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妃原文賞析

朝代唐代 詩人李賀

筠竹千年老不死,長伴神娥蓋江水。
蠻娘吟弄滿寒空,九山靜綠淚花紅。
離鸞別鳳煙梧中,巫雲蜀雨遙相通。
幽愁秋氣上青楓,涼夜波間吟古龍。

讚美 愛情 神話

譯文

譯文
千年的斑竹林還是那麼青翠,長伴著神娥,覆蓋著青碧的流水。
田家少女的歌聲正在秋野飄蕩,山陵的竹葉上卻染著點點紅淚。
遙遠的蒼梧瀰漫著悽悽別情,巫山蜀山的雲雨只能在夢中相通。
幽怨的秋思吹上青蒼的楓樹林,涼夜的波間古龍在悲悽地長吟。

註釋
湘妃:舜的兩個妃子,死後成為湘神,稱為湘夫人。
筠(yún)竹:斑竹。
神娥:即湘妃,一作“秦娥”。
蠻娘:湘中村女。
九山:九嶷山,又名蒼梧山。
離鸞別鳳:指舜葬於蒼梧,二妃死於湘水中,並未合葬。煙梧:煙波浩渺的蒼梧山。
巫雲蜀雨:借用楚襄王與巫山神女幽會比喻舜與二妃相往來。
青楓:一作“清峰”。
吟古龍:即古龍吟。指松樹形狀如龍,被風吹,發出的聲響。

參考資料:

1、孫建軍,等 主編.《全唐詩》選注.北京:線裝書局,2002年01月第1版:3012-3013 2、李小梅 選注.唐代情詩精萃:陝西人民出版社,1993年06月第1版:351 3、彭定求,等 編.全唐詩 7.延吉:延邊人民出版社,2004年:2390 4、滕學欽 疏譯.李賀詩歌全集簡疏·今譯.北京:中國書店,2010年09月第1版:53

賞析

  此詩正如標題所揭示的那樣,寫的是神話傳說中湘妃的不幸遭遇,以及她對愛情的堅貞不渝,是一首愛情的讚歌,在寫法上別具一格:不寫生前的傳說,而寫死後的情感;不寫悲劇的本身,而寫悲劇的後果;不寫悲劇的過程,而寫悲劇的氣氛。由此而創造出另一個自然世界與情感世界,使讀者有如聞如見的親身感受。

  一開篇詩人就以飽蘸情感和具有豐富想象的詩筆寫道:“筠竹千年老不死,長伴神娥蓋江水。”其中,“千年”、“長伴”、“老不死”說明時間的久長而愛情之花永不凋謝。二妃本來因痛哭而死,但“死”並非愛情的終結,相反,真正的愛情將永世長存,其憑證便是永遠年輕的“筠竹”。此竹不僅永世永生伴隨著“神娥”,而且由於滋生繁茂,甚至覆蓋了整個湘江的流水。用語貌似誇張,實寫愛情的巨大能量。這裡,詩人從最具神話色彩的斑竹寫起,是因為斑竹是湘妃灑淚而成,是愛情生死不渝的歷史憑證,所以最能顯示出這一故事的神髓。接著的“蠻娘吟弄滿寒空,九山靜綠淚花紅”二句由寫湘妃轉入寫虞舜葬地。前句以動喻靜,通過耳之所聞來形容九疑山之高大寬廣及其深邃寂靜。“蠻娘”、“吟弄”、“九山”、“靜綠”等意境使人自然聯想到毛澤東《七律·答友人》中的詩句:“九疑山上白雲飛,帝子乘風下翠微。斑竹一枝千滴淚,紅霞萬朵百重衣。”之後的“離鸞別鳳煙梧中,巫雲蜀雨遙相通”二句承前,寫湘妃與舜兩地睽隔,只能在夢中相見。舜葬蒼梧,妃死湘水,兩地相距雖不甚遠,但峰巒隔阻,還有云山霧障。在此無可奈何之際,只有象巫山神女那樣,夢中能得一見了。其中,“遙相通”說明二人心心相印、情感相通。結尾的“幽愁秋氣上青楓,涼夜波間吟古龍”二句轉寫湘妃。此詩以詠湘妃為主,所以結句與開篇相照應,極寫湘妃死後的悲痛與孤寂。“巫雲蜀雨”雖可一面,但大量時間卻忍受著死別的熬煎。其難以排遣的愁怨彷彿雲霧煙靄一般,凝聚於洞庭湖寬廣的空間。當秋日來臨之際。更增添了其悲痛的氣氛,有如《九辯》中的“悲哉秋之為氣也,蕭瑟兮草木搖落而變衰”。“幽愁秋氣上青楓”一句的情感容量便包含了《招魂》中的“湛湛江水兮上有楓,目極千里兮傷春心”,“涼夜波間吟古龍”一句運用“龍”這一意象創造了悲劇氣氛。其中,“涼夜”乘“秋”而言,涼,既是體膚之感覺,又是心理的感受與環境的悲涼。

  全詩仿《楚辭》而作,歌詠古事,構思精巧,動靜結合,畫面靈動,極幽清悽迷,描繪出一幅清幽而又絢麗的畫面,通過寫生離死別的愛情來寄託詩人的審美意識和對“湘妃”這一悲劇的認知。在用詞上,“寒空”、“幽愁”、“秋氣”、“涼夜”等具有冷色調的詞彙既突出清幽的情境,又為這首浪漫的詩作添上扼腕的嘆息。

參考資料:

1、閔澤平 編著.李賀全集.武漢:崇文書局,2015年:355-357 2、宋緒連,初旭 主編.三李詩鑑賞辭典.長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92年05月第1版:692-694 3、唐·李賀 著;張強,田金霞 解評.李賀集.太原:三晉出版社,2008年06月第2版:52-53

創作背景

  此詩具體創作時間不詳。史載唐德宗時期,郜國大長公主“適蕭升,女為太子妃,恩禮甚厚。主素不謹,有李昇出入其第。或告主淫亂,且為厭禱。上大怒,幽之禁中,流昇於嶺南。”   

參考資料:
1、滕學欽 疏譯.李賀詩歌全集簡疏·今譯.北京:中國書店,2010年09月第1版:53

2、閔澤平 編著.李賀全集.武漢:崇文書局,2015年:355-357

3、宋緒連,初旭 主編.三李詩鑑賞辭典.長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92年05月第1版:692-694

賞析

  此詩正如標題所揭示的那樣,寫的是神話傳說中湘妃的不幸遭遇,以及她對愛情的堅貞不渝,是一首愛情的讚歌,在寫法上別具一格:不寫生前的傳說,而寫死後的情感;不寫悲劇的本身,而寫悲劇的後果;不寫悲劇的過程,而寫悲劇的氣氛。由此而創造出另一個自然世界與情感世界,使讀者有如聞如見的親身感受。

  一開篇詩人就以飽蘸情感和具有豐富想象的詩筆寫道:“筠竹千年老不死,長伴神娥蓋江水。”其中,“千年”、“長伴”、“老不死”說明時間的久長而愛情之花永不凋謝。二妃本來因痛哭而死,但“死”並非愛情的終結,相反,真正的愛情將永世長存,其憑證便是永遠年輕的“筠竹”。此竹不僅永世永生伴隨著“神娥”,而且由於滋生繁茂,甚至覆蓋了整個湘江的流水。用語貌似誇張,實寫愛情的巨大能量。這裡,詩人從最具神話色彩的斑竹寫起,是因為斑竹是湘妃灑淚而成,是愛情生死不渝的歷史憑證,所以最能顯示出這一故事的神髓。接著的“蠻娘吟弄滿寒空,九山靜綠淚花紅”二句由寫湘妃轉入寫虞舜葬地。前句以動喻靜,通過耳之所聞來形容九疑山之高大寬廣及其深邃寂靜。“蠻娘”、“吟弄”、“九山”、“靜綠”等意境使人自然聯想到毛澤東《七律·答友人》中的詩句:“九疑山上白雲飛,帝子乘風下翠微。斑竹一枝千滴淚,紅霞萬朵百重衣。”之後的“離鸞別鳳煙梧中,巫雲蜀雨遙相通”二句承前,寫湘妃與舜兩地睽隔,只能在夢中相見。舜葬蒼梧,妃死湘水,兩地相距雖不甚遠,但峰巒隔阻,還有云山霧障。在此無可奈何之際,只有象巫山神女那樣,夢中能得一見了。其中,“遙相通”說明二人心心相印、情感相通。結尾的“幽愁秋氣上青楓,涼夜波間吟古龍”二句轉寫湘妃。此詩以詠湘妃為主,所以結句與開篇相照應,極寫湘妃死後的悲痛與孤寂。“巫雲蜀雨”雖可一面,但大量時間卻忍受著死別的熬煎。其難以排遣的愁怨彷彿雲霧煙靄一般,凝聚於洞庭湖寬廣的空間。當秋日來臨之際。更增添了其悲痛的氣氛,有如《九辯》中的“悲哉秋之為氣也,蕭瑟兮草木搖落而變衰”。“幽愁秋氣上青楓”一句的情感容量便包含了《招魂》中的“湛湛江水兮上有楓,目極千里兮傷春心”,“涼夜波間吟古龍”一句運用“龍”這一意象創造了悲劇氣氛。其中,“涼夜”乘“秋”而言,涼,既是體膚之感覺,又是心理的感受與環境的悲涼。

  全詩仿《楚辭》而作,歌詠古事,構思精巧,動靜結合,畫面靈動,極幽清悽迷,描繪出一幅清幽而又絢麗的畫面,通過寫生離死別的愛情來寄託詩人的審美意識和對“湘妃”這一悲劇的認知。在用詞上,“寒空”、“幽愁”、“秋氣”、“涼夜”等具有冷色調的詞彙既突出清幽的情境,又為這首浪漫的詩作添上扼腕的嘆息。

參考資料:

1、閔澤平 編著.李賀全集.武漢:崇文書局,2015年:355-357 2、宋緒連,初旭 主編.三李詩鑑賞辭典.長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92年05月第1版:692-694 3、唐·李賀 著;張強,田金霞 解評.李賀集.太原:三晉出版社,2008年06月第2版:52-53

創作背景

  此詩具體創作時間不詳。史載唐德宗時期,郜國大長公主“適蕭升,女為太子妃,恩禮甚厚。主素不謹,有李昇出入其第。或告主淫亂,且為厭禱。上大怒,幽之禁中,流昇於嶺南。”   

參考資料:
1、滕學欽 疏譯.李賀詩歌全集簡疏·今譯.北京:中國書店,2010年09月第1版:53

2、閔澤平 編著.李賀全集.武漢:崇文書局,2015年:355-357

3、宋緒連,初旭 主編.三李詩鑑賞辭典.長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92年05月第1版:692-694

詩人李賀

      李賀(約公元791年-約817年),字長吉,漢族,唐代河南福昌(今河南洛陽宜陽縣)人,家居福昌昌谷,後世稱李昌谷,是唐宗室鄭王李亮後裔。有“詩鬼”之稱,是與“詩聖”杜甫、“詩仙”李白、“詩佛”王維相齊名的唐代著名詩人。著有《昌谷集》。李賀是中唐的浪漫主義詩人,與李白、李商隱稱為唐代三李。有“‘太白仙才,長吉鬼才’之說。李賀是繼屈原、李白之後,中國文學史上又一位頗享盛譽的浪漫主義詩人。李賀長期的抑鬱感傷,焦思苦吟的生活方式,元和八年(813年)因病辭去奉禮郎回昌谷,27歲英年早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