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湖原文賞析

朝代唐代 詩人溫庭筠

湖上微風入檻涼,翻翻菱荇滿回塘。
野船著岸偎春草,水鳥帶波飛夕陽。
蘆葉有聲疑霧雨,浪花無際似瀟湘。
飄然篷艇東歸客,盡日相看憶楚鄉。

湖水 寫景

譯文

譯文
南湖上微風入檻習習生涼,隨風飄動的菱荇葉子遍滿池塘。
野船緊靠在春草叢生的岸邊;水鳥帶著波光在夕陽下飛翔。
風吹蘆葉颯颯作響疑是天在下雨;浪花無邊無際很像洞庭風光。
整天看著篷船飄蕩在湖上,我這東歸客不禁想起太湖邊的故鄉。

註釋
南湖:指鏡湖,即今浙江紹興的鑑湖。
檻(jiàn):指上下四方加板的船,而非通常所指臨水有欄杆的建築。一說指欄杆,似指湖邊臺榭上的欄杆,亦泛指臺榭。
翻翻:形容葉子隨風飄動之狀。菱荇(xìng):二者皆為可食用的水生植物。回塘:曲折迴繞的池塘。此指鏡湖邊上的池塘。
飛夕陽:即“夕陽飛”的倒裝,意謂在夕陽下飛。
霧雨:濛濛細雨。
瀟湘:原指湘江與瀟水,此指湘江。
篷艇:即篷船。篷,一作“蓬”;艇,一作“頂”。東歸客:指作者自己。歸,一作“遊”。
楚鄉:指作者在吳地(吳被楚滅,故又稱楚地)太湖附近的舊鄉。

參考資料:

1、劉學鍇.溫庭筠詩詞選.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11:90-91

賞析

  此詩前三聯均寫舟中所見南湖景色,而“湖上微風”四字實為所有景物特徵之根由。舉凡“入檻涼”之觸覺感受,“翻翻菱荇”“野船著岸”“水鳥帶波”“浪花無際”之視覺感受,“蘆葉有聲”之聽覺感受,均緣“湖上微波”而生。而“浪花無際”一句又暗遞到尾聯“憶楚鄉”。蓋因詩人之舊鄉即在煙波浩渺之太湖濱,故見此“浪花無際”之南湖遂自然引起對“楚鄉”之思憶。

  詩人在遣詞用字上頗見功力。頷聯出句中的“野”字用得好,像是刻意凝練過才下筆的,其中透著一股自由自在、無拘無束的意蘊,而溫庭筠之所以客居他鄉,正是被俗事所擾。溫庭筠筆下多次出現類似這般適於隱逸的景物,可見他對野趣是頗有眷戀的。還有“偎”字運用了擬人手法,生動形象地寫出小船輕倚著長滿青草的湖岸時的溫馨、靜謐景象,表達了詩人對眼前景象的喜愛之情。對句的“帶”字生動形象地寫出水鳥伴著餘暉從水面飛掠而過的輕靈(輕盈)的動態美,使整幅畫面活潑靈動。

  頸聯的“疑”“似”二字有傳神之妙,以虛托實,更見南湖景色之美。“疑”字用得尤為傳神,濛濛如霧靄之雨仍嫌太大,故用“疑”字更進一步的將雨“細”化,細到只能聞聲,不能辨形的程度。古代文學中,常有將動詞用作形容詞的,然而若使讀者可以明顯感覺到詞性的轉變,則雕鑿之跡顯矣,實非上品;而觀溫庭筠此“疑”字的用法,詞性未變,但卻有形容詞之效,極妙。

  此詩風格清麗流美,寫景如畫,詩句於平淡之中見新奇,其中“水鳥”句和“蘆葉”句尤為出色,宛然一幅頗富動態、明媚秀麗的春景圖。

參考資料:

1、劉學鍇.溫庭筠詩詞選.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11:90-91

創作背景

  此詩約作於唐武宗會昌二年(842)春。會昌元年(841),溫庭筠自長安東歸吳中,當年秋天抵達吳中舊鄉。大約次年春天,由吳中游越中,此詩即抵達越中後所作。    

參考資料:
1、劉學鍇.溫庭筠詩詞選.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11:90-91

賞析

  此詩前三聯均寫舟中所見南湖景色,而“湖上微風”四字實為所有景物特徵之根由。舉凡“入檻涼”之觸覺感受,“翻翻菱荇”“野船著岸”“水鳥帶波”“浪花無際”之視覺感受,“蘆葉有聲”之聽覺感受,均緣“湖上微波”而生。而“浪花無際”一句又暗遞到尾聯“憶楚鄉”。蓋因詩人之舊鄉即在煙波浩渺之太湖濱,故見此“浪花無際”之南湖遂自然引起對“楚鄉”之思憶。

  詩人在遣詞用字上頗見功力。頷聯出句中的“野”字用得好,像是刻意凝練過才下筆的,其中透著一股自由自在、無拘無束的意蘊,而溫庭筠之所以客居他鄉,正是被俗事所擾。溫庭筠筆下多次出現類似這般適於隱逸的景物,可見他對野趣是頗有眷戀的。還有“偎”字運用了擬人手法,生動形象地寫出小船輕倚著長滿青草的湖岸時的溫馨、靜謐景象,表達了詩人對眼前景象的喜愛之情。對句的“帶”字生動形象地寫出水鳥伴著餘暉從水面飛掠而過的輕靈(輕盈)的動態美,使整幅畫面活潑靈動。

  頸聯的“疑”“似”二字有傳神之妙,以虛托實,更見南湖景色之美。“疑”字用得尤為傳神,濛濛如霧靄之雨仍嫌太大,故用“疑”字更進一步的將雨“細”化,細到只能聞聲,不能辨形的程度。古代文學中,常有將動詞用作形容詞的,然而若使讀者可以明顯感覺到詞性的轉變,則雕鑿之跡顯矣,實非上品;而觀溫庭筠此“疑”字的用法,詞性未變,但卻有形容詞之效,極妙。

  此詩風格清麗流美,寫景如畫,詩句於平淡之中見新奇,其中“水鳥”句和“蘆葉”句尤為出色,宛然一幅頗富動態、明媚秀麗的春景圖。

參考資料:

1、劉學鍇.溫庭筠詩詞選.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11:90-91

創作背景

  此詩約作於唐武宗會昌二年(842)春。會昌元年(841),溫庭筠自長安東歸吳中,當年秋天抵達吳中舊鄉。大約次年春天,由吳中游越中,此詩即抵達越中後所作。    

參考資料:
1、劉學鍇.溫庭筠詩詞選.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11:90-91

詩人溫庭筠
      溫庭筠(約812—866)唐代詩人、詞人。本名岐,字飛卿,太原祁(今山西祁縣東南)人。富有天才,文思敏捷,每入試,押官韻,八叉手而成八韻,所以也有“溫八叉”之稱。然恃才不羈,又好譏刺權貴,多犯忌諱,取憎於時,故屢舉進士不第,長被貶抑,終生不得志。官終國子助教。精通音律。工詩,與李商隱齊名,時稱“溫李”。其詩辭藻華麗,穠豔精緻,內容多寫閨情。其詞藝術成就在晚唐諸詞人之上,為“花間派”首要詞人,對詞的發展影響較大。在詞史上,與韋莊齊名,並稱“溫韋”。存詞七十餘首。後人輯有《溫飛卿集》及《金奩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