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題二首·其一原文賞析

朝代近現代 詩人魯迅

大江日夜向東流,聚義群雄又遠遊。
六代綺羅成舊夢,石頭城上月如鉤。

鬥爭

譯文

譯文
長江的水日夜向東流去,號稱“聚義”的“英雄”又要“遠遊”了。
歷史上的六朝繁華早已成為舊夢,石頭城上掛著如鉤的彎月顯得景象更加淒涼。

註釋
大江:指長江。
聚義群雄:指國民政府內部各派系的聚會。1931年5月,蔣介石在南京召開“國民會議”,不久,反蔣的孫科等人離開南京,又於廣州召開“國民會議”,成立新“國民政府”,與蔣記“國民政府”唱對臺戲。遠遊:指國民政府政客失勢時的“避暑”、“出洋考察”一類的把戲。
六代:南朝的吳、東晉、宋、齊、樑、陳都建都於南京,故稱六代。綺(qǐ)羅:輕軟的絲織品,這裡指人們衣著講究,形容都市繁華。
石頭城:南京舊稱,故址在西石頭山後,臨江。

參考資料:

1、金鷹.橄欖小集:中國人事出版社,2004年:353-355頁

賞析

  這首詩用諷刺的口吻,含蓄地描寫了國民政府軍閥政客的爭權的鬧劇。首句“大江日夜向東流,聚義群雄又遠遊”中,因南京在長江邊上,故以大江東去起興,“聚義群雄”是作者用諷刺的口吻稱呼國民政府軍閥政客,表達了對他們的鄙視;“又遠遊”則寫了政客之間互相利用的醜行。他們在利益一致的時候,相互利用;利益不一致時,互相拆臺分裂,甚至上演兵戈相見的醜劇,“又”字突出了這種互相勾結,既而又分裂爭鬥的狀況的頻繁。第二句“六代綺羅成舊夢,石頭城上月如鉤”中,“六代綺羅”寫六朝時,南京古都歌舞昇平、溫香軟玉的太平盛況,“月如鉤”則寫了現時南京城淒涼的狀況,二者之間對比強烈。“六代綺羅”暗喻了蔣介石政府夢想維持的政權團結、太平成象的局面,卻因政客之間的權力紛爭,而變成了悽清的狀況,一片冷落荒涼。詩中用象徵的手法,以古喻今,揭露了國民政府政客們背叛孫中山的革命事業,爭權奪利,各派自立政府分崩離析的局面。

參考資料:

1、林偉.魯迅詩歌注析:浙江大學出版社,2014年:67-68頁

創作背景

  據《魯迅日記》1931年6月14日:“為宮崎龍介君書一幅雲:‘大江日夜向東流……。’又為白蓮女士書一幅雲:‘雨花臺邊埋斷戟……。”’後均收入《集外集拾遺》。1931年春天,國民政府內部派系鬥爭激化,魯迅有感於時政,便作此詩諷刺國民政府內部的勾心鬥角。   

參考資料:
1、金鷹.橄欖小集:中國人事出版社,2004年:353-355頁

賞析

  這首詩用諷刺的口吻,含蓄地描寫了國民政府軍閥政客的爭權的鬧劇。首句“大江日夜向東流,聚義群雄又遠遊”中,因南京在長江邊上,故以大江東去起興,“聚義群雄”是作者用諷刺的口吻稱呼國民政府軍閥政客,表達了對他們的鄙視;“又遠遊”則寫了政客之間互相利用的醜行。他們在利益一致的時候,相互利用;利益不一致時,互相拆臺分裂,甚至上演兵戈相見的醜劇,“又”字突出了這種互相勾結,既而又分裂爭鬥的狀況的頻繁。第二句“六代綺羅成舊夢,石頭城上月如鉤”中,“六代綺羅”寫六朝時,南京古都歌舞昇平、溫香軟玉的太平盛況,“月如鉤”則寫了現時南京城淒涼的狀況,二者之間對比強烈。“六代綺羅”暗喻了蔣介石政府夢想維持的政權團結、太平成象的局面,卻因政客之間的權力紛爭,而變成了悽清的狀況,一片冷落荒涼。詩中用象徵的手法,以古喻今,揭露了國民政府政客們背叛孫中山的革命事業,爭權奪利,各派自立政府分崩離析的局面。

參考資料:

1、林偉.魯迅詩歌注析:浙江大學出版社,2014年:67-68頁

創作背景

  據《魯迅日記》1931年6月14日:“為宮崎龍介君書一幅雲:‘大江日夜向東流……。’又為白蓮女士書一幅雲:‘雨花臺邊埋斷戟……。”’後均收入《集外集拾遺》。1931年春天,國民政府內部派系鬥爭激化,魯迅有感於時政,便作此詩諷刺國民政府內部的勾心鬥角。   

參考資料:
1、金鷹.橄欖小集:中國人事出版社,2004年:353-355頁

詩人魯迅

      魯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原名周樟壽,後改名周樹人,字豫山,後改豫才浙江紹興人。著名文學家、思想家,五四新文化運動的重要參與者,中國現代文學的奠基人。魯迅一生在文學創作、文學批評、思想研究、文學史研究、翻譯、美術理論引進、基礎科學介紹和古籍校勘與研究等多個領域具有重大貢獻。他對於五四運動以後的中國社會思想文化發展具有重大影響,蜚聲世界文壇,尤其在韓國、日本思想文化領域有極其重要的地位和影響,被譽為“二十世紀東亞文化地圖上佔最大領土的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