獲麟解原文賞析
麟之為靈,昭昭也。詠於《詩》,書於《春秋》,雜出於傳記百家之書,雖婦人小子皆知其為祥也。
然麟之為物,不畜於家,不恆有於天下。其為形也不類,非若馬牛犬豕豺狼麋鹿然。然則雖有麟,不可知其為麟也。
角者吾知其為牛,鬣者吾知其為馬,犬豕豺狼麋鹿,吾知其為犬豕豺狼麋鹿。惟麟也,不可知。不可知,則其謂之不祥也亦宜。雖然,麟之出,必有聖人在乎位。麟為聖人出也。聖人者,必知麟,麟之果不為不祥也。
又曰:“麟之所以為麟者,以德不以形。”若麟之出不待聖人,則謂之不祥也亦宜。
譯文
譯文
麟是象徵靈異、祥瑞的動物,是顯而易見的。在《詩經》中被歌頌過,在《春秋》中也有記載,傳記百家之書也夾雜著記述。即使婦女兒童也知道它是吉祥之物。
但是麟是野生動物,不被家庭所豢養,自然界也不常有。它的外形什麼也不像,不像馬、牛、犬、豬、豺狼、麋鹿那樣。既然這樣,即使有麟,人們也不認識它是麟啊。
有角的我知道它是牛,有鬃毛的我知道它是馬,犬豬豺狼麋鹿,我知道它們是犬豬豺狼麋鹿,只有麟沒法認得。不認得,那麼人們說它不祥也就很自然了。雖然這樣,有麟出現,就必然有聖人在世謀政,麟是因為聖人才現形於世。聖人一定能認識麟。麟終究並非不祥之物啊。
又聽說:麟之所以被稱作麟,是按照德而不是按照外形。假若麟自行出現,而沒有聖人在世能夠認得,那麼說它不吉祥也是合適的。
註釋
麟:麒麟(qí lín),古代傳說中的一種動物,狀如鹿,牛尾,狼額,馬蹄,五彩腹。其性柔和,古人把它當作仁獸,作為吉祥的象徵。
靈:靈異,神奇之物。《禮記》曰:“麟、鳳、龜、龍,謂之四靈。”
昭昭:明白。
《詩》:即《詩經》,我國最早的詩歌總集,其中就有《周南·麟之趾》篇。
《春秋》:本為周代史書的通稱,到孔子根據魯史材料修成一部《春秋》時,這才變為專名,就是六經之一的《春秋經》,為我國最早的一部編年體斷代史。《史記》所謂《春秋》,實指《左傳》。《春秋》上有關於獲麟的記載。其實在《荀子》、《大戴禮記》、《史記》、《漢書》等古籍中,都提及麟。
祥:祥瑞。
畜(xù):飼養。
恆有:常出現。
類:相似。
麋(mí):也叫“駝鹿”或“犴(hān)”。
然則:既然如此。
鬣(liè):馬頸上的長毛。
果:確實,果然。
創作背景
公元前481年,魯人獵獲一麒麟而不識之,孔子為此反袂試面,同年,輟筆停修《春秋》。唐元和七年(812年),麟復現東川。韓愈著文闡發己見。
參考資料:
1、(清)曾國藩編撰.曾氏雜抄 1:崑崙出版社,2002.08:178
賞析
《獲麟解》中作者以麟設喻,說明了自己的為人及出仕的時機和意圖,感慨卓有才識之士不為封建統治者所用,寄託了懷才不遇的一腔怨憤。
據《春秋》和《左傳》所寫:魯哀公“十四年春,西狩於大野,叔孫氏之車子鈕商獲麟,以為不祥,以賜虞人。仲尼觀之,曰:‘麟也。’然後取之”。麟。即麒麟,古人以之作為象徵仁人和吉祥的動物。麒麟歷來被人們視作祥獸,而作者卻另闢蹊徑,認為其長相奇特,也可“謂之不詳”。他認為麒麟之所以被視作吉祥的象徵,是因為出現在聖人在位的時候;如果它出現時沒有聖人在位,那麼就可以說它是不祥之物。
韓愈抓住“祥”與“不祥”、“知”與“不知”這兩對對立的字眼作眼目,在行文過程中通過這兩對詞語的轉換,抒發了自己的不平之鳴,表現了自我的自憐自重而又自怨自艾的意緒。細咀此文,方能在含蓄與委婉的筆調中看到悲憤。作者意在說明如果沒有聖人當道,即便出現了像麒麟一般罕見的傑出人才,恐怕也只能孤憤一世,自怨自艾。作者以麒麟自喻,說明了自己的品行和出仕的意圖,感慨卓有才學之士不為封建的統治者所重用。寄託了懷才不遇的怨憤。
作者由“祥”說入“不祥”,並以“不祥”立論,強調麒麟作為靈獸具有的象徵意義遠大於本身,做足文章,反覆辯論,乃有其寄託。作者抒發懷才不遇。不為聖主所知,才是文章的真意。文章短小,不滿二百字,而抑揚開合,變化轉折,似有長篇之勢。
文章雖短,曲折甚多.層層轉折,表意頗為含蓄委婉。幾反幾復之中。使論述的觀點更為明確、深入。文章越短越曲折變化。
參考資料:
1、傅德岷,盧晉主編,.教你欣賞古文觀止名篇:黑龍江科學技術出版社,2013.05:102 2、江龍.古文觀止鑑賞辭典 學生雙色版:江西教育出版社,2012.01:507 3、(清)吳楚材,吳調侯著.古文觀止:吉林大學出版社,2011.05:189 4、王寶華主編.唐宋八大家大全集 珍藏本:百花洲文藝出版社,2012.01:8創作背景
公元前481年,魯人獵獲一麒麟而不識之,孔子為此反袂試面,同年,輟筆停修《春秋》。唐元和七年(812年),麟復現東川。韓愈著文闡發己見。
參考資料:
1、(清)曾國藩編撰.曾氏雜抄 1:崑崙出版社,2002.08:178
賞析
《獲麟解》中作者以麟設喻,說明了自己的為人及出仕的時機和意圖,感慨卓有才識之士不為封建統治者所用,寄託了懷才不遇的一腔怨憤。
據《春秋》和《左傳》所寫:魯哀公“十四年春,西狩於大野,叔孫氏之車子鈕商獲麟,以為不祥,以賜虞人。仲尼觀之,曰:‘麟也。’然後取之”。麟。即麒麟,古人以之作為象徵仁人和吉祥的動物。麒麟歷來被人們視作祥獸,而作者卻另闢蹊徑,認為其長相奇特,也可“謂之不詳”。他認為麒麟之所以被視作吉祥的象徵,是因為出現在聖人在位的時候;如果它出現時沒有聖人在位,那麼就可以說它是不祥之物。
韓愈抓住“祥”與“不祥”、“知”與“不知”這兩對對立的字眼作眼目,在行文過程中通過這兩對詞語的轉換,抒發了自己的不平之鳴,表現了自我的自憐自重而又自怨自艾的意緒。細咀此文,方能在含蓄與委婉的筆調中看到悲憤。作者意在說明如果沒有聖人當道,即便出現了像麒麟一般罕見的傑出人才,恐怕也只能孤憤一世,自怨自艾。作者以麒麟自喻,說明了自己的品行和出仕的意圖,感慨卓有才學之士不為封建的統治者所重用。寄託了懷才不遇的怨憤。
作者由“祥”說入“不祥”,並以“不祥”立論,強調麒麟作為靈獸具有的象徵意義遠大於本身,做足文章,反覆辯論,乃有其寄託。作者抒發懷才不遇。不為聖主所知,才是文章的真意。文章短小,不滿二百字,而抑揚開合,變化轉折,似有長篇之勢。
文章雖短,曲折甚多.層層轉折,表意頗為含蓄委婉。幾反幾復之中。使論述的觀點更為明確、深入。文章越短越曲折變化。
參考資料:
1、傅德岷,盧晉主編,.教你欣賞古文觀止名篇:黑龍江科學技術出版社,2013.05:102 2、江龍.古文觀止鑑賞辭典 學生雙色版:江西教育出版社,2012.01:507 3、(清)吳楚材,吳調侯著.古文觀止:吉林大學出版社,2011.05:189 4、王寶華主編.唐宋八大家大全集 珍藏本:百花洲文藝出版社,2012.01:8-
韓愈(768~824)字退之,唐代文學家、哲學家、思想家,河陽(今河南省焦作孟州市)人,漢族。祖籍河北昌黎,世稱韓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稱韓吏部。諡號“文”,又稱韓文公。他與柳宗元同為唐代古文運動的倡導者,主張學習先秦兩漢的散文語言,破駢為散,擴大文言文的表達功能。宋代蘇軾稱他“文起八代之衰”,明人推他為唐宋八大家之首,與柳宗元並稱“韓柳”,有“文章鉅公”和“百代文宗”之名,作品都收在《昌黎先生集》裡。韓愈在思想上是中國“道統”觀念的確立者,是尊儒反佛的里程碑式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