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大禹寺義公禪房原文賞析

朝代唐代 詩人孟浩然

義公習禪寂,結宇依空林。
戶外一峰秀,階前眾壑深。
夕陽連雨足,空翠落庭陰。
看取蓮花淨,應知不染心。

山水 讚美

譯文

譯文
義公高僧安於禪房的寂靜,將房子修在空寂的樹林之中。
門外是一座秀麗挺拔的山峰,臺階前有眾多深深的溝壑。
雨過天晴,夕陽斜照,樹木的翠影映在禪院之中。
義公誦讀《蓮花經》,心裡純淨清靜,這才知道他的一塵不染的虔誠之心。

註釋
義公:指詩中提到的唐代高僧。習禪寂:習慣於禪房的寂靜。
結宇:造房子。
空翠:樹木的陰影。
蓮花:指《蓮花經》。

參考資料:

賞析二

  這是一首題贊詩,也是一首山水詩。

  首聯“義公習禪寂,結宇依空林”,“禪寂”用佛家語,佛教徒坐禪入定,思惟寂靜,所謂“一心禪寂,攝諸亂惡”(《維摩詰經》)。義公為了“習禪寂”,在空寂的山裡修築禪房,描寫禪房的幽寂。起句看似平淡,但詩人以“習禪”和“空林”相對應,便構成了一種“深林人不知”的空寂境界,描繪出了義公坐禪的環境背景,為全詩寫景勾畫了一個總背景,也為中間兩聯描寫禪房前景作了有力的鋪墊。

  頷聯“戶外一峰秀,階前群壑深”著意表現禪房位置的高深。門外孤峰高聳,階前深壑縱橫。人到此地,瞻仰高峰,注目深壑,自有一種斷絕塵想的意緒,神往物外的志趣。這裡“一峰秀”是遠景,“群壑深”是近景。從位置上來說,義公禪房俯視群壑,遙對遠峰,足見其高;而階前群壑起伏,連綿縱橫,又見禪房之深。這二句詩,景物交疊,氣象森閎,雄奇壯觀,層次感十分強烈。前兩聯描繪高僧禪房位置、禪房庭前的自然環境,通過環境的清雅脫俗、悠遠深邃襯托出義公清高的志趣。

  頸聯“夕陽照雨足,空翠落庭陰”描寫雨後空山清幽之景。當雨過天睛之際,夕陽徐下時分,天宇方沐,山巒清靜,晚霞夕嵐,相映絢爛。翠綠的山影靜靜地投印在庭院中,陰幽空靈,清爽怡人。這二句從動的方面描寫禪院清淨爽潔,與前兩句從靜的方面描寫禪院的幽寂高深相結合。雖以寫景為主,但景中有人。這時,空翠的水氣飄落,禪房庭上,和潤陰涼,人立其間,更見出風姿情采。這一聯,詩人抓住一了雨後高僧隱居環境的特點,進一步由景色環境的描寫烘托義公脫離凡間、超於塵世的胸襟和情懷。無一字讚美高僧卻字字飽含尊敬和讚美之情,明是寫景實是贊人;明是贊景實是贊人。

  尾聯“看取蓮花淨,方知不染心”巧用佛教的比喻讚美禪師虛空高爽的禪心。義公選取了這樣美妙的山水環境來修築禪房,可見他有佛眼般清靜的境界,方知他懷有蓮花一樣纖塵不染的襟懷。“蓮花”因其出淤泥而不染的品性,歷來被佛教視作聖花,而“不染心”,活用禪宗六祖慧能的偈語:“心是菩提樹,身為明鏡臺。明鏡本清淨,何處染塵埃。”這末尾二句,巧妙地點破了寫景的用意。

  孟浩然生性自然不羈,為人耿介,志在隱逸。這首詩通過描寫高僧修行的環境來讚美高僧清淨純潔的心胸。也寄託著自己對隱逸生活的嚮往之情。全詩以突出“清淨”為主,由景清寫到心淨,層層遞進,相互照應,筆致疏淡,意境清遠,淡人心魄。此詩用語明朗輕快,詞采清雅秀麗,可以看做能夠充分表現孟浩然詩歌藝術特點的代表作品之一。

參考資料:

1、賀新輝.全唐詩鑑賞辭典(第一卷):中國婦女出版社,2004:174-175 2、蕭滌非.唐詩鑑賞辭典:上海辭書出版社,1983:89-90 3、丁敏翔.唐詩鑑賞大全集(上):中國華僑出版社,2012:59-60

創作背景

  這首詩作於孟浩然漫遊吳越時。佛教在唐代極為盛行,而唐代詩人和僧人的關係,也是十分密切的。因此,許多詩人都有題贈寺院僧人的詩篇,這首詩即是作者遊大禹寺義公禪房後的題贈之作。  

參考資料:
1、王啟興.千家詩新注:湖北長江出版集團,2007:200

2、賀新輝.全唐詩鑑賞辭典(第一卷):中國婦女出版社,2004:174-175

賞析

  此詞創作具體時間不詳。義公是位高僧,禪房是他坐禪修行的屋宇。

  “禪寂”是佛家語,佛教徒坐禪入定,思惟寂靜,所謂“一心禪寂,攝諸亂惡”(《維摩詰經》)。義公為了“習禪寂”,在空寂的山裡修築禪房,“依空林”點出禪房的背景,以便自如地轉向中間兩聯描寫禪房前景。

  禪房的前面是高雅深邃的山景。開門正望見一座挺拔秀美的山峰,臺階前便與一片深深的山谷相連。人到此地,瞻仰高峰,注目深壑,會有一種斷絕塵想的意緒,神往物外的志趣。而當雨過天晴之際,夕陽徐下時分,天宇方沐,山巒清淨,晚霞夕嵐,相映絢爛。此刻,幾縷未盡的雨絲拂來,一派空翠的水氣飄落,禪房庭上,和潤陰涼,人立其間,更見出風姿情采,方能體味義公的高超眼界和絕俗襟懷。

  描寫至此,禪房山水環境的美妙,義公眼界襟懷的清高,都已到好處。然而實際上,中間二聯只是描寫讚美山水,無一字贊人。因此,詩人再用一筆點破,說明寫景是寫人,贊景以贊人。不過詩人不是直白道破,而是巧用佛家語。“蓮花”指通常所說的“青蓮”,是佛家語,其梵語音譯為“優缽羅”。青蓮花清淨香潔,不染纖塵,佛家用它比喻佛眼,所謂菩薩“目如廣大青蓮花”(《法華妙音品》)。這兩句的含意是說,義公選取了這樣美妙的山水環境來修築禪房,可見他具有佛眼般清淨的眼界,方知他懷有青蓮花一樣纖塵不染的胸襟。這就點破了寫景的用意,結出了這首詩的主題。

  作為一首題贊詩,詩人深情讚美了一位虔誠的和尚,也有以寄託詩人自己的隱逸情懷。作為一首山水詩,詩人以清詞麗句,素描淡抹,寫出了一幀詩意濃厚的山林晚晴圖。空林一屋,遠峰近壑,晚霞披灑,空翠迷濛,自然幽雅,風光閒適,別有一種生意,引人入勝,詩作至今仍為精品。

參考資料:

1、《唐詩鑑賞辭典》.上海辭書出版社,1983年12月版,第89-90頁

譯文及註釋二

  《鄭風·將仲子》所表現的,便正是一位青年女子在春秋時期社會輿論壓迫下的畏懼、矛盾心理。首章開口即是突兀而發的呼告之語:“將仲子兮,無逾我裡,無折我樹杞!”這呼告初聽令人摸不著頭腦,細細品味又不免莞爾而笑:詩行中分明透露著,有一對青年男女正要私下相會。熱戀中的男子(仲子)大約有點情急,競提出了要翻牆過園前來相會的方案。這可把女子嚇壞了,須知“鑽穴隙相窺,逾牆相從”,是要遭父母、國人輕賤和斥罵的;她想:“倘若心上人也如此魯莽,可教我把臉兒往哪裡擱?”於是便有了開章那三句的突發呼告。這呼告是溫婉的,一個“將”(願)字,正傳達著女子心間的幾多情意;但它又是堅決的,那兩個“無”(不要)字,簡直沒有商量的餘地。如果讀者讀得再深入些,當還能想見女主人公此刻因惶急而變得蒼白的面容,還有“仲子”那因被拒絕而失望的神情。

  這失望也為女主人公感覺到了,詩中由此跳出了一節絕妙的內心表白:“豈敢愛之?畏我父母。仲可懷也,父母之言,亦可畏也。”前一句反問問得蹊蹺,正顯出了女主人公的細心處,她唯恐“無折我樹杞”的求告,會被心上人誤會,故又趕緊宣告:“豈敢愛之?畏我父母。”——我不是吝惜杞樹,我只是怕我父母知道;因此雖然愛著你,卻不能讓你翻牆折杞前來,我實在是迫不得已啊。這番對心上人作解釋的自白,一個“畏”字,吐露著她對父母的斥責,竟是如何的膽戰心驚。這樣一來,仲子卻也不是完全絕望。“仲可懷也”三句表明,可憐的女主人公在擔心之餘,畢竟又給了心上人以溫言軟語的安慰:“我實在是天天想著你呀,只是父母的斥罵,也實在讓我害怕呀……”話語絮絮、口角傳情,似乎是安慰,又似乎是求助,活脫脫畫出了熱戀中少女那既痴情、又擔憂的情態。

  第二、三兩章初看只是對首章的重複,其實卻是情意抒寫上的層層遞進。從女主人公呼告的“無逾我裡”,到“無逾我牆”、“無逾我園”,可推測她那熱戀中的“仲子”,已怎樣不顧一切地翻牆逾園、越來越近。但男子可以魯莽行動,女子卻受不了為人輕賤的閒話。所以女主人公的畏懼也隨之擴充套件,由“畏我父母”至於“畏我諸兄”,最後“畏”到左鄰右舍的“人之多言”。讓人覺得那似乎是一張無形的大網,從家庭一直布向社會,誰也無法掙得脫它。這就是不準青年男女戀愛、私會的禮法之網,它經了“父母”、“諸兄”和“人之多言”的重重圍裹,已變得多麼森嚴和可怕。由此品味女主人公的呼告之語,也難怪一次比一次顯得急切和焦灼了——她實在孤立無助,難於面對這眾口囂囂的輿論壓力。

  字面上只見女主人公的告求和疑懼,詩行中卻歷歷可見“仲子”的神情音容:那試圖逾牆來會的魯莽,那被勸止引發的不快,以及唯恐驚動父母、兄弟、鄰居的猶豫,連同女主人公既愛又怕的情態,俱可於詩中得之。中國古代詩論,特別推重詩的“情中景”“景中情”,《將仲子》所創造的,正是這種情中見景的高妙詩境。

參考資料:

1、姜亮夫 等.先秦詩鑑賞辭典.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98:150-153

詩人孟浩然
      孟浩然(689-740),男,漢族,唐代詩人。本名不詳(一說名浩),字浩然,襄州襄陽(今湖北襄陽)人,世稱“孟襄陽”。浩然,少好節義,喜濟人患難,工於詩。年四十遊京師,唐玄宗詔詠其詩,至“不才明主棄”之語,玄宗謂:“卿自不求仕,朕未嘗棄卿,奈何誣我?”因放還未仕,後隱居鹿門山,著詩二百餘首。孟浩然與另一位山水田園詩人王維合稱為“王孟”。