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 / 秋夜客舍原文賞析

朝代唐代 詩人杜甫

露下天高秋水清,空山獨夜旅魂驚。
疏燈自照孤帆宿,新月猶懸雙杵鳴。
南菊再逢人臥病,北書不至雁無情。
步簷倚仗看牛鬥,銀漢遙應接鳳城。

寫景 抒情 思鄉

譯文

譯文
白露降了,秋空高遠,江水澄清,獨自在空山在深夜旅魂震驚。
岸邊眠宿著孤帆的暗影,空自映照水上的是散落的疏燈。一彎新月擾自高懸天上,山上不時傳來搗衣雙杵的鳴聲。
從客居雲安算起,至今已兩度與秋菊重逢,可嘆我依舊臥病在山城。北方故鄉的書信至今沒有捎來,南飛的大雁啊怎麼這般無情!
我拄著柺杖獨自徘徊在屋簷下面,久久地久久地遙望牛鬥二星。迢遞的銀河默默地從樓閣上空流過,它的來端該不是通到了長安京城?

註釋
露下:夜露降下。
空山:寂靜的山中,指山城夔州。旅魂:旅情,客居他鄉的情懷。
疏燈:指江邊稀疏的漁火。
雙杵(chǔ):古時女子搗衣,二人對坐,各持一杵。
南菊再逢:杜甫離成都後,第一個秋天在雲安,第二個秋天在夔州。
北書:故鄉的書信。雁無情:古稱鴻雁傳書,衡山有回雁峰,人未過衡州而無書信,故言雁無情。
步簷(yán):簷下的走廊。步,古代量度單位,以五尺為一步。牛鬥:二十八宿中的“牛宿”和“鬥宿”,二星都在銀河的旁邊。
銀漢:銀河。鳳城:秦穆公之女吹簫,鳳降其城,因號丹鳳城。其後,即稱京城為鳳城。此指長安。

參考資料:

1、韓成武.杜甫詩歌精選:花山文藝出版社,1996:347 2、袁慧光.杜甫湘中詩集註:嶽麓書社,2010:115-116

賞析

  開頭兩句寫景點題,寫出山城深秋之夜的環境。第一句點明季節、景物,第二句寫出時間、人物。秋天夜空晴朗,因而更使人感到景物的悽清,氣氛的幽靜。夜色漸濃,露水在漸漸凝結、垂落,樓下的江水,在靜靜地不斷流淌。周圍的山峰,像巨人一樣屹立。夜風輕拂,一切都是那樣柔和、安詳。然而這寂靜幽美的境界,卻觸撥了遊子的心絃,引動了他的萬千愁緒。

  三、四兩句進一步描寫夜景:遠處長江水面上,零星地閃爍著幾點燈火,那是夜泊的客船和漁舟,新月高懸,萬籟俱寂,這時從城中傳來一陣陣搗衣的砧杵之聲,迴盪在夜空之中。兩句寫景和上聯結合,增加了畫面的優美。在這幅畫面中,高天是深藍的,疏燈是飄忽的,月光是柔和的,空山是黝黑的。秋夜、碧空、新月、露珠、江水、漁火、山峰,相互輝映,在這優美的畫面之外,又傳來斷斷續續的搗衣聲,這豈能不觸動詩人異鄉作客的無限愁腸呢?

  五、六兩句由寫景轉到抒情。“南菊再逢”,是指詩人從成都東下至今已近兩年。杜甫是永泰元年(765)四月從成都攜家東下的,但秋天到達雲安之後,因肺病、風痺等病復發,只得留下養病,次年夏初才抵達夔州。秋天,又從山腰客堂遷居西閣,因此說“南菊再逢”。此時詩人除了肺病和風溼痺症以外,還患有糖尿病,所以說“人臥病”。“南菊再逢人臥病”,刻劃出了詩人流落他鄉病臥山城無限悲悽的處境和心情。因為時局動亂,戰爭不斷,詩人已經很久沒有接到故鄉親人的來信了。夔州在長安和洛陽的南面,所以稱故鄉的來信為“北書”。“北書不至”,自然是有具體原因的,這裡卻說是“雁無情”,就取得了意在言外、言而無盡的藝術效果。

  最後兩句由個人的身世遭遇寫到對故鄉的思念。上句寫自己走到室外,倚杖步簷,仰看星斗。下句寫由銀河想到長安,表明思念故鄉的心情。“步簷”與西閣照應,“倚杖”與“人臥病”照應。由“牛鬥”而到“銀漢”,由“銀漢”而到“鳳城”,一層一層地表現出了詩人由仰望星斗到眺望故國的過程。詩人對故國長安的無限思念就蘊含在這佇立步簷倚杖遠眺的老人形象之中。

  仇兆鰲曾經指出,這首詩在內容上和《秋興八首》相似,可以說是八首詩的一個總括。但這首詩和《秋興八首》在藝術上又各具特色。《秋興八首》寫景壯麗,氣魄雄偉,表達詩人對人生執著的追求和對祖國命運強烈的關心,風格更為撫鬱悲壯,傾吐的愛國熱忱更為深沉浩瀚。這首詩雖然寫景如畫而表達詩人對故鄉的思念,體現了杜詩精警凝練、清麗含蓄的風格。把這首詩與《秋興八首》加以比較,可進一步瞭解杜詩同中見異的創作風格,汲取豐富的藝術營養。

參考資料:

1、夏鬆涼.杜詩鑑賞:遼寧教育出版社,1986:446-449

創作背景

  這首七言律詩寫於唐代宗大曆元年(766 )的秋天。此時詩人正寓居在夔州西閣。西閣面臨大江,揹負山崖,憑欄遠眺,夔州的山川景物盡收眼底。在一個深秋的夜晚,詩人獨坐高樓,對著窗外空山的景色,聽著遠處傳來的砧杵之聲,對故國的思念之情油然而生,寫下了這首詩。   

參考資料:
1、袁慧光.杜甫湘中詩集註:嶽麓書社,2010:115-116

2、夏鬆涼.杜詩鑑賞:遼寧教育出版社,1986:446-449

賞析

  開頭兩句寫景點題,寫出山城深秋之夜的環境。第一句點明季節、景物,第二句寫出時間、人物。秋天夜空晴朗,因而更使人感到景物的悽清,氣氛的幽靜。夜色漸濃,露水在漸漸凝結、垂落,樓下的江水,在靜靜地不斷流淌。周圍的山峰,像巨人一樣屹立。夜風輕拂,一切都是那樣柔和、安詳。然而這寂靜幽美的境界,卻觸撥了遊子的心絃,引動了他的萬千愁緒。

  三、四兩句進一步描寫夜景:遠處長江水面上,零星地閃爍著幾點燈火,那是夜泊的客船和漁舟,新月高懸,萬籟俱寂,這時從城中傳來一陣陣搗衣的砧杵之聲,迴盪在夜空之中。兩句寫景和上聯結合,增加了畫面的優美。在這幅畫面中,高天是深藍的,疏燈是飄忽的,月光是柔和的,空山是黝黑的。秋夜、碧空、新月、露珠、江水、漁火、山峰,相互輝映,在這優美的畫面之外,又傳來斷斷續續的搗衣聲,這豈能不觸動詩人異鄉作客的無限愁腸呢?

  五、六兩句由寫景轉到抒情。“南菊再逢”,是指詩人從成都東下至今已近兩年。杜甫是永泰元年(765)四月從成都攜家東下的,但秋天到達雲安之後,因肺病、風痺等病復發,只得留下養病,次年夏初才抵達夔州。秋天,又從山腰客堂遷居西閣,因此說“南菊再逢”。此時詩人除了肺病和風溼痺症以外,還患有糖尿病,所以說“人臥病”。“南菊再逢人臥病”,刻劃出了詩人流落他鄉病臥山城無限悲悽的處境和心情。因為時局動亂,戰爭不斷,詩人已經很久沒有接到故鄉親人的來信了。夔州在長安和洛陽的南面,所以稱故鄉的來信為“北書”。“北書不至”,自然是有具體原因的,這裡卻說是“雁無情”,就取得了意在言外、言而無盡的藝術效果。

  最後兩句由個人的身世遭遇寫到對故鄉的思念。上句寫自己走到室外,倚杖步簷,仰看星斗。下句寫由銀河想到長安,表明思念故鄉的心情。“步簷”與西閣照應,“倚杖”與“人臥病”照應。由“牛鬥”而到“銀漢”,由“銀漢”而到“鳳城”,一層一層地表現出了詩人由仰望星斗到眺望故國的過程。詩人對故國長安的無限思念就蘊含在這佇立步簷倚杖遠眺的老人形象之中。

  仇兆鰲曾經指出,這首詩在內容上和《秋興八首》相似,可以說是八首詩的一個總括。但這首詩和《秋興八首》在藝術上又各具特色。《秋興八首》寫景壯麗,氣魄雄偉,表達詩人對人生執著的追求和對祖國命運強烈的關心,風格更為撫鬱悲壯,傾吐的愛國熱忱更為深沉浩瀚。這首詩雖然寫景如畫而表達詩人對故鄉的思念,體現了杜詩精警凝練、清麗含蓄的風格。把這首詩與《秋興八首》加以比較,可進一步瞭解杜詩同中見異的創作風格,汲取豐富的藝術營養。

參考資料:

1、夏鬆涼.杜詩鑑賞:遼寧教育出版社,1986:446-449

創作背景

  這首七言律詩寫於唐代宗大曆元年(766 )的秋天。此時詩人正寓居在夔州西閣。西閣面臨大江,揹負山崖,憑欄遠眺,夔州的山川景物盡收眼底。在一個深秋的夜晚,詩人獨坐高樓,對著窗外空山的景色,聽著遠處傳來的砧杵之聲,對故國的思念之情油然而生,寫下了這首詩。   

參考資料:
1、袁慧光.杜甫湘中詩集註:嶽麓書社,2010:115-116

2、夏鬆涼.杜詩鑑賞:遼寧教育出版社,1986:446-449

詩人杜甫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號少陵野老,世稱“杜工部”、“杜少陵”等,漢族,河南府鞏縣(今河南省鞏義市)人,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杜甫被世人尊為“詩聖”,其詩被稱為“詩史”。杜甫與李白合稱“李杜”,為了跟另外兩位詩人李商隱與杜牧即“小李杜”區別開來,杜甫與李白又合稱“大李杜”。他憂國憂民,人格高尚,他的約1400餘首詩被保留了下來,詩藝精湛,在中國古典詩歌中備受推崇,影響深遠。759-766年間曾居成都,後世有杜甫草堂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