,自己家所能用的,就是剩下的邊邊角角。這就是悲哀,日出而作,夜深而歸,辛勤勞作,卻連自己的溫飽問題都無力解決。詩人雖未使用什麼慷慨激昂的話語,卻通過白描的手法,對繁重賦稅之下窮苦百姓生活進行了真實的寫照,同時也對現實社會進行了揭露與控訴。“晚田”“餘布”,平常簡潔的語言裡,是深沉的苦痛,不著重筆而內涵深遠。生活是這樣苦難,可是我們回過頭來看看首句,想象一下妻子等候、牽掛丈夫歸來的情形,可以明顯感受到農家夫妻之間相依為命的深厚感情。這也是詩人對農家生活深深的同情。末句,則是作為旁觀者,詩人對農家人命運的嘆息與憤慨。“詎肯”二字是這首詩的沉重之言,面對百姓的疾苦,不可能沒有公事繁忙。這句話意有所指,應該是指詩人那些不為百姓著想的官僚同事,整日裡遊山玩水,並以無公事可忙為藉口。

  詩人通過對農家苦難生活的描繪,對這種藉口和這種官僚進行了質問,憤懣不平之情突顯筆端。全詩詞語淺近易懂,亦懷深沉感慨,雖未直接點明賦稅之重,卻直指不幹實事、耽於享樂的官僚階層,是更深層次的諷諫。

參考資料:

1、(唐)王維著.王維集:山西古籍出版社,2006.01:第130頁 2、馬瑋主編.王維:商務印書館國際有限公司,2014.01:第226頁

賞析

  本文可分為三層來賞析

  第一層敘事:交待了時間,地點和夜遊原因

  首句即點明事件時間“元豐六年十月十二日”,時蘇軾因“烏臺詩案”被貶至黃州為團練副使已經四年了。這天夜裡,月光照入他的房間,作者本欲就寢,怎奈被這美好的月色所迷,頓起雅興,但想到沒有同樂之人,遂動身去不遠的承天寺尋張懷民。張懷民和蘇軾一樣,亦是被貶至黃州來的貶官,他和蘇軾的友誼相當篤厚。當晚,張懷民也還未睡,於是二人一起來到院子中間散步。這一層敘事,樸素、淡泊而有自然流暢。(尋友夜遊)

  第二層寫景:描繪庭中夜色

  作者惜墨如金,只用十八個字,就營造出一個月光澄碧、竹影斑駁、幽靜迷人的夜景。讀者自可以發揮想象:月光清朗,灑落庭中,那一片清輝白茫茫一片好似積水空潭一般,更妙的是,“水”中還有水草漂浮,遊蕩,於是乎恍恍然便如仙境一般了。作者的高妙之處在於,以竹、柏之影與月光兩種事物互相映襯、比擬、比喻手法精當,新穎,恰如其分地渲染了景色的幽美肅穆。更體現出了月光清涼明淨的特點,襯托出作者閒適的心境。

  第三層:惋惜無人賞月

  便轉入議論。作者感慨到,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可是有此閒情雅緻來欣賞這番景色的,除了他與張懷民外,恐怕就不多了,整篇的點睛之筆是“閒人”二字,蘇軾謫居黃州,“不得籤書公事”,所擔任的只是個有名無實的官,與儒家的“經世濟民”之理想相去甚遠,即所謂“閒人”之表層意義,它委婉地反映了蘇軾宦途失意的苦悶;從另一個方面來看,月光至美,竹影至麗,而人不能識,唯此二人能有幸領略,豈非快事!蘇軾的思想橫跨儒釋道三家,這便使他的處世態度有極大的包容性,可以說是寵辱不驚,進退自如。當然,他在逆境中的篇章更能折射出他的人格魅力!

  這裡的“美”首先來自內容的“真”。東月朗照,激發了作者的遊興,想到沒有“與樂者”,未免美中不足,因而尋伴,這時錯覺生趣,情感觸動,於是記下此景此情,順理成章,一切是那麼的和諧自然,毫無雕飾造作之感。這“美”來自語言的“純”。筆記如同拉家常,娓娓敘來。雖然沒有奇景之處,但卻不能增刪或改動什麼字眼兒。點明日期,是筆記體遊記所必須的,“月色入戶”與“欣然起行”互為因果,寥寥數字,何其洗練!寫庭下景色,用“空明”一詞,不枝不蔓,體現出空靈、坦蕩的意境,將竹柏影子比作水中藻荇,已然十分貼切,“交橫”一詞更準確地表現了藻荇姿態,彷彿觸手可及。接著,作者筆鋒陡轉,連發二問,既親切自然,富於韻律,又拓展時空,發人思緒。《記承天寺夜遊》表達的感情是微妙而複雜的

  這“美”來自結尾的“精”。從文章結構看,結句屬“合”,就此打住。從語意上看,它包蘊豐富。“閒人”一詞,表面上是自嘲地說自己和張懷民是清閒的人,閒來無事才出來賞月的,實際上卻為自己的行為而自豪——月夜處處都有,卻是隻有情趣高雅的人能欣賞的,有了人的欣賞才有美,只有此時此地的月夜才是最幸運的,因為有情趣高雅的人來欣賞它。其次,“閒人”包含了作者鬱郁不得志的悲涼心境,作者在政治上有遠大的抱負,但是卻被一貶再貶,流落黃州,在內心深處,他又何嘗願做一個“閒人”呢?賞月“閒人”的自得只不過是被貶“閒人”的自慰罷了。

  總之,遊記以真情實感為依託,信筆寫來,起於當起,止於當止,猶如行雲流水,於無技巧中見技巧,達到了“一語天然萬古新,豪華落盡見真純”的境界。

參考資料:

1、唐滿光 .歷代名篇賞析整合 :中國文聯出版公司 ,1988 :102-103 .

文章結構

第一部分(前三句)記敘:首句點明夜遊的時間,為美好的月色而心動,遂起夜遊之意。
第二部分(第四句)描寫:運用比喻的手法描繪庭院皎潔的月光。
第三部分(第五句)議論:兩個反問句引人深思。作者抒發面對月光產生的感觸,表達了作者安適的心情。   

本節內容由匿名網友上傳,原作者已無法考證。免費釋出僅供學習參考,其觀點不代表本站立場。


創作背景

  本文寫於宋神宗元豐六年(1083年),當時,作者被貶到黃州已經有四年了。在黃州任團練副使,但不得“籤書公事”,也就是說做著有職無權的閒官。在這種情況下,作者寫了這篇短文,對月夜的景色作了美妙的描繪,真實的記錄了他當時生活的一個片段。

  

參考資料:
1、福建基礎教育網.記承天寺夜遊

思想感情

  《記承天寺夜遊》表達的感情是微妙而複雜的,貶謫的悲涼,人生的感慨,賞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閒都包含其中。作者“解衣欲睡”的時候,“月色入戶”,於是“欣然起行”,月光難得,不免讓人欣喜。可是沒有人和自己共同賞月,只好去找同樣被貶的張懷民,這裡面有多少貶低的悲涼與人生的感慨呀!兩人漫步中庭,又是悠閒的。自比“閒人”,則所有意味盡含其中。對澄澈透明的美妙的月色作了生動 形象的描繪,透露出作者在貶低中雖感慨幽微,而又隨緣自適,自我排遣的特殊心境。表達了作者對月光的愛慕 抒發了作者自解、自矜、自嘲,對自然生活的嚮往與欣賞,和用與“閒人”相對的“忙人”(朝廷官員小人)的鄙夷與諷刺。   

本節內容由匿名網友上傳,原作者已無法考證。免費釋出僅供學習參考,其觀點不代表本站立場。


文言現象

  王維的詩歌,很多都是在描寫田園生活之美,像這樣表現賦稅壓身、控訴疾苦的詩篇,非常之少,而這樣的生活,才是鄉村田園的真實寫照。

  “籬間犬迎吠,出屋候荊扉。”寫的是傍晚的山村裡,農婦正在家裡準備著晚餐,籬笆邊臥著的狗忽然衝了出去,朝遠處吠叫了幾聲,農婦以為是自家男人回來了,忙奔出門來迎接。讀到這一句,不免有了疑問,男人去幹什麼了。讓家裡的女人有了這樣的牽掛,去的時候一定不短了,而到傍晚仍然沒有回來,可見所辦的事並不容易。 “籬中犬迎吠”的“迎”字用得十分恰當,“迎”本是人的動作,可是卻用來修飾“犬”,既寫出犬對主人歸來大獻殷勤,又寫出犬的迫不及待,犬且如此,更何況人,所以一聽到狗叫,家裡人便出屋候柴扉;同時也暗示了家人等待中的那種濃重的焦慮和擔心。“歲晏輸井稅,山村人夜歸。”這兩句回答了我們的疑問。年未了,村裡的農夫們要到城裡交納田租,奔波勞碌到深夜時分方才歸來。這個時候才恍然大悟,原來農夫出遠門是為了繳租去了,大概因為路遠,或者是人多,或者是受到刁難,回來得很晚。男人回來之後,清點了一下繳租後的剩餘糧食。“晚田始家食,餘布成我衣”。繳完租後沒有剩下什麼,晚收的莊稼和殘缺的布料。好東西都繳給政府和地主了,自己家所能用的,就是剩下的邊邊角角。這就是悲哀,日出而作,夜深而歸,辛勤勞作,卻連自己的溫飽問題都無力解決。詩人雖未使用什麼慷慨激昂的話語,卻通過白描的手法,對繁重賦稅之下窮苦百姓生活進行了真實的寫照,同時也對現實社會進行了揭露與控訴。“晚田”“餘布”,平常簡潔的語言裡,是深沉的苦痛,不著重筆而內涵深遠。生活是這樣苦難,可是我們回過頭來看看首句,想象一下妻子等候、牽掛丈夫歸來的情形,可以明顯感受到農家夫妻之間相依為命的深厚感情。這也是詩人對農家生活深深的同情。末句,則是作為旁觀者,詩人對農家人命運的嘆息與憤慨。“詎肯”二字是這首詩的沉重之言,面對百姓的疾苦,不可能沒有公事繁忙。這句話意有所指,應該是指詩人那些不為百姓著想的官僚同事,整日裡遊山玩水,並以無公事可忙為藉口。

  詩人通過對農家苦難生活的描繪,對這種藉口和這種官僚進行了質問,憤懣不平之情突顯筆端。全詩詞語淺近易懂,亦懷深沉感慨,雖未直接點明賦稅之重,卻直指不幹實事、耽於享樂的官僚階層,是更深層次的諷諫。

參考資料:

1、(唐)王維著.王維集:山西古籍出版社,2006.01:第130頁 2、馬瑋主編.王維:商務印書館國際有限公司,2014.01:第226頁

詩人蘇軾
      蘇軾(1037-1101),北宋文學家、書畫家、美食家。字子瞻,號東坡居士。漢族,四川人,葬於潁昌(今河南省平頂山市郟縣)。一生仕途坎坷,學識淵博,天資極高,詩文書畫皆精。其文汪洋恣肆,明白暢達,與歐陽修並稱歐蘇,為“唐宋八大家”之一;詩清新豪健,善用誇張、比喻,藝術表現獨具風格,與黃庭堅並稱蘇黃;詞開豪放一派,對後世有巨大影響,與辛棄疾並稱蘇辛;書法擅長行書、楷書,能自創新意,用筆豐腴跌宕,有天真爛漫之趣,與黃庭堅、米芾、蔡襄並稱宋四家;畫學文同,論畫主張神似,提倡“士人畫”。著有《蘇東坡全集》和《東坡樂府》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