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諸弟三首庚子二月·其一原文賞析

朝代近現代 詩人魯迅

謀生無奈日賓士,有弟偏教各別離。
最是令人悽絕處,孤檠長夜雨來時。

抒情 別離

譯文

譯文
為了尋求生活的出路,我不得不在人生的道路上奔走;誰沒有骨肉兄弟呵,我忍受著離愁別緒的悽楚。
為謀生而無可奈何地離開家鄉,這是最使人悽苦痛絕的時候;夜深人靜只有孤燈為伴,滴滴嗒嗒的雨聲敲打在我的心頭。

註釋
諸弟:指作者魯迅二弟周作人,三弟周建人。庚子:清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
無奈:沒有辦法。日:天天。賓士:奔波的意思。
偏教:
悽絕:傷心,悽痛欲絕。
孤檠(qíng):孤燈。檠:放燈盞的架子,代燈。

參考資料:
1、周振甫.魯迅詩歌:鳳凰出版傳媒集團,2006年:3-4頁

2、吳傳玖.魯迅詩譯讀:崑崙出版社,2005年:3頁

3、謝邦華 張純武 俞瑞華.魯迅舊詩導讀:武漢大學出版社,1989年:5頁

賞析

  這首詩在憶別中,用“謀生無奈日賓士”縱冠三首。它點出了離別的背景,使這組敘別之詩帶上了比較悽苦的氣氛。作者用“謀生無奈”抱怨手足相離,顯然對社會的逼迫表露著憤慨情緒。魯迅的毅然出走,到南京去,當然並不單單是為了謀生,但自從父親去世以後,作為長子,他不得不負起家庭的重擔。因此,“謀生無奈日賓士,有弟偏教各別離”,則反映出這離別的出於不得已的成份,尤其是“偏教”二字,襯托出這種憤怨的感情。詩人魯迅在詩中是把這點作為主要的方面來表現的。這種在異鄉感到的鬱郁不快的別離之情,貫穿全詩。在這一首中,後兩句“最是令人悽絕處,孤檠長夜雨來時”,尤為深刻,把背井離鄉的遊子之心寫得十分真切。在那漫漫的長夜中,面對孤寂的燈光,聽著那悽悽雨聲,怎能不悽絕。詩篇的感人正在於作者真情實感的表現。正如作者自己所說:“皆身所歷,非託諸空言也。”這是非常重要的。這兩句詩不僅是居異地的孤寂和懷鄉的恩情感人肺腑,而且以情寓景,情景相融,渾然一體。

參考資料:

1、張紫晨.魯迅詩解: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2年:3--6頁

創作背景

  這三首詩,作於清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二月,署名“戛劍生”,是現存魯迅最早的詩作。魯迅時年二十,在南京陸師堂附設的礦務鐵路學堂唸書。他利用寒假,於這年的陰曆十二月二十六日還家,次年正月二十日回南京,故有“還家未久又離家”之說。   

參考資料:
1、郜元寶.魯迅六講增訂本.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年:283-284頁

賞析

  這首詩在憶別中,用“謀生無奈日賓士”縱冠三首。它點出了離別的背景,使這組敘別之詩帶上了比較悽苦的氣氛。作者用“謀生無奈”抱怨手足相離,顯然對社會的逼迫表露著憤慨情緒。魯迅的毅然出走,到南京去,當然並不單單是為了謀生,但自從父親去世以後,作為長子,他不得不負起家庭的重擔。因此,“謀生無奈日賓士,有弟偏教各別離”,則反映出這離別的出於不得已的成份,尤其是“偏教”二字,襯托出這種憤怨的感情。詩人魯迅在詩中是把這點作為主要的方面來表現的。這種在異鄉感到的鬱郁不快的別離之情,貫穿全詩。在這一首中,後兩句“最是令人悽絕處,孤檠長夜雨來時”,尤為深刻,把背井離鄉的遊子之心寫得十分真切。在那漫漫的長夜中,面對孤寂的燈光,聽著那悽悽雨聲,怎能不悽絕。詩篇的感人正在於作者真情實感的表現。正如作者自己所說:“皆身所歷,非託諸空言也。”這是非常重要的。這兩句詩不僅是居異地的孤寂和懷鄉的恩情感人肺腑,而且以情寓景,情景相融,渾然一體。

參考資料:

1、張紫晨.魯迅詩解: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2年:3--6頁

創作背景

  這三首詩,作於清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二月,署名“戛劍生”,是現存魯迅最早的詩作。魯迅時年二十,在南京陸師堂附設的礦務鐵路學堂唸書。他利用寒假,於這年的陰曆十二月二十六日還家,次年正月二十日回南京,故有“還家未久又離家”之說。   

參考資料:
1、郜元寶.魯迅六講增訂本.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年:283-284頁

詩人魯迅

      魯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原名周樟壽,後改名周樹人,字豫山,後改豫才浙江紹興人。著名文學家、思想家,五四新文化運動的重要參與者,中國現代文學的奠基人。魯迅一生在文學創作、文學批評、思想研究、文學史研究、翻譯、美術理論引進、基礎科學介紹和古籍校勘與研究等多個領域具有重大貢獻。他對於五四運動以後的中國社會思想文化發展具有重大影響,蜚聲世界文壇,尤其在韓國、日本思想文化領域有極其重要的地位和影響,被譽為“二十世紀東亞文化地圖上佔最大領土的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