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食寄京師諸弟原文賞析

朝代唐代 詩人韋應物

雨中禁火空齋冷,江上流鶯獨坐聽。
把酒看花想諸弟,杜陵寒食草青青。

寒食節 孤獨 思念

賞析二

  杜陵是韋應物的故鄉,在今陝西省西安市東南。古為杜伯國,秦置杜縣,因漢宣帝築陵於東原上而得名 。當時詩人離開京城長安(今西安市)在外宦遊,適逢寒食節,孤獨思鄉之情更甚,於是便即興寫下了這首滿溢手足之情的七絕——“乍暖還寒時候,天空下著濛濛的細雨,在這家家戶戶都禁絕煙火的節日裡,空蕩蕩的旅齋更顯得孤悽冷清,叫人如何能夠安坐?還是出去看看吧!漫無目的地來到江邊,江風拂面,竟然覺得比屋內還暖和一些。獨坐岸石,楊柳枝頭的流鶯飛來飛去,還不時呼朋引伴地鳴叫著。清脆如歌的啼喚,為何竟如此令人悵然?喝一杯淡淡的冷酒,解不了胸中無限的愁緒;看一眼帶露的紅花,消不了心中無盡的孤悽;遠在京師的弟弟,我想念你們啊!此時此刻,老家杜陵的原野上,該是草色青青了吧……”

  詩人首句寫景,突出一個“冷”字:“雨中”是天氣之冷;“禁火”是節令之冷;“空齋”是旅居之冷。寒食禁火,萬戶無煙,本來已經夠蕭索的了,更逢陰雨,又在空齋,再加氣候與心情的雙重清冷,這樣層層疊加地寫足了環境氣氛,令人倍感蕭索與淒冷。 次句還是寫景,關鍵在一個“獨”字:“江上”是春潮湧動的春江;“流鶯”是自由翻飛、悅耳歡啼的黃鶯,與上句所寫的蕭索景象截然不同,本是充滿生機,令人振奮愉悅的景象。但在本句中卻用一個“獨”字又折轉回來,在多層次中更顯示了曲折。再美好的景象,獨看獨聽反而更添寂寞和惆悵。兩句合起來,對第三句的“想諸弟”起了層層烘染、反覆襯托的作用。第三句直抒胸臆,既點題,又說明了前兩句詩人倍感冷寂孤獨的原因,還能自然而然地過渡到結句的想象中的情景。一邊喝酒,一邊賞花,不是遊春時的閒適暢飲,而是孤寂難耐的排遣。“借酒消愁愁更愁,淚眼觀花花不語”,無可奈何的自寬自慰之中,流露出無盡的落寞與惆悵。結句運用聯想,又是寫景,詩人宕開詩筆,寄想象於故園的寒食景色,進一步托出了“想諸弟”之情,由人及物,融情於景,更烘托出詩人到對諸弟、對故園的懷念之情。情景交融,與“王孫遊兮不歸,春草生兮萋萋”(《楚辭·招隱士》)有異曲同工之妙。

  全詩句句相承,首尾呼應,一氣流轉,渾然成章。雖只是寫身邊景、眼前事、心中想,但運筆空靈,含蓄深婉,極盡烘托之妙。在情景交融的和諧意境裡,“手足情深”的主題得到了完美的呈現。千古之下,依然令人共鳴、感慨、以及羨慕、遺憾。時下的年輕一代多為獨生子女,“手足之情”已屬稀罕,“手足情深”就更是奢望了,更何況,“寒食”這一古老的傳統節日早已被人們冷落不過了。“把酒看花想手足”的哀婉意境,怕是隻能在古人的詩句中去尋覓了……

本節內容由匿名網友上傳,原作者已無法考證。免費釋出僅供學習參考,其觀點不代表本站立場。

創作背景

  這首詩寫在唐德宗貞元二年(786年)或三年江州刺史任上。當時詩人遇上了寒食節,孤獨思鄉之情更甚,於是便即興寫下了這首詩。   

參考資料:
1、陶敏 王友勝 .韋應物詩選 :中華書局 ,2005 :132-133 .

賞析

  韋應物詩集中收錄寄諸弟詩近二十首,可以看出他是一個手足情深的詩人。而正由於出自性情,發自胸臆,所以這首詩雖只是即景拈來,就事寫出,卻令人感到蘊含深厚,情意悠長。

  就章法而言,這首詩看似平鋪直敘,順筆寫來,而針線極其綿密。詩的首句從近處著筆,實寫客中寒食的景色;末句從遠方落想,遙念故園寒食的景色。這一起一收,首尾呼應,緊扣詩題。中間兩句,一句暗示獨坐異鄉,一句明寫想念諸弟,上下綰合,承接自然。兩句中,一個“獨”字、一個“想”字,對全篇有穿針引線的妙用。第二句的“獨”字,既是上句“空”字的延伸,又是下句“想”字的伏筆;而第三句的“想”字,既由上句“獨”字生髮,又統轄下句,直貫到篇末,說明杜陵青草之思是由人及物,由想諸弟而聯想及之。從整首詩看,它是句句相承,暗中鉤連,一氣流轉,渾然成章的。

  當然,賓雖然不能無主,而主也不能無賓。這首詩的第三句又有賴於上兩句和下一句的烘托。這首詩的一、二兩句,看來不過如實寫出身邊景、眼前事,但也含有許多層次和曲折。第一句所寫景象,寒食禁火,萬戶無煙,本來已經夠蕭索的了,更逢陰雨,又在空齋,再加氣候與心情的雙重清冷,這樣一層加一層地寫足了環境氣氛。第二句同樣有多層意思,“江上”是一層,“流鶯”是一層,“坐聽”是一層,而“獨坐”又是一層。這句,本是隨換句而換景,既對春江,又聽流鶯,一變上句所寫的蕭索景象,但在本句中卻用一個“獨”字又折轉回來,在多層次中更顯示了曲折。兩句合起來,對第三句中表達的“想諸弟”之情起了層層烘染、反覆襯托的作用。至於緊接在第三句後的結尾一句,把詩筆宕開,寄想象於故園的寒食景色,就更收烘托之妙,進一步托出了“想諸弟”之情,使人更感到情深意遠。

  這首詩,運筆空靈,妙有含蓄,而主要得力於結尾一句。這個結句,就本句說是景中見情,就全篇說是以景結情,收到藏深情於行間、見風韻於篇外的藝術效果。它與王維《山中送別》詩“春草明年綠,王孫歸不歸”句,都取意於《楚辭。招隱士》“王孫遊兮不歸,春草生兮萋萋”。但王維句是明寫,語意實;這一句是暗點,更顯得蘊藉有味。它既透露了詩人的歸思,也表達了對諸弟、對故園的懷念。這裡,人與地的雙重懷念是交相觸發、融合為一的。

參考資料:

1、蕭滌非 等 .唐詩鑑賞辭典 :上海辭書出版社 ,1983 :686-687 . 2、吉林大學中文系 .唐詩鑑賞大典(七) :吉林大學出版社 ,2009 :178-179 . 3、陳邦炎 .唐人絕句鑑賞集 :北嶽文藝出版社 ,1990 :99-101 .

賞析二

  杜陵是韋應物的故鄉,在今陝西省西安市東南。古為杜伯國,秦置杜縣,因漢宣帝築陵於東原上而得名 。當時詩人離開京城長安(今西安市)在外宦遊,適逢寒食節,孤獨思鄉之情更甚,於是便即興寫下了這首滿溢手足之情的七絕——“乍暖還寒時候,天空下著濛濛的細雨,在這家家戶戶都禁絕煙火的節日裡,空蕩蕩的旅齋更顯得孤悽冷清,叫人如何能夠安坐?還是出去看看吧!漫無目的地來到江邊,江風拂面,竟然覺得比屋內還暖和一些。獨坐岸石,楊柳枝頭的流鶯飛來飛去,還不時呼朋引伴地鳴叫著。清脆如歌的啼喚,為何竟如此令人悵然?喝一杯淡淡的冷酒,解不了胸中無限的愁緒;看一眼帶露的紅花,消不了心中無盡的孤悽;遠在京師的弟弟,我想念你們啊!此時此刻,老家杜陵的原野上,該是草色青青了吧……”

  詩人首句寫景,突出一個“冷”字:“雨中”是天氣之冷;“禁火”是節令之冷;“空齋”是旅居之冷。寒食禁火,萬戶無煙,本來已經夠蕭索的了,更逢陰雨,又在空齋,再加氣候與心情的雙重清冷,這樣層層疊加地寫足了環境氣氛,令人倍感蕭索與淒冷。 次句還是寫景,關鍵在一個“獨”字:“江上”是春潮湧動的春江;“流鶯”是自由翻飛、悅耳歡啼的黃鶯,與上句所寫的蕭索景象截然不同,本是充滿生機,令人振奮愉悅的景象。但在本句中卻用一個“獨”字又折轉回來,在多層次中更顯示了曲折。再美好的景象,獨看獨聽反而更添寂寞和惆悵。兩句合起來,對第三句的“想諸弟”起了層層烘染、反覆襯托的作用。第三句直抒胸臆,既點題,又說明了前兩句詩人倍感冷寂孤獨的原因,還能自然而然地過渡到結句的想象中的情景。一邊喝酒,一邊賞花,不是遊春時的閒適暢飲,而是孤寂難耐的排遣。“借酒消愁愁更愁,淚眼觀花花不語”,無可奈何的自寬自慰之中,流露出無盡的落寞與惆悵。結句運用聯想,又是寫景,詩人宕開詩筆,寄想象於故園的寒食景色,進一步托出了“想諸弟”之情,由人及物,融情於景,更烘托出詩人到對諸弟、對故園的懷念之情。情景交融,與“王孫遊兮不歸,春草生兮萋萋”(《楚辭·招隱士》)有異曲同工之妙。

  全詩句句相承,首尾呼應,一氣流轉,渾然成章。雖只是寫身邊景、眼前事、心中想,但運筆空靈,含蓄深婉,極盡烘托之妙。在情景交融的和諧意境裡,“手足情深”的主題得到了完美的呈現。千古之下,依然令人共鳴、感慨、以及羨慕、遺憾。時下的年輕一代多為獨生子女,“手足之情”已屬稀罕,“手足情深”就更是奢望了,更何況,“寒食”這一古老的傳統節日早已被人們冷落不過了。“把酒看花想手足”的哀婉意境,怕是隻能在古人的詩句中去尋覓了……

本節內容由匿名網友上傳,原作者已無法考證。免費釋出僅供學習參考,其觀點不代表本站立場。

創作背景

  這首詩寫在唐德宗貞元二年(786年)或三年江州刺史任上。當時詩人遇上了寒食節,孤獨思鄉之情更甚,於是便即興寫下了這首詩。   

參考資料:
1、陶敏 王友勝 .韋應物詩選 :中華書局 ,2005 :132-133 .

賞析

  韋應物詩集中收錄寄諸弟詩近二十首,可以看出他是一個手足情深的詩人。而正由於出自性情,發自胸臆,所以這首詩雖只是即景拈來,就事寫出,卻令人感到蘊含深厚,情意悠長。

  就章法而言,這首詩看似平鋪直敘,順筆寫來,而針線極其綿密。詩的首句從近處著筆,實寫客中寒食的景色;末句從遠方落想,遙念故園寒食的景色。這一起一收,首尾呼應,緊扣詩題。中間兩句,一句暗示獨坐異鄉,一句明寫想念諸弟,上下綰合,承接自然。兩句中,一個“獨”字、一個“想”字,對全篇有穿針引線的妙用。第二句的“獨”字,既是上句“空”字的延伸,又是下句“想”字的伏筆;而第三句的“想”字,既由上句“獨”字生髮,又統轄下句,直貫到篇末,說明杜陵青草之思是由人及物,由想諸弟而聯想及之。從整首詩看,它是句句相承,暗中鉤連,一氣流轉,渾然成章的。

  當然,賓雖然不能無主,而主也不能無賓。這首詩的第三句又有賴於上兩句和下一句的烘托。這首詩的一、二兩句,看來不過如實寫出身邊景、眼前事,但也含有許多層次和曲折。第一句所寫景象,寒食禁火,萬戶無煙,本來已經夠蕭索的了,更逢陰雨,又在空齋,再加氣候與心情的雙重清冷,這樣一層加一層地寫足了環境氣氛。第二句同樣有多層意思,“江上”是一層,“流鶯”是一層,“坐聽”是一層,而“獨坐”又是一層。這句,本是隨換句而換景,既對春江,又聽流鶯,一變上句所寫的蕭索景象,但在本句中卻用一個“獨”字又折轉回來,在多層次中更顯示了曲折。兩句合起來,對第三句中表達的“想諸弟”之情起了層層烘染、反覆襯托的作用。至於緊接在第三句後的結尾一句,把詩筆宕開,寄想象於故園的寒食景色,就更收烘托之妙,進一步托出了“想諸弟”之情,使人更感到情深意遠。

  這首詩,運筆空靈,妙有含蓄,而主要得力於結尾一句。這個結句,就本句說是景中見情,就全篇說是以景結情,收到藏深情於行間、見風韻於篇外的藝術效果。它與王維《山中送別》詩“春草明年綠,王孫歸不歸”句,都取意於《楚辭。招隱士》“王孫遊兮不歸,春草生兮萋萋”。但王維句是明寫,語意實;這一句是暗點,更顯得蘊藉有味。它既透露了詩人的歸思,也表達了對諸弟、對故園的懷念。這裡,人與地的雙重懷念是交相觸發、融合為一的。

參考資料:

1、蕭滌非 等 .唐詩鑑賞辭典 :上海辭書出版社 ,1983 :686-687 . 2、吉林大學中文系 .唐詩鑑賞大典(七) :吉林大學出版社 ,2009 :178-179 . 3、陳邦炎 .唐人絕句鑑賞集 :北嶽文藝出版社 ,1990 :99-101 .

詩人韋應物
      韋應物(737~792),中國唐代詩人。漢族,長安(今陝西西安)人。今傳有10卷本《韋江州集》、兩卷本《韋蘇州詩集》、10卷本《韋蘇州集》。散文僅存一篇。因出任過蘇州刺史,世稱“韋蘇州”。詩風恬淡高遠,以善於寫景和描寫隱逸生活著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