報載患腦炎戲作原文賞析
詛咒而今翻異樣,無如臣腦故如冰。
譯文
譯文
慣於橫眉冷對世事的我,以怒目對人,本沒有與“蛾眉”的眾女們爭寵之意,沒想到仍是違逆了眾女的心意。
眾女的詛咒、謠言的花樣不斷翻新,說我患了腦炎,但無奈我的腦子卻冷靜得像冰塊一樣,好得很。
註釋
原無題,在編入《集外集拾遺》時加此題。
橫眉:指怒目而視。蛾眉:古時以眉彎似蠶蛾為美。讒媚強笑時其眉也彎曲如蠶。此處指善讒媚者。冶(yě):美豔。
眾女:喻指當時向國民黨獻妖媚、奪榮寵的文人。
翻異樣:即變換新花樣,新手法。國民黨文人以前造謠說,魯迅“拿蘇聯盧布”,“受日人萬金”,領“南京中央黨部文學獎金”,“遁逃香港”等。現在說他患了腦膜炎,故言花樣翻新。
無如:爭奈,無奈。臣腦:我的腦子。臣:魯迅戲稱自己。
賞析
“橫眉豈奪蛾眉冶,不料仍違眾女心”。一入題使充滿挖苦,點出了造謠者的妾婦身份和卑鄙用心。作者沒有歷數他們怎樣獻媚於國民政府的首腦,也沒有直接去說他們怎樣為他們所忠心,只用“橫眉豈奪蛾眉冶”,就描繪出他們是怎樣的一副爭寵的臉相。“橫眉”與“蛾眉”,只有一字之差,卻構成一個尖銳的諷刺。魯迅在《自嘲》詩中,用“橫眉冷對千夫指”,表現了他對國民政府的針鋒相對的鬥爭精神。因為這“橫眉冷對”,才處處遭到他們的加害。而“蛾眉”卻是另外一回事。他們是專門“向當局作媚笑”的奴才。《離騷》有“眾女織餘之蛾眉兮,謠琢謂系以善淫”。屈原用“眾女”描繪他那個時代的爭寵妒嫉的奴輩,“蛾眉”是遭嫉而貞的君子形象。但魯迅這裡的“蛾眉”,所指卻完全相反,和“眾女”一樣,都是用來表現當代的爭寵嫉賢的妾婦。魯迅以尖銳的筆鋒把他們的妖治蛾眉和戰士的豎目橫眉相對,以顯出其奴顏媚態的可憎。詩“不料”二字,用得鬆巧,這兩句詩欲擒先縱,涉筆成趣。接著又寫“詛咒而今翻異樣,無如臣腦故如冰”,給以回答,更妙趣橫生,徹底揭穿了謠言。
“詛咒而今翻異樣”,概括性較強。它說明謠言和詛咒是由來已久,連續不斷的,不過現在又翻了新花樣而已。“無如臣腦放如冰”,亦實亦俏,使造謠者徹底失敗。頭腦既沒有什麼炎症,依然那樣冰冷,腦炎論者豈不戲言。作者魯迅特別用一“臣”字來自稱,在手稿中,還故意寫得小些,彷彿是臣對君的奏請,語中帶刺,更顯潑辣。
這首詩,題為“戲作”,實是宣言,感情鮮明,技巧純熟。
參考資料:
1、張紫晨.魯迅詩解: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2年:277-278頁創作背景
1934年3月10日,天津《大公報》在《文化情報》專欄中,發表一則簡訊造謠魯迅患重性腦膜炎。當時醫生囑魯十年不準用腦從事著作,意即停筆十年,否則腦子絕對不能用,完全無治雲。此文一出,關心魯迅安全和健康的親戚、友人和讀者,紛紛致信魯迅探問病情。魯迅只得一一覆信報平安。此詩即為寄贈臺靜農並報平安的詩。
參考資料:
1、林偉.魯迅詩歌注析:浙江大學出版社,2014年:144-146頁
賞析
“橫眉豈奪蛾眉冶,不料仍違眾女心”。一入題使充滿挖苦,點出了造謠者的妾婦身份和卑鄙用心。作者沒有歷數他們怎樣獻媚於國民政府的首腦,也沒有直接去說他們怎樣為他們所忠心,只用“橫眉豈奪蛾眉冶”,就描繪出他們是怎樣的一副爭寵的臉相。“橫眉”與“蛾眉”,只有一字之差,卻構成一個尖銳的諷刺。魯迅在《自嘲》詩中,用“橫眉冷對千夫指”,表現了他對國民政府的針鋒相對的鬥爭精神。因為這“橫眉冷對”,才處處遭到他們的加害。而“蛾眉”卻是另外一回事。他們是專門“向當局作媚笑”的奴才。《離騷》有“眾女織餘之蛾眉兮,謠琢謂系以善淫”。屈原用“眾女”描繪他那個時代的爭寵妒嫉的奴輩,“蛾眉”是遭嫉而貞的君子形象。但魯迅這裡的“蛾眉”,所指卻完全相反,和“眾女”一樣,都是用來表現當代的爭寵嫉賢的妾婦。魯迅以尖銳的筆鋒把他們的妖治蛾眉和戰士的豎目橫眉相對,以顯出其奴顏媚態的可憎。詩“不料”二字,用得鬆巧,這兩句詩欲擒先縱,涉筆成趣。接著又寫“詛咒而今翻異樣,無如臣腦故如冰”,給以回答,更妙趣橫生,徹底揭穿了謠言。
“詛咒而今翻異樣”,概括性較強。它說明謠言和詛咒是由來已久,連續不斷的,不過現在又翻了新花樣而已。“無如臣腦放如冰”,亦實亦俏,使造謠者徹底失敗。頭腦既沒有什麼炎症,依然那樣冰冷,腦炎論者豈不戲言。作者魯迅特別用一“臣”字來自稱,在手稿中,還故意寫得小些,彷彿是臣對君的奏請,語中帶刺,更顯潑辣。
這首詩,題為“戲作”,實是宣言,感情鮮明,技巧純熟。
參考資料:
1、張紫晨.魯迅詩解: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2年:277-278頁創作背景
1934年3月10日,天津《大公報》在《文化情報》專欄中,發表一則簡訊造謠魯迅患重性腦膜炎。當時醫生囑魯十年不準用腦從事著作,意即停筆十年,否則腦子絕對不能用,完全無治雲。此文一出,關心魯迅安全和健康的親戚、友人和讀者,紛紛致信魯迅探問病情。魯迅只得一一覆信報平安。此詩即為寄贈臺靜農並報平安的詩。
參考資料:
1、林偉.魯迅詩歌注析:浙江大學出版社,2014年:144-146頁
魯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原名周樟壽,後改名周樹人,字豫山,後改豫才浙江紹興人。著名文學家、思想家,五四新文化運動的重要參與者,中國現代文學的奠基人。魯迅一生在文學創作、文學批評、思想研究、文學史研究、翻譯、美術理論引進、基礎科學介紹和古籍校勘與研究等多個領域具有重大貢獻。他對於五四運動以後的中國社會思想文化發展具有重大影響,蜚聲世界文壇,尤其在韓國、日本思想文化領域有極其重要的地位和影響,被譽為“二十世紀東亞文化地圖上佔最大領土的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