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陵驛·其一原文賞析

朝代宋代 詩人文天祥

草合離宮轉夕暉,孤雲飄泊復何依?
山河風景元無異,城郭人民半已非。
滿地蘆花和我老,舊家燕子傍誰飛?
從今別卻江南路,化作啼鵑帶血歸。

漂泊 抒情 傷懷

譯文

譯文
夕陽下那被野草覆蓋的行宮,自己的歸宿在哪裡啊?
祖國的大好河山和原來沒有什麼不同,而人民已成了異族統治的臣民。
滿地的蘆葦花和我一樣老去,人民流離失所,國亡無歸。
現在要離開這個熟悉的老地方了,從此以後南歸無望,等我死後讓魂魄歸來吧!

註釋
金陵:今南京。驛:古代官辦的交通站,供傳遞公文的人和來往官吏休憩的地方。這裡指文天祥抗元兵敗被俘,由廣州押往元大都路過金陵。
草合:草已長滿。離宮:即行宮,皇帝出巡時臨時居住的地方。金陵是宋朝的陪都,所以有離宮。
舊家燕子:化用劉禹錫《烏衣巷》“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詩意。
別卻:離開。
啼鵑帶血:暗喻北行以死殉國,只有魂魄歸來。

參考資料:

1、夏延章.文天祥詩文賞析集.成都:巴蜀書社,1994:142-147

賞析

  “草合離宮轉夕暉,孤雲飄泊復何依?”夕陽落照之下,當年金碧輝煌的皇帝行宮已被荒草重重遮掩,殘狀不忍目睹。不忍目睹卻又不忍離去,因為它是百年故國的遺蹟,大宋政權的象徵,看到她,就好像看到了為之效命的親人,看到了為之奔走的君王。 “草合離宮”與“孤雲漂泊”相對,則道出國家與個人的雙重不幸,染下國家存亡與個人命運密切相關的情理基調。“轉夕暉”之“轉”字用得更是精妙到位,盡顯狀元宰相的藝術風采:先是用夕陽漸漸西斜、漸漸下落之“動”反襯詩人久久凝望、久久沉思之“靜”,進而與“孤雲飄泊復何依”相照應,引發出詩人萬里長江般的無限悲恨,無限悵惘。一個處境悲涼空懷“恨東風不借、世間英物”復國壯志的愛國者的形象隨之躍然紙上。

  “ 山河風景元無異,城郭人民半已非。”山河依舊,可短短的四年間,城郭面目全非,人民多已不見。“元無異”“半已非”巨大反差的設定,揭露出戰亂給人民群眾帶來的深重災難,反映出詩人心繫天下興亡、情關百姓疾苦的赤子胸懷,將詩作的基調進一步渲染,使詩作的主題更加突出鮮明。

  “滿地蘆花和我老,舊家燕子傍誰飛?” “滿地蘆花”猶如遍地哀鴻,他們之所以白花如發和我一樣蒼老,是因為他們心中都深深埋著說不盡的國破恨、家亡仇、飄離苦。原來王謝豪門世家風光不再,燕子尚可“飛入尋常百姓家”,現在老百姓亡的亡,逃的逃,燕子們也是巢毀窩壞,到哪裡去安身呢?擬人化的傳神描寫,給人以身臨其境的感覺:詩人在哭,整個金陵也在哭,亦使悲涼悽慘的詩人自身形象更加飽滿。

  “從今別卻江南路,化作啼鵑帶血歸!”儘管整個金陵城都籠罩在悲涼的氛圍中,我也不願離她而去,因為她是我的母親,我的摯愛。但元軍不讓我在此久留,肉體留不下,就讓我的忠魂化作啼血不止、懷鄉不已的杜鵑鳥歸來伴陪您吧。此聯與詩人《過零丁洋》裡的“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可謂是異曲同工,旗幟鮮明地表達出詩人視死如歸、以死報國的堅強決心。

參考資料:

1、詹杭倫 等.宋詩鑑賞辭典.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87:1362-1363 2、夏延章.文天祥詩文賞析集.成都:巴蜀書社,1994:142-147

創作背景

  這組詩寫於祥興元年(1278年)文天祥被俘後,第二年(元至元十六年,1279年)押赴元大都(今北京)途徑金陵(今南京)時所作。時值深秋,南宋政權覆亡已半年有餘,金陵亦被軍元軍攻破四年之多。詩人戰敗不幸被俘,在被押送途中經過舊地,撫今思昨,觸景生情,留下了這兩首沉鬱蒼涼寄託亡國之恨的著名詩篇。   

參考資料:
1、詹杭倫 等.宋詩鑑賞辭典.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87:1362-1363

2、夏延章.文天祥詩文賞析集.成都:巴蜀書社,1994:142-147

賞析

  “草合離宮轉夕暉,孤雲飄泊復何依?”夕陽落照之下,當年金碧輝煌的皇帝行宮已被荒草重重遮掩,殘狀不忍目睹。不忍目睹卻又不忍離去,因為它是百年故國的遺蹟,大宋政權的象徵,看到她,就好像看到了為之效命的親人,看到了為之奔走的君王。 “草合離宮”與“孤雲漂泊”相對,則道出國家與個人的雙重不幸,染下國家存亡與個人命運密切相關的情理基調。“轉夕暉”之“轉”字用得更是精妙到位,盡顯狀元宰相的藝術風采:先是用夕陽漸漸西斜、漸漸下落之“動”反襯詩人久久凝望、久久沉思之“靜”,進而與“孤雲飄泊復何依”相照應,引發出詩人萬里長江般的無限悲恨,無限悵惘。一個處境悲涼空懷“恨東風不借、世間英物”復國壯志的愛國者的形象隨之躍然紙上。

  “ 山河風景元無異,城郭人民半已非。”山河依舊,可短短的四年間,城郭面目全非,人民多已不見。“元無異”“半已非”巨大反差的設定,揭露出戰亂給人民群眾帶來的深重災難,反映出詩人心繫天下興亡、情關百姓疾苦的赤子胸懷,將詩作的基調進一步渲染,使詩作的主題更加突出鮮明。

  “滿地蘆花和我老,舊家燕子傍誰飛?” “滿地蘆花”猶如遍地哀鴻,他們之所以白花如發和我一樣蒼老,是因為他們心中都深深埋著說不盡的國破恨、家亡仇、飄離苦。原來王謝豪門世家風光不再,燕子尚可“飛入尋常百姓家”,現在老百姓亡的亡,逃的逃,燕子們也是巢毀窩壞,到哪裡去安身呢?擬人化的傳神描寫,給人以身臨其境的感覺:詩人在哭,整個金陵也在哭,亦使悲涼悽慘的詩人自身形象更加飽滿。

  “從今別卻江南路,化作啼鵑帶血歸!”儘管整個金陵城都籠罩在悲涼的氛圍中,我也不願離她而去,因為她是我的母親,我的摯愛。但元軍不讓我在此久留,肉體留不下,就讓我的忠魂化作啼血不止、懷鄉不已的杜鵑鳥歸來伴陪您吧。此聯與詩人《過零丁洋》裡的“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可謂是異曲同工,旗幟鮮明地表達出詩人視死如歸、以死報國的堅強決心。

參考資料:

1、詹杭倫 等.宋詩鑑賞辭典.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87:1362-1363 2、夏延章.文天祥詩文賞析集.成都:巴蜀書社,1994:142-147

創作背景

  這組詩寫於祥興元年(1278年)文天祥被俘後,第二年(元至元十六年,1279年)押赴元大都(今北京)途徑金陵(今南京)時所作。時值深秋,南宋政權覆亡已半年有餘,金陵亦被軍元軍攻破四年之多。詩人戰敗不幸被俘,在被押送途中經過舊地,撫今思昨,觸景生情,留下了這兩首沉鬱蒼涼寄託亡國之恨的著名詩篇。   

參考資料:
1、詹杭倫 等.宋詩鑑賞辭典.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87:1362-1363

2、夏延章.文天祥詩文賞析集.成都:巴蜀書社,1994:142-147

詩人文天祥
      文天祥(1236.6.6-1283.1.9),字履善,又字宋瑞,自號文山,浮休道人。漢族,吉州廬陵(今江西吉安縣)人,南宋末大臣,文學家,民族英雄。寶祐四年(1256年)進士,官到右丞相兼樞密使。被派往元軍的軍營中談判,被扣留。後脫險經高郵嵇莊到泰縣塘灣,由南通南歸,堅持抗元。祥興元年(1278年)兵敗被張弘範俘虜,在獄中堅持鬥爭三年多,後在柴市從容就義。著有《過零丁洋》、《文山詩集》、《指南錄》、《指南後錄》、《正氣歌》等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