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陳琳墓原文賞析
詞客有靈應識我,霸才無主獨憐君。
石麟埋沒藏春草,銅雀荒涼對暮雲。
莫怪臨風倍惆悵,欲將書劍學從軍。
譯文
譯文
過去曾在史書上拜讀過陳琳的文章,今天在飄流蓬轉的生活中又正好經過他的墳墓。陳琳靈魂有知,想必會真正瞭解我這個飄蓬才士吧。我是空有蓋世超群之才而不逢識才用人之主,只有白白地羨慕能受到曹操重用的陳琳了。陳琳墓前的石麟已經埋沒在萋萋荒草之中,而重用陳琳的曹操,其生前所建的銅雀臺大概也只能對著暮雲愈顯其荒涼了。生不逢時啊,只能棄文就武,持劍從軍。想到這些,讓人不禁臨風惆悵,倍加哀傷。
註釋
陳琳:漢末著名的建安七子之一,擅長章表書記。初為大將軍何進主簿,曾向何進獻計誅滅宦官,不被採納;後避難冀州,袁紹讓他典文章,曾為紹起草討伐曹操的檄文;袁紹敗滅後,歸附曹操,操不計前嫌,予以重用,軍國書檄,多出其手。陳琳墓:在今江蘇邳縣。
霸才:猶蓋世超群之才。
“欲將”句:意謂棄文從武,持劍從軍。
創作背景
陳琳墓址在今江蘇省邳州市。這首詩當作於唐懿宗鹹通三年(862年),時溫庭筠東下江淮,過陳琳墓有感而作此詩。
參考資料:
1、張國舉.唐詩精華註譯評.長春:長春出版社,201:693-694
鑑賞
這是一首詠懷古蹟之作。表面上是憑弔古人,實際上是自抒身世遭遇之感。陳琳是漢末著名的建安七子之一,擅長章表書記。初為大將軍何進主簿,曾向何進獻計誅滅宦官,不被採納;後避難冀州,袁紹讓他典文章,曾為紹起草討伐曹操的檄文;袁紹敗滅後,歸附曹操,操不計前嫌,予以重用,軍國書檄,多出其手。陳琳墓在今江蘇邳縣,這首詩就是憑弔陳琳墓有感而作。
“曾於青史見遺文,今日飄蓬過此墳。”開頭兩句用充滿仰慕、感慨的筆調領起全篇,說過去曾在史書上拜讀過陳琳的文章,今天在飄流蓬轉的生活中又正好經過陳琳的墳墓。古代史書常引錄一些有關軍國大計的著名文章,這類大手筆,往往成為文家名垂青史的重要憑藉。“青史見遺文”,不僅點出陳琳以文章名世,而且寓含著歆慕尊崇的感情。第二句正面點題。“今日飄蓬”四字,暗透出詩中所抒的感慨和詩人的際遇分不開,而這種感慨又是緊密聯絡著陳琳這位前賢來抒寫的。不妨說,這是對全篇主旨和構思的一個提示。
“詞客有靈應識我,霸才無主始憐君。”頷聯緊承次句,“君”、“我”對舉夾寫,是全篇託寓的重筆。詞客,指以文章名世的陳琳;識,這裡含有真正瞭解、相知的意思。上句是說,陳琳靈魂有知,想必會真正瞭解“我”這個飄蓬才士吧。這裡蘊含的感情頗為複雜。其中既有對自己才能的自負自信,又暗含才人惺惺相惜、異代同心的意思。紀昀評道:“‘應’字極兀傲。”這是很有見地的。但卻忽略了另一更重要的方面,這就是詩句中所蘊含的極沉痛的感情。詩人在一首書懷的長詩中曾慨嘆道:“有氣幹牛鬥,無人辨轆轤(即鹿盧,一種寶劍)。”他覺得自己就像一柄氣衝斗牛而被沉埋的寶劍,不為世人所知。一個傑出的才人,竟不得不把真正瞭解自己的希望寄託在早已作古的前賢身上,正反映出他見棄於當時的寂寞處境和“舉世無相識”的沉重悲慨。因此,“應”字便不單是自負,而且含有世無知音的自傷與憤鬱。下句“霸才”,猶蓋世超群之才,是詩人自指。陳琳遇到曹操那樣一位豁達大度、愛惜才士的主帥,應該說是“霸才有主”了。而詩人自己的際遇,則與陳琳相反,“霸才無主”四字正是自己境遇的寫照。“始憐君”的“憐”,是憐慕、欣羨的意思。這裡實際上暗含著一個對比:陳琳的“霸才有主”和自己的“霸才無主”的對比。正因為這樣,才對陳琳的際遇特別欣羨。這時,流露了生不逢時的深沉感慨。
“石麟埋沒藏春草,銅雀荒涼對暮雲。”腹聯分承三、四句,從“墓”字生意。上句是墓前即景,下句是墓前遙想。年深日久,陳琳墓前的石麟已經埋藏在萋萋春草之中,更顯出古墳的荒涼寥落。這是寄託自己對前賢的追思緬懷,也暗示當代的不重才士,任憑一代才人的墳墓蕪沒荒廢。由於緬懷陳琳,便進而聯想到重用陳琳的曹操,想象到遠在鄴都的銅雀臺,想必也只剩下荒涼的遺蹟,在遙對黯淡的暮雲了。這不僅是對曹操這樣一位重視賢才的明主的追思,也是對那個重才的時代的追戀。“銅雀荒涼”,正象徵著一個重才的時代的消逝。而詩人對當前這個棄賢毀才時代的不滿,也就在不言中了。
“莫怪臨風倍惆悵,欲將書劍學從軍。”文章無用,霸才無主,只能棄文就武,持劍從軍,這已經使人不勝感慨;而時代不同,今日從軍,又焉知不是無所遇合,再歷飄蓬。想到這裡,怎能不臨風惆悵,黯然神傷呢?這一結,將詩人那種因“霸才無主”引起的生不逢時之感,更進一步地表現出來了。
全詩貫串著詩人自己和陳琳之間不同的時代、不同的際遇的對比,即霸才無主和霸才有主的對比,青史垂名和書劍飄零的對比,文采斐然,寄託遙深,不下李商隱詠史佳作。就詠懷古蹟一體看,不妨視為杜甫此類作品的嫡傳。
參考資料:
1、蕭滌非 等 .唐詩鑑賞辭典 .上海 :上海辭書出版社 ,1983 :1109-1111 .譯文及註釋二
“我不踐斯境,歲月好已積。晨夕看山川,事事悉如昔。”開頭他就說不到此地已是很久了,說明他很久以前曾到過錢溪。關於他到錢溪的時間,江西宜豐陶氏族譜中有這樣一條:“乙巳三月,公使都,經錢溪,復邦族……”說明他以前曾來錢溪,與這裡的陶氏宗族有過應酬的事。不過這條記載是否可靠,與此詩關係不大,反正他過去來過此地就是了。關鍵是,舊地重遊,他卻說出“晨夕看山川,事事悉如昔”這樣的句子。這見出他多麼喜愛這個地方,似乎看不夠;當他將眼前所見與往日的印象進行對照時,又會感到多麼親切。因為前年歲暮桓玄篡位,去年劉裕起兵討伐桓玄,現在戰爭基本結束。兩三年的短暫時間裡,世間發生這樣劇烈的變化,而自然界的山川景物卻“事事悉如昔”。話說得很平淡,但“江山依舊,人事已非”的感慨已經寄寓其中了。“微雨洗高林,清飆矯雲翮。”這是他看山川時的一個突出印象,寫得清新、細緻。“微雨”、“清飆”,透出春天美好的氣息,高林經微雨一洗潤,會越發青綠可愛,空中鳥的翅膀在清風的舉託下,會盤旋得更加自如。這兩句歷來被看作是陶詩中觸景生情,寓情於景,而達到情景交融境地的寫景佳句。潘德輿說它“體物之妙,疇非化工兼畫工都”?因此,諸如“從胸中自然流出”,“不煩繩削而自合”,“直寫胸中天”等讚語也相次而出,不言陶詩有雕琢事。其實,“有時析之以煉字煉章,斯陶之手眼出矣”(黃文煥《陶詩析義自序》)。用這觀點來賞析這兩句詩,倒是非常恰切的。陶詩有許多寫雨寫風寫園林寫飛鳥的句子,但在陶淵明的筆下,無不賦有“為仁”的思想,因而在美的想象中便出現一個天機和暢,萬物得所的境界,這些自然景色同當時的現實社會形成鮮明的對比後,能對現實社會起到批判作用。可以這樣說:陶詩中這些興象,是詩人藝術的化身,在一些天機和暢、靜氣流溢的描繪中,彷彿隱隱約約有一個陶淵明在,這兩句也是如此。陶淵明是暮春三月經過錢溪的,這裡的微雨,即“微雨從東來,好風與之俱”的“微雨”;也即後來杜甫所寫的“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的“好雨”。這種雨能起到滋潤萬物的作用。故句中的“洗”,不僅含有“洗淨”的內含,而且兼有“潤物細無聲”,“夜雨瞞人去潤花”的“潤”的內含。這個“洗”字用得非常精當,實即後來詩評家所謂的“詩眼”。飆,一般解作暴風。在陶淵明的筆下的“飆”,卻沒有凶猛的氣勢,而有和暢的內涵,如《和郭主簿二首》中的“藹藹堂前林,中夏貯清陰。凱風自南來,迴飆開我襟”的“迴飆”就是,“清飆”與此同義。矯,也不宜解作“勇猛”,而
有舒展自如的意思,如“矯若遊龍”,並不取勇猛義。“雲翮”,這裡雖指飛鳥,但實有影射自己的意思。如《雜詩》的“猛志逸四海,騫翮思遠翥”,即同此意。故這句的意思是:“空中的鳥兒,也將因受到清爽的春風的鼓翼,而飛翔得更為舒展。”作者抓住在眼前呈現的天機和暢的自然景色,尤其把風、雨、林、鳥組合在一起,予以集中表現,就更能體現陶淵明的思想境界,故此兩句無論就思想內容或藝術特色方面講,都是不容忽視的兩句。歷來對“眷彼品物存,義風都未隔”兩句有不同的解釋和體會。有的把“品物”解作“景物”,“義風”解作“適宜的風”,認為這兩句是說:“想到這些依然存在,和風沒有同他們相隔”。有的把“品物”作“人品事物”講;“義風”,解作“正義風尚”,認為兩句是說:“喜愛此地人品事物還存在,正義風尚沒有改變”。有的則認為“品物”,同於《易經·乾卦》中所說的“品物流形”。“品,眾庶也”,見《說文·品部》。《說文解字注箋》補充說:“庶物謂之品物,引申之義也”。關於“流形”,與文天祥《正氣歌》“雜然賦流形”同義。所以“品物”,有現在所謂的“生物”的含義。關於“義風”,應該看作是廣義的,因為“義者,事之宜也”,既可用於自然方面,也可用於社會方面。作者對風常賦予一種化育的內涵,約相當於現在所說的“春風化雨”;比如“泠風送餘善”,“平疇交遠風,良苗亦懷新”,“凱風自南來,迴飆開我襟”等。陶淵明喜把人、物、我視為能在一體同仁的狀態中各徜徉自得的個體;上面說的是“品物”,便是選用了“義風”這個詞,這樣就“民胞物與”了。可見他在選用詞語方面是精雕細琢的。所以這兩句的意思是:“我深情地看到這個地方仍然儲存著一種天風和暢,萬物得所的境界。”語意渾含,耐人尋味。儒家以為一切人群與一切萬物都有血緣聯絡,都應該相愛,這種愛的表現就是“仁”。陶淵明是一個“朝與仁義生,夕死復何求”的人,當然是一位具有仁者襟懷的人,於是他對風雷日月,雨露雲煙,山川園林,眾鳥新苗,田夫稚子,都表示一種親切而沖和的愛意,上面的“品物”“義風”,正是這種愛意的表現。陶淵明是把自己納入“品物”的範疇的,似乎自己已感到一種和樂相處的樂趣,進入到忘我的境界,因而他退仕的決心就更大了。這樣,便引出了後面言志的八句,顯示題旨。
後面八句大致的意思是,眼前雖然被迫行役,但歸田適志的襟懷不變,要像霜後的柏樹一樣,保持高尚的情操和品德。“伊餘何為者,勉勵從茲役?”這裡他自我責備起來了:我是幹什麼的,這樣風塵僕僕奔走在道路上?這種自責是由錢溪這裡江山之美、居人之樂引起的,轉得雖陡,其實自然。“一形似有制,素襟不可易。”“一形”,指個人的形體,“有制”,受到牽制、約束。這裡是說自己奔走道路是由於職任的制約。中間又用個“似”字。這不定之詞表示出自己並不十分看重這官職,扔掉它並不困難。“素襟”,平素的懷抱,即歸隱田園,他認為這是不可改變的。下面就說“園田日夢想,安得久離析?”“離析”,離開。陶淵明此次出仕時間很短,這裡說“久”,日日夢想,見出他確實“質性自然,非矯勵所得”(《歸去來兮辭》)。“終懷在歸舟,諒哉宜霜柏。’這兩句是說:我一定要回到田園中去,這決心就像不怕冰霜的柏樹那樣堅定不移。這裡暗用了孔子“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凋”的話,這個誓願是發得很重的。《飲酒》其十九有“遂盡介然分,終死歸田裡”,與這兩句意思相似。下半這八句,頭兩句自責,後六句兩句一層,反覆表明自己的歸耕之志,一層深似一層,而且用“似有”、“不可”、“安得”、“終懷”、“諒哉”這些詞語進行呼應,把他的心情表現得十分強烈。
這首詩在構思上頗具特色。第一,它能顯示作者的思想依時間的推移而出現的深度。他阻風於規林時,只是想到家鄉美好的園林而不想從政(“靜念園林好,人間良可辭”);在夜行塗口時,只是想到一向愛好詩書,而園林中又沒有世俗之情才不想從政(“詩書敦宿好,林園無世情”;在經曲阿時,是看厭了異鄉景象而不想從政(“目倦川途異,心念山澤居”);但在經錢溪時,卻是看到錢溪品物美好而不想從政。這是作者採用“移就”的修辭手法把故鄉的美移到錢溪來,並從根本思想寫,集中筆墨寫,就為退出仕途的決心增添了砝碼。第二,詩的前半用觸景生情,寓情於景的手法表示自己內心的意念,語言精到,形象深刻;後半則言明題旨所在,故它能在託物言志上做到章法均衡,過渡自然,顯示了古典詩的整齊和諧美。第三,詩歌常講求藝術容量,既用精煉的語言雕繪形象,又能於其中表達出豐富的思理,而這首詩就是這樣的詩。
參考資料:
1、郭維森 包景誠.陶淵明集全譯.貴陽:貴州人民出版社,1992:127-129 2、吳小如 等.漢魏六朝詩鑑賞辭典.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92:507-508創作背景
陳琳墓址在今江蘇省邳州市。這首詩當作於唐懿宗鹹通三年(862年),時溫庭筠東下江淮,過陳琳墓有感而作此詩。
參考資料:
1、張國舉.唐詩精華註譯評.長春:長春出版社,201:693-694
鑑賞
這是一首詠懷古蹟之作。表面上是憑弔古人,實際上是自抒身世遭遇之感。陳琳是漢末著名的建安七子之一,擅長章表書記。初為大將軍何進主簿,曾向何進獻計誅滅宦官,不被採納;後避難冀州,袁紹讓他典文章,曾為紹起草討伐曹操的檄文;袁紹敗滅後,歸附曹操,操不計前嫌,予以重用,軍國書檄,多出其手。陳琳墓在今江蘇邳縣,這首詩就是憑弔陳琳墓有感而作。
“曾於青史見遺文,今日飄蓬過此墳。”開頭兩句用充滿仰慕、感慨的筆調領起全篇,說過去曾在史書上拜讀過陳琳的文章,今天在飄流蓬轉的生活中又正好經過陳琳的墳墓。古代史書常引錄一些有關軍國大計的著名文章,這類大手筆,往往成為文家名垂青史的重要憑藉。“青史見遺文”,不僅點出陳琳以文章名世,而且寓含著歆慕尊崇的感情。第二句正面點題。“今日飄蓬”四字,暗透出詩中所抒的感慨和詩人的際遇分不開,而這種感慨又是緊密聯絡著陳琳這位前賢來抒寫的。不妨說,這是對全篇主旨和構思的一個提示。
“詞客有靈應識我,霸才無主始憐君。”頷聯緊承次句,“君”、“我”對舉夾寫,是全篇託寓的重筆。詞客,指以文章名世的陳琳;識,這裡含有真正瞭解、相知的意思。上句是說,陳琳靈魂有知,想必會真正瞭解“我”這個飄蓬才士吧。這裡蘊含的感情頗為複雜。其中既有對自己才能的自負自信,又暗含才人惺惺相惜、異代同心的意思。紀昀評道:“‘應’字極兀傲。”這是很有見地的。但卻忽略了另一更重要的方面,這就是詩句中所蘊含的極沉痛的感情。詩人在一首書懷的長詩中曾慨嘆道:“有氣幹牛鬥,無人辨轆轤(即鹿盧,一種寶劍)。”他覺得自己就像一柄氣衝斗牛而被沉埋的寶劍,不為世人所知。一個傑出的才人,竟不得不把真正瞭解自己的希望寄託在早已作古的前賢身上,正反映出他見棄於當時的寂寞處境和“舉世無相識”的沉重悲慨。因此,“應”字便不單是自負,而且含有世無知音的自傷與憤鬱。下句“霸才”,猶蓋世超群之才,是詩人自指。陳琳遇到曹操那樣一位豁達大度、愛惜才士的主帥,應該說是“霸才有主”了。而詩人自己的際遇,則與陳琳相反,“霸才無主”四字正是自己境遇的寫照。“始憐君”的“憐”,是憐慕、欣羨的意思。這裡實際上暗含著一個對比:陳琳的“霸才有主”和自己的“霸才無主”的對比。正因為這樣,才對陳琳的際遇特別欣羨。這時,流露了生不逢時的深沉感慨。
“石麟埋沒藏春草,銅雀荒涼對暮雲。”腹聯分承三、四句,從“墓”字生意。上句是墓前即景,下句是墓前遙想。年深日久,陳琳墓前的石麟已經埋藏在萋萋春草之中,更顯出古墳的荒涼寥落。這是寄託自己對前賢的追思緬懷,也暗示當代的不重才士,任憑一代才人的墳墓蕪沒荒廢。由於緬懷陳琳,便進而聯想到重用陳琳的曹操,想象到遠在鄴都的銅雀臺,想必也只剩下荒涼的遺蹟,在遙對黯淡的暮雲了。這不僅是對曹操這樣一位重視賢才的明主的追思,也是對那個重才的時代的追戀。“銅雀荒涼”,正象徵著一個重才的時代的消逝。而詩人對當前這個棄賢毀才時代的不滿,也就在不言中了。
“莫怪臨風倍惆悵,欲將書劍學從軍。”文章無用,霸才無主,只能棄文就武,持劍從軍,這已經使人不勝感慨;而時代不同,今日從軍,又焉知不是無所遇合,再歷飄蓬。想到這裡,怎能不臨風惆悵,黯然神傷呢?這一結,將詩人那種因“霸才無主”引起的生不逢時之感,更進一步地表現出來了。
全詩貫串著詩人自己和陳琳之間不同的時代、不同的際遇的對比,即霸才無主和霸才有主的對比,青史垂名和書劍飄零的對比,文采斐然,寄託遙深,不下李商隱詠史佳作。就詠懷古蹟一體看,不妨視為杜甫此類作品的嫡傳。
參考資料:
1、蕭滌非 等 .唐詩鑑賞辭典 .上海 :上海辭書出版社 ,1983 :1109-1111 .譯文及註釋二
“我不踐斯境,歲月好已積。晨夕看山川,事事悉如昔。”開頭他就說不到此地已是很久了,說明他很久以前曾到過錢溪。關於他到錢溪的時間,江西宜豐陶氏族譜中有這樣一條:“乙巳三月,公使都,經錢溪,復邦族……”說明他以前曾來錢溪,與這裡的陶氏宗族有過應酬的事。不過這條記載是否可靠,與此詩關係不大,反正他過去來過此地就是了。關鍵是,舊地重遊,他卻說出“晨夕看山川,事事悉如昔”這樣的句子。這見出他多麼喜愛這個地方,似乎看不夠;當他將眼前所見與往日的印象進行對照時,又會感到多麼親切。因為前年歲暮桓玄篡位,去年劉裕起兵討伐桓玄,現在戰爭基本結束。兩三年的短暫時間裡,世間發生這樣劇烈的變化,而自然界的山川景物卻“事事悉如昔”。話說得很平淡,但“江山依舊,人事已非”的感慨已經寄寓其中了。“微雨洗高林,清飆矯雲翮。”這是他看山川時的一個突出印象,寫得清新、細緻。“微雨”、“清飆”,透出春天美好的氣息,高林經微雨一洗潤,會越發青綠可愛,空中鳥的翅膀在清風的舉託下,會盤旋得更加自如。這兩句歷來被看作是陶詩中觸景生情,寓情於景,而達到情景交融境地的寫景佳句。潘德輿說它“體物之妙,疇非化工兼畫工都”?因此,諸如“從胸中自然流出”,“不煩繩削而自合”,“直寫胸中天”等讚語也相次而出,不言陶詩有雕琢事。其實,“有時析之以煉字煉章,斯陶之手眼出矣”(黃文煥《陶詩析義自序》)。用這觀點來賞析這兩句詩,倒是非常恰切的。陶詩有許多寫雨寫風寫園林寫飛鳥的句子,但在陶淵明的筆下,無不賦有“為仁”的思想,因而在美的想象中便出現一個天機和暢,萬物得所的境界,這些自然景色同當時的現實社會形成鮮明的對比後,能對現實社會起到批判作用。可以這樣說:陶詩中這些興象,是詩人藝術的化身,在一些天機和暢、靜氣流溢的描繪中,彷彿隱隱約約有一個陶淵明在,這兩句也是如此。陶淵明是暮春三月經過錢溪的,這裡的微雨,即“微雨從東來,好風與之俱”的“微雨”;也即後來杜甫所寫的“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的“好雨”。這種雨能起到滋潤萬物的作用。故句中的“洗”,不僅含有“洗淨”的內含,而且兼有“潤物細無聲”,“夜雨瞞人去潤花”的“潤”的內含。這個“洗”字用得非常精當,實即後來詩評家所謂的“詩眼”。飆,一般解作暴風。在陶淵明的筆下的“飆”,卻沒有凶猛的氣勢,而有和暢的內涵,如《和郭主簿二首》中的“藹藹堂前林,中夏貯清陰。凱風自南來,迴飆開我襟”的“迴飆”就是,“清飆”與此同義。矯,也不宜解作“勇猛”,而
有舒展自如的意思,如“矯若遊龍”,並不取勇猛義。“雲翮”,這裡雖指飛鳥,但實有影射自己的意思。如《雜詩》的“猛志逸四海,騫翮思遠翥”,即同此意。故這句的意思是:“空中的鳥兒,也將因受到清爽的春風的鼓翼,而飛翔得更為舒展。”作者抓住在眼前呈現的天機和暢的自然景色,尤其把風、雨、林、鳥組合在一起,予以集中表現,就更能體現陶淵明的思想境界,故此兩句無論就思想內容或藝術特色方面講,都是不容忽視的兩句。歷來對“眷彼品物存,義風都未隔”兩句有不同的解釋和體會。有的把“品物”解作“景物”,“義風”解作“適宜的風”,認為這兩句是說:“想到這些依然存在,和風沒有同他們相隔”。有的把“品物”作“人品事物”講;“義風”,解作“正義風尚”,認為兩句是說:“喜愛此地人品事物還存在,正義風尚沒有改變”。有的則認為“品物”,同於《易經·乾卦》中所說的“品物流形”。“品,眾庶也”,見《說文·品部》。《說文解字注箋》補充說:“庶物謂之品物,引申之義也”。關於“流形”,與文天祥《正氣歌》“雜然賦流形”同義。所以“品物”,有現在所謂的“生物”的含義。關於“義風”,應該看作是廣義的,因為“義者,事之宜也”,既可用於自然方面,也可用於社會方面。作者對風常賦予一種化育的內涵,約相當於現在所說的“春風化雨”;比如“泠風送餘善”,“平疇交遠風,良苗亦懷新”,“凱風自南來,迴飆開我襟”等。陶淵明喜把人、物、我視為能在一體同仁的狀態中各徜徉自得的個體;上面說的是“品物”,便是選用了“義風”這個詞,這樣就“民胞物與”了。可見他在選用詞語方面是精雕細琢的。所以這兩句的意思是:“我深情地看到這個地方仍然儲存著一種天風和暢,萬物得所的境界。”語意渾含,耐人尋味。儒家以為一切人群與一切萬物都有血緣聯絡,都應該相愛,這種愛的表現就是“仁”。陶淵明是一個“朝與仁義生,夕死復何求”的人,當然是一位具有仁者襟懷的人,於是他對風雷日月,雨露雲煙,山川園林,眾鳥新苗,田夫稚子,都表示一種親切而沖和的愛意,上面的“品物”“義風”,正是這種愛意的表現。陶淵明是把自己納入“品物”的範疇的,似乎自己已感到一種和樂相處的樂趣,進入到忘我的境界,因而他退仕的決心就更大了。這樣,便引出了後面言志的八句,顯示題旨。
後面八句大致的意思是,眼前雖然被迫行役,但歸田適志的襟懷不變,要像霜後的柏樹一樣,保持高尚的情操和品德。“伊餘何為者,勉勵從茲役?”這裡他自我責備起來了:我是幹什麼的,這樣風塵僕僕奔走在道路上?這種自責是由錢溪這裡江山之美、居人之樂引起的,轉得雖陡,其實自然。“一形似有制,素襟不可易。”“一形”,指個人的形體,“有制”,受到牽制、約束。這裡是說自己奔走道路是由於職任的制約。中間又用個“似”字。這不定之詞表示出自己並不十分看重這官職,扔掉它並不困難。“素襟”,平素的懷抱,即歸隱田園,他認為這是不可改變的。下面就說“園田日夢想,安得久離析?”“離析”,離開。陶淵明此次出仕時間很短,這裡說“久”,日日夢想,見出他確實“質性自然,非矯勵所得”(《歸去來兮辭》)。“終懷在歸舟,諒哉宜霜柏。’這兩句是說:我一定要回到田園中去,這決心就像不怕冰霜的柏樹那樣堅定不移。這裡暗用了孔子“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凋”的話,這個誓願是發得很重的。《飲酒》其十九有“遂盡介然分,終死歸田裡”,與這兩句意思相似。下半這八句,頭兩句自責,後六句兩句一層,反覆表明自己的歸耕之志,一層深似一層,而且用“似有”、“不可”、“安得”、“終懷”、“諒哉”這些詞語進行呼應,把他的心情表現得十分強烈。
這首詩在構思上頗具特色。第一,它能顯示作者的思想依時間的推移而出現的深度。他阻風於規林時,只是想到家鄉美好的園林而不想從政(“靜念園林好,人間良可辭”);在夜行塗口時,只是想到一向愛好詩書,而園林中又沒有世俗之情才不想從政(“詩書敦宿好,林園無世情”;在經曲阿時,是看厭了異鄉景象而不想從政(“目倦川途異,心念山澤居”);但在經錢溪時,卻是看到錢溪品物美好而不想從政。這是作者採用“移就”的修辭手法把故鄉的美移到錢溪來,並從根本思想寫,集中筆墨寫,就為退出仕途的決心增添了砝碼。第二,詩的前半用觸景生情,寓情於景的手法表示自己內心的意念,語言精到,形象深刻;後半則言明題旨所在,故它能在託物言志上做到章法均衡,過渡自然,顯示了古典詩的整齊和諧美。第三,詩歌常講求藝術容量,既用精煉的語言雕繪形象,又能於其中表達出豐富的思理,而這首詩就是這樣的詩。
參考資料:
1、郭維森 包景誠.陶淵明集全譯.貴陽:貴州人民出版社,1992:127-129 2、吳小如 等.漢魏六朝詩鑑賞辭典.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92:507-508-
溫庭筠(約812—866)唐代詩人、詞人。本名岐,字飛卿,太原祁(今山西祁縣東南)人。富有天才,文思敏捷,每入試,押官韻,八叉手而成八韻,所以也有“溫八叉”之稱。然恃才不羈,又好譏刺權貴,多犯忌諱,取憎於時,故屢舉進士不第,長被貶抑,終生不得志。官終國子助教。精通音律。工詩,與李商隱齊名,時稱“溫李”。其詩辭藻華麗,穠豔精緻,內容多寫閨情。其詞藝術成就在晚唐諸詞人之上,為“花間派”首要詞人,對詞的發展影響較大。在詞史上,與韋莊齊名,並稱“溫韋”。存詞七十餘首。後人輯有《溫飛卿集》及《金奩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